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初名时臣,自称甬东野人,世居木阜峰下。山川名胜。山人少喜为诗。不治经生业。及壮负气。不能随俗俯仰。尝于坐隅书青天白日名山大川八字以避仇。远历齐梁燕赵间十年,客食诸王门下,旅寓章丘。与太常李伯华论诗,得其指授。在章历三时诗大变。一日过伯华江上草堂,值夜雪。伯华为出妓弹琵琶佐酒。山人即坐上作长歌,伯华绝惊赏,谓非复初见阿蒙也。去之青州,客衡藩。衡庄王尝起高楼,东敞瞩远。楼初成,王于望后四日置酒遍召一时名士。时日景既尽,疏星尚微。王命且未造座,与客东望,凭栏笑语良久。已而月光渐上,遍照四座。王甚欢,因命曰待月楼,使客各赋诗以进,王未善也。时山人最年少,下座徐进一绝句,其词曰:川原夕气交,暝色自相向。月犹藏海底,人已坐楼上。王大喜,谓能得待字义,因手觞延山人上座,遍示诸客,山人遂一日名重。晚客沈沈,宣王礼之,亚于谢榛。年七十,卒于河南涉县客舍中。鲁王孙中立序其诗曰:山人鹤骨癯癯,若出衣表。为人贞介廉洁,不妄交,不苟取,故为诸王公所重,人以为实录。山人年六十起生,藏于句章之夕阳里,自撰墓志,后竟葬之。有二子,长曰辂,使学医;次辇,使读。山人与嘉则先生同甲,其称诗稍先之。及年各四十五,两人始得遇定交。尝一见山阴徐文长,辄作灵物篇相赠,叹为绝奇。生平所与游论诗,几遍天下,唯称同里卢沄、吴中文徵明、黄姬水、东郡谢榛、浚人卢楠、新河宋登春十馀人。自谓砥砺名行,期无愧诸老,庶几不朽。以是山人风格,至今称之。所著甬东山人集。
先生字君玉。少负异才。年十二即能赋诗。常手古人诗一卷,其父见之投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读之。家贫,为诸生时,出游吴楚间授经,以所上束脩归养亲,能备甘脆。每读书至夜分稍倦,则与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气复立,乃更读。其励志若此。年及艾,始中进士。授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副。前后所治狱凡二万七千馀人,论驳务得其平。有三人以造伪章论死,无所置辨。先生视其章,乃以篾布四边,中画字。遂判曰:篾作与私铸不同,减死一等。司狱官落职,贫甚,将鬻其女归。先生以月俸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荐为督学使,不报。出知福建兴化府,为政尚简易,务正风俗,与诸生说经,喜以儒术饰治,有古良二千石风。郡中林见素先生,海内宿望,日与先生以文义往来,每共登临,辄题名山壁,人称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数乞骸骨归老,辞义确苦,乃进本省左参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无遗财。人号曰白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为事。于诗律益工,弥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鸟间。尝自赞曰:辞让太早。似乎失利。木石无虞。何谓不智。末年遗教曰:抱病怀残喘,寄身属杪秋。爱山一舆,乐水一舟。未死微躯,巳卜荒丘。永谢之日,不烦饰脩。生也既顺,死复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庆,亦奇士,为诗殊有父风。余常读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学诗,志慕古人,然多从实地生变化,不敢为望空语。今所梓行,仅十之三四耳。自颠发黑,且苍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陆,固不可得晚遇见素林先生相知为独深,尝曰:梦魂相接多在雪苍雨碧之下,谷答风响相和应,亦微哉!续藁出耄言,觉尤有味,未知获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顾之,度不能举矣。人以为实录。又论诗曰:自高、杨、张、徐诸人学唐,尽有好者。后李西涯、谢方石、张亨父及沈石田律诗甚多,生意循唐人绳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尽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间,时北地信阳名巳极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论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荦不回,能自异于流俗,隐然可见。今所传白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馆集,则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为选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从家乘读诸先辈赠先楝塘先生诗,惟喜张白斋先生琦一绝句。复从戴氏书肆见白斋集四本,诗极可喜。时方习制举业,未即购以归。且意谓先辈诗文如此类必多,异时当得读之。未几,余学为诗,求向所见白斋集,巳绝不可得。偶见王凤洲诗,评于张琦下曰:如夜蛙鸣露,不离泥中。架上旧有李腾鹏诗统所选白斋诗,亦注曰王凤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读诸先辈选里中诗,俱甚推重先生,其论良是。然南江所录凡二十八首,东沙所录二十二首,与余向所喜颇不类。后之论诗者,有称先生呕心刻肾,务去陈言,品目甚当,而所录又只二首,使就诸家所选,即凤洲所言,尚非甚过。意中不平久之。至前岁始从释悟留所得所谓白斋集四本,如身客万里外,遇故乡良友,惊喜交集。释于石又示其竹里馆诗二本,赠先人绝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诗尽出矣。余适在患气中,且喘且读,手录三百馀首。窃谓先生诗发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无愧风雅。至其为兴为比,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间尝于诸体,尽相题目。乐府最为高手,惜不多作。古诗歌行别有苍然之色。可方山阴徐文长,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诗则妙矣。至于五七言绝句则神矣。今先生自编其诗,先绝句,次律诗,次乐府古诗,即一诠次间,甲乙巳定,此可谓寸心自知者。且先生历官大理时,北地信阳方树赤帜,一时靡然风偃。而先生高唱单行,不阡不陌,是诚不可无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为诗,惟晚遇林见素先生一人耳。身殁以后,久应论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横相訾诟,其知我者亦使与众人为伍,略无高下,其蔽反甚于毁之。今先生二集遗板俱坏,遍询里中所藏,仅存三四册,事固有不可知。傥更数十年,此三四册亦复散去,将使世间第一种文字,遂化为脉望,荡为飘风野火,忽焉尽灭,天下宁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辞其责也。余既录成,日为里中诸君诵之,必尽一卷方已。适梨洲黄先生过访草堂,急取共读,相与狂呼大叫,声声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谓黄先生曰:请于数百年中取一词家,足当我白斋者,邺嗣愿尽此斗。先生亦笑谓余言不狂。次日,黄先生归舟中,语万生允诚曰:白斋诗诚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负海内之望,表章一山阴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东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难耶?余闻其语,为怅然久之,夫余既杜门渐老,不与海内词人一通名纸,况悠悠千载,亦谁为知我者?乃独此爱异赏奇,若不容口,遂顿忘其身之老且废也。虽然,余不足传,而倘以传白斋之诗,遂得并传,是终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斋先生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44,一作1482—1539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名淳,以字行,别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诸生。尝从文徵明学书画,工花卉,亦画山水。后人以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有《白阳集》。
维基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官员、作家。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一生未获赦免。后追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宪。现今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以及杨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师。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中式丁卯科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蒋冕、费宏赞赏。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震泽人,字毅之。嘉靖时王世贞总持文坛,海内才子俱上贽贡。独果与徐渭、汤显祖等不为所致,以布衣终其身。有《天隐子遗稿》。
维基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钦,又字汝贞,号梅林,直隶绩溪县(今安徽绩溪县)人,祖籍兖州濮阳(今河南)。明朝政治、军事人物,曾设计铲除倭寇。明世宗时,胡宗宪因严嵩事牵连下狱,并在狱中自尽。明神宗追谥襄懋。胡宗宪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直系祖先。胡宗宪自幼好学,其母方氏出身书香门第,胡宗宪自小就被母亲教授以千字文、小学等书,七岁就读于私塾,塾师经常对其父胡尚仁赞赏说;“此儿他日必当世伟器”。但胡宗宪一开始对科举功名并不热衷,常常偷看古今传记,仰慕关羽、岳飞等武将的军功为人,只是在父亲的责劝下,他才“抑首就博士业”。嘉靖七年(1528年)胡宗宪补邑庠生,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甲午科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三甲进士。刑部观政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任山东益都县知县,治理旱灾、蝗灾,平定了盗贼,有著治理有方的名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母亲去世,回乡奔丧。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父亲又去世,在为父母守丧期间,读朱子《纲目》、《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百将传》等书,六年的苦读与锻炼,为胡宗宪日后的抗倭大业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胡宗宪守丧期满,补任浙江馀姚县知县,被誉为“洁己奉公,持法正事”。嘉靖二十七年,胡宗宪因治行卓异,十一月考选为湖广道试御史,二十八年(1549年)六月实授御史,巡视宣府、大同,继而巡按北直隶。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按湖广,平定苗民起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按浙江,严嵩党人赵文华指示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后张经被斩于西市,胡宗宪则连升三级,成为右佥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宗宪多次出战,东南沿海倭寇患稍定。时倭寇为患南方沿岸,宗宪聘用徐渭以定计谋,主要拉拢倭寇的头目,设计杀死诱捕徐海、陈东、麻叶等治罪。还招抚了汪直,但朝廷将汪直杀死,造成倭寇失控。三十九年(1560年)明世宗论擒获汪直之功,以“宗宪矢心为国,殚竭忠谋,劳绩殊常,宜加显擢,以示激励。”遂加擢其为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如故,三月之后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四十年(1561年)加少保之衔,兼制江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父子失势,陆凤仪趁机弹劾宗宪为严嵩党,世宗慰曰,“宗宪非嵩党”,而释之。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解官归里。次年,朝廷获得严嵩之子严世蕃给胡宗宪的亲笔书信,辩诬无望,于是宗宪被捕入狱,胡宗宪写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未得回应。十一月三日,乃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引刃自尽,死于狱中。
维基
诸大绶(1523年—1573年),字端甫,号南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漓渚人。明朝大臣。诸大绶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浙江乡试第十六名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会试二名、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侍穆宗经筵日讲,史载大绶“立朝不激不随,有公辅之望”。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练、钱鞭、柳林、徐渭、吕光升等并号“越中十子”。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以重录永乐大典成,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加俸一级,十一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二年三月充廷试读卷官,九月与张四维任武举会试考试官,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升礼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日讲如故,八月充世宗实录副总裁,六年七月升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十二月以病请告,特命驰传回籍。万历元年(1573年)正月,营救徐渭出狱,不久病卒,二月赐祭葬,赠礼部尚书,万历十二年追谥文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词学图录
王骥德(1540-1623) 字伯良、伯骏,号方诸生,又号玉阳仙史,亦称秦楼外史,会稽人。王守仁侄。戏剧家,家藏元剧数百种。自幼嗜歌乐,精研词曲。与吕天成、顾大典、史盘、叶宪祖、汤显祖友善。师事同乡徐渭,又出入孙月峰、孙如法、沈璟之门。所作自成一家,沈璟极称赞其曲学造诣之深,每作一剧,往来商榷不绝。所作《曲律》四卷,专论曲法,与吕天成的《曲品》,称"论曲双璧。"又著《南词正韵》若干卷。散曲有《方诸馆乐府》二卷。戏曲有传奇《义陵记》及《题红记》。杂剧《男后记》、《离魂记》、《救友记》、《双甄记》及《扭魂记》。又校注《西厢记》、《琵琶记》二种。制《南词过曲》33章及《声韵分合之图》一种,并《曲谐》传于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0—1616
【介绍】:
明抚州府临川人,初字义少,改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早有文名,不应首辅张居正延揽,而四次落第。万历十一年进士。官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以疏劾大学士申时行,谪徐闻典史。后迁遂昌知县,不附权贵,被削职。归居玉茗堂,专心戏曲,卓然为大家。与早期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学、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钗记》(《紫箫记》改本)、《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另有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嘉则。诸生。偕徐渭为胡宗宪幕僚。有诗名,即兴作铙歌十章,援笔立就,为宗宪激赏。后宗宪以严党下狱死,为之讼冤。继往来吴楚闽粤间。卒年七十余。歌诗约七千余首,有《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
先生起田间,少负异才,喜读书,尚廓落大节,慕谢太传、王猛之为人。云间沈公恺来为郡守,先生始束发,上书万言,沈公诧为奇士。已补诸生,数试于乡,不利,专以诗自豪,文章疏宕可喜。会东方用兵,少保胡公宗宪开督府,闻浙东有名士二人,辟致幕下。其一先生,一山阴徐渭也。少保豁达好士,微有酒失,善嫚骂,先生岳岳不少阿。唯少保亦雅惮先生,遥望见为离席。少保行部七闽,燕将士烂柯山上,酒酣乐作,请先生作铙歌十章,坐上诗立成,酾酒高唱,至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少保起捋其须曰:何物沈郎,雄快乃尔。即命刻石山上。尝从少保登大王峰,置酒上客四座有云:某所歌姬绝丽者。少保已被酒,趋命健儿为取来。须臾报姬至,先生即起曰:吾辈兴阑,明公可以行矣。少保为强登车去。其持正率如此。及少保死,请室中,先生走哭墓下,持所为诔遍告士大夫,颂其冤状,由是沦落湖海间,益跌宕自放。过太仓,一通谒弇州,高坐论诗,直气凌其上。弇州虽阳许为布衣之杰,然实心惮之。先生性喜衣绯,常客吴中。绯衣行道上,倾吴市人聚观。余太常谓先生戴罽冠,被朱衣,游行吴阊,啸呼若狂。当是之时,实惊吴儿亦善言先生豪矣。既久,倦游归里门。时张大司马方主文盟,最推重先生。岁时伏腊,非先生至不欢。而先生家诸从子侄一相国、二方伯,俱从先生受诗。初起有盛名,及司马既殁,先生更为耆夙,每持刺报客,自称老友。一时山林失职之士,单门高才俱辐辏其门,遂尽倾司马客先生。初出其诗七千有奇,使从子九畴删定,录四千馀首行世。晚年诗益多,每杖策历佳山水,过先辈隐居,宿精舍,小饮草市酒家,辄索素纸题诗,老言愈高妙,率弃去,不复具草,人多匿为已有者。遗文四百馀篇藏于家。先生既垂老,尚思出门,诸公共相慰留。先生曰:使吾有薄田百亩足自老,奚好游耶?诸公俱曰:诺,请为先生图之。因共出钱,为置善田百亩,给朝夕。先生遂得高卧丰对楼不出。年近八十,卒于家。先生家在南村栎社,人称为栎社长;诸从尊为句章公,学者称嘉则先生。先生以文行高东海,裒然居首。龚芝麓谓万历中布衣以诗豪者,天下有三人:其一为先生也。曹能始石仓诗选,录丰对楼集最多,为词苑第一。先生诗已见于世矣。然余间读先生所为序传记数篇,其文原本班马,叙事有法,不作同时诘曲语,可谓卓然大家。屠长卿亦曰:先生文益疏宕有奇气,生平魁玮大节,不愧其为文。世人徒知先生以其诗,且不尽也。又曰:近世作者或乏长材。乃诡而跳诸偏枯,以为险绝而务掩其短。每撰一篇杜门首,蒙𧝉被搆思累月,颖为秃而出。号于人曰:吾能钩玄尚奇。然按覆其旨,犹夫人尔。则胡不遵大路趋。而崎岖走间道为。必若先生。斯所谓遵大路而趋者也。长卿言专抑里中一古文家,而独推先生。其言最有功学者,即先生之文可知矣。余尝数求丰对楼遗文四百篇,在其族人某家,余友曾尽见之,即往从借钞。而某已持此本,献一当事,竟失于兵火中,惜哉惜哉。先生在当时,喜以文宠同辈,及所传叙先贤行事最详。今隆万之际,阙焉无徵,俱先生遗文散佚所致也。至先生殁后,百年中名贤高逸,仅能购其诗,存其名氏,而其生平大节,绝无可考遍。询诸故老所闻,略记一二。盖斯文之事,坛墠久虚,遂使世逾近而文献逾失徵,殊足叹也。梨洲黄先生谓余曰:及今不为采录,则后此益不可问矣,是皆吾辈之罪也。黄先生遂归选姚江逸诗,余亦有甬上耆旧诗之选,故特于丰对楼遗文有三叹息焉。
维基
张汝霖(?—1625年),字雨若,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官员。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徐渭曾惊叹: “几为后生窥破”。娶首辅朱赓之女朱恭人为妻,思想开明,特设「读史社」,不囿于朱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兵部主事,三十四年典试山东,因为行事不当,落职归家,“数年间,颇畜声妓,垒块之余,辅以丝竹陶写”。三十九年考察,后起南京刑部郎中,四十五年升贵州提学佥事,泰昌元年十月官至广西右参议。天启二年十月起霖为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备兵湖西道。天启五年(1625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