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释行昱明末清初 1607 — 1685年四月二十九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昱字晓庵号曰无隐姓叶氏龙游人
寄迹吴门,三岁失怙,母程氏训养成立。
自幼纯笃,情殷报母,力持疏食,偶见杀生,闭门驰去。
一日,读《六祖坛经》,知有宗门事,遂参密云金粟
及冠,将昏,遁入磬山,求天隐剃度,开示谆切,而亲属追寻,忍泪别去,远走天台莲花峰,礼肇心老宿芟染,即圆具于天童。
通问开法南涧,投诚参考,每入室痛棒厉喝,不假词色,身心自觉纯一。
尝因激发,立五大誓,以大事未明,不出山、不语、不卧、不加衣、不看书。
自夏徂秋,力行不倦,一夕,月下独坐,忽内外洞彻,皎如冰盘,向所疑处,澄净无滓。
出山省母,又劝还俗。
复潜渡江,参石奇于昭阳。
未几,以母老复返吴门,持钵奉养母终,更上南涧研究古今差别,得大自在,寻付衣拂。
无何,通问竹林,分座说法,万指铿锵,屡以南涧院事属付,苦辞不已。
己丑夏,将命摄方丈,即宵遁。
桐庐访陈尊宿遗迹,过疏山谒影堂,因回浏阳尔瞻石霜,旋应武功山灵溪之请,遂开法焉。
甲午夏,领众东还,继席南涧,提纲絜要,规令森然。
通喜得人,致书金少保称:“晓庵首座,侍衲二十年,悟境不异高峰断崖,而德业深厚。
”其推许如此。
明年通寂,窣堵告成,拂衣竟去。
复入浏阳结茅山中,作投老计。
江楚衲侣闻风趋附,不踰年遂成丛席,苒苒廿载,影不出山,唯不忘所自,梓其师手辑《续灯》集赀镂版舁之入藏。
康熙乙丑夏四月二十九日,奄忽坐化,寿七十有九,腊五十。
所著有《三会录》、《黄昙拈颂》若干卷,皆编刻盛行于世。
释性音清 ? — 1726年9月29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性音字迦陵别号吹馀姓李氏沈阳人
母氏许,梦日轮堕怀感而生。
面如圆月。
童时就学,初受章句,于性命之说,即能诘问。
及长,不乐世缘,长怀高行,禁于父兄,不伸厥志。
年二十四,始投高阳毗卢真一,求薙发,寻受具戒。
真一示以本来面目䛡,默参有省。
辞一南游,时济洞尊宿法席相望,皆谒叩,多未能契。
及见梦庵于理安,便入记室
安每有垂问,横机不让,竟授衣拂,已而辞去。
道经六安,爱雪峰山水之胜,颇欲栖止。
康熙丁亥,梦庵主柏林,寓书招之入,分座临众,勘验真切简要,莫不推服。
戊子夏梦庵寂,诸山耆旧,请继席,乃遁之西山
缁素复以大千佛寺,敦逼出世,据座提唱,广众翘仰,为法为人,剿知刋见。
于是方来英俊,奔趋恐后,座前环绕三千馀指,禅风斯鬯。
殷勤六载,得益如林。
未几,携锡补处柏林,才及三稔,而杭之理安,虚席以待,又往应之。
方欲避酬答,憩山阿,江右许方伯兆麟,以庐山归宗请为栖息之地,忻然赴之。
未逾年而有京都大觉之命。
雍正元春,忽谢院事,飘然而南,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
方徵书交至,郤之弗顾。
四年秋,复还归宗,独居静室。
凉风九月,偶示微疾,举疏山造塔事,遂段作颂有“此处埋老僧不得,羊肠鸟道自庚辛”之语,为后来迁塔燕都西山大觉先兆。
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礼亲王汇其事迹奏闻,敕赠“圆通妙智大觉禅师”。
著有《十会语录》二十卷,《语要》、《指要》各一卷,外集《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统一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