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邝日晋
全粤诗·卷七一○
邝日晋字无傲一字薜庵
南海人
总兵
张家玉起兵东莞日晋率部响应,战数有功,都督同知
明亡,礼道独,山名函乂,字安老
著有《楚游稿》、《磊园诗集》。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黄公辅明至南明 1576 — 1659
维基
黄公辅(1576年—1659年1月28日)字廷玺广东新会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担任浦城知县,挽留辞官的叶向高、谴责卸职的钱象坤
转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后,他为误读帝诗的府属辩白,发还馈金责备对方,又上疏弹劾韩敬魏忠贤李实不法,乞求治罪,言辞激切,被霍维华反劾而削籍。
魏忠贤败亡后,黄公辅得起用为湖广湖北道参议,改任江西副使
其时湖广有数百人到北京杨嗣昌衙门,责骂杨嗣昌不为当地著想,对方因此上疏让他留在湖广,其后再进任宝庆参政,入贺朝廷期间上疏「流寇燎原,征讨宜急」,获崇祯帝嘉奖。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公辅兼任长沙副使,正值张献忠攻打长沙城,他设置埋伏,斩杀三千多名流贼平定事件;很快他回到宝庆监督军队反击攻城的临蓝营军队,斩杀对方首领
他清廉谨慎,长沙宝庆人民感恩其德政,获举荐任佥都御史抚治偏沅,与巡按不和而称病归乡。
隆武二年(1646年)广州失陷,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起兵;黄公辅则在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南明朝廷起用为太仆少卿,到七月时他也在新会起兵。
陈邦彦攻打顺德,和他约定屯兵充当犄角,他和连城璧接连收复新会新宁,不久三人战死,他的军队也散去。
永历帝临幸肇庆,转任左通政经筵永历三年(1649年)擢官刑部左侍郎,署任兵部尚书,其时他已年老,无心仕进,只是想见皇帝抒发怀抱。
次年(1650年)永历帝西奔,他留在肇庆,率领李元胤、马吉翔守卫三水,兵败后退入深山。
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出师,黄公辅和孙子黄确依附王兴至十一年(1657年)他写信给郑成功,商议以福建广东军队收复南京,适逢勤王兵前来,他命黄确自龙门越南前往永历帝行在。
十二年(1658年)南明朝廷晋任他为兵部尚书总督水陆义旅,赐尚方剑方便行事;他和王兴议事被泄密,拒绝尚可喜前来招降,孙儿黄确、黄硕兄弟被擒后也坚持不屈。
十三年(1659年)正月七日黄公辅在文村忧愤而死,年八十四岁。
梁士济
维基
梁士济1580年代—1650年代),字遂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梁士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多次上书未获回音,从事教书二十多年,门生有数百人;到天启元年(1625年)他登进士,授奉新知县,调往清江。
湖广地方用兵,需要徵给粮食,他只能辛劳应办。
崇祯五年(1632年)峒寇作乱,守道计画让城外居民撤离,梁士济坚持不可以,说:「盗寇来到,放火焚烧就没有怨恨了。
」自己带领精锐士兵扼守河上,居民才得以安定
他又设置学田资助士人,扩大弟子生员到科举规定,待士亦有礼;对人不涉及私事,议罪谨慎不苛求。
他在诸生中认识后来文章节义闻名的杨廷麟,朝廷因为他循良召任,当地民众都请求他留下,为他停车三日。
之后他改任兵科给事中,转为江西道御史,再迁官浙江巡按云南,因父亲逝世辞官。
刘香作乱,熊文灿来访商讨对策,梁士济坚持不要招抚,应一举歼灭。
不久他再获起用巡按四川,当地充斥流寇,他详细检验功罪,革除贪污,取消火耗,于是流寇逃遁,人民安乐;同时又整修昭烈君臣陵墓及杜甫草堂
完成使命后回归朝廷,他的行李却依然简陋。
不久梁士济改为巡按北直,任内铲除宦官,弹劾宗室,矫正外戚,不回避权要;他奉敕监军山海关,查核将领,筹措兵饷。
再转掌河南道,为皇帝侍读,他四次上疏辞官,因此归乡。
南京失守,梁士济西樵山躲避。
隆武帝继位,张家玉再三推荐他,下旨尽快出任抚按,但未赴官;永历帝即位,擢任他为太仆卿永历二年(1648年)再晋为兵部右侍郎,去世时虚岁七十七。
李觉斯明末 1584 — ?
维基
李觉斯字伯铎广东东莞县人
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改礼科、兵科给事中
三殿大工成,上疏颂魏忠贤功德,并劾刘鸿训
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李觉斯改户科,奏荐东林诸臣,疏参十孩儿、五虎、五彪,遂下倪文焕于狱。
阁臣钱龙锡辽东事论死,觉斯以国体为言,得减死为戎。
应天府,转南京太仆寺卿。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李自成部十余万攻滁州李觉斯尽力固守获胜,留都不失。
历升顺天府工部侍郎刑部尚书
崇祯十三年,以谳黄道周狱轻,遭严旨切责。
削籍归。
广州陷落,降清。
张家玉起兵后,配合清兵攻灭之,并籍其家。
卒年八十四。
李士淳明末清初 1585 — 1665
维基
李士淳(1585年—1665年)字仲垒号二河又号玉溪福建清流(今三明)人,一说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
同进士出身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进士,授山西翼城县知县,建翔山书院,以计杀山西巨寇王嘉胤。
崇祯八年(1635年)调任山西曲沃县知县
十一年戊寅行取入都,时有考选翰林之命,行取者争奔竞。
给事中启新论之,上怒,罪廷臣滥侚者,吏部尚书田唯嘉乃请先推部曹,凡推二十二人,士淳户部云南司主事,会同授者王章任浚涂必泓李嗣京欲疏辩之,惮为首获罪,以士淳年老,四人不告而首其名,士淳怒,与等大诟。
会上知唯嘉有私,诏许与考,又以为首者必良士,召入对策称旨,擢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
六年以启沃有功,加侍读学士
十六年癸未分校礼闱
崇祯十七年甲申李自成京师士淳为所获,被四夹,受刑甚惨,卒不污伪命,潜遁归里。
隆武帝即位福州,授士淳詹事府詹事,命练兵措饷。
士淳仆仆兴长平镇间,持钵沿门,有如老衲
又遣其子李梓多方劝导,得饷二万有余,兵科给事中张家玉疏称其忠。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镇平土寇攻围程乡张家玉前往招降,士淳拜而送焉。
清兵入潮州士淳委蛇观变,阴图恢复。
永历帝即位,擢礼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经筵讲官,敕使敦促不出,皆在家拜命。
庚寅(1651年)广东复陷。
壬辰(1652年)大学士郭之奇联络闽广,图谋合力大举,闻士淳罗万杰、赖其肖、谢元汴等起兵于潮州,遣使以腊诏相通。
癸巳(1653年),郝尚久反正,程乡吴六奇所守,潮广路不通,尚久败,事遂无成。
在乡重建松江书院,又创办耆英书院。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以荐起用,有司敦促至再,坚辞不就,世比之王伯厚元遗山
年八十一卒。
陈子壮明末 1596 — 1647
全粤诗·卷五七三
陈子壮(一五九六—一六四七)字集生号秋涛
南海人
熙昌子。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进士,廷对第三,授翰林院编修
明熹宗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典浙江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明思宗崇祯初,起故官,历官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
每召见,辄称旨。
旋以言宗室事,唐王上疏底之,下之狱,减死放归。
唐王福建,召为相,竟以宿憾而不行。
遭国变,于广州修南园,结诗社。
永明王立于肇庆,授子壮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军务
会大兵入广州唐王弟聿被执死,子壮止不行。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春,与陈邦彦张家玉王兴、赖其肖等先后起兵,驻五羊驿,为大军击败,走还九江
九月,大兵克高明,被执至广州,不降,被戮,子壮母自缢。
永明王子壮番禺侯谥文忠,荫子上图锦衣卫指挥使
清朝褒典,追谥忠简
有《南宫》、《痕》、《云淙》诸集。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八有传。
陈子壮诗,以梁基永藏清刊《陈文忠公遗集》为底本。
维基
陈子壮(1596年—1647年)字集生号秋涛
广东南海县沙贝村(今广州白云区金沙街沙贝社区)人。
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
永历时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谋求收复广州,兵败殉国。
陈子壮出生广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岁能文、七岁能诗,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魏忠贤欲延为己用,被陈婉拒,魏忠贤大怒:“何物陈子壮,竟敢逆我意!
天启四年(1624年),自翰林院浙江主持乡试,策论〈历代宦官之祸〉,为魏党所忌,遂罢职,定居盐仓街。
崇祯时,官左春坊左谕德,升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后因朱姓案下狱,不久罢归乡里。
崇祯十年(1637年)广州白云山辟云淙书院,次年修禊南园,与其弟陈子升黎遂球区怀瑞曾道唯等12人修复南园诗社,世称南园十二子
后在禺山书院授徒讲学。
弘光时,为礼部尚书
隆武二年(1646年)广州城陷,陈子壮与弟陈子升捐资募兵,在南海九江举旗誓师,永历帝授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陈邦彦陈子壮密谋攻取省城,同广州城内的原明广州卫指挥使杨可观、杨景晔秘密联系,“暗用字印票,号召多人”为内应,不料事泄,张贴檄文的家僮被清军捕获。
后兵败被俘至广州佟养甲下令将陈子壮“寸磔于教场”,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为“南明三忠”。
谥号文忠
陈万几
全粤诗·卷六五四
陈万几字伯燮号长园
东莞人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武举人
明唐王监国时,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在张家玉军效力。
唐王败没,遂归里不复出。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三有传。
林荐明末清初 1601 — 1647
全粤诗·卷六一四
林荐(一六〇一—一六四七),字习修
东莞人
培之孙。
诸生
其门人张家玉明唐王于闽,,不赴。
家玉创立武兴营,授推官
清陷闽粤,家玉谋起兵,勉励之,遂同兵图兴复,终为清兵所执,慷慨就义。
著有《研露台集》。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五有传。
陈邦彦明末清初 1603 — 1647
全粤诗·卷六八六
陈邦彦(一六〇三—一六四七),字会斌一字会份号岩野
顺德人
恭尹父。
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举人
明年,升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粤西“狼兵”。
隆武帝死难后,参与拥立永历帝,授兵科给事中
桂王永历元年(一六四七)邦彦招募义军,联结张家玉陈子壮牵制清军,欲图恢复,兵败退守清远,城陷被执,不屈遇害。
著有《雪声堂集》、《陈岩野先生集》。
明史》卷二七八有传。
韩如炎
全粤诗·卷六五四
韩如炎字闰季
博罗人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举人
甲申闻变,随张家玉抗清死。
追赠郎中
清光绪惠州府志》卷三六有传。
黎景义明末清初 1603 — 1662
全粤诗·卷六七○
黎景义(一六〇三—一六六二?
),一名内美字克和
顺德人
明思宗崇祯间诸生
黎遂球陈邦彦梁朝钟陈子壮张家玉等皆为其友。
明清鼎革,奉母隐居桃山不出。
著有《二丸居集》八卷。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有传。
张元琳
维基
张元琳(1621年1月18日17世纪),字西塘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张元琳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福建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415年)进士,获授庶吉士次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他投降大顺,任职防禦使;不久往南投隆武朝廷,依旧为庶吉士,曾为其叔父张瑞图请谥。
福京沦陷,张元琳投降清朝,随即在顺治四年(1647年)任职按察使司副使佟养甲派他招降张家玉,被对方斥责;同年五月任命为广东按察使佥事管布政使岭西道参议事。
李成栋反正,他跟随前往永历朝廷,广东督粮参议岭西道参政,官至太仆卿
张穆明末清初 1607 — 1688
全粤诗·卷六九四
张穆(一六〇七—一六八七),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
东莞人
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四),往岭北游,思立功边塞,不得用。
十七年唐王立,谒苏观生观生御史王化澄疏,叙靖江王党人,摈不录。
后又经举荐,着御营兵部试用,旋诏与张家玉募兵惠州潮州
汀州变,张穆见诸臣不以恢复为念,遂不复出,隐居东安,一日无病而卒。
著有《铁桥山人稿》。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李贞明末清初 1611 — 1672
全粤诗·卷六九七
李贞(一六一一— 一六七二)字定夫号萍庵
东莞人
弱冠游学国子监,与张采陈子龙徐世溥相善。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有诏荐才,有司以贞荐之。
北京陷,感愤激烈。
后闻清兵围攻赣州急,举兵往,授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督粤东义旅。
赣州破,复同张家玉起兵,兵败被执,备受毒刑,后幸得释。
旋投奔永历帝,授兵科给事中,转户科。
鼎革后,秃发僧服家居,自号大呆和尚,年六十二卒。
著有《寄远楼集》。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张家珍南明 1631 — 1660
全粤诗·卷七○一
张家珍(一六三一—一六六○)字璩子
东莞人
家玉仲弟,祖明教、父兆龙俱布衣。
桂王永历元年(一六四七)年十六,从家玉起兵抗清。
家玉殁,与总兵镇国拥残卒数万于龙门以图恢复,旋以兄荫拜锦衣卫指挥使
广州再破,隐于铁园,家居养父,折节读书,年未及三十而卒。
遗作由友人编为《寒木居诗钞》一卷。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张家珍诗,以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东莞寓园祖若旧庐刊《寒木居诗钞》为底本,参校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三年东莞伯桢纂《沧海丛书》本《张文烈遗集》附刻之《寒木居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