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侯涵明末清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嘉定人初名泓字研德,晚改名涵号掌亭
诸生
学问广博,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浮图老子之书,无不涉猎。
卒年四十五。
有《掌亭集》、《玉台金镜文》。
李中馥明末清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太原人字凤石
明天启举人
性刚鲠,中举后五十年,未尝入官府。
御史荐之,辞不赴。
清顺治四年,为知县筹画守城之计,以拒姜镶
有《原李耳载》、《石鼓考》、《从好集》、《本草目录》、《银杏园文集》。
黄任
香草斋诗注·叙
诗之有注,自颜延年之注阮嗣宗《咏怀》始也。
至宋,而李、杜、韩、、王、苏、黄、,莫不有注。
杜有千家,韩有五百家,以余之区瞀,尚能摘其纰漏至数十百条,盖注诗之难也如此。
国朝诗之有注者,余知其四,而所见者三,曰《吴诗辑览》,曰《精华录训纂》,曰《曝书亭诗注》;若东涧诗,有钱遵王注,见《读书敏求记》。
底下之书,可用从火,今人亦无从而见之矣。
永泰黄莘田先生,风流名士,海内具瞻。
所为诗光英朗练,绮密瑰妍,唱在英游之口。
东野凡生,乡曲儇子,子父女母,交口教㖟,不过《香草笺》而止。
其《秋江集》《香草斋诗集》,体理精奥,寄托遥深。
樊川凤胶,樊南之獭祭,则急索解人不得。
幽冥而莫知其原,大父幼孙,朝夕侍问,不能无「无人作郑笺」之恨。
于是注者亦不一家。
以余所见,叶教谕梦苓辈,不免舛漏;戆窝逸出其间,网罗散失,囊箧细碎,磊磊明明,条条戜戜,殆可与施德初天社、李雁湖暨近代惠松崖、靳介人杨谦诸家并驱争先;而非杜诗伪苏注、苏诗伪王注诸书所可一斗斛而相量矣。
岂非莘田之忠臣,而教谕辈之诤友欤?
戆窝初此书,不下数百万言,力不能刊刻,删之又删,尚得数十万言,以今春付剞劂。
时余在京师,未及契勘,戆窝深以为恨。
及归,戆窝俾余题其首。
余曰:「名,公器也,不可以多取。
余浪得时名而悭于一第,此亦君之炯戒也。
」戆窝曰:「吾为乡耋疏通證明,此自邑子之责,非以为名也。
陆渭南云:『贵人自作宣明面,老子曾闻正始音。
』我辈岂以一第为重轻哉?
无乃效白文公所云『才高厌小诗』耶?
」余曰:「谁敢哉?
前言戏之耳。
」遂名其说以为叙。
嘉庆十又九年首秋提月,𨙸海愚何治运撰。
程嗣立清 1698 — 17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8—1744 【介绍】: 江苏安东人初名城字风衣号篁村又称水南先生
贡生乾隆初举鸿博不就。
工诗,善书画。
好接济友朋,交往甚广。
晚年笃信
有《水南遗稿》。
庄承篯清 1739 — 1788
维基
庄承篯1739年7月17日—1788年1月27日乾隆四年六月十二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字少彭号羹堂又号古香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今属苏州市)人,祖籍常州府阳湖县(今属常州市),曾寄籍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今属西安市)
清朝官员。
自幼天赋异禀,资质颖异。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七岁时,父庄大中因「与汪华氏聚赌奸宿诡名徐天爵一案」遣戍陕西,母徐氏有疾且祖父庄楷人年老,奉命照料祖、母,未跟随前往陕西
不久,母徐氏去世,承篯居丧携带二个幼弟前往陕西父亲戍地,旅费不足,仅以手推车载弟、自己步行前往陕西,后遂寄籍陕西咸宁
三十年(1765年)陕西咸宁县籍拔贡生中式乙酉陕西乡试举人
三十一年(1766年)中式丙戌科第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出身
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四年(1769年)五月初一日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三十六年(1771年),以编修差充辛卯顺天乡试同考官
三十八年(1773年),以编修充四库全书馆纂修兼分校官分校永乐大典》。
进献家藏南宋萧常续后汉书》四十七卷。
签提《永乐大典》卷七七五六、七七五七。
三十九年(1774年),充咸安宫官学总裁
四十一年(1776年),迁詹事左春坊左赞善
充文渊阁校理
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初二日,敕授儒林郎
后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
充三通馆纂修校对官文渊阁校理
四十七年(1782年)二月乾隆帝赐宴,获赐墨刻如意、彩缎、砚笺、笔墨。
四库全书馆进呈永乐大典内指出错误与记过次数清单,庄承篯共记过二十六次。
翰林院侍讲
四月,记过三次,交吏部察议,销去纪录一次,免罚俸。
七月,《四库全书》告成。
四十八年(1783年)翰林院侍读
七月,差任癸卯山东乡试正考官
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一日,诰授奉直大夫
二月,于乾清宫考试列第三等,降授詹事左春坊左赞善
九月,改授六部主事候补,选补吏部考功司。
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二十日,卒,年四十九岁。
葬于吴县俶字圩周行阡。
早年家遭变故,备尝艰辛,生性孝友,独力抚养多位弟、妹至成人,并给予教育,诸弟也依次出仕。
庄承篯仕官之后,与族兄庄通敏同官翰林,值宿时则一起承舆进出,维持关照联系;亲族子弟数十人聚集到京师,也延揽不倦,过年时则开筵席招待,以慷慨为乐,并不使人知悉其经济拮据。
喜欢赒济急困的友人,曾帮助流徙到京的松江陆德粲常州实斋学士,因此胡实斋的诗有「深恩直比怜儿女」句。
因祖父在家乡、父大中陕西,不能省亲,曾慨叹:「天伦聚顺之乐,乃真乐也。
吾但得祖孙父子萃一堂,平生志愿足矣。
」于是千方百计办理借贷,呈请捐纳赎父罪,花费钜万,生活清贫,四十一年(1776年)得到恩旨允许赦归,庄大中到达京师郊外时,承篯出郊迎接,但随后突然得疾,死于旅途中,承篯哭踊哀慕,几不欲生。
终生时常受讨债者困扰。
曾经在乾隆帝召见对答时,乾隆帝询问庄承篯说话口音不似陕西人庄承篯回答本籍江苏、父遣戍陕西等事,乾隆帝说:「此所谓塞翁马矣。
」同僚认为是得到知遇的开始,但生前始终仅是词臣
生子早殇,之后又不育,继嗣困难,承篯往往暗自悯悼忧伤。
姜晟为之作赞:惜丁未冬,刘退谷给事之丧,君往吊焉,翌日而卒。
先是,梦至一所,如浮屠老子之宫,中设几案,三见退谷及同官某并坐,虚其左案;君至皆起,指其左曰:『待君久矣。
』觉而述之,辄咄咄不乐,初不意妖梦之遽践也。
夫鬼神之说,儒者弗道,然以君之内行兼开敏之才,未究厥施,郁伊以殁,所谓生而为英、殁而为神者,以古律今,亦容或有之者欤。

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总督直隶等处提督军营粮饷兼管河道巡抚事年姻愚弟姜晟拜撰。
冯伟清 1744 — 17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4—1791 【介绍】: 江苏太仓人字伟人号仲廉
乾隆三十六年举人
治古文辞。
有《仲廉诗文集》、《劄记》、《老子真解》等。
吴照清 1755 — 18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5—1811 【介绍】: 江西南城人字照南号白厂
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官大庾教谕,旋弃官卖画自给。
善画,意气豪宕,兼工诗书。
有《听雨楼集》、《说文字原考略》、《老子说略》。
王定柱清 1761 — 1830
简介
王定柱(1761年—1830年)字于一靖擎敦安号椒园椒园居士河北正定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
精通经史,穷理尽性,阅历丰富,考据详赡。
著有《鸿泥日录》【凤麟按:含《日录》八卷、《续录》四卷、《四录》《五录》为抄本各一卷;据云有《三录》三卷,未见。
】《大学臆古》《中庸臆测》《周易锁笺》《老子道德经注解》《滇蜀纪程》《滇语备忘录》等,编修《黑盐井志》二十七卷。
定柱先后两度宦滇(嘉庆六年至十一年及嘉庆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历时近二十年,足迹遍三迤,历任师宗县丽江县、他郎通判、黑盐井提举镇沅知州思茅同知永昌知府开化知府等职。
汪初清 1777 — 1808
沧江虹月词·许宗彦序
夫因芳草而念王孙,咏秋兰而思美子,系于时也;登广武则嘅英雄,过洛川则赋神女,触于境也。
旨趣既殊,体裁各异。
乐府之作,缘情为多。
自非腻想填胸,逸珠在握,虽选言以简章,恐间辽而音痹矣。
汪甥问樵生山水名区,饶咏歌韵事。
兰闺之好,过于画眉;竹屋之徒,咸从捧手。
熙飙送暖,寻陌上之花钿;腊吹凝寒,记梅边之月色。
偷声鬲指,不少新篇;滴粉搓酥,每抒丽制。
大都留连文酒,跌宕性灵;揆厥襟神,存乎旷邈。
令名千载,何如长把玉东西;人世百年,有几能听花十八。
以斯兴寄,可谓雅材。
挹其芳馨,足追前哲。
良辰自赏,信作者之皆然;陈迹易迁,览斯文而有感。
鄙人少日,颇爱宫商;老子中年,渐伤哀乐。
赋金风之琴趣,柱促弦危;写乐笑之红情,莲长心苦。
休文之自忏,免法秀之深诃。
对此乌丝,难为元晏
子真雏凤,何惭天水名流;仆是寒螀,怕听金荃怨曲矣。
癸亥六月周生许宗彦题于华藏室。
魏源清末 1794 — 18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4—1857 【介绍】: 湖南邵阳人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
道光二年举人,会试落第,纳赀为内阁中书二十五年始成进士
熟于国故朝章,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治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与龚自珍齐名。
陶澍等幕,襄助筹办漕、盐、河诸大政。
鸦片战争后作《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说。
进士后官高邮知州
晚年弃官潜心著述。
有《古微堂诗文集》、《圣武》、《史新》、《老子本义》等。
俞樾清末 1821 — 1907
维基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
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翰林,朴学大师
俞樾四岁时从德清随父母迁居娘家临平姚氏,至三十二岁做官,寓居临平三十年,年轻时曾尝试补遗《临平记》,游览临平山水。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赐进士出身
当时曾国藩阅卷官俞樾试帖诗的头一句“花落仍在,天时尚艳阳”,得到曾国藩的大加赏识,认为咏落花而无衰瑟之意。
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咸丰五年(1855年)学政
次年因为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
从此不再出仕。
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其弟子有王仁俊章炳麟吴昌硕等人。
清光绪元年(1875年)俞樾得友人资助买下苏州一块废地,如曲尺形,他亲自设计,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馀楹,取《老子》“曲则全”句意,俞樾将其命名为“曲园”,自号曲园居士
园内有“春在堂”,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
除了苏州曲园之外,俞樾杭州西湖孤山西泠印社旁还建有书楼“俞楼”,在家乡浙江德清县南埭村建有一座“四仙桥”。
俞樾在近代日本很受推崇,甚至与李鸿章曾国藩相提并论。
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探花,《清史稿》编撰者之一,文学也有很高造诣。
曾孙俞平伯现代学者,红学家。
族人俞恒润、俞恒泽、俞奎垣进士
光绪32年(1906年)秋末俞樾在受当时江苏巡抚陈夔龙所托书写并雕刻《枫桥夜泊》诗碑,现位于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及苏州寒山寺
黄文金晚清 1832 — 18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2—1864 【介绍】: 广西博白人太平军将领,人称“虎”。
金田起义后随军转战至天京。
咸丰三年湖口,从征湖北
累升为检点。
九年韦志骏在池州降清,文金率军反击,夺回池州
封擎天义,升定南主将
十年,参与消灭第二次江南大营之役。
十一年景德镇,直逼祁门曾国藩大营,寻受挫而退。
后屡援安庆
封堵王
转战皖、赣、浙各地。
天京陷落后,拥幼天王洪天贵福宁国县,为湘军截击受伤,不久卒。
姜自驹晚清 1846 — ?
维基
姜自驹(1846~?
),字轶群号志存
广东省阳江直隶厅(今属阳江市)人,进士出身
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二甲第73名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
刑部四川司主事,升员外郎
不久乞终养回乡,历任阳江濂溪南恩、七贤等书院主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阳江创办小学堂,姜自驹主理校政。
平日诗画自娱,好之术。
黄人清末民国初 1865 — 1913
黄慕庵家传
黄君慕庵名振元,后更名人,昭文文村人也。
鲁斋,隐于贾,好之学,撰《道家言》二卷。
慕庵生而敏慧,读书目数行下。
十六补学官弟子,为文章洋洋数千言,奇气溢纸,县中士大夫皆惊为奇才。
慕庵不矜细行,昼则驰马为狭斜游,夜方读书,或弥月不寐,或一夕作诗数十篇。
乡试不举,久之,始补廪膳生,既不得志于有司,终岁遨游,耗万金,乃至苏州为东吴大学教授,非其所好也。
撰《中国文学史》,从语言、结绳、图画、音韵而有文字,从文字而有文学、金石学、韵学小学、美术之类,从文学之肇始以至于极盛时代、华离时代,无所不详,草创十万言,欲有所修饰,未就而卒。
慕庵口授鹤冲而笔之,举一书某卷某章云云,举书数十种,不一视元书,鹤冲因念古所称过目不忘者,慕庵庶几其人哉。
其于书无所不读,好诵诗词及小说,今之名学、法律、医药之说,莫不穷究,其言庄子、佛经,闻者以为深于哲学者。
尝遇章太炎苏州,相与讲论数月,慕庵自以为不如,然以鹤冲所交之朋类中,诚未见如慕庵者也。
其在东吴鹤冲与共事三年,尝谓之曰:「君高谭雄辩,常屈座人,独惜君不事著述。
慕庵叹曰:「我日暮途穷,无能为也
」其为文,或谓似胡天游龚自珍,然与鹤冲论文,则推唐甄清代第一,而不悦方苞汪琬
生平所为诗颇多,懒不自惜,稿多亡去,其词最工。
晚年搜讨宋元以来工于词而不显者,得二百馀家,欲刻以传之,未果而病作,卒年四十有六。
张鸿刻其词。
金鹤冲曰:慕庵流落以死,文词不显于世,与余交二十年,余是以述之。
慕庵将死,病狂数月,生平珍藏书籍,手自撕毁。
王文濡曰:「慕庵人奇,文奇,而死亦奇。
」呜呼!
死而称奇,其尤可悲也夫!
常熟金鹤冲撰)
张一麟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3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
江苏吴县人
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
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
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
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
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
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
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
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
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
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
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
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
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
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
被聘为国民参政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
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潘伯鹰清末至现当代 1882 — 1967
词学图录
潘伯鹰(1882-1967) 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别署孤云号凫公有发翁等。
安徽怀宁人
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
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
抗战兴,应竺可桢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
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主讲
抗战胜利后回杭。
1953年浙江文史馆馆长。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
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
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
区大典清末
维基
区大典(1868年—1937年)字慎辉号徽五广东南海县人
清末翰林、学者。
因曾任翰林院编修,亦被尊称为区太史
区大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二甲进士
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中宪大夫等职。
民国成立后,赖际熙区大典等原籍广东的前清翰林移居香港,不问政治,专注翰墨,先后任教多所学校。
1912年香港大学成立,翌年设“中国经典和历史”选修科,由赖际熙区大典主讲
区大典负责“文学(Literature)”科目,讲授朱熹与其他学者对《四书》与《五经》的评注,他讲课不带书本,凡经典原文以至朱子集注皆能倒背如流。
1927年,港督金文泰促使香港大学成立中文学院,聘得赖际熙区大典为专任讲师
1933年,港大文学院改组,将“中文学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纳为文学院的“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赖际熙离职。
1937年区大典辞任港大教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之风于大陆兴盛,但香港大学中文系仍教授经史子集等旧学,至许地山1935年出任系主任方止。
区大典为学博大精微,熟识经、史、兵学、地理等,堪称通儒。
区氏尤好韩愈欧阳修之古文,及周敦颐二程学说。
区为人好学且有传统师儒诲人不倦的风范,在香港先后执教学校达数十所,当中包括香港大学、官立汉文男女子师范学堂等,培育早年国文师资,功不可没。
香港期间,区大典创办了《平民报》推广国学,但成效不彰。
香港大学任教期间,又成立了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区氏任首届会长,冯秉芬任主席。
区氏著述有《孟子通义》、《老子讲义》、《诗经讲义》 和《史略》 等;晚年专注易学,以毕生所学撰著《易经讲义》一书,可惜未竟全功而身故。
马浮清末至现当代 1883 — 1967
词学图录
马浮(1883-1967) 幼名福田,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
绍兴人
习经史,光绪二十四年16岁应县试列榜首。
娴多国语言。
赞辛亥革命。
民国元年(1912)任教育部秘书长,辞归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
1953年浙江文史馆馆长。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汉。
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蠲戏斋诗集》、《尔雅台答问》、《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等。
钱基博清末至现当代 1887 — 1957
词学图录
钱基博(1887-1957) 字子泉别号潜庐
与弟基厚孪生。
无锡人
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臬使大均惊叹其文章,以高薪招入幕任记室
辛亥革命兴起,任职军中。
民国七年无锡县图书馆馆长。
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
有《经学通志》、《现代国文学史》、《韩愈志》、《韩愈文读》、《古籍举要》、《国学必读》、《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版本通义》、《骈文通义》、《明代文学》、《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孙子章句训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