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道孚。字信庵。江浦刘氏子。善习表于儿戏。利根发于童心。七岁入学堂。先生授以书。不肯读。读又不肯竟。曰。此书非我所喜。先生亦非我师。乃依灵谷庆叟。为弟子。落发衣缁。昕夕礼观音。发聪智。通唯识涅槃诸大乘经论。群言所涉。一览无遗。精旨妙义。囊括而川注。滔滔然莫能窥其涯涘。复礼天童观翁。时观公道望高天下。宣庙在潜。每承顾问。宣德岁丙午。召至京师。馆于庆寿丈室。师执侍惟谨。上嘉之。赐西服茜衣。师牢让不服。寻游江浙。受满分戒。入五台。睹圣相摄身光中。奇幻百出。转念之顷。倏忽不见。叹曰。古人所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因自号知幻子。英庙闻师名。召见大悦。呼为凤头和尚。盖以师头前锐起也。寻授僧录讲经。未几告退。结茆于山中。扁曰松樾。屏息诸缘。不妄交接。唯苦心真寔之士。得以相依。餐服遐异。悠然自适。若将终身焉。先是。司礼阮公简。得京西马鞍山废寺。欲兴之。思得大知识主宗风。与议。非师不可。修词致恳。至于再四。不许。后掘地获断碑。阮持碑。泣请曰。碑虽不完。犹可读。惟师寓目焉。师读之。始知此寺乃辽普贤大师所建。四众受戒之所。师喟然曰。释迦如来。三千馀年遗教。几乎泯绝。吾为佛弟子。讵忍视其废而不兴耶。乃幡然而起。于是铲荒夷险。郁起层搆。散己赀以鸠工。择干僧以董役。匠成于心。受规于手。日不笠而雨不屐。趋风望景者。翼如而至。百年癈刹。复兴于顷刻。廊庑龙象。焕然一新。始末具载大学士杨公士奇所撰碑记。黔宁昭靖王。复以宣武门府第。施为梵刹。赐额承恩。为师往来憩息之处。师善书。笔法遒健。尝于文华殿。大书扁额。上俛案视之。称善。赠之诗。有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又尝施食于内庭。开法于秘殿。上皆亲御视闻。无不击节叹赏。当是时。耆旧凋丧。独师法闻四方。学子趋参。唯恐或后。僧中之杰出者。一人而已。以是奇德妙行。足以驾苦海之慈航。跻迷途于觉岸也。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集众升堂。说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灭。云散长空。碧天皓月。遂端坐而逝。计闻。上震悼。遣宫谕祭命。公侯以下。咸从吊临。茶毗获舍利。建塔于寺之南原。世寿五十有五。僧腊四十有九。年度弟子数万。得戒四众百亿。门弟子千馀辈。皆缚禅秉律。阐化一方。著述。有定制戒本戒牒。并偈颂诗章若干卷。传于丛林。胡忠安公荧。称师学之博。行之修。功之盛。能光大法门云。
维基
程文德(1497年—1559年),字舜敷,初号益斋、后号质庵、复号松溪,学称松溪先生,浙江永康县(今浙江省永康市)人,榜眼,翰林院学士、南京国子监祭酒。父亲程銈为弘治十二年进士,曾因忤逆刘瑾,多年不升;刘瑾被诛杀后,官至四川按察使司副使。程文德早年接受家庭影响,首先受业于胡琏、林文俊。十四岁,再拜朱芳、李沧为师。十五岁,进入县学为秀才。十八岁时,前往兰溪,拜章懋为师;后赴余姚,求学于王守仁,为姚江学派门人。正德十四年,程文德举浙江乡试第八名。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四名,殿试第二名进士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帝特例加封其父程銈为中宪大夫。嘉靖十一年,进士杨名弹劾吏部尚书汪鋐、武定侯郭勋、太常陈道瀛、金赟仁等,严厉指责嘉靖帝任用不当,嘉靖帝震怒,当即逮捕杨名入狱,杨名被拷打将近昏死,但只供说奏章草案曾让程文德过目。程文德因此受牵连,一并下诏狱。在被嘉靖帝命人拷问后,程自称是幕后主使者,后被贬为信宜县典史。他在途径梧州时,被两广总督陶谐留下,聘任为岭表书院主讲。次年,奔赴信宜县,被邀至高明书院主讲。嘉靖十四年,汪鋐被罢免致仕,程文德升任江西安福县知县,任内建造复古书院,并治理民政有方。不久父丧离职,丁忧除服后,起用为南京兵部员外郎。嘉靖二十年,转为南京兵部郎中。后升为广东提学副使,未赴任,改南京国子监祭酒,再升至礼部右侍郎。俺答汗入犯京师,程文德镇守宣武门,当时京师外难民纷纷奔来入城,京师九门中,唯独宣武门放行,数万人因此得以生还;不久,转任吏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二年,出任会试主考官,后兼任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教授庶吉士。嘉靖三十三年,北直隶、南直隶、河南、山东四省饥荒,程文德上书请赈灾,得到批准。同年,供事于西苑的程文德,感叹宫中每年设醮祈祷,耗费大量经费,撰写《元宵词》中言语讽刺,嘉靖帝因此怀恨在心。当时礼部尚书一职空缺,当时朝廷推举程文德担任;严嵩父子控制朝廷,严世藩向程文德索贿,遭到拒绝。次年,南京吏部尚书一职空缺,朝廷举荐程文德;此时,严嵩上疏称其写青词有欺君之心,程文德因而再次得罪明世宗,而被贬南京工部右侍郎;随后他进谏劝嘉靖帝享平静和平之福,明世宗认为他是诽谤嘲弄,而将程文德贬为民。程文德回籍后,专注于著书。死后,监察御史王好问请体恤;万历初年,加赠程文德礼部尚书,谥文恭。程文德墓现为永康市文物保护单位。
维基
高邦佐(?—1622年),字以道,山西襄陵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授寿光知县,招抚流民三千户。后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后出守永平知府,修筑运河等。后在天津训兵,担任陕西参政。后被弹劾归乡。天启元年,辽阳被清军攻破,高邦佐被重新启用并担任参政,分守广宁。其以家母年八十有余,哭泣不肯离去,其母指责其应当以大义,于是赴任。当时熊廷弼、王化贞两人关系紧张,高邦佐料到辽宁战事必败,于是屡次请求回乡。而当请求经允许时,王化贞已经弃广宁逃跑。众人对高邦佐说,既然已经请辞得准,就当然可撤退到山海关了。高邦佐呵斥道:“我一日没有离开,就还是封疆大臣。”晚上修书至老母诀别,并派遣士兵到熊廷弼处,说“虽然广宁城乱,但是清军尚不得知。请务必带兵进入斩杀几人,人心自然平定。如果您不来,就请授兵于我去赴难。”熊廷弼不采纳,却和王化贞一同逃跑了。高邦佐仰天大叹,对属下哭道:“巡抚经略都逃走了,大势已去了。松山是我的守地,我应当死于此。你们离开告诉我母亲吧。”于是向西拜谒朝廷,再南拜谒母亲,随后自尽。其仆人高永说:“主人死了,怎么可以没有随从呢?”于是在旁边也一同自尽。后赠公光禄寺卿,再赠大理寺卿,谥忠节,赐祭葬。高邦佐与张铨、何廷魁都是山西人,后诏书在宣武门外建造祠堂,命名“三忠”。
维基
何廷魁(1577年9月1日—1621年),字汝谦,山西大同威远卫人,万历辛丑(1601年)进士。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1600年)举人第七名,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授泾县知县,改任宁晋。入为刑部主事,历任归德府、卫辉府、河南府知府,升任西宁副使,降黎平知府,此后迁副使,分巡辽阳。在辽阳准备军队,与袁应泰多有不合,就是否要接纳因饥荒前来辽阳投靠之蒙古人一事争执不下。后沈阳沦陷,清朝大军过河,其请半夜偷袭,袁应泰不听。后辽阳城池沦陷,何廷魁回到公署,怀抱公印投井自杀。其妾高氏、金氏从其一同自杀,婢仆六人同死。追赠大理寺卿,谥忠悯。何廷魁与张铨、高邦佐都是山西人,后诏书在宣武门外建造祠堂,命名“三忠”。
维基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乾隆时追谥忠贞,山东莱阳县(今莱阳市)人。官至兵部右侍郎。弘光朝任使者,赴北京与清朝谈和,被扣押,不肯投降,被斩首。《甲申传信录》卷十以「使臣碧血」结尾,卷末载左懋第绝笔诗。后人称“明末文天祥”。崇祯三年(1630年),左懋第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次年联捷辛未科进士 。任陕西韩城知县,崇祯十二年(1639年)升户科给事中,上书提出时局有四弊:民穷、兵弱、臣工推诿、国计虚耗。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出巡长江防务。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其母陈氏绝食而死。不久,清兵入关,堂弟左懋泰投降。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左懋第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又以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前往北京,通好议和。十月初,揩二副使及随从百余人至北京张家湾,住进鸿胪寺。懋第在鸿胪寺陈设太牢,率随员北面哭祭三日。十月二十七日多尔衮释放左懋第南归。左等走出永定门,冯诠(另有一说陈洪范)劝多尔衮不要「放虎归山」,十一月十四日多尔衮遣百骑在沧州追回,被扣留在北京太医院,墙上遍布荆棘,自言:“生为明臣,死为明鬼,我志也。”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十五日,清廷颁布剃发令,随员艾大选遵旨薙发,懋第将其乱棍打死,清廷前来责问,懋第曰:“吾自行我法,杀我人,与若何预?”清廷设“太平宴”宴请,懋第拒食。又遣洪承畴前来说降,左懋第说:“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惭愧而退。李建泰又来劝降,左懋第怒斥说:“老奴尚在?先帝宠饯,勒兵剿贼,既不殉国,又失身焉,何面目见我?”左懋第又责问劝降的堂兄弟左懋泰:“此非吾弟也。”随之将其叱离。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懋第,懋第直立不跪。当问道:“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金之俊劝他:“先生何不知兴废!”左懋第针锋相对答道:“汝何不知羞耻!”多尔衮知其不降,闰六月十九日,命左右推出宣武门外菜市口处死。临刑时,左懋第南向再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有绝命诗:“漠漠黄沙少雁过,片云南下竟如何?丹忱碧血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随员陈用极、王一斌、张良佐、王廷佐、刘统等人皆不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