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叶颙元末明初 1296 — ?
予诛茆结庐于城山之东隅。
林深而木翳,水秀而峰奇。
居处孤峻,名其庭曰云𩕢。
闭门却扫,谢宾客,日与樵夫刍叟盘礴乎丘园林麓之中,披云啸月,钓水采山,无少休暇。
久之,移家城山之西隅,负郭而楼居,形势虚敞,窗户轩豁,而南屿北巘,争献奇秀。
其俨然之容,苍然之色,入吾屏几,清致复不减于云𩕢也。
东西相望,不数里,故吾得以幅巾便服,轻鞋瘦策,从樵夫刍叟相往还于其间。
山回路转,川鸣谷应,伐木之丁丁,鸟声之嘤嘤,更唤互答,斯乐何极。
斧斤之馀,浊酒自适,觞咏谈笑,击壤赋诗,以唐律五七言二百馀首,杂诗若干首,虽不足以关世教之盛衰,亦足以叙幽情,写闲适之兴怀,名其秩曰樵云独唱。
盖予知樵夫刍叟相与之娱,而不知世俗之好;樵夫刍叟知从予之游,又不知予赋诗之趣。
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听,得不谓之独唱乎?
幸而樵刍中有如朱翁子陶靖节辈,固将甘心与之揖逊周旋,赓和酬酢,商度古今天下治乱之得失,评论高人异士出处之始终,豁畴昔风谊之气,吐平生慷慨之辞,散为箴规,发为歌诗,峭拔俊爽,雍容舒徐,放而纵之而言不肆,收而藏之而文不拘,振清风于亘古,流遗响于无穷者也。
樵唱之乐,无以易此。
不幸而世衰道微,斯人傥不复见,则予长抱山阿,寂寥千载,谁赏之叹,而独唱之旨,其有以夫。
时至正甲午重九前四日云𩕢天民景南叶颙序。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昙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张氏。
张梦日坠怀而生。
师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顶曰。
此佛日也。
他时能炤烛昏衢乎。
人因名之为昙耀云。
年七岁。
灵性颖发。
读书即了大义。
或问所嗜何言。
即应声曰。
君子喻于义。
至于属句仿书。
皆度越馀子。
远近号为奇童
九岁弃俗入永祚。
受经于讷翁谟师。
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
询师。
师之从族祖也。
赵魏公
见师器之。
为鬻僧牒。
得薙染为沙门
继往杭之昭庆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询师迁住道场
师为侍者
居亡何。
司藏室。
阅首楞严经。
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
恍然有省。
历览群书。
不假师授。
文句自通。
然胶于名相。
未能释去缠缚。
元叟端公倡道双径。
师往问云。
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师语诘之。
师方拟议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钜石
英宗诏。
粉黄金为泥。
书大藏经。
有司以师善书。
选上燕都
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
拊几笑曰。
径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双径。
元叟
见师气貌充然。
谓曰。
西来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处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尽在于师。
有来参叩者。
多令师辨决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师之名命。
出世海盐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师受经之地。
为创大宝阁。
范铜铸贤劫千佛。
而毗卢遮那。
文殊师利
普贤。
千手眼观音诸像。
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偏将压。
师祷之。
夜乃大风雨。
居氓闻鬼神相语。
曰。
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
迟明。
塔正如初。
迁杭之报国。
嘉兴本觉
更搆万佛阁
九楹间。
宏伟壮丽。
俨如天宫。
下移人世。
帝师嘉其行业。
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
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
识者异焉。
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
非师莫能居之。
师勉徇众请而往。
寻退隐永祚。
筑西斋。
为终焉之计。
至正癸卯
大夫
强师主其寺事。
时塔燬于兵。
师重成之。
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
感天花异香之祥。
师举景瓛为代。
复归老于西斋。
入我明洪武元年
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蒋山禅寺
作大法会。
师实预其列。
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春复如之。
锡宴文楼下。
亲承顾问。
暨还。
内府白金以赐。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
幽微难测。
意。
遗经当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
师以梦堂噩公
行中仁公对。
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
既而援据经论成书。
将入朝敷奏。
师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书毕谓梦堂曰。
师兄。
我将去矣。
梦堂曰。
子去何之。
师曰。
西方尔。
梦堂曰。
西方有佛。
东方无佛耶。
师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时禁火葬。
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
茶毗之馀。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设利粘缀。
遗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
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葬焉。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其说法机用。
则见于六会语。
其游戏翰墨。
则见于和天台三圣。
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
别有净土诗。
慈氏上生偈。
游凤山西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传于世。
师为人。
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穷。
凡所涖之处。
黑白向慕。
如水归壑。
一弹指间。
涌殿飞楼。
上插云际。
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
纵横自如。
应物无迹。
山川出云。
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
寂寞无声。
繇是。
内而燕齐秦楚。
外而日本高丽
咨决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师片言。
装潢袭藏。
不翅拱璧。
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陶宗仪元末明初 1316 — 1403
臣等谨案:南村诗集四卷,明陶宗仪撰。
宗仪有国风尊经,已著录。
是编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
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
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
遁迹江湖,阿瑛随子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證。
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矣。
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
宗仪、臣明原不自讳。
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诸生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诸生赴礼部试时作也。
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肯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乎?
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十之九。
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耳。
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
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铨次。
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
知非宗仪自编也。
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
然格力遒健,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
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
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
洪武二十九年(1396)诸生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
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
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
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
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
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
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
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
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
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
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
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
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诸生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诸生赴礼部试时作。
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
是集不知何人所编。
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十之九。
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
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
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
有浙士恭家藏本。
毛晋汲古阁刊本(收于《元人十种诗》)行世。
陶凯
字中立临海人
元末领乡荐。
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应奉,擢礼部尚书
出为湖魔参政,召还为国子祭酒,改晋王府右相,致仕。
追论在礼部事死。
有集。
田按:徐大章作《陶尚书集序》称中立才高学博,识见卓远。
又《与王待制修元史》书称中立史学
惜集今不传。
中立致仕后号耐久道人,帝闻而恶之,追论在礼部时朝使往高丽,主客曹误用符验,论死。
当时士之以文字受祸者,高季迪以作上梁文、王常宗以作文,孙西庵以《题蓝玉画》、王叔明以往蓝玉家观画、苏平仲以表笺忤旨。
王弇州云:「洪武间三司卫所进表笺,皆令教官为之,当时以嫌疑见法者不少,其可知者:浙江府学教授元亮海门卫撰《增官吏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都司撰《贺万寿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按察司撰《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正旦贺表》,内用『建中作则』,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用『睿性生知』,诛;常德府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节表》,内用『圣德在』,诛;陈州学训导周冕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内用『寿域千秋』,诛;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钦赐马匹表》,用『遥瞻帝扉』,诛;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用『取法象魏』,诛;凤阳府亳州训导林云为府作《赐燕谢东宫笺》,用『式君父以班爵禄』,诛;尉氏县学教谕许玄为本府作《万寿贺表》,用『雷震天下』,诛;德安府训导汲登为本府作《贺册立太孙表》,用『永绍亿年』,诛;德安府训导吴宪贺册立表》,用『永绍亿年』,诛。
又有以『天下有道』及『望拜青门』诛者。
诸所诛者。
『则』嫌于贼也;『生知』嫌于僧也;『帝扉』嫌于帝非也;『有道』嫌于有盗也,其他则不可晓矣。
」史既讳不载,而《双槐岁抄》出于黄氏祖孙之笔,颇核,因节而志之。
余又检李文达《日录》:「高庙时有张翰林者,以直谏谪蒲州学正,表词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之句。
上怒曰:『谤我是强盗!
』即严逮殿鞠,张仰首曰:『陛下有旨:表文不许杜撰,务出经典。
「天下有道」乃四书圣言,「万寿无疆」乃《国风》倾语,何诽谤?
』上良久曰:『还觜强!
』释之。
左右相谓曰:『数年以来,惟容此一人。
』」观此则不容者多矣。
当时有「广文禦囚,撰表墓志」之谣,哀哉!
童冀
字中州金华人
洪武丙辰,徵入书馆。
出为全州教官,迁湖州教授,调北平,坐罪死。
有《金华》、《南行》,《霅川》、《北游》等集,合为《尚斋斋集》五卷。
(《四库总目》:童冀在明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而在一时作者之中,固亦足相翼。
胡翰仲子集》:陶徵士高节,非晋、宋人比,故世慕之。
韦应物之拟作,苏子瞻之和篇,往往不绝。
中州是集,盖兼取二家,而寤寐乎柴桑、栗里之间,可谓好之笃而思之精。
田按:中州金华城川十咏序》云:「洪武丙辰冬,忝徵至明年而职教全湘,溯大江西上五千里。
」是尝为全州教官矣。
集中《零陵水车行》、《赠丹崖隐者》等诗,皆此时作也。
《次衍公约看杏花》诗云:「往年为客上湘水,万里不异僧行脚。
东还苕霅又十年,日夜恩归叹萧索。
」盖官湖州教授者最久,故云「苕霅十年」也。
张来仪中州题画诗云:「吴兴博士郑虔,故山未归雪满巅。
今年召对席屡前,蒙恩亲赐水衡钱
」盖职教湖州时,曾朝京,赐钱遣归也。
集中《拟古》诗云:「我生七九年,始识广莫风。
」则迁北平教授时,年已六十三矣。
中州《前和陶》诗,胡仲子书其后。
钱牧斋云:「苏平仲书其后。
」馀检《平仲集》,无此跋,疑牧斋记误也。
《后和陶》诗,独庵少师跋云:「中州才力老成,学问淹贯,其和诗如茧抽泉决,略不见其艰窘。
」又《奉答中州》诗云:「金华先生老而逸,欲作山中看花客。
寄来长律冰雪清,往往丁宁看花约。
」深致推挹。
金华明初作家林立,往往以古文擅长,若中州之诗,与数子角立于坛坫之间,当亦不多让也。)
邓雅元末明初
世谓文章有台阁山林之殊,故其气有温润枯槁之异。
文章固然,诗之为道,亦犹是也。
余独谓诗之作也,有正变焉。
正固谓,盛。
至于情,发于声,止乎礼义,又变之不失其正者也。
情之所发,言辞出焉;声之所止,礼义存焉。
故气应乎外,情发乎中。
若功业加于民,声光昭于时,则其气自壮;和顺积乎中,英华见乎外,则其情自婉。
气可以学而为,情不可以强而至。
曾谓山林之不可为台阁台阁之不可为山林乎?
譬之太羹玄酒,醇醪隽永,查梨萍菹,淡腴酸涩,食者各适于口,而其出于自然者,盖不以气而以情也。
余友邓君伯言,行纯而学优,才美而志远,少力于学,壮而未行,老,于。
风骚,乃有所得。
其为诗歌,每出人意表,简而不疏,直而不俚。
其间道气运之盛衰,论人事之得失,往往从容不迫,而意已独至。
使接踵陶韦间,未见其大相远也。
视所谓山林枯槁者,盖不侔矣。
是果气使之然欤?
抑情乎哉?
尝示余以所为玉笥集数百篇,且求为序。
余因讽味有感焉。
嗟夫今之于诗道者,或气满志得,则不暇以为。
或羁愁穷困,则不得以为。
若君者,学于少,得于壮,成于老,富贵荣达之心虽浅,而温柔敦厚之度愈深,是果诗之幸欤。
其亦君之幸也欤。
将见由变而之正,由山林而之台阁,所谓宣宫商,谐金石,以鸣国家之盛者,未必不在于君也。
吾老矣,幸获见之,尚当有徵斯说。
姑以是为序。
武乙七月既望临川老友蠖闇道人何淑书。
邓君伯言诗,如春风林坞,卉木鲜丽,泉石清泠,时禽响答,自然天趣,有动人处,繇其好尚之专且久也。
推是心以往,何事不可求?
使居通都大邑,观乎明堂郊庙之制作,则又将有得发而为金钟大镛之音矣。
古有太史采诗以观民风,设今有之,则君之五言冲澹,中多古意。
歌谣善讽切,最近人情,有足采者矣。
尚勉焉以俟。
洪武丙辰之岁子月下浣,前承事郎监察御史丁节书。
余老处岩谷,诸贤以诗贶余者亦多矣。
及观邓伯言父玉笥集,为之竦然。
知其得之天趣,异于强作之者也。
诗之搜罗以为富,雕绘以为妍,索幽以为奇,放情以为豪,若是者工则工矣。
谓得古作者之意则未也。
伯言之所造盖已深,故冲澹自然,华不为媚,奇不近怪,雄不至放,求合典则故宜然者哉。
御史丁君子坚评其诗,谓其好尚之专且久。
故清丽自然,使居通都大邑。
观明堂郊庙之盛,发而为金钟大镛之音。
又当不止于是。
斯诚不易之论,余虽欲加之一辞,未有能过之者也。
虽然伯言吐其胸中之奇,以揽夫玉笥山水之秀。
亦奚有不足。
韦应物虽专城美禄,而诗多泉石之趣。
孟浩然屏居草野,无郊庙之著作,而其诗亦显。
伯言于韦、孟近矣,而进之益不已,则知之者当益众。
余之言何为哉?
特深好其集,故因观而略论之尔。
洪武乙丑秋八月望梁寅书。
古今论诗,以平淡为贵。
然欲造平淡者,非工夫深至不能也。
陶渊明韦应物柳子厚三家,世所谓诗之平淡者也。
以今观之,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其风调高古而辞旨简远者,非区区模拟所易到,诚可谓深造自得者欤。
或有以浅近视之,是犹见玉器之天成,而以为无事乎椎凿也,其可乎哉?
余至永丰之三年,闻新淦邓伯言氏工于诗,而未之见也。
一日,其友徐伯澄来示其所著玉笥集,且曰:伯言恬退之士,于书无所不读,然皆用以资为诗,其用心勤矣。
舍于同里黎季敏氏垂十年,而情好甚笃也。
季敏尚友而好义,又深知诗,将率同志裒其所著,命工锓梓,以传于永久,蕲一言以为引。
余读其诗,大抵清远条达,不为险艰藻绘之语,澹泊和平,而无忿懥哀怨之意,盖其情性然也。
抑亦工夫深至,造于平淡之域。
呜呼,其亦有得于三家之风调者乎。
虽然余何足以知伯言
昔者欧阳公曰:知圣俞者无如修。
圣俞所自负者,皆修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修所称赏。
夫以欧、之知,而酸咸异好有如此者,而况浅见薄识之士乎?
余何足以知伯言,独爱伯言用心之勤,而喜季敏能成人之美也。
故为书于篇首,而授伯澄使归之。
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下浣会稽山人戴正心序。
逯昶明初
字光古修武人
有《清华》、《车轩》、《方外》等集。
田按:明初,大河南北称诗者,宋西隐而外,当推光古
诗见沐景颙《沧海道珠》。
其《舟下淮水》云:「舟人有严程,知我归朝客。
」是曾通仕籍者,其因何事至滇,今不可考矣。
光古殁于滇,多以诗挽之者。
胡粹中云:「独骑玄鹤上丹丘,为记钧天白王楼。
诗板刊成应自校,草书零落有谁收?
可能觅酒府中去,无复携筇寺里游。
欲寄东风一行泪,蜀江不肯向西流。
僧机先云:「昨日来过我,今朝去哭君。
那堪谈笑际,便作死生分。
旷达陶徵士,萧条郑广文。
犹怜埋骨处,西北有孤云。
」玩此二诗,是曾官校官而客于沐氏者。
余详考各家选光古诗,皆自《沧海遗珠》录出,其集当不可复得矣。
梁兰
诗以道性情,诗之所以传也。
古今以诗名者多矣。
三百篇后,得风人之旨者,独推陶靖节
由其冲和雅澹,得性情之正。
若无意于诗,而千古能诗者卒莫过焉。
故能轻万钟,千驷,翛然物表,俯仰无惭。
岂非足乎已而无待于外者乎。
是虽不必以诗名,而诵其诗者,慨然想见其为人。
吾邑畦乐梁先生生元季,蚤失怙,下,设绛帐,资束脩,承欢母氏。
后以二子绩学制行,膺政教之任。
历官翰林春坊,次任溧阳学博,俱卓有声望,素佩先生之庭训者也。
先生嗜恬澹,屡徵不赴,就养官舍,日与名公卿称觞赋诗相乐也。
已而叹曰:吾二儿颇称任使,可上报朝廷矣。
盍求吾之所自乐乎?
仍归休柳溪濠梁之间,有畦数亩,可耕可,可渔可酿,可濯可荫。
独辟一轩,日督诸孙问学。
其中人非缝掖,士不日来至。
有慕先生彝范,数来请益者,先生弗类倦勤,诱以德义方正,于圣贤之道靡弗贯,下至诸子百氏,皆约通大要。
为文章,尤乐于诗歌,天气爽朗,时临清坐,茂望玉华武姥诸峰,讴吟翛翛然以为常。
先生于诗,自三百篇以还,若苏李枚乘,若建安,若六朝,以及盛唐诸名家,无不涵泳融液,如已素有,而又志平而气和,识远而思巧,故见诸篇章,沨沨焉,穆穆焉,简寂者不失为舒徐,疏宕者必归于雅,则优柔而确,讥切而婉。
先生之于诗,可谓至矣。
然缘趣而作,既罢即弃去,间存其藁,遇有爱重之者,听持去不靳。
故虽诗名闻一时,人咸以不得全见为憾。
士奇自幼聆先生之教,间记所尝诵记若干篇为一卷。
呜呼!
世之不考于古者众矣,先生敦用乎古者,虽不独其诗,而所以名诸人人者,亦不待诗。
顾自有可名者,而使闻先生之名,因诗而求之,以知其性情之,则是篇乌可少哉!
乌可少哉!
是以僣冒叙之。
洪武三十一年冬十月既望,姻家生杨士奇叙。
陆光宙
光宙字与常号巨石,晚称顽石老人,平湖人比部伍塘子。
四岁而孤,遘家难,匿车中,走京师,至武惠所。
十六补顺天
弟子员,闻母讣南还,一时飞甍连隰,灰灭殆尽,遂退处郊圃。
晚年超绝世好,与宋初晹、璩君瑕诸名辈友善。
每当初秋徂署,以紫姜、青豆、破帽野,航浮游三泖间。
尝泛震泽,一白衣叟执红梅造舟,曰:必佳客也。
载与酣饮,作红梅诗以别。
曾过嘉善,观幽澜泉寺,僧不为礼,乃题一诗于壁云:山僧不晓事,客至莫呼
羞杀澜泉井,青苔覆落花。
既去,有一显者见诗,追迹之不得。
其托寄高旷若此。
崇祯巳已,梦一道士靖节小像索题,谛视之,即巳也。
题云:在晋为渊明,躬耕辞五斗。
以节自持,今惟义自守。
千载复归来,春风吹五柳
曾识白莲人,远公是吾友。
翼日遂逝,年八十六。
有锄馀集
沈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昆山人字孟舟号趣庵
清修好学,积书数千卷,皆亲点校。
乐谈性理,恶闻释老。
陶潜诗,喜法书名画。
袁敬所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人,传为江西人永乐初流寓常山松岭
曾官编修
善饮酒,饮酣,辄书陶渊明五柳图诗》,书罢,悲吟流泪。
后赘一寡妇,死妇家。
戴琏
全粤诗·卷九三
戴琏字汝器
南海人
明英宗正统三年(一四三八)举人四年(一四三九)乙榜,授罗城训导,仅二载卒。
世称清节先生
有《靖节集》。
事见明郭棐《粤大记》卷二二。
字汝器南海人
正统戊午举人,官训导
有《靖节集》。
彭泽
泽字民望,攸人。
景泰丙子举人,除应天通判
有《老巢》。
(《怀麓堂诗话》:吾楚人多不好吟,故少师授。
彭民望少为诸生,偏好独解,得唐人家法,如《渊明图》诗曰:「义熙人物羲皇典午山河甲子中。
怪杀浔阳江上水,随潮流过石城东。
」《幽花》曰:脉脉斜阳外,微风助断肠。
」桔槔亭曰:「春风满溪水,不见野人劳。
」皆佳句也。
独不自贵重,诗不存稿。
予辑而藏之,仅百馀篇而已。
沅湘耆旧集》:民望诗宗法甚正,涯翁称其清而腴,简而有馀,见之而可亲,追之而不能及其所之。
其倾倒如此。
《田按:者风调遒上,七律尤推擅场,正统景泰间不多见也。)
夏寅明 1423 — ?
字正夫松江华亭人
正统戊辰进士,除南吏部主事
郎中,出为江西提学副使,迁浙江参政,再迁山东布政使
有文集四十卷。
(《麓堂诗话》:夏正夫刘钦谟同在南曹,有诗名。
初刘有俊思,名差胜。
《无题》诗,人盛传之。
每见卷中有刘钦谟诗,则累月不下笔,必求所以胜之者。
后刘早卒,造诣益深,竟出其右。
如《虔州怀古》诗曰:「宋家后叶如东晋,南渡虔州益可哀。
母后撤帘行在所,相臣开府济时才。
虎头城向江心起,龙脉泉从地底来。
人代兴亡今又古,春风回首郁孤台
」若此者甚多。
然东南士夫犹不喜作,以为头巾诗,不知何也?
敖英《绿雪亭杂言》:夏正夫彭泽赋诗曰:「县楼寂寂枕江声,五里荒山二里城
彭泽到今更几令?
县人开口说渊明
」愚按:柴桑翁作县八十日,有何功德及民?
而异代口碑犹啧啧不泯。
无乃以其人品之高,如龙凤戢然耶!
《艺苑卮言》:夏正夫乡啬夫衣绣见达官,虽复整饬,时露本态。)
陈献章明 1428 — 1500
献章字公甫新会人
正统丁卯举人,用荐授翰林检讨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有《白沙集》。
(《麓堂诗话》:陈白沙诗极有声韵,《崖山大忠祠》曰:「天王舟楫浮南海大将旌旗仆北风。
世乱英雄终死国,时来胡虏亦成功。
身为左衽皆刘豫,志复中原有谢公。
人众胜天非一日,西湖云掩岳王宫。
」和者皆不及。
馀诗亦有风致。
但所刻净稿者未之择耳。
升庵》:陈白沙诗五言冲淡,有陶靖节遗意,然赏者少,徒见其七言近体效简斋康节之渣滓,至于筋斗样子,打乘个里,如禅家呵佛骂祖之语,殆是《传灯录》偈子,非诗也。
若其古诗之美,何可掩哉!
然谬解者篇篇皆附于心学性理,则是痴人谈梦矣!
颐山诗话》:公甫自是禅学,如《午睡》诗云「道人本自畏炎炎,一榻清风卷画帘。
无奈华胥留不得,起凭香几读《楞严》」,又云「天涯放逐浑闲是,消得《金刚》一部经」是也。
又有诗云:「是身如虚空,乐矣生灭灭!
公甫禅学满盘托出,何曾如宋人所谓改头换面者耶!
《艺苑卮言》):陈公甫如学禅家,偶得一自然语,谓为游戏三昧。
公甫少不甚攻诗,出之若无意者,微近自然。
弇州山人续稿》:公甫诗不入法,文不入体,又皆不入题,而其妙处有超出于法与体及题之外者。
馀少学古,殊不相契,晚节始自会心,偶然读之,或倦而跃然以醒,不饮而陶然以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
《梦蕉诗话》:陈献章作诗脱略凡近,其书法得之于心,随笔点画,自成一家。
广东新语》:人以道为诗,自白沙始。
白沙书,晚年用笔,奇气千万丈,峭刻槎蚜,自成一家。
庄昶明 1432 — 1498
字孔旸江浦人
成化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以谏谪桂阳州,迁南行人司副,进礼部郎中
天启初追谥文节
有《定山》。
(《四库总目》:癖于讲学,故其文多阐太极图之义,其诗亦全作击壤集主体。
然如「山随病起青逾峻,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墙烘野日,午溪随步领和风」,「碧树可惊游子梦,黄花偏爱老人颜」,「酒残漫倾刚月上,钓丝绕扬觉风和」,录之以备别格,亦论唐诗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
麓堂诗话》:庄定山未第时,已有诗名,苦思精链,累日不成一章。
如「江稳得秋天」,「露冕停江上树」,往往为人传诵。
晚年益豪纵,出入规格,如「开辟以来元有此,蓬莱之外更无类」之类。
陈公甫有曰「百练不如庄定山」,有以也。
升庵》:庄定山早有诗名,诗集刻于生前。
浅学者相与效其「太极圈儿大,先生帽子高」,以为奇绝。
又有绝可笑者,如「赠我一壶陶靖节,还他两首邵尧夫」,本不是佳语,有滑稽者改作外官答京宦苞苴诗云「赠我两包陈福建,还他一疋好南京」,闻者捧腹。
定山晚年诗入细有可并唐人者。
古诗如《题》及《养庵》雨篇,七言如《题玉川尽》。
五言律如「野暝微孤树,江清著数鸥。
与君真自厚,不是两相留」,七言律如《游琅邪寺》「偶上蓬莱第一重,道人今夜宿芙蓉。
尘埋下界三千丈,月在西岩七十峰」,又「秋灯小榻留孤艇,疏雨寒城打二更」,「北海风回帆腹饱,长河霜冷岸痕高」,和沈仲律原字韵「心无牛口干秦穆,迹继龙头愧邴原」,寄刘东山云「尘外有人占紫气,镜中疑我尚朱颜」,《次东桥》诗云「电悬双眼疑秋水,髻拥三花禦野风」,又「岂无湖水甘神瀵,更有溪毛当紫芝」,又「招隐谁甘同寂寞,著书不独为穷愁」,《木昌道中》云「行客自知无岁暮,宾鸿不记有家归」,《寄邓五羊》云「后时自许甘丘壑,前席将无问鬼神」,「浮世虚名非得已,出山小草却悲人」,「别时笑语风吹断,会处迷离梦写真」,此数首若隐其姓名以示人,观者决不谓定山作也。
(《艺苑卮言》:庄孔旸佳处不必言,恶处如村巫降神,里老骂坐。)
释大阐明 ? — 1501年2月17日
大阐者。
东和名家子。
明达物理。
早悟空花。
玉溪和尚祝发。
力究出世之道。
禅林讲席。
靡弗参叩。
无所入。
遂创庵于岩头。
楗关十年。
于指胸点额之际。
忽然摸著。
快痒不可言。
直造和之天界㞧中和尚处。
求决择。
相见一笑而已。
于是。
朝参夕见。
机缘有契。
弦筈相含。
既蒙印记。
挈杖出闽关。
履淅过淮。
多逢哲匠。
至金台。
大宝禅寺
道风翕然。
司礼黄高二公。
闻师名。
袖香见之。
言机期合。
恨参承之晚。
欲闻于上。
师固辞乃已。
自是问谒者
踵接户外。
师随缘开示。
务使人人发心欢喜而去。
则吾说为不徒日。
复一日。
颇觉烦挠。
一日偶阅归去来词。
怃然曰。
陶渊明
不以五斗米折腰。
弃官而去。
沙门释子。
反以一钵饭。
系足息影。
地蒲团大一块耳。
得青山几何。
成化戊戌八月
飘然南还。
次年
金陵报恩。
寄书谢二司礼。
司礼叹之而已。
邵郡清信士。
创寺延师。
居之二十馀年。
清远之风。
从化者众。
辛酉春二月十七日
敛衣而化。
其徒净渊
集其机缘语句。
为上下卷梓行。
师喜作山居诗。
唱道鸣怀。
悠然可诵。
金山有句。
月现龙影。
云笼老鹤声。
尤见禅意云。
董朴
维基
董朴(15世纪—16世纪),字汝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
董朴是赠员外董绍之子,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二十年(1484年)进士弘治年间获授重庆知府,任内廉洁爱民,在该地申明礼义、改正风俗,因父母逝世回乡,重庆人民刻石铭记他的德行。
董朴服阙后得起用为楚雄知府,于该处教育农桑、建立碉堡、修筑学舍、增加祭器,尤其勤劳讲学,又资助贫穷子弟婚葬;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升官江西右参政,所至得称廉正,八年(1513年)正月因剿贼战败,被降一级。
辞官后薄田敝庐终老,写作的诗词类似陶潜韦应物,时称「董五言」。
谢迪明 1467 — 1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7—1529 【介绍】: 浙江馀姚人字于吉号石厓
谢迁弟。
弘治十二年进士
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
正德初刘瑾擅权,被罢归。
嘉靖初,起为江西布政司右参议江西按察副使兵备九江
建议筑彭泽县城,缮修陶潜狄仁杰
官至广东左布政使
张茂兰明 1471 — 1535
维基
张茂兰(1471年—1535年)字德馨别号东谷人称东谷先生
山东济南府章丘县人,军籍。
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进士
授知钜鹿县,为政简易,爱民如子。
以外艰归乡,服丧三年。
正德七年(1512年)起官直隶任丘县知县
时值岁饥,穷苦百姓无所得食,不得已,析木作薪,采叶充食。
两度为县令,布衣粗食,不名一钱,任内不给妻儿跟随。
后为户部主事,曾在辽东徵集军饷,在九江徵收榷税。
虽经手巨额公款,分毫不取。
为官清廉,人称“天下清官张茂兰”。
后迁督察边关宣府(治今河北宣化),以病推辞不就。
因此遭弹劾,被降职为汝宁府(治今河南汝南通判
不久弃官,卜筑长山之阴,常和农民聊农事。
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月初三日病重,命家人置酒,索取陶渊明诗、周敦颐通书》,置于袖中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