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禅师梦堂
名昙噩
楚石琦
同籍明州
象山朱氏。
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门。
同赴明君之诏。
之祖父。
以仕显家。
贵且富。
罗绮交错。
生其间。
为童时。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静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与世交。
谈吐风云。
变幻莫状也。
于诸子史。
一阅不再。
因游郡城延庆讲堂。
见六祖坛经。
遂窃怀归翻读。
连日夕不释手。
乃至忘餐寝。
竟辞脱发。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历禅丛。
乃罢参于径山
径山既久。
名知林下。
圣禅寺
则欣然肯来。
居无何迁开寿。
谙熟典故。
师僧皆从之。
画一规曰。
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
罚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纳油库司。
读梵网经。
一僧纳油。
读传灯录。
一僧纳油读易。
笑而怜之曰。
立法之弊。
宁至此乎。
及移居天台国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聪目察。
敷扬宗旨。
有道衲子趋焉。
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诏。
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驰当世。
学冠诸老。
夜话。
词气尽索。
退而雅称曰。
此翁齿牙带戟。
不可与争衡也。
南归。
虚其名位。
而规训门人。
复说偈曰。
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时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
楚石愚庵梦堂行道。
际遇于离乱之
俱持风采。
称为狂澜砥柱。
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
光鲜元叟家声。
三公一时之方便。
于法门则有力焉。
经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
此之谓也。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大同
一云其字。
别峰
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凡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佛智熙禅师
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东塔
师不赴。
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帝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帝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僧。
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
出家于天台广严寺
元至正中上天竺寺
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
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
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柏子庭讲台教。
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荐福
历三䆊。
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释永宁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6月17日
禅师
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拟进语。
公又喝。
拟退。
公连喝之。
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龙池
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华岳迅烈风雷。
淮海不留涓滴。
演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
洪武元年
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僧宝金明初 1306 — 1372
宝金
号碧峰
乾州永寿石氏子。
生多祥异。
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讲肆。
性相之学。
四辩飞驰。
闻者耸听。
既而叹曰。
三藏之文。
标月指也。
遂弃所学习禅。
入蜀晋云山中。
参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
寝食为癈。
峨眉山
誓不复粒食。
日采啖之。
胁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
溪水横逸。
人意师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竞往视之。
师燕坐如平时。
唯衣湿耳。
一日闻伐木声。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辩话甚力。
至于拽倾禅榻而出。
公曰。
是则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画一圆相
师以袖拂去之。
公复画一圆相
师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公再画如前。
师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视之不语。
复画如前。
师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总画三十员相
师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
百馀年间参学。
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
宁复几人。
无用和尚谓。
座下当出三虎一彪。
尔其彪耶。
然缘在朔方。
大弘吾道也。
无用盖公之师云。
先是。
师在定中。
见一山甚秀丽。
重楼杰阁。
金碧绚烂。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招师者曰。
五台山
秘魔岩也。
尔前身修道其中。
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䌽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师问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尔。
曰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良久乃没。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见。
或谓为文殊化身云。
师乃就山建灵鹫庵
四方闻之。
不远千里。
负糇粮来献者。
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
以食游学之僧。
多至千馀人。
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顺帝使者
召至燕都
慰劳甚至。
竺僧指空。
久留燕。
传能前知。
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
师往与叩击。
空瞪视不答。
及出空叹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大雪
有红光自师室中起。
上接霄汉。
帝惊叹。
赐以金纹伽黎衣。
遣归。
明年复召见。
命建坛祈雨。
辄应。
寂炤圆明之号。
赐予一以赈饥乏。
诏主海印禅寺
师力辞。
名香法衣之赐。
殆无虚日。
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将。
无不以为依皈。
已而恳求还山。
洪武戊申
太祖即位建业
明年己酉
燕都平。
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
见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闻师名久。
中州苦寒。
特延师居南方尔。
遂留于大天界寺
时召入。
问佛法。
及鬼神情状。
奏对称旨。
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普济佛会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师与焉。
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
移时方还。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
亲行献佛之礼。
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宠赉优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赀。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亲御翰墨。
赐诗十二韵。
有玄关尽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为荣。
时疾已革。
不能诣阙谢。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与四众言别。
正襟危坐
目将瞑。
弟子请曰。
和尚
逝则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师曰。
三藏法宝。
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
夷然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龛茶毗于聚宝山
倾城出送。
香币积如丘陵。
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灭。
获五色舍利。
齿舌数珠皆不坏。
纷然争取。
灰土为尽。
师体貌丰伟。
端重寡言笑。
福慧双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顶礼者。
项背相望。
其应供而出也。
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现。
其行事多可书。
弟子散之四方。
无以会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师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发颖异。
初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发。
从师闻奥旨。
大乘山
永乐间
诏至都。
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为人端谨神悟
有乃父之风焉。
胡翰元末明初 1307 — 1381
字仲子一字仲申金华人
明初以荐衢州教授
洪武二年,召与修《元史》,赐金帛遣归。
有《胡仲子文集》、《长山先生诗集》。
田按: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取元都,获其十三朝《实录》以归。
二年二月,召修《元史》,命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总裁官
徵山林遗逸之土,祁门汪克宽德辅馀姚宋禧无逸天台陶凯中立临海陈基敬初新淦曾鲁得之休宁赵访子常、宁波张文海淳安徐尊生大年新喻赵埙伯友傅恕如心长洲谢徽元逸傅著则明高启季迪及黄篪、王绮纂修官仲申与焉。
开局天界寺八月史成。
诸人各授官,赐金帛遣归。
无逸《寄潜溪诗》所谓「当时十八士,去留各有缘」也。
庚申君一朝,史官职废,无实录可徵,召礼部遣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国上之。
三年二月重开史局,廉、仍为总裁官
纂修者,临海朱右伯贤崇德贝琼廷琚义乌朱廉伯清嘉定王彝常宗浦江张丁孟兼河南高逊志士敏当涂李汶宗茂江阴张宣藻仲、吴张简仲简、仕寅彦正耒阳李懋中卿、殴弼俞寅,复兴焉。
七月书成,授官赐归如前。
余录前后两局诸公诗,惟子常、德辅敬初无逸仲简顾侠君已采入元诗选,不列此集,与《诗综》体例差别。
采诗时,元诗选本尚无大集,元遗老诗不妨兼收。
此集义取断代,如舒道原、谢龟巢、华黄杨沈茶山刘仲修贡南湖张光弼吴主一、沈花溪诸人概不入选。
仲申文与潜溪华川鼎峙金华,诗学有端系,为吴立夫人室弟子。
立夫胡仲申至诗云:「新文十馀篇,笔墨擅百炼。
口传发秦壁,凿晋竁。
考论无差爽,风雅有正变。
世儒弄俗学,雅曲极荧炫。
群羊虽冒虎,草悦豺则战。
谁其制横溃,或者瘳瞑眩。
牛毛独不多,麟角时一现。
」奖许甚至。
余读《渊颖集》,淩厉震宕;仲申诗乃纯占苍浑。
师弟子之渊源,岂必在面貌之似哉!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戴良元末明初 1317 — 13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83 【介绍】: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
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
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
学诗于余阙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金华,召之讲经史。
旋授学正
不久逃去。
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
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
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
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
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
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
逾年自杀。
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
有《九灵山房集》。
徐一夔元末明初 1318 — 14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8—约1400 【介绍】: 元明间浙江天台人字大章
博学工文,元末,尝官建宁教授
明洪武二年,征修礼书
其友人王祎又荐修《元史》,一夔贻书言元朝史料残缺,顺帝朝尤甚,难成良史,辞不往。
后起为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辞归。
有《始丰稿》、《艺圃蒐奇》等。
朱元璋元末明初 1328 — 139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元璋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高皇帝 1367年—1398年
1367年—1368年正月 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
洪武 1368年—1402年六月 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宗即位沿用。高丽王朝自1370年起始行大明年号,朝鲜王朝1392年建立后沿用大明年号
太祖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吴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诗五卷。
黄瑜《双槐》《岁钞》: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览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赋》言不契道,乃亲更为之。
赋成,召禁林群臣观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赋以进。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铺叙成章,诣东黄阁次第投献。
上皆亲览焉。
复置品评于其间。
已而赐坐,敕大官进天厨奇珍,内臣行觞。
觞已,上顾曰:「卿何不尽饮?
」廉出,跽奏曰:「臣陛下圣慈,赐以醇酎,敢不如诏?
第臣年衰迈,恐不胜杯杓,志不摄气,或愆于礼度,无以上承宠光尔。
」上曰:「卿姑试之。
即席而饮。
将彻,上复顾曰:「卿更宜酹一觞。
再起固辞。
上曰:「一觞岂解醉人乎?
卒饮之。
举觞至口端,又复瑟缩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
」对曰:「天威咫尺间,不敢重有所渎。
」 勉强一吸至尽。
上大悦。
颜面变赪,顿觉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复笑曰:「卿宜自述一诗,朕亦为卿赋醉歌。
」二奉御捧黄绫案进。
上挥翰如飞,须臾成《楚辞》一章,曰:「西风飒飒兮,特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既醉,下笔欹倾,字不成行列。
甫缀五韵,上遽召至,命编脩官朱右重书以遗
遂谕曰:「卿藏之以示子孙。
非惟见朕宠爱卿,亦可见一时君臣道台,共乐太平之盛也。
五拜叩首以谢。
上更敕侍臣应制,赋《醉学》《士歌》者四人:考功监丞华克勤、给事中宋善、方徵、彭通闻。
而续赋者五人:秦府长史林温太子正字桂彦良翰林编修王琏张唯、典籍孙蕡
彭与孙皆吾广人也。
黄佐翰林》:太祖尝出御制诗文,以示词臣
太子正字桂彦良即于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丙午年六月,上祷雨钟山获应,赋七言喜雨诗,命待制黄哲等赓和。
已而诸将告捷,多令翰林诸臣应制赋诗,上亲加品评。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题,命典籍吴伯宗赋之,援笔立就,词语峻洁。
上嘉其才敏,赐织金绵衣。
尝幸清流关,赋诗,命扈从儒臣和之。
起居注刘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纵逸,功成犹遣历间关」之句。
上叹赏曰:「可谓安不忘危。
」赐以白金文绮。
起居注蒋子杰应命即物赋咏,立成。
上大悦,特宠赐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鹤文》,吴府伴读王骥操觚立就,学士宋濂为之进呈。
上称善。
及日将南至,大祀于园丘,上复命群臣赋七言律十二韵,冠以三百言序。
与黄昶先成,跽读御榻前。
上听毕,加奖励,命进学禁林云。
解缙《春雨轩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卫之龙门,禾有异茎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来进,群臣上表贺。
太祖高皇帝亲御翰墨,为诗一章,以赐今上皇帝。
其诗首言创业之艰,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乱之师,抚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锡丰登之屡,史书垂示之严,明堂里禋荐之重。
末示谦冲戒谨之意。
为善不足之诚,大矜下民之惠。
与民同乐之盛心,滋于言表。
盖不以嘉禾之祥为可矜,而以为可惧,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业业,足以垂讯于千万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训,念手泽之存,飒诵追维,不能自已,乃永乐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装治成轴,分赐诸王及近臣。
于是臣缙亦得与赐焉。
杨慎《艺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乡试《贺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弹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统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颂》中谓「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杂存》:宋太史濂乞归时,彻制诗二首饯之云:「白下开尊话别离。
知君此后迹应稀。
续云:「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上悦,赐白金、缗币、文绮,曰:「与汝作百岁衣也。
」自是岁一朝焉。
田按:《尧山堂外纪》:「洪武十年宋学士景廉乞骸骨归,华亭朱孟辨纪其事,作诗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飞,念卿此地迹应稀,臣身愿作随阳雁,一度秋来一度归。
』」据此则又为孟辨诗,而非太祖赓续也。
诗亦小有异同。
周亮工闽小纪》:林廷纲洪武初,承太祖亲擢吏科给事中,宠遇日隆。
尝侍游江间殿。
太祖首唱诗二句曰:「江间小殿与云齐,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联曰:「雉尾晓开红日近,龙衣湿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钺门前骐骥嘶。
簪笔诗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赐新题。
」后赐名恒忠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书。
既下集庆,始厌马上,长篇短歌,操笔辄韵,有魏武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骈偶之习。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草木子》谓上有佳句云:「乌啼红树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诵之。
皇太子《新月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入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谓为太祖懿文不享国之證。
草木子》乃元遗民国初所著书,谓上者,顺帝也;皇太子者,爱猷识理达腊也。
盖以其不获有天下,而在东宫颇擅权,故记之耳。
高帝集》无此二句。
朱孟震《续玉笥诗谈》:近有作《道听录》者,指黄巢《咏》,元梁王《晓行》之作以为高皇,宋人讥高宗《养鸽》诗载叶氏《草木子》,而以为武宗北狩。
书非异闻,时非久远,尚谬妄若此,况远且僻哉!
田按:《明史艺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诗五卷。
《四库》著录二十卷。
汉祖马上得天下,《大风》一歌,妙合音节。
明祖起自布衣,与汉合符,御制篇章,炳为巨集。
野史所载,最为繁杂,兹择其可信者著于编,以瞻一代之风尚焉。)
徐尊生元末明初
尊生字大年淳安人
洪武二年与修《元史》。
史成,旋留礼局。
》书成,受赐归。
六年,与修《日历》,以荐授翰林应奉文字。
有《怀归稿》十卷、《还乡稿》十卷、《制诰》二卷。
田按:大年洪武二年奉召至京师,与修《元史》。
生成辞归,旋留礼局,集礼成,乃得归。
高季迪《送徐先生严陵序》云:「严陵徐先生大年被召至,与修《元史》。
书成上进,诏择纂修士官之。
先生以老乞还甚力,会春官修五》为一代之典,乃复奏留之。
未几,其书又成,先生固申前请,大臣知其志,不欲强烦以事,乃命有司具礼传送以归。
」据此则修史时未受官矣。
六年,召修《日历》,以宋景濂荐,复与纂修
《日历》成,谢病归。
景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云:「中书奉旨纂修日历,朝绅各荐所知。
余疏大年名以闻,使者持书下郡国,大年欢然应命。
《日历》成,廷议将锡之官,大年固辞。
今当尧、舜在上,满朝,大年春秋犹未高,沈屙容有却药之时,行当杖策造朝,尽展所蕴。
」又景濂《进日历序》云:「纂修官则有布衣臣徐尊生
」据此则修《日历》时未受官矣。
其官翰林应奉不知果在何时,决不在修《日历》前矣。
《诗话》引《怀归稿》中有《授翰林应奉》诗云:「布衣昨日孤寒士,翰苑今朝已授官。
幼有文章淹滞久,老无筋力进趋难。
随班香案晨簪笔,列坐宫门午赐餐。
早晚归休宜引分,免敦白发点金銮。
」以为通籍之證,诚为确凿。
复云:「六年九月,诏编日历,大年复与纂修之列,固辞还山,拂帝意,出为陕西教授
未行而卒。
」则大年官应奉又似在修《日历》以前,事疑不能明。
又云:「大年自引求去,省臣留之续修庚申君史。
」此则绝无之事。
宋景濂《元史目录记》云:「旧所纂录之士,或仕或隐,散之四方,惟赵埙始终其事。
」据此则修庚申君史者,惟一人重参史局大年无缘得与于十四人之列,明矣。
至《全浙诗话》于大年事迹,修史先后全不明晰,嚣嚣置辩,又不足论矣。
赵埙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江西新喻人字伯友
元顺帝至正中举于乡,为上犹教谕
明洪武二年,以山林遗逸被征为《元史纂修官
次年,以顺帝朝尚未完成,再开史局又被征参与。
书成,诸儒多授官,不受归。
寻召修日历,授翰林编修
宋濂直史馆兄事之。
后出为靖江王府长史
脱古思帖木儿北元 1342 — 138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脱古思帖木儿 益宗 1378年—1388年
天元 1379年六月—1388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2—1388 【介绍】: 明初北元皇帝。
元顺帝次子。
明洪武十一年爱猷识理达腊殁,继位,年号天元。
洪武二十一年,于捕鱼儿海为明将蓝玉击败,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至土刺河,为部将也速迭儿兵缢杀。
在位十年。
蓝玉明初 ? — 13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3 【介绍】: 凤阳府定远人
初为常遇春部下,骁勇善战,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十二年以军功封永昌侯,予世券。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冯胜征纳哈出,寻代大将军
次年帅师出塞攻元顺帝脱古思帖木儿,俘获甚众,进凉国公
然恃功骄横,多蓄庄奴假子,夺占民田,所为多不法,终以“谋反”罪族诛。
当时穷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
马铎明 1366 — 1423
维基
马铎(1366年—1423年)字彦声号梅岩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永乐年间状元
初授翰林院修撰
官至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
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年)马铎生于商人家庭。
永乐十年(1412年)壬辰科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深得明成祖信任,被命辅佐太子朱高炽
官至国子监祭酒
马铎生性耿直,爱读书、鼓琴。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卒,葬于长乐县岱西龙台山
杨士奇作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