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汪大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东临清人字未央贡生
陈继儒范景文为友,并有名望。
尝昼寝夜读,十年不出户。
督漕吴邦臣知州金堡数造访其庐,不纳;赠以金帛,不受。
有《类巂》、《茗柯堂然否集》。
顾云程明 1535 — 1608
维基
顾云程(1535年—1608年)字务远号襟宇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
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三名,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第八十三名,登三甲第一百一十五名进士
浙江淳安县知县,调嘉兴县十三年七月云南道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十七年二月贵州布政司右参议分守思仁,升云南按察司副使二十一年七月四川右参政,转左参政十一月山东左参政佥事、整饬霸州二十七年正月升为山东按察使、管永平道兵备事。
二十八年四月河南右布政永平士民保留,留任山东右布政,照旧管事。
三十五年官至南京太常寺卿
卒年七十三。
陈与相明 1545 — 1628
维基
陈与相(1545年—1628)字卜野号虚舟浙江杭州府海宁县人
浙江乡试第三十六名。
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第四十一名,第三甲第二百零二名进士
吉水县知县历官四川按察司副使二十七年九月改任贵州副使,分守思仁,以考察落一级,后叙平播功,复原官,遇缺推用。
三十八年三月起复广西副使右参议四十一年三月官至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
以曾孙陈元龙贵,赠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陈基虞明末清初 1565 — 1643
维基
陈基虞(1565年—1643年)字志华号宾门福建同安县金门阳翟人
万历己丑进士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联捷己丑进士
初官浙江萧山县知县,升柳州府同知,贬徽州府学教授,迁广东南雄府推官
升调新会县知县,擢南京大理寺评事南京刑部郎中三十九年出知廉州府,丁母丧归。
四十四年服阕谒选,改知顺德府
四十六年广东兵备副使,分守岭东道(驻地潮州)。
崇祯初,起复任彰德府知府
二年(1629年),清兵入寇,京师戒严,辅助河南巡抚范景文筹措军需,不久辞官归乡。
陈基虞归籍后,居于同安县城西门内,故居俗称「陈厝内」。
卒年七十九。
刘之凤明末清初 1570 — 1641
维基
刘之凤(1570年—1640年)字雍鸣河南中牟县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进士,历南京监察御史
天启时,因忤魏忠贤夺职。
崇祯间,起故官,累迁刑部尚书,会范景文南京给事中荆可栋贪墨,下部讯,刘之凤拟罪较轻,思宗疑其受贿,下狱,满朝无人敢言,瘐死狱中。
何栋如明末清初 1572 — 1637
维基
何栋如(1572年—1637年)字充符一字子极号天玉南京留守左卫军籍常州府无锡县人明代官员,同进士出身
何栋如之先祖世居江苏无锡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徙居京师(今南京市),祖父何汝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父何湛之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
何栋如出生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初八,随父寄寓山寺读书,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应天乡试,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进士,三代皆为进士,后来他被任命为湖广襄阳府推官,与张宾王等素有往来。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二十二,因被陈奉诬陷“击杀天子税使”,皇帝下诏“星夜扭解来京究问”,襄阳人赴阙为何栋如诉冤,三十五年十二月出狱后削籍回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金兵连克开原铁岭(今辽宁铁岭)何栋如上《越缨疏》请筹兵,自称“系常州府无锡县军籍”人。
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十一,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到杭州一带招募新兵,获得六千七百余人。
此时广宁失陷,何栋如继续请求出关考查形势。
乃进太仆少卿,充军前赞画。
天启二年(1622年)山海关,稳定军民情绪,重新布置防线,后金兵未敢妄动,但所召新兵惧怕出关,多逃亡。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六日,因上《清诛奸党疏》得罪魏忠贤,以侵吞军饷罪被逮进京,“五彪”之一的许显纯对他滥施酷刑,他宁死不屈,最后被发配滁阳
崇祯时魏忠贤伏诛,何栋如赦还,闲居南京
崇祯六年(1633年)何栋如上《恢复辽东六议》;崇祯十年(1637年)又上《留都增设城垣疏》,受到兵部尚书范景文的重视,刘宗周亦为推荐。
然而不久后,何栋如终病逝南京
石文器
维基
石文器字伯重号玉完江西建昌府泸溪县(今资溪县)人,同进士出身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以选贡中顺天府乡试,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成进士,授广东曲江县知县,当地多盗,文器戢游博,绝主藏,盗皆徙。
大水暴至,田庐坏,官廪皆湿。
文器不待上报,尽发之以赈民,民大悦。
以擅发被劾,降安庆府经历,摄太湖县四十八日,政声茂著,民立生祠祀之。
永平府司理天启四年(1624年)丁外艰,补建宁府
大理寺左寺副,转右寺正,参与定魏忠贤等诸阉党逆案,得其平。
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清兵入寇,都城戒严,有旨敛兵入城,以待援师。
文器疏言敛兵城内十不便,请简精锐,棋布城外,鼓其忾怒,以与勤王师合,神臂飞驳之威有所施,反间潜伏之计有所用。
于谦石亨、洪彪于城外,而社稷固于苞桑,此已然之明验也。
未几,袁崇焕复以入城休兵为言,帝遂下崇焕于理。
河间府缺守,以畿南重地,擢文器知府
文器浚壕治械,日夜以盗为事。
盗发浚县巡抚兵备道往捕,兵备怯,许盗自首,盗益恣驰突,城闉莫敢问。
文器掩捕盗魁,尸诸市,盗稍逸去。
孔游击叛,文器授计营将,伏兵潜伺,毙贼五十余人,生俘倍之,贼遂奔山东,破一郡七邑。
静海县巡抚私人也,役民夫而中饱千金,直文器劾之,巡抚怒,劾文器设守擅杀,罪坐戍。
久之,得放,便已经国变,素服哀号,卒年七十九。
所著《翠筠亭集》行于世。
吴桥范景文为之序,临川揭重熙表其墓。
钱春明末清初 ? — 1639
维基
钱春(?
—1638年),字若木,号梅谷,直隶武进县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官高阳县献县知县
监察御史
太仆少卿徐兆魁攻讦李三才,藉机批判顾宪成
钱春上三疏,首发其憸邪。
出按湖广,申请给予礼部侍郎郭正域光禄少卿顾宪成恤典。
又请释放咸宁知县满朝荐
因疏论首辅方从哲被责,出为福建右参议
不久父丧回籍。
天启初年,起故官。
召为尚宝司少卿,历迁光禄寺卿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门克新钱春倚恃东林,「父作子述」,因此削籍归。
崇祯九年(1636年),召拜通政使
户部右侍郎,加尚书总督仓场
累官南京户部尚书
累疏引疾不允。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刘同升等因谏杨嗣昌夺情,被贬。
范景文等疏救,钱春亦署名。
次年正月范景文削籍,钱春未受追究。
终于因上疏请改折白粮罢归。
同年卒。
向日升
维基
向日升字青樠湖广承天府钟祥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授梁山,调丹徒,迁兵部主事,升兵部员外郎天启二年贵州右参议,分守思仁,时奢安之乱起,安邦彦围困贵阳贵州巡抚王三善十二月分兵三路,自将二万人,与监军道参议向日升副总兵刘超参将杨明楷刘志敏、孙元谟、中等由中路,当贼锋,破贼于龙里、毕铺,获安邦彦亲弟阿伦等,遂抵贵阳城下,贼解围去。
三年闰十月三善督同总理鲁钦总镇马炯监军道尹伸岳具仰向日升等,各领兵渡渭河,贼众溃散,明军抵达安氏老巢大方,安位偕母奢社辉焚大方老巢,窜入火灼堡,贼首安邦彦、奢寅逃匿织金
十一月,录川贵捣巢解围功,向日升加升一级。
王三善陷贼而死,五年正月贵州总督蔡复一疏题监军参议向日升从旧抚破贼,又运米以济兵食,旧抚颇慰藉之,然非所急也。
监一路军最弱,而所陈说,旧抚辄面折之。
日升知军危,而不敢告,载胥及溺,宜与诸臣分罪。
然自七月来,臣以板角一路九千馀卒付日升,督理道路,窎远饷,不时继,抚饥疲,冒凶惧,拮据亦勤矣。
且与刘超同解围功,大帅日升未录也,以后日之罪,折前日之功,宜罚旧俸二年,免其戴罪。
此后督兵理饷,果有成劳,亦以功论者也。
后升陕西参政
许文岐明末清初 ? — 1643
维基
许文岐(?
—1643年),字我西浙江仁和县人
晚明政治人物。
许文岐出身簪缨世家,自幼聪颖,年轻时就曾与伯父前往东林书院参加会讲。
崇祯七年(1634年)中式进士,授南京兵部武库司主事九年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
当时民变蜂起,江北混乱,许文岐辅佐尚书范景文整治军备,深得景文倚重。
崇祯十年黄州府知府
当其时黄州遭遇寇乱,户口凋残,人多逃匿,范景文原打算以「南都根本地」为由挽留许文岐,但许文岐回答说「事不避险,臣职也!
」,说罢便慷慨登舟赴职。
就任后,他捐出了自己的俸给制作火器,严守斥堠,招募丁壮,又招抚中父老,百姓都因而感泣。
不久后,贼人来犯,许文岐派人提前侦探军情,伏兵以待,射杀敌前锋一只虎,夺其大纛而还。
又与群人联络各乡堡,使得「贼闻不敢近」。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受到时任大学士杨嗣昌赏识,经推荐升任为湖广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
许守孤城两年,屡次退敌。
当其时谍报日急,大家都渐觉不可能再守城了,适奉朝廷晋升许文岐为督粮参政,客人都劝谏他离开,但许回答说「吾为天子守孤城三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
」,坚持城守未赴任,而只让其妻领著他的儿子和母亲回乡。
不久,荆王将校郝承忠串通张献忠次年大兵来攻,文岐亲率甲士守城,齐发铳炮,歼敌甚众。
将近夜半,大雪盈尺,敌人攻破西门入城,文岐展开巷战,最终被执。
张献忠闻其名声,不杀,将其拘于后营。
一同关押者有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
文岐张献忠老营大都为被掠良民,密谋策反老营,约定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
计划泄露,张献忠查到柳圈,将文岐处斩。
文岐将死,对人说:「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
今事不成,天也。
」,北向拜辞朝廷,又南向拜父母,含笑而死。
其事经史可法何腾蛟上书,朝廷终追赠许文岐太仆寺卿,并给祭葬予谥。
邱瑜明末 ? — 1644
维基
邱瑜(?
—1644年),字德如号鞠怀湖广襄阳府宜城县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天启五年(1625年),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
崇祯年间,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历官礼部左侍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同范景文进入内阁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受拷掠者再,搜获二千金,既而被害。
倪嘉庆
维基
倪嘉庆1580年代—1650年代),字笃之号朴庵应天府上元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天启元年(1621年)倪嘉庆中式辛酉科应天乡试举人次年(1622年)联捷进士大理寺观政
天启三年(1623年),授户部浙江清吏司主事,管南新凤阳仓。
兵科给事中刘徽请求裁撤驿递,朝廷下旨淘汰十三省邮传银六十万;倪嘉庆上奏指出驿递是朝廷的一大养济院,强悍的游手之徒依赖它生存,裁撤驿递会令他们成为心腹之患。
不久,王嘉胤、李自成等人以裁驿走到高迎祥军队,使得中原形势动乱。
杨嗣昌提出增兵请求同时增加粮饷,倪嘉庆上疏:「国库入不敷支,岁额尚欠二百三十馀万,何以支持加饷。
今日的问题,不在士兵太少而在纳饷太多。
纳饷多则伤害农夫,伤害农夫则人民贫穷,人民贫穷则愈多人铤而走险,倒不如练兵减饷,消除寇盗根源。
」未被理会。
四年差回,五年丁父忧
六年陕西员外
崇祯元年(1628年),起补职方员外郎二年升车驾郎中,因为对王府奸官施行杖刑,被贬谪为浙江布政司经历,崇祯五年(1632年),再获起用户部浙江司主事崇祯六年山东司郎中
崇祯九年温体仁因为侯恂决定魏忠贤案而在任命官员上争持,排挤东林党人;杨嗣昌亦以加饷一事憎恨倪嘉庆,故利用豆案诬陷他,判入狱七年。
他端坐研易经,很快改为戍边;范景文倪元璐互相推荐下复官,但未赴任。
弘光帝即位,起用他担任文选员外郎,又转为户科给事中,负责查核直隶钱粮,与曹景参沈应旦郭充蒋鸣玉、刘天斗、左光明陈鸣珂一同受命。
他上疏论杨嗣昌调度失当,请求削其官荫,未得准许。
不久,调任刑科右给事中,因忤逆马士英而被外任巡盐御史兼河道,和中书舍人胡承善在瓜洲渡仪真县抽查盐斤。
南京失陷,倪嘉庆在青山出家为僧,法名大然字啸风,七十二岁时去世。
卫景瑗明末清初 1586 — 1644
维基
卫景瑗(1586年—1644年)字仲玉号带黄陕西韩城县渚北村(今陕西省韩城市)人。
天启乙丑进士崇祯末官至大同巡抚
李自成破大同,卫景瑗拒降,自缢殉国。
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进士,与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交往极深,授河南府推官
崇祯四年(1631年),因被时任巡抚都御史范景文赏识,故以卓异被征授山西道监察御史
期间弹劾首辅周延儒纳贿行私数事,又劾吏部侍郎曾楚卿憸邪。
崇祯帝不听。
卫景瑗出按真定诸府
父丧归。
守丧期满,起为河南道御史
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因疏论温体仁下狱,卫景瑗疏救,因此左迁行人司正
历官尚宝司丞大理寺丞,进少卿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赈济饥民,训练火器,政绩卓著。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大同总兵姜镶开城投降。
卫景瑗拒降,初六日于佛寺自缢。
福王时,追赠兵部尚书谥忠毅
明史》有传。
张玮明末清初 1586 — 1643
维基
张玮(1586年—1643年)字席之号二无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进士,授户部主事
调兵部职方,历郎中
时欲典筦钥,谢不可,出为广东提学佥事
至即聚诸生讲学,士风大变。
魏阉势滔天下,争建忠贤祠,抚臣某亦议建,移文于,欲撰上梁文,怒裂文,弃官归。
崇祯二年,起为江西参议,历福建副使,改江西副使,备兵岭北,时山寇盘踞,蹂躏至数郡。
至,身冒矢石,斩首千馀级,又谕贼众乞降,虽在军旅,未尝手释书卷。
生徒负笈至者,讲学如平时。
以里人大学士吴宗达荐,擢南京尚宝司正卿,进太仆少卿
乌程相柄国,上疏请罢斥以谢天下,又疏各镇兵号数万,半系本地豪贵占役与衙役,借名食粮,苟实实清汰,则兵食俱足。
大帅刘玘等纵兵焚掠,宜加卢象升部堂衔童,并赐剑印节制,皆不报。
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
久之,起应天府
疏言:「山东南北咽喉,军国命脉所系。
今大盗披猖,道途梗塞,转输不通者三月矣。
倘不早灭,害胡可言。
乞特遣兵部侍郎一人整兵往剿,否则起故尚书郑三俊范景文任之
」帝以为借端市恩,降旨切责。
是岁,四方大旱,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徐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
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皮、布,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
南京光禄寺卿,召为右佥都御史
已而左副都御史房可壮下狱,以代之。
又奏宇内不靖,盗贼蝥起,皆由郡县不恤其民,巡方漫无激扬所致,上大悦。
时总宪刘宗周、佥都金光辰同视事,长安目之曰「三清」。
未几,以病谢归。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病卒,年五十八。
检视遗囊萧然,仅得遗表曰:「中原寇患宜用文臣,如王守仁伍文定故事。
又必稍宽文法,俾得展布。
」遗命以布衾敛,毋受赙,毋易吾生时节。
福王时,赠都察院左都御史谥清惠
唐昌世
维基
唐昌世字兴公号存少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匠籍。
昌世幼事祖母孝,比长,能文章。
入为青浦县学生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礼部会试会魁,二甲三十六名进士,官工部营缮司主事,时阉党用事,乡人中有夤缘得卿寺者,昌世胥吏将谋大木厂缺,怀金夜见曰:愿得公门生一帖与崔尚书,事即谐矣。
昌世峻拒之。
崔呈秀方以都御史工部事,既而呈秀司礼监总户工事建署,昌世题榜无称颂意,益不为要人所喜,因目为小东林。
崇祯元年呈秀败,监明德陵工,木商馈以金,昌世怒,欲执付法司,哀恳去,而台省先已入商贿,故事木分三等估直,台省命概以上等算,昌世争之,笑曰:此商人不识时务耳。
昌世勃然曰:公无轻谅天下士,某非藉此骉官为仆、货真马计者也。
必依此,宁向御前奏辨。
台省中馁,诸商亦耳语却馈事,遂心折款语,移覆减十馀万金,强项声益著。
崇祯二年清兵围京城十一月京师戒严,昌世广宁门监督,助守御。
先是昌世中官共事,辞色不少假,至争陵木,与台省相失,益目摄,几不敢钧礼。
城守,司礼大珰王希忠统军至,昌世与争体统不合,适盔甲厂运到一炮,借端题参,以都城悬帘狭薄,下工部尚书张凤翔主事史维堡唐昌世刑部狱。
司官同郡朱长世等受杖死,遂并夺昌世职。
昌世亦以亲老得遂色养,遂归。
十五年工部尚书范景文疏荐,不报。
福王时,张凤翔巡抚,复荐之,时年已六十,连丧二亲,哀毁骨立,所跪席双趺隐然。
比服阕,南都破,遂屏居不复出,卒年八十九。
周延儒明末 1593 — 1644
维基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绳号挹斋直隶宜兴县宜城镇人,明末政治人物、状元东阁大学士
因贻误军机,被赐死。
周延儒少时聪颖,被誉为神童,有名文。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
时年二十余岁,又与同年冯铨友善,其后结为姻亲。
天启中升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事务。
冯铨罢相后,周延儒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
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召延儒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为复社领袖,曾深得崇祯信任,屡蒙召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周延儒密议,“漏下数十刻乃出,语秘不得闻”,崇祯三年正月韩爌致仕,三月李标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辅。
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给事陈赞化周延儒“招权纳贿、游客李元功借丛威人”,又揭发延儒尝告诉李标云:“今上羲皇上人也”。
六月周延儒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民间的对联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
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被罢免。
周延儒再度入阁。
崇祯十四年,重任首辅的周延儒在其门生张溥的劝说筹划下,悉反温体仁时的弊政,凡周延儒所请减税、施恩、恤民、用心等事,崇祯帝皆忻然允许。
周延儒又言「老成名德,不可轻弃。
」于是当时被罢免的名臣郑三俊吏部刘宗周都察院范景文工部倪元璐兵部
其他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布满九列
又释放在狱的傅宗龙等,追赠已故文震孟姚希孟等荣誉,中外一时都说周延儒贤能。
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又劝皇帝剥夺东厂的权力,史称“都人大悦”,东厂特务恨之入骨,当时崇祯皇帝十分重视尊敬周延儒,曾经在新年时向他一揖说:「朕以天下听先生」,但是周延儒实际上庸驽无材略,且性贪,根本不能勉救局势。
同年五月山东兵备佥事雷演祚弹劾周延儒门生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压境,震动燕都
内阁首辅周延儒请求督师抗击清兵,并明言说「但言愿捐躯报国,援兵事实非所长」。
周延儒带兵出京后,驻军通州,不敢迎战。
每日与部属饮酒作乐,“每日幕客攒集,午后始开门收文书,应故事”,向朝廷谎报军情,伪造胜绩。
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
后来,周延儒得知清军兵退,遂谎报战功。
朝廷论功加周延儒太师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延儒
崇祯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使乖(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自审讯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并逮治董廷献,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动摇。
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缢死。
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相隔两个月后,崇祯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
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传》。
赵士锦
维基
赵士锦字前之南直隶常熟人
崇祯九年(1636年)赵士锦丙子顺天乡试三十一名,崇祯十年(1637年)联捷丁丑进士,官工部主事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八日,由工部尚书范景文推荐,补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守阜成门。
赵士锦见库藏只有2300百余金,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王崇简明末清初 1602 — 1675
清诗别裁集
字敬哉直隶宛平人
崇祯癸未进士,国朝官至礼部尚书
○公于国初奏明末殉难诸臣,在内范景文以下十三人,在外蔡懋德以下五人,皆当恤赠。
议从祀,谓潘美忌功不当祀,张浚三任军政,皆大败,杀曲端,忌岳飞,亦不当祀,皆议论之正大者。
说诗谓论格之正变,不如论声之正变,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也,亦最平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