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朴英明 1471 — 1540
简介
朝鲜人
字子实
自号松堂
系出密阳。
世居善山之省谷。
曾祖讳好问
世祖朝。
先生于京第。
自幼器度卓荦。
绝出等夷。
五岁。
丧考。
七岁。
丧妣。
十岁。
丧祖妣。
十二岁又遭祖考丧。
先生以承重。
庐于墓侧。
服阕。
习武艺。
射必命中。
勇能超越墙屋。
十七。
随上谥使李世弼赴帝都。
二十一。
都元帅李克均征建州
二十二壬子
中武科。
司仆
调宣传官。
道逢剧贼。
以计伏之。
救得行旅百馀人。
甲寅
入直禁中。
中夜不寐。
忽嘘唏流泪曰。
驰马试剑。
一勇夫事耳。
人而不学。
何以为君子。
便有决归之志。
会成庙升遐。
燕山嗣位。
先生适见燕山手射成庙所养鹿殪之。
大悸于心。
即日谢病。
挈家归乡里。
后之尚论者。
以为当时最先见机。
松堂云。
卜筑于洛江之上。
尽弃前业。
折节读书。
一日。
请学于新堂郑先生鹏
新堂先生有质可大受。
激而进之。
谬曰。
子武人。
读书何为。
对曰。
悔却颠沛迷涂。
欲读书知向方耳。
新堂大学授之曰。
学问之道。
在格物致知。
宜精读此书。
先生退栖凤山僧舍。
熟读不辍。
新堂与朴斯文耕。
往访谈问。
新堂举手指冷山曰。
彼山外。
复有何物。
先生不能答。
新堂曰。
子之读书未精。
宜更读之。
先生唯唯而退。
不省所指。
更读数月。
恍然觉曰。
此山之外。
复有山。
宁有他物。
以此复于新堂
新堂曰。
乃今知子之读书之功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
格致当从切近底用力透得。
不必别求高远。
仍与往来留止。
益勉以性理诸书。
讲劘浸灌。
甚有相长之乐。
中庙改玉。
朝廷肃清。
先生犹无宦达意。
己巳
除宣传官。
谢恩即归。
庚午
有倭警。
以助防将赴昌原
罢防还。
辛未
又除宣传官。
不赴。
甲戌
除黄涧县监。
为治简静。
一境大安。
丙子。
褒迁江界府使。
戊寅
以政最。
擢拜通政大夫义州牧使
未至。
移除同副承旨
再转至左副。
久司喉舌。
出纳惟允
屡侍经筵
裨益亦多。
忠定公橃。
为都承旨
启曰内医提调
大典只云承旨兼之。
承旨例。
非古也。
承旨朴英
精通医药。
请使兼带。
监剂御药
先生固辞不居。
时议两美之。
己卯春
兵曹参判
静庵先生
得君行道。
诸贤满朝。
人皆拭目翘治。
而群小之不容于清议者。
积忿伺衅。
阴蓄祸心。
先生独炳其将剥之渐。
遽引疾退归。
静庵诸贤。
饯于都门外。
同郡朴龙岩云
先生
先生欣然曰。
何相见之晚也。
与之偕行。
至无极驿川上。
先生吟一诗曰。
中春先知。
白发江山不欲欺。
六载静闻天嘿嘿。
何时刮目见几微。
书于片石。
龙岩
仍投诸水。
盖寓其烛几之微意。
而不欲人知之也。
既归。
先生龙岩曰。
闻成之名。
久矣。
愿与之见。
成之者。
金真乐堂就成字也。
龙岩见真乐谓曰。
松堂道大德崇。
浑然冲瀜。
为东方理学之宗匠。
吾辈执经问难于门下。
则幸矣。
真乐初未信。
勉应曰诺。
龙岩告于先生
先生即命驾约会于月波亭上。
谈论移日。
真乐告龙岩曰。
若非吾子。
吾其虚死矣。
遂行弟子之礼焉。
见差圣节使
不敢辞造朝。
同知中枢
赴帝都。
季冬
竣事还。
诸贤皆罹祸。
先生亦被驳降一资。
佥枢
庚辰
金海府使。
辛巳
加罪士类。
先生亦削职还于家。
府民金亿济。
以尝负讼怨之。
诬告先生庆州府尹柳仁淑谋去执政
拿鞫被酷刑。
先生初不知端由。
后知亿济所为。
悉暴赴任后一未见仁淑及亿济讼屈之状。
乃得脱。
反坐亿济焉。
先生舁归旧居。
愈绝意当世。
专心所学。
丁酉
衮,贞之党败。
士类稍稍进用。
始还授先生职牒。
戊戌
拜庆尚左兵马使
庚子三月二十一日
卒于营。
享年七十。
返葬于善山北面官洞坤坐之原。
贞夫广州李氏。
承旨世匡之女。
有一子曰居易。
生员。
娶郑新堂女。
生二子。
长曰敦复
生员参奉
次曰敦仁
参奉
女二。
适士人金昌进士守正
敦复孙敬吉。
佥枢
吉曾孙准世。
文正字
敦仁孙敬祉。
登武科。
深被孝庙知遇。
痛饮黄龙之志。
卒官左尹。
其孙守刚。
宣川防禦使
外裔则韩兴君李汝发,判书李基
仍父子为大将
先生尝手写大学经一章。
附以诸儒之论。
常目在之。
又著大学两图。
第一图。
以格物为知之始。
致知为知之极。
诚意为行之始。
正心修身为行之极。
以明穷此理体此理之要。
以齐家为推之始。
治国平天下。
为推之极。
以明推此理之验。
第二图。
左书格致诚。
为心上工夫。
当中大书正心二字。
为统知行该本末之枢纽主宰。
右书修齐治平。
为正心流出。
在江界时。
又著白鹿洞规解。
祖述朱夫子
而补以诸儒说。
末又自为跋。
反复晓释。
以教江之士民。
从而化之者众。
其他诗文。
散轶殆尽。
今其载于渊源录者。
特大鼎之一脔。
而不尚藻绘。
苍蔚俊爽。
率皆玩心透理之语。
斯可见先生之性情气像。
夫何必多乎哉。
先生晚年。
益高
道益明。
容仪粹盎。
表里洞彻。
觌德者醇醉。
质疑者冰释。
四方学者。
翕然归之。
大谷成公运一斋李公恒
皆尝远来请业。
而其终始成就之者。
真乐与其弟久庵就文朴龙岩暨冶川朴公绍是已。
呜呼。
自古豪杰之士。
一朝脱去旧习。
勇返正轨。
为百世所尊仰者。
独有早悦孙吴之横渠夫子。
而惟先生亦尝驰骋武事。
跅弛不羁。
禁直一夜之泪。
遂为道学之根基。
回车复路。
累篑成山。
毅然以圣贤事业。
杠功一身。
卒为间世之真儒。
非天下之大勇而能之乎。
虽谓之横渠后一人。
非过也。
至若出处行藏。
惟义与俱。
无愧于古哲。
其亦贤矣哉。
先生学问之正。
造诣之深。
当时诸贤之论备矣。
退溪李先生
龙岩碣文曰。
松堂朴先生京师
问知为学大方。
又曰。
善之一州。
前有吉先生之风节。
后有朴松堂,郑青松之道义。
晦斋李先生先生曰。
天不丧斯文。
东隅尚有人。
渊源元有自。
迈又超伦。
轩冕浮云外。
吟哦逝水滨。
穷探极遐妙。
高步入真纯。
风月无边景。
乾坤满眼
一源观浩渺。
万物总熙淳。
又曰。
迟暮时逢泰。
风云道更屯。
丹心天北极。
素发海东漘。
未展陶镕手。
宁同矍铄臣。
有言传士类。
无福叹生民。
成大谷先生曰。
河岳钟灵。
辰象降精。
异人间出。
千载一鸣。
又曰。
闭室探经。
咀吮道腴。
非惟沿流。
乃讨厥源。
宫墙数仞。
允得其门。
苏斋卢公守慎
李一斋碣文曰。
松堂朴先生有道重研。
至一善久在函丈乃归。
而于本领上有契焉。
栗谷李先生经筵日记曰。
许晔李浚庆
浚庆曰。
今人皆以道学推赵公光祖
朴公英,郑公鹏。
世无知者。
何欤。
曰。
不特朴,郑。
近日闵公箕。
学行俱备。
人无知者。
浚庆曰。
子欲比闵箕于朴,郑耶。
噫。
宗儒如晦,退,
名贤如大谷苏斋东皋
先生之世不远。
而其所尊敬而称述之者如此。
先生之为先生
可想于千载之下矣。
先生既殁。
邑人营书院于江岸。
吉冶隐,金佔毕,郑新堂先生并享。
黄涧,江界。
亦皆立祠祀之。
今上丙寅
相臣建请己卯诸贤中学问名节特异者十人。
赠职赠谥。
上从之而先生与焉。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都总管
圣朝尊尚表阐之典。
至是而无馀憾矣。
先生后孙命宅。
以朴进士益龄所为状。
来请请谥之状于在鲁。
在鲁谢非其人不获。
则谨据元状及渊源录兼广采他书之可徵者。
补其阙漏。
釐其讹舛。
组成次第而归之。
曷敢曰能摹写先生
只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成浑明 1535 — 1598
简介
成浑朝鲜王朝中宗宣祖年间的学者。
字浩原号牛溪默庵
1594年柳成龙一起主张与日本和议,因被罢官。
仁祖时复职,升任佐议政。
李珥6年间展开了四端七情的论争,在性理学上,打下了畿湖学派的理论基础。
著有《牛溪》,在《花源乐谱》上,传时调3首。
崔岦明 1539 — 1612
简介
崔岦朝鲜王朝中宗(1506~1544在位)、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文臣。
字立之号简易东皋
原籍开城。
李珥的门人。
崔庆昌
孤竹集·宋时烈序
余少也。
则闻孤竹诗词是近世绝调。
时余未能晓事。
不知他求于公也。
壮岁。
得依金文敬公门墙。
获与公嗣孙镇安公父子游。
因想像公家法之懿。
风流之美。
而惜其只以诗闻也。
及其老也。
遍阅公遗事。
又从先辈长者。
得公之事迹尤详。
然后乃喟然而叹曰。
是将以人掩诗。
而乃反以诗而掩人耶。
自恨其浅之为知公也。
盖撮而言之。
则公之所与游。
牛,先生也。
思庵郑松江辛白麓诸公也。
古语云。
不见其山。
愿见其木。
斯实语也。
栗谷尝以冰霜素履称公。
盖其清苦之节。
人有所不堪。
而处之悠然。
见山海等闪奸之状。
便绝旧要。
以故。
玉堂湖堂铨郎之选。
皆被阻遏。
而终不悔焉。
其以先见之明。
讽切栗谷
又似献可之于司马文正
而其言之符合
左契焉。
然则公之为人。
不待胪列而可知也。
公之诗虽逼于天宝元和
岂足以掩其人乎。
抑公之诗。
栗谷先生称之以清新俊逸。
有人合刊于白玉峰诗集。
崔简易岦以为非所班。
而著说以难之。
华使朱给事之藩。
叹赏不已。
并与郑圃隐诸贤之作。
刊布于中朝。
若是者。
诗可以掩人乎。
人可以掩诗乎。
必有能辨之者矣。
公。
海州人
讳庆昌
字嘉运
孤竹。
其号也。
隆庆戊辰及第。
官止钟城府使。
安公讳振海
今收辑公诗而绣梓者。
其季胤硕英。
尝游文敬公门下者也。
镇安公亦清疏喜为诗。
文敬公尝称其固穷之节云。
时崇祯癸亥仲夏
恩津宋时烈
叙。
孤竹集·朴世采后序
世采尝观欧阳公所述苏子美石曼卿事。
每惜其风流才力。
不得用于当世。
使人往往感叹。
想见其人也。
及读程,朱二夫子书。
以谓曼卿乐意生香语。
为能形容浩气。
又谓其胸次极高。
非他人可及。
然后益知欧公所以见赏非偶然者。
况有生于偏季。
能以才气词章。
被诸贤所推。
仍且上而遇知明主。
远而闻名中华。
如孤竹崔公者。
其盛美曷可少哉。
公讳庆昌
字嘉运
文宪公冲十八世孙也。
天资豪爽俊迈。
风采耸然。
见者恍若神仙中人
少与玉峰白光勋
游学松川梁公青莲李公之门。
未弱冠。
栗谷李先生龟峰宋翼弼东皋崔岦诸才子。
唱酬于武夷洞。
世号八文章稧
松江郑澈万竹徐益诸名流。
游三清洞。
又称二十八宿会
其文艺夙成。
交游亲附。
为一时艳慕者。
可知也。
二十三岁。
上庠
隆庆戊辰
阐大科。
久之。
历北评事礼兵二曹员外郎谏院正言
万历丙子
赞价朝京师。
还出守灵光。
公既才高气豪。
不屑屑于功名。
以廉白简贵自厉。
与世寡合。
其亲脂韦躁竞者。
不啻若浼己也。
公素时宰李山海相驩。
后见其秉心不公。
因绝往还。
至是。
许篈在要地。
持论颇僻。
然悦公文才。
连一旬来候。
公深恶之。
未尝有假贷色。
许怒甚。
累泥瀛馆铨郎之选。
仍黜补外郡。
思庵朴公为之周旋。
不能得。
岂亦所谓趍舍大节。
无一悖于理者然耶。
明年
弃官归。
复贬为大同察访
壬午春
宣庙特授钟城府使。
台谏论以骤升。
不从。
乃赴官。
会。
北帅纳谗。
驰启言戎政不修。
台论复发。
始命改正。
直讲
道卒于镜城客馆。
癸未三月某甲也。
年堇四十五。
葬于坡州某原。
李先生际遇宣庙
时辈如李泼者。
多浮慕尊事之。
公知其险巧难信。
作养虎词以寓讽。
比公殁而先生果被敲撼。
泼又累死逆狱。
人服公先见焉。
公于诗。
天才绝高。
必皆轨范于盛唐
操觚家以为国朝所未有。
兼通书射。
书法清遒劲紧。
殆与玉峰相埒。
其佐北幕。
军帅金禹瑞亦以射名。
约与较艺。
各中四十九矢。
最后禹瑞复中侯。
公遽号曰。
将军负矣。
遂中鹄。
宣庙尝会文武士试才。
有一善射者心惮公。
公笑曰。
无忧。
吾今日病矣。
乃虚发一矢。
善射者即以魁升绯。
公居其次。
受皋比厩马之赐焉。
又妙琴笛。
少时寓居灵岩
值倭寇猝至。
乘舟以避。
贼围之急。
时月光如昼。
海波不动。
公取所藏玉箫。
朗吹一阕。
声更清越。
贼众闻之。
皆怀思还乡。
瞿然相顾曰。
此围中必有神人。
遂解一面。
公得脱归。
其才高旁通。
多此类。
第今距公世远矣。
言行实迹。
殆无所徵信。
东皋公之言曰。
嘉运才隽风流。
可谓少却盛之白玉堂者。
其或放迹在外。
犹得高牙大纛。
轻裘缓带
横槊赋诗
逞气象也。
李先生尝以诗赠公曰。
俊逸清新子庶几。
穿杨又道似君稀。
金銮未著词臣迹。
玉帐还伸虎旅威。
此实并世君子目击而心挹者。
固不减于欧公序表之所赏矣。
况公当被物议时。
宣庙教曰。
崔某有文武全才。
吾将大用。
尔等敢为是耶。
斯又可以观公君臣之际者。
其后皇朝学士兰嵎朱公
奉诏东来。
得公诗。
亟加歆叹曰。
当归布江南
以彰贵国文物之盛。
今见于列朝诗选者是已。
然则公虽挫揠弃外于当时。
乃能卒以才气词章。
获上而施远如此。
其视苏,石二公徒得前后诸贤所为悼惜称赏者。
是将愈信而愈久也。
呜呼盛矣。
公之曾孙硕英。
以世采粗知慕公。
请叙其本末。
俾有后考。
兹谨不揆而为之辞。
时昭阳大渊献八月上浣
潘阳朴世采
拜书。
李廷龟明 1564年10月8日 — 1635年4月29日
易曰。
文明以止。
人文也。
说者谓君臣父子各止其所。
此则圣人之文也。
下此而如郑国之辞命。
既见称于圣人。
朱子亦善其能说义理。
则其为数世之福也信矣。
孔子尝叹二代之文献无徵。
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
盖观于正考
甫得商之名颂。
以祀先王。
孔子得以编于诗后。
则岂亦洪范微子诸书。
亦宋之自出耶。
盖有献然后有文。
郑之辞命。
微东里诸人。
则谁能草创而润色之。
殷商之季。
苟无微箕胶鬲诸贤。
则其遗俗流风。
可得以存耶。
其在我朝。
则月沙李文忠公廷龟字圣徵
其殆庶几乎。
公自在小官。
已掌丝纶。
以至仁祖改玉之后。
国家多事。
权经交互。
而公发之容易。
浑浩流转。
顷刻万变。
盖彬彬乎昌矣。
而其义理则必主于典谟雅颂。
参之以左国公谷。
故苟考信于六艺之文者。
虽刻薄如申韩。
纵横如仪秦。
莫不心服而口唯焉。
最是万历戊戌辨诬奏文。
辞严义明
名正理得。
天朝诸大人开纳敷奏。
神宗皇帝洞照冤枉。
快赐伸雪。
圣谟神翰。
炳如日星。
微公此文。
则数千里箕子之邦。
将未免于夷虏禽兽之归矣。
最功定次。
谁与竞哉。
虽然。
为是者。
有本有源。
观于宋御史幕中大学讲语。
可见公之学问。
而其学一主于洛闽而靡他也。
御史虽主象山,阳明。
而于公之论说。
不敢剖击。
至于补亡之章。
朱子实用廉颇赵卒。
御史亦且肯从公说。
不敢疑贰。
而其终不回头者。
惟经一章改亲为新而已。
然则公之学之正而不挠夺于异端者如何也。
呜呼。
公之帝庭奏文一出。
而华夷逆顺。
皆得其止。
此乃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义也。
大学讲语一出。
而章句训诂。
各得其止。
此乃圣贤之宗旨。
孔门之衣钵也。
是虽未可遽议于文明以止之域。
而抑其所止者。
亦不可谓不大。
则其馀小者。
因亦可知。
盍观于栗谷先生之状文乎。
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
而其知之真信之笃而形容尽者。
未有如此状者也。
盖学得其正。
然后命辞无差。
命辞无差。
然后吾乃沛然矣。
呜呼。
观此数篇论议。
则其为文献何如也。
虽百世可徵也。
是宜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使与天壤终如可也。
始门人崔有海刊其全集于公山。
今已坏乱。
不可次第。
公之孙判书翊相弼卿
奉其先旨。
与其堂侄喜朝等亟谋重刊。
老峰闵相公鼎重大受
实赞斯役焉。
其意盖曰。
宇宙间此等文字。
自不泯灭。
然六籍之传。
尚有赖于剞劂之功。
则今玆重刊之役。
正不可缓也云。
弼卿诸人。
猥以问序于余。
余曰。
序不必多矣。
中朝大雅。
本朝名公。
皆已发挥矣。
惟玆辨奏数文字。
无甚表章。
其在今日。
表章之尤不可已也。
何也。
世衰道微。
诐淫邪遁。
塞路滔天。
尊周之说。
为天下所讳。
朱子之学。
或不免抵排。
公之文献。
尤岂可任其埋没。
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
曩也悉索弊赋之时。
清阴文正公
引用奏中万折必东语。
公诵于朝。
而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彝。
灿然复明于世。
呜呼。
百世之后。
复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
不但为数世之福而已。
否乎。
或将曰于止知其所止乎。
呜呼。
是岂易与俗人言哉。
噫。
 著雍执徐三月日。
恩津宋时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