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徐夜明末清初 1617 — 1688
徐东痴先生诗·序
余自戊戌年听鼓杭州,日往来于西湖之上。
有时邀二三知己,登孤山,谒林和靖墓,或坐放鹤亭中,流连终日。
又尝差次严州,过七里滩,观严子陵钓台谢皋羽书台,则为之低回往复,不忍遽去。
若是者何也?
余初入宦途,常怀退志,故深慕此三人,英声奇节横亘于古今天地之间,而震慑乎人之耳目。
噫!
此非轿情也,盖有微意也。
今观于东痴徐先生而益信。
先生生于明之季世,而入于清廷,其文章词赋,本可以猎取功名而立致卿相,而乃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者,此何为也哉?
其出游也,之钱塘则但访林和靖而已,之严州则但访严子陵谢皋羽而已,以外更无人焉可以寓吾之目而悦吾之心。
渔洋先生立传,而叙其所游历之处,亦止叙此两事而已,以外更无他处山水可以寓于其目而悦于其心。
呼呜!
此何为也哉?
先生心目中只有此三人,三人之外,不知尚有何许人也。
袁简斋以诗名海内,享山水之乐,写林泉之趣,信可谓高且清矣。
然而人或有訾之者,谓其犹不免于慕外也,犹不免于热中也,故其诗有似乎,不足以训示后人。
先生则不然。
先生孝友纯笃,为名教中完人,一时发为咏歌而形诸简编者,不过自鸣天籁而已。
然天资明敏,实与古人吻合无间。
其古体诗类陶、孟,近体诗类储、王,哀艳动人,缠绵悱恻。
又酷类《庄》《骚》,一言一动,随时随地,纯任自然,毫无矫饰。
以视乎口是心非而勉强支吾者,相去何啻天渊
民国甲戌,距先生之殁将二百年矣,先生之裔孙馨山、聘之两君,持先生诗集同来,丐余为先生作序。
且曰:吾族谱功将告成,愿将吾东痴祖诗集并付剞劂,以广流传,是亦显亲扬名之一端也。
余学殖荒落,自维何敢胜任?
然细思先生之诗之工,与先生之品之高,爱其诗则愈重其品,重其品则愈爱其诗。
立乎千载以下,与千载以上之人遥遥相对,林和靖严子陵谢皋羽三人也,并先生而为四矣。
我幸得附骥尾而忝末议,何快如之,其又可以无言乎哉?
或曰先生为明季诸生,乃心明室,始终不变,其改名为夜也,乃思明之意;别号东痴,亦向明之意。
向明思明,而不能复明,故曰痴,一痴字最有味。
余曾于大庭广众之中,与诸友之有深识者研论及此,皆以为然。
民国甲戌冬十一月朔日,同邑后学郝毓椿敬撰。
徐诗·跋
家兄司徒京师东痴先生诗成,余受而读之,不知其涕之无从也。
先生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孙,与先君生同年,少与文玉、嫏嬛两世父唱和齐名。
晚节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风,隐居东皋,不践城市。
贤令君如泾阳李屺瞻井研笏山凤山昆弟,皆修式庐之敬。
先生虽不为崖异,亦未尝辄通铃下三公,顾益重之。
先君昔游吴越强先生与俱,今卷中吊严子陵林和靖谢皋羽诸诗皆是时作也。
先生诗不啻千篇,秘不示人。
司徒昔官祭酒,日屡索之,卒不肯出。
后往江西,渡浔阳,其稿尽没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
先生诗,感怀今昔所云,对此茫茫,百端交集,辄附数语于卷末。
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骊书。
(录入:顾青翎)
黄履
颖卿,诗既秀整,字亦雅洁,《淮阴钓台》云“钓台无处拜真王,逐鹿功名太渺茫。
早知羞与伍,笠蓑何苦脱轻装。
感恩有志酬高祖,辟谷终教羡子房
千尺碧波留片石,川流鸣咽话兴亡。
”《严陵台》云“羊裘著后便身轻,留得人间大隐名。
半夜客星惊太史,满江征棹拜先生
云台谁识烟波趣,笠泽终寻鸥鹭盟
历历翠岩看不足,一竿春雨画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