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师体” 相关资源
人物库 明朝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禅师世愚者。
号杰峰
衢州余姓子也。
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
无所开发。
杭州大慈。
见止岩成公
而得道焉。
愚初至大慈。
倦于请益。
但随众听法而已。
一夕成召之曰。
阇黎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瞥然趋去。
于是精神逸举。
穷极玄秘。
又常入元翁之室。
机丝绵密。
翁心喜之。
翁即止岩之师也。
室中常谓曰。
暴长之
数载而枯。
暴流之水。
终夕而涸。
此理人岂不知耶。
但求速之病。
入于膏肓。
则神医拱手矣。
遂隐乌石山
一十八载
衲子知名。
正信长者。
广德石溪大伽蓝。
以居
居石溪。
禅徒始大集。
开堂日。
僧问。
黄梅碓觜花开日。
夜半传衣过岭南
此事还端的也无。
曰。
一物本来无。
两肩担不起。
曰。
毕竟如何保任。
曰。
不是诗人莫献诗。
乃曰。
佛病祖病众生病。
拈向一边。
丹药妙药神仙药。
除过一壁。
离却四大幻身。
且道。
那个是病。
那个是药。
若向者里荐得。
许汝诸人具只眼。
其或未然。
山僧分明指出病源。
与诸人看。
四大分散时。
向何处安身立命。
是有病无药底句。
镇州萝卜
柏树子。
乾矢橛。
麻三斤。
是有药无病底句。
青州布衫。
是药病对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狗子佛性无。
是药病双忘底句。
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
烦恼尘劳。
妄想执著。
一切病。
一大藏教。
总是济世医方。
一千七百祖师公案。
尽是灵丹妙药。
有病应服药。
无病药还祛。
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
和尚自身不能治。
何用治别人。
只向他道。
留得一双青白眼
笑看无限往来人。
凡四坐道场。
暮年退休乌石。
为逸老计。
适有长者。
携童子上谒
问。
何来。
童对曰。
虚空无向背。
大奇之。
适悬钟次。
曰。
童子能言之乎。
童曰。
百鍊炉中滚出来。
虚空原不惹尘埃。
如今挂在人头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
叹曰。
此子。
如在壳迦陵也。
以大法度之。
法名非幻
洪武三年
诸山宿德。
咸赴钟山之会。
有诏起
使者至。
集众普说。
已而高声唱灭。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本不灭。
攃手便行。
一天明月。
后事者。
有二人焉。
无涯幻
日本太初原
归化本国。
永乐五年
文帝诏。
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
帝喜。
特留主灵谷。
以备顾问。
每召对称旨。
十七年
御制赞佛歌颂。
并刊大藏颁行。
是日庆云等瑞。
种种不一。
备载明纪。
其明年春
有敕再建会灵谷。
西僧例。
不奉诏。
亦唱灭。
以故父子。
深得或庵之遗韵云。
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
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
至中叶几微而复兴。
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
所谓节节皆六秀。
杰峰父子一出。
又若老干发嫩。
支龙逶迤。
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
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
则儿孙脚下。
可胜计耶。
僧宝金明初 1306 — 1372
宝金
号碧峰
乾州永寿石氏子。
生多祥异。
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讲肆。
性相之学。
四辩飞驰。
闻者耸听。
既而叹曰。
三藏之文。
标月指也。
遂弃所学习禅。
入蜀晋云山中。
参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
寝食为癈。
峨眉山
誓不复粒食。
日采啖之。
胁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
溪水横逸。
人意师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竞往视之。
师燕坐如平时。
唯衣湿耳。
一日闻伐木声。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辩话甚力。
至于拽倾禅榻而出。
公曰。
是则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画一圆相
师以袖拂去之。
公复画一圆相
师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公再画如前。
师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视之不语。
复画如前。
师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总画三十员相
师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
百馀年间参学。
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
宁复几人。
无用和尚谓。
座下当出三虎一彪。
尔其彪耶。
然缘在朔方。
大弘吾道也。
无用盖公之师云。
先是。
师在定中。
见一山甚秀丽。
重楼杰阁。
金碧绚烂。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招师者曰。
五台山
秘魔岩也。
尔前身修道其中。
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䌽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师问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尔。
曰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良久乃没。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见。
或谓为文殊化身云。
师乃就山建灵鹫庵。
四方闻之。
不远千里。
负糇粮来献者。
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
以食游学之僧。
多至千馀人。
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顺帝使者
召至燕都
慰劳甚至。
竺僧指空。
久留燕。
传能前知。
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
师往与叩击。
空瞪视不答。
及出空叹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大雪
有红光自师室中起。
上接霄汉。
帝惊叹。
赐以金纹伽黎衣。
遣归。
明年复召见。
命建坛祈雨。
辄应。
寂炤圆明之号。
赐予一以赈饥乏。
诏主海印禅寺
师力辞。
名香法衣之赐。
殆无虚日。
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将。
无不以为依皈。
已而恳求还山。
洪武戊申
太祖即位建业
明年己酉
燕都平。
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
见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闻师名久。
中州苦寒。
特延师居南方尔。
遂留于大天界寺
时召入。
问佛法。
及鬼神情状。
奏对称旨。
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普济佛会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师与焉。
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
移时方还。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
亲行献佛之礼。
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宠赉优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赀。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亲御翰墨。
赐诗十二韵。
有玄关尽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为荣。
时疾已革。
不能诣阙谢。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与四众言别。
正襟危坐
目将瞑。
弟子请曰。
和尚
逝则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师曰。
三藏法宝。
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
夷然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龛茶毗于聚宝山
倾城出送。
香币积如丘陵。
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灭。
获五色舍利。
齿舌数珠皆不坏。
纷然争取。
灰土为尽。
师体貌丰伟。
端重寡言笑。
福慧双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顶礼者。
项背相望。
其应供而出也。
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现。
其行事多可书。
弟子散之四方。
无以会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师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发颖异。
初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发。
从师闻奥旨。
隐大乘山。
永乐间
诏至都。
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为人端谨神悟
有乃父之风焉。
释智顺明初 ? — 1380
逆川禅师
名智顺
又字澄垢
东瓯瑞安陈氏子也母有懿德。
谨于事佛。
梦僧项有圆光。
逆汪洋之流。
而招曰。
烦为母我。
莫辞劳也。
寤即有娠。
生七岁。
神悟特异。
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
牧为沙弥
诲以大法。
信受顶戴。
刻无惰容。
耆老多器之。
为大僧。
行脚。
见诸大有道者
入闽抵天宝。
参铁关法枢禅师
此庵元七世之传。
寻常好问禅者。
老僧舌头在么。
而禅者多被抑。
不敢犯其锋。
顺得参堂踰月。
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
入室呈所得。
枢公曰。
乍入门耳。
何足重哉。
曰。
堂奥更有何法。
乞师揭示。
公大笑而罢之。
于是。
括磨究竟。
盥漱悉忘。
夜深常入枢公之室。
参请古德因缘。
或至晨钟鸣。
乃趋出。
心嘉之。
一夕徐问曰。
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
未知于何机下。
得彻本源也。
枢公曰。
我当时往华藏。
受业于竺西和尚
便知有此事。
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
受具后。
参中峰及庵诸老。
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
我只不能领会。
乃走石门
见我元翁先师。
先师亦无长语。
惟道。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作么生会。
其时前后际断。
一日斋后下床。
忽踏著实地。
急走方丈。
先师遥见而笑曰。
作么。
我进曰。
南泉被我捉败了也。
先师曰。
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我便喝。
先师曰。
离却者一喝。
南泉聻。
我拂袖而出。
自后执侍巾瓶。
一十五载。
我事且置。
你向何处见南泉
词色俱丧。
愧无所容。
又一夕参钟拟离榻。
豁然大悟。
趋告枢公曰。
南泉败缺今已见矣。
曰。
心佛物俱不是。
是个甚么。
对曰。
地上砖铺。
屋上瓦覆。
曰。
即今南泉在何处。
对曰。
鹞子过新罗
曰。
错。
亦曰。
错。
明日。
命挝鼓勘验。
扼腕上下。
顾视曰。
和尚眼在甚么处。
助喜曰。
也要大家知。
至正六年庚辰秋
枢公迁化。
继天宝之席。
于是。
此庵之宗大振。
此庵元
其世有八。
元得焦山体
三传天竺有。
有传天池元翁信。
信之嗣二人。
曰。
大慈成。
曰。
铁关
既受枢公正印。
号令人天。
海内改观焉。
从天宝迁报恩。
又移居归原。
而机用纵夺。
益慎于居天宝时也。
当是时。
南北衲子骈集。
朝廷知
乃赐衣。
加号佛性圆辨禅师
即退居东瓯罗山
穴地为炉。
折竹为箸。
不设卧榻。
不贮宿舂。
或以矫世讥之。
弗顾也。
平章燕只不花。
镇闽。
坚起住闽之东禅寺
又移雪峰
顺之法政。
善巧圆融。
座下不规而肃。
听顺说法。
各有领解。
雪峰数百年来。
为中兴矣。
明洪武初
升座于钟山
上临听法。
如旧识
每对上。
称僧而不臣。
或忘而称我。
上以真率美之。
已而还南。
南国以净慈留
居无何。
有司复以朝旨。
强顺抵京。
经四月。
书偈而逝。
时洪武十三年夏也。
阇维。
所获舍利。
迸若明珠。
其六坐名蓝之语录。
盛著于世。
但颇有异迹。
人以为神。
且又尊之为肉佛。
愚不敢赘。
惧亵也。
赞曰。
顺公望隆两朝。
其胸吞须弥。
而舌倾沧海。
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
公却素履萧然。
不忝嗣祖乞士
诚有坦然与世共。
信者区区。
以生平异迹。
而颂铢两。
其然。
岂其然乎。
释能弘明 1543 — 1588
能弘
号了然关主
以生平多病。
所至辄掩关。
故得是称。
实密藏开公之落发师也。
师雅与紫柏尊者善。
开公以师。
故得事紫柏尊者
万历癸未
师掩关东塔
紫柏时栖止焉。
相与体究向上事。
开发良久。
无何紫柏北行。
师命开公追随焉。
嘱曰。
善事此翁。
倘得㘞地一声幸相闻。
以为吾门庆。
会楞严新复迎。
师关于东静室。
紫柏故居也。
师体貌清羸。
神气和粹。
最喜诱接人。
少年研精教义。
久之弃去。
云谷和尚
看无字话。
间有发明。
而不自肯。
然从此教义益彻。
每拈经论旨趣示人。
直截明快。
闻者无不击节。
其后理会德山托钵因缘。
紫柏示以偈曰。
托钵因缘不甚难。
耳边密启即幽关。
师疑益甚。
至是开公禁足台山龙翻石。
一夕梦五齿落掌上。
血迹宛然。
阅数日得师书。
备相诲切中。
及前话通所得。
且请紫柏印诀。
开公以师所见头过尾不过。
不相肯也。
报书既达。
师遂迁化。
开公闻讣于东昌
紫柏结夏灵岩
梦双幢一倒于南。
一倒于北。
次日开公至。
以师讣及台山无边老宿之讣告。
师之化也。
合掌呼达观师垂光摄我。
至于二四。
无边亦然。
一念感通。
万里不隔。
水月交光。
针石相引。
宁为异哉。
师。
姓某氏
嘉兴王店人
嘉靖癸卯
万历戊子
世寿四十六。
腊三十。
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赐。
开公奉灵骨。
塔楞严方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