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先生字君玉。少负异才。年十二即能赋诗。常手古人诗一卷,其父见之投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读之。家贫,为诸生时,出游吴楚间授经,以所上束脩归养亲,能备甘脆。每读书至夜分稍倦,则与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气复立,乃更读。其励志若此。年及艾,始中进士。授南大理评事、历寺正副。前后所治狱凡二万七千馀人,论驳务得其平。有三人以造伪章论死,无所置辨。先生视其章,乃以篾布四边,中画字。遂判曰:篾作与私铸不同,减死一等。司狱官落职,贫甚,将鬻其女归。先生以月俸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荐为督学使,不报。出知福建兴化府,为政尚简易,务正风俗,与诸生说经,喜以儒术饰治,有古良二千石风。郡中林见素先生,海内宿望,日与先生以文义往来,每共登临,辄题名山壁,人称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数乞骸骨归老,辞义确苦,乃进本省左参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无遗财。人号曰白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为事。于诗律益工,弥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鸟间。尝自赞曰:辞让太早。似乎失利。木石无虞。何谓不智。末年遗教曰:抱病怀残喘,寄身属杪秋。爱山一舆,乐水一舟。未死微躯,巳卜荒丘。永谢之日,不烦饰脩。生也既顺,死复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庆,亦奇士,为诗殊有父风。余常读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学诗,志慕古人,然多从实地生变化,不敢为望空语。今所梓行,仅十之三四耳。自颠发黑,且苍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陆,固不可得晚遇见素林先生相知为独深,尝曰:梦魂相接多在雪苍雨碧之下,谷答风响相和应,亦微哉!续藁出耄言,觉尤有味,未知获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顾之,度不能举矣。人以为实录。又论诗曰:自高、杨、张、徐诸人学唐,尽有好者。后李西涯、谢方石、张亨父及沈石田律诗甚多,生意循唐人绳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尽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间,时北地信阳名巳极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论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荦不回,能自异于流俗,隐然可见。今所传白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馆集,则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为选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从家乘读诸先辈赠先楝塘先生诗,惟喜张白斋先生琦一绝句。复从戴氏书肆见白斋集四本,诗极可喜。时方习制举业,未即购以归。且意谓先辈诗文如此类必多,异时当得读之。未几,余学为诗,求向所见白斋集,巳绝不可得。偶见王凤洲诗,评于张琦下曰:如夜蛙鸣露,不离泥中。架上旧有李腾鹏诗统所选白斋诗,亦注曰王凤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读诸先辈选里中诗,俱甚推重先生,其论良是。然南江所录凡二十八首,东沙所录二十二首,与余向所喜颇不类。后之论诗者,有称先生呕心刻肾,务去陈言,品目甚当,而所录又只二首,使就诸家所选,即凤洲所言,尚非甚过。意中不平久之。至前岁始从释悟留所得所谓白斋集四本,如身客万里外,遇故乡良友,惊喜交集。释于石又示其竹里馆诗二本,赠先人绝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诗尽出矣。余适在患气中,且喘且读,手录三百馀首。窃谓先生诗发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无愧风雅。至其为兴为比,吐咀山川,驱使云鸟草木,与一时词人绝不同。间尝于诸体,尽相题目。乐府最为高手,惜不多作。古诗歌行别有苍然之色。可方山阴徐文长,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诗则妙矣。至于五七言绝句则神矣。今先生自编其诗,先绝句,次律诗,次乐府古诗,即一诠次间,甲乙巳定,此可谓寸心自知者。且先生历官大理时,北地信阳方树赤帜,一时靡然风偃。而先生高唱单行,不阡不陌,是诚不可无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为诗,惟晚遇林见素先生一人耳。身殁以后,久应论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横相訾诟,其知我者亦使与众人为伍,略无高下,其蔽反甚于毁之。今先生二集遗板俱坏,遍询里中所藏,仅存三四册,事固有不可知。傥更数十年,此三四册亦复散去,将使世间第一种文字,遂化为脉望,荡为飘风野火,忽焉尽灭,天下宁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辞其责也。余既录成,日为里中诸君诵之,必尽一卷方已。适梨洲黄先生过访草堂,急取共读,相与狂呼大叫,声声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谓黄先生曰:请于数百年中取一词家,足当我白斋者,邺嗣愿尽此斗。先生亦笑谓余言不狂。次日,黄先生归舟中,语万生允诚曰:白斋诗诚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负海内之望,表章一山阴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东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难耶?余闻其语,为怅然久之,夫余既杜门渐老,不与海内词人一通名纸,况悠悠千载,亦谁为知我者?乃独此爱异赏奇,若不容口,遂顿忘其身之老且废也。虽然,余不足传,而倘以传白斋之诗,遂得并传,是终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斋先生矣。
汝舟字木虚,一名舟,侯官人。有《前丘生行已外编》、《七幅庵草》、《吴游记》、《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拔剑集》、《箜篌集》、《啽呓存卷》、弃存稿》、《乌衣》、《燕子》诸集。
《小草齐诗话》:郑继之同时介和诸子有傅山人汝舟,高山人瀔、林侍御瀔、许黄门天锡,然皆格卑语俚,不能自振。独傅差有尘外之语,如「松花风送时入口,竹杖云生常满衣」,「永夜松风扫星月,经旬衾枕傍天河」,「天风驱云不出洞,家鹤拜客时登堂」,变自蹀躞可喜。
李维祯《大泌山房集》:远度恒言,七子如徐、吴有气体无神骨,近日袁中郎辈反是,娄江、压下,互有短长。
《列朝诗集》:徐兴公曰:「汝舟诗虽师郑吏部,而天然之趣尤腾。如『虽贫一榻能高卧,纵老名山欲远寻』,『焚香漫与僧来往,得句惟京剧弟唱酬』『郊原乳后飞燐火,村落年来变劫灰』,『异书自得作者意,长剑不借时人看』,『呼来鸂鶒添新侣,抛去鸬鹚省旧炉』,『新点玉书仙赐读,旧趋琼蓬帝容归』等句,吏部当为却步。」
《闽书》:武夷天心峰在火焰峰右,象鼻岩左,三峰屈曲毗连,如心字之形。又此地深隐为洞天中心,嘉靖戊子,徽人韩洞虚凿荒构屋,张真人彦羽扁曰「天心」。傅汝舟诗:朝登三仰峰,夕宿天心庵。久入名山游,溪径颇尽谙。始知九曲外,复有南山南。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风。沙田稻翼翼,岳桂花毵毵。疏离隔鸡犬,朽树藏蜂虫。」田按:西戊山人诗初矜独造,晚遁荒诞,择其入格者录之,亦是幽丝孤调。山人享大年,具异才,谈佛谈仙,亦作北里中艳语。初与郑少谷游,晚乃与茅止生、卓去病、张文寺、文太青倡和,支离怪诞,无所不有。少谷集中无是也。论者乃专谓山人刻意学少谷,何哉?)
维基
邬琏(1513年—1588年),字宜莹,号东泉,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七十八名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式甲辰科二甲七十七名进士。通政司观政,二十五年授工部营缮司主事,榷荆南税务,任满还部,二十八年升都水司员外郎,次年摄虞衡司篆,丁母忧归。服阕,补都水司郎中,视河张秋。三十四年升湖广承天府知府,负责监修明显陵,在任三年,升湖广按察司驿传道副使,四十年夏兼摄学政,四十一年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督理粮储,四十三年十月升贵州按察使,四十五年升云南右布政使,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升本司左布政,五年二月迁应天府府尹,所至有声,不久升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六年八月南京科道纠拾大僚,邬琏被调南京别衙门用,遂辞官归里。万历十六年卒,享年七十六。著有《慕乐山人集》、《斗室铭》、《铁石公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0—1616
【介绍】:
明抚州府临川人,初字义少,改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早有文名,不应首辅张居正延揽,而四次落第。万历十一年进士。官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以疏劾大学士申时行,谪徐闻典史。后迁遂昌知县,不附权贵,被削职。归居玉茗堂,专心戏曲,卓然为大家。与早期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学、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钗记》(《紫箫记》改本)、《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另有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
维基
江盈科(1553年—1605年),字进之,号绿萝,湖广桃源县人。七岁入学,二十四岁中秀才,万历十三年(1585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进士,与袁宏道同年,授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当时正值朝廷多事之秋,三吴境内饱受徵赋催科之苦,又因「催科不力」未得升迁,在长洲达六年之久。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赴京就任大理寺正。公馀閒暇勤于笔耕,万历二十八年,曾出刊诗文集《雪涛阁集》。万历二十八年冬,恤刑滇黔,平反三百馀人。万历三十年秋,迁升户部员外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前去四川担任乡试主考。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升迁四川提学副使。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卒于提学副使任上。生性好赌、好酒与女色,导致一生贫困,卒后其子无资为其治丧。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后有死心者,黄岗诸生袁文炜也,削发京师崇国寺。公安袁宏道兄弟,偕之作吴越游。已而归楚。爱大别山水,卓锡藏经阁。明万历时,止龙湾之南圣寿寺。宏道有赠死心诗,具《别集》。[ 原诗题为《戏赠死心和尚》。]时辽阳用兵,死心感而赋诗云:“烽火城边百将营,百家铃铎万家声。中原子弟花千朵,绝塞将军草一茎。膏血总输还列阵,文章无补漫谈兵。只今海内干弋起,未必禅房夜夜清。”死心颇好吟咏,惜多散佚。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又香林僧者,吴人也,不详其姓字。万历初游荆,会同侣于南湖,倡建众香林以饟往来行者,其主歛米,已而不继。吴僧持钵,遍袒而出,索之市井,朝饔之馀,家才一盏,三衢未遍,而白粲之积,足饱千僧。自是厥后,日以为常。施者不费,来者取足,人多效之。黄太史辉为题其额,曰“众香林”。吴僧亦以是而得名焉。时荆沙两地,水云流行,俱得挂搭,而北诣清凉,西践涐雪者,依此止息,稍修烦困已。公安袁宏道亦为之记云。
维基
雷思霈,字何思,号岁星主人,直隶夷陵(今湖北宜昌)人。明朝文学家,公安派成员之一。雷思霈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举人,万历二十九(1601年)中辛丑科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善吟诗,喜访名胜,写景抒怀。他不但与公安派主力袁宏道诗文理论相呼应,也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著有《百衲阁文集》、《荆州方舆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武陵人,字君善,一字君御。万历八年进士。授徽州府推官,官至南京太常卿。晚与袁宏道相善。有《九芝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0—1600
【介绍】: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青牛者。不知何许人。幼祝发为僧。居庐山最高处静室中。昼课诵经咒。夜则绕山唱佛号。鹑纳百结。屐一緉。重可十觔。以黄蜡白油鍊其齿。如生铁铸。就静室寒衲。夜闻屐声。争出松汁供之。呼曰青牛祖师。山有虎。见其来。伏道傍以俟。如是者五十腊。壬寅春。胡给舍徵吉。以使事道匡庐。爱其眉宇。凡五宿其室。癸卯。袁仪部石公访之。但见紫松枝为窠。一水瓮一垆一杖。游客好事者。间施以绵线米粟。岁仅一二。至则露置地中出游。亦无门可扄。然亦无盗者。客至不问姓名。不拜不供。了不知人间。礼公奇而叩之。亦无语。公为施一诗赞叹之。或问。师。夜游遇虎。颇心动否。曰人尝思害虎。虎无害人意也。讯其修持。但云念佛。己酉之秋。入长安。神情骨相。无一不生人敬仰者。未几事闻。慈圣。赐号曰青融。出金钱香果供之。永安寺中。中贵学佛者。将为请师号紫衣。师闻而恶之。避匿城东隆安寺。一夕坐化去。慈圣出帑金。为之礼忏津送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0—1623
【介绍】: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维基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号柴紫居士,湖广公安(今湖北)人,文学家,同进士出身。十几岁时即作黄山、雪二赋,五千馀言。长大后更加豪放不羁,跟随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道宦游京师,广交天下四方名士,足迹遍及半个天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湖广乡试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丙辰科进士。由直隶徽州府教授,历官国子监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年)升任南京吏部郎中,卒于官。袁中道他与公安派其馀成员相同,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而是要有其变化。他不但发扬公安派主力袁宏道的反复古理论,也将其理论详细补充论述。与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道等人并称“公安三袁”。
维基
陶珽(1575年6月19日—?),字稚圭,号不退,又号紫阗,自称天台居士。云南姚安府官籍浙江省黄岩县人,诗人。早年读书于白井庵大觉寺,拜可全和尚为师。辛卯云南乡试第六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庚戌科会试二百七十九名,廷试二甲四十八名进士,大理寺观政,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升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四十三年出为直隶大名府知府,丁忧归。服阕,起补永平府知府,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升按察司副使,管山石二路,改陕西陇右道副使,转山东辽东兵备道,与经略袁崇焕筹粮运饷。官至武昌兵备道。有诗名,与邢侗齐名,与袁宏道、董其昌、陈继儒等友好。曾重刻陶宗仪《书史会要》、《说郛》等书。陶珽顺治3年重辑陶宗仪编之《谢氏诗源》。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明末政治、军事人物。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厂溪。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升山海关巡抚。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至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后李自成往河南发展。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兵部尚书陈新甲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