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8—1657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字履安,一字悔庵。明崇祯九年举人。曾参加复社。入清服道士服,隐居不仕。善诗,兼熟史事。使诸子从黄宗羲游,均有成就。有《寒松斋稿》。
维基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寓山居士,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戏曲作家、造园家,天启壬戌进士。弘光时,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南京陷落后自尽殉国。祁彪佳于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己卯寅时生于山阴梅墅。自幼聪敏,六岁能诵帝王名。九岁因其父安排聘商氏(商景兰,兵部尚书商周祚第三女)。万历四十六年赴童子试,无出其右者,遂为第一。四十七年,彪佳年十八,会试下第不中。跟随父亲赴任沂州,游览琅琊名胜,归家后继续读书。泰昌元年,与商氏成婚。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时年二十一岁,次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旁人或觉得彪佳年轻,而莆田有时缙绅势力强大的地方,恐怕不能胜任,结果其在任时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尽力去除底层穷困百姓的负担,名声颇佳。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一日,父亲祁承㸁去世,二十二日听到讣告,这一天也是祁彪佳生日,此后终生不庆生辰。崇祯四年(1631年)考选,五年选授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苏松。时宜兴缙绅陈一教势力薰赫,家奴周文爙仗势肆意,积累了许多民怨。平民陈轼聚众对抗文爙,烧毁了陈一教的房屋和别墅,还在附近劫掠,差点导致民乱。祁彪佳逮捕周、陈二人并问斩,其余惹事者各戍边、配流,事件遂平息了下来。他将周文爙所占别人的田产、子女归还人民,奏免陈一教父子的官职,民心大定。当时三吴一带有一伙名叫“天罡”的黑恶势力,为无籍之徒组成,到处作案犯罪,打枪奸淫,招摇过市。祁彪佳上任后立即将其四名魁首逮捕,杖杀并曝尸三日,之后一旦有抓到天罡的,全部不加讯问直接杖杀。很快平定了该势力的恶行。文震孟对祁彪佳的治绩大为赞赏,称之为“国朝二百年所仅见”。后受权臣周延儒排斥,家居八年。崇祯八年五月,到杭州养病,与母亲王氏游览西湖。病痊愈后回到绍兴。十月,在寓山构筑别墅,准备隐居终身。彪佳对自己家的仆人管理很严,禁止他们与外人发生争吵。崇祯九年四月,筑寓山草堂竣工,彪佳与友人闭关论性理之学。同年,由于彪佳常苦于疟疾之症,为治地方疟疾,于是捐资与友人王金如建立了医药局,在疫病期间保全了民众的生命,此外彪佳还建立了乡贤祠。剡县饥荒时,祁彪佳与王金如合力赈饥,因想到死在野外的人没人收尸,彪佳专门请了一位法号“本原”埋葬野骨的僧人,支付其报酬并让其掩埋三吴一带遗骨。又出资改善了监狱囚犯的生活条件。崇祯十一年,针对流寇严重的情况,撰写了《御寇》一书。十三年,绍兴饥荒,彪佳建议《救荒策》十五条。遂出面负责救灾。设立粥厂,制定供给米粮的法规,全活不可计,编辑了《古今救荒书》。杭州有卖妻为娼者,彪佳出钱将之赎回娘家。彪佳与族兄祁宁方倡议保甲,自任正、副长。崇祯十四年秋,绍兴再度歉收。民乱勃发,彪佳在母忧期间,急忙入城,下令逮捕抢粮者,绳之以法。日夜工作,尽力救荒。崇祯十四年(1641年),起为河南道掌印御史。崇祯十五年赴北京,路上因兵乱梗阻,历尽艰险。至十二月初四日入都门。在朝上疏,请求皇帝留下有清名、声望的耿直之臣。崇祯十七年(1644年)巡按南京,清兵入浙,驻节杭州抵御清兵。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破南京。闰六月,弘光帝被俘,潞王监国。群臣计划推举祁彪佳为苏松总督,还没来得及任命清军便来到杭州,官员四散。清军贝勒召见祁彪佳等士大夫四人,彪佳没有回应。初六日晨,于杭寓山花园莲花池内自杀殉节,有绝命词:“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又有遗言:“山川人物,皆属幻影。山川无改,而人生则倏忽一世矣。”鲁王朱以海谥彪佳曰“忠毅”,隆武建元,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给四代诰命,谥“忠敏”,赐祭葬,荫一子中书科中书舍人。归葬绍兴亭山北麓。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褒奖了其在危难时刻的气节,赐谥“忠惠”。张岱是祁彪佳的挚友,祁彪佳殉节后,张岱极为哀痛,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奕远既去,花月、声音、饮食之道难得解人。吾辈住此寂寞世界,毫无意味。”祁彪佳殉国后,其「澹生堂」藏书亦从此散出,多为黄宗羲、吕留良所有,部分归杭州赵氏小山堂,馀则散入坊间。
泗阳张君慰西,于京师露摊得古古先生诗集,重订年谱,将付剞劂,督为导言。君表章耆旧,捃摭丛残,扶义之功,倜乎远矣。先生高节,具见君序跋中。明之亡也,船山、梨洲、亭林诸老,均以光复故物为职志。既已中蹶,不愿生灵之涂炭,乃为文字,以渐渍于文人学子之脑髓,而流衍不穷。故革命之说,非自辛亥始,五祖之说,三点之会,其由来久矣。舜水亡命日本,而阳明学派传播东瀛。日本梅郑等族,出自华夏,等于马留。以故清末逋逃,均受日本卵翼。匹士之志,可以回天,王侯蚁蚁,岂不信哉!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吴潘史难,启祯诗变,江浙名士诛戮殆尽。暨乾隆末叶,川、陕、楚之教匪,以迄道光后之西力东渐,咸丰洪、杨一役,几屋清社。同治中兴,汉族势力已超越曼殊之上。乃者亲贵用事,张脉偾兴,故武昌一呼,如摧枯拉朽。非明季诸老之精神攸寄,曷以致兹?集中《帝统乐章》,排斥猾夏,隐然为二百数十年后之背景。自大圜视之,犹一眴耳。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后之览者,亦可以惕然猛醒已。民国十一年春节后十日,东吴张一麟。
维基
			余增远(1605年—1669年),字谦贞,世称若水先生,浙江会稽人。明末进士。入清后隐逸不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宝应县知县。弘光朝,授礼部主事,迁郎中。抗清失败,余增远逃至山中。郡县逼迫其出见,以死相拒。后终于事解。居草屋三间,不能遮蔽风雨,用鳖甲接漏。聚集村童五六人,教授《三字经》。其屋内脏乱,无法下足,早起耕作,与老农杂处。海防道王天锡,与余增远有同年之谊,欲与其叙旧,余增远以病相辞。天锡径直拜访其家,增远盖被不起,口称:「不幸有狗马疾,不得与故人为礼。」天锡方辞别,增远已与一婢子担粪灌园如常。天锡远远望见,叹息而去。清康熙八年(1669年)卒,享年六十五岁。二十四年不离城南一步。余增远病重之时,黄宗羲来到病榻之前,欲为其把脉,增远笑道:「某祈死二十年前,反祈生二十年后乎?」黄宗羲流泪而别。《清史稿·遗逸》有传。
维基
			刘体仁(1617年—1676年),字公㦷,号蒲庵,直隶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人。清代诗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月初四日出生,少时聪颖,五岁时于其父刘廷传膝上授《大学》、《中庸》,“一览成诵”。十一岁时,其父于颍州对抗李自成军,城破被杀。体仁青年时“往来兵间,为诸大帅策画”。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与王士祯、汪琬同榜,授刑部主事,康熙六年补刑部员外郎,继迁吏部稽勋清史司郎中,人称“刘考功”。体仁“慷慨任侠,义气自许”,“致身华要,交游满天下”,罢归后从孙奇逢问学。与顾炎武、黄梨洲等有往来。康熙十五年(1676年)游历至钟离时,以急症骤逝,享年六十岁。著有《七颂堂诗集》10卷、《七颂堂文集》2卷、《识小录》1卷。
明政失纲,海内鼎沸,流贼陷京师,怀宗殉国,诸王拥行朝虚号,播越于江、浙、闽、粤间,卒以覆亡。呜呼!明之自蹙其国也,廷臣搆于上,奄宦乱于中,贪鄙鲜耻之夫盈天下,泰然居民上,日从事脧削,民无以遂其生。及根本动摇,大命将去,虽有英君哲相起而图之,然亦无可为救。国家之民气,百年养之而不足,一朝丧之而有馀,呜呼!此岂独有明一代然哉?明之亡也,在下者颇多忠义奋发之士,其民气似非无一可用者。士或效力行阵,奔窜颠越,不易其志;穷阴闭结之气,郁而无所发,或托之文字,摅其忠爱之念。当中原板荡,不能拨乱世反之正,行道于当时,穷愁著书,传之来祀,使天下正义不绝如缕,若梨洲、亭林、船山、二曲诸先生者,足以风矣。田间先生,胜国逸老之一也,学既宏富,又负经世之略,所著《诗学》《易学》《庄屈合诂》及《诗集》《文集》已梓行矣,惟《藏山阁集》以多忌讳语,未能付剞劂。其已行之诗文集亦列入《四库违碍书目》,版籍不存,识者憾焉。
龙潭室主曰:昔孔子生周之世,闻扬殷之三仁;汉室文网疏阔,司马迁乃成《史记》。韩昌黎谓「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以朝代兴革之故,霸者虽能取夺于一时,而公理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盖自有未能湮废者也。予读兹集,可以观明代兴亡之理由,天地之气之所以赋畀于吾民者,犹于是乎在。故谋之璱楼,毅然印行之,俾广其传。田间学业已自不朽,名以久而弥彰,而又何待予之喋喋耶?是书校刊之役,阅时凡三月,于其发行也,爰为之序,以志来者。戊申十一月龙潭室主。
维基
			王玉藻,字质夫,直隶江都县人。明末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浙江慈溪县知县。少詹事项煜因曾向李自成投降,而被慈溪人所不容,被当地人投水溺毙,王玉藻及冯元飙均为其门生,项煜在慈溪遇害时,王玉藻却置之不问,有人质疑其不顾师生情谊,王玉藻却回道:「吾岂能为向雄之待钟会哉!夫君臣之与师友,果孰重?」听到的人无不对其肃然起敬。南京城破,鲁王监国,王玉藻与沈宸荃起兵响应,晋御史,仍行使知县职权。又招募义勇,自请防守钱塘江。于是以兵科都给事中往军前效力。时驻兵江上者,有方国安、王之仁、孙嘉绩、熊汝霖、章正宸、郑道谦、钱肃乐、沈光文、陈潜夫、黄宗羲,均各自为战,无人敢先进军,且不分发王玉藻部军饷。王玉藻只得还朝。王玉藻身居谏垣,履行职责,上疏论事,言辞激烈,致使诸臣不悦。王玉藻于是力求罢职,经太常寺卿庄元辰竭力挽留,方继续供职。浙东陷落后,王玉藻未能赶上鲁王逃离,投水池自尽,水干未死。于是逃往剡溪,以野草为食,每日临水作诗,仰天起舞,慷慨悲歌。最终归隐北湖,誓不剃发易服,作绝命词而离世。遗命不冠收殓。《清史稿·遗逸》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1669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名来咸。从单思南习内家拳,尽得其秘。明亡之初,曾参加抗清军事。以后家居锄地担粪,非不得已不与人较技,较则必胜。与黄宗羲相交往,宗羲子百家曾从之学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663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馀姚人,字泽望,号缩斋,学者称石田先生。黄宗羲、黄宗炎之弟。明拔贡生。少与二兄并有才名,称“浙东三黄”。明亡后,髡发作头陀状,浪游名山,抑郁而死。著有《缩斋文集》、《缩斋日记》、《学御录》、《瑜珈师地论注》、《成惟识论注》。
词学图录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另有双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别号,中年一度更名壶。衡阳人。崇祯举人。初在衡山举义军抗清,败走肇庆投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从军瞿式耜部。后见复明无望,决意隐遁,居衡阳之石船山,著述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后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绪论》、《诗绎》传其诗论。有《姜斋文集》、《姜斋诗集》。今人辑有《王船山诗文集》。词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潇湘怨词》,亦合称《姜斋词》。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初曾参与抗清活动,官南明政权行人司行人,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有各类著述近百种。王夫之曾四次到武昌参加乡试,所作诗文涉及黄鹤楼处多有。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乡试时,王夫之与黄冈王源曾、熊寔(字渭公)等百馀人会于黄鹤楼,“拈韵赋诗”。有诗《黄鹤须盟大集用熊渭公韵》;所作《广哀诗》有“黄鹤高楼秋,酹酒邀江月”之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5—1691
【介绍】:
清河南安阳人,字典三,号酉山。顺治十八年进士,官浙江海宁知县,立书院,延黄宗羲主讲。康熙间授福建道御史,历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右副都御史、兵部督捕侍郎。其学初师孙奇逢,后得力于黄宗羲。有《易贯》、《圣学直指》等。
维基
			许三礼(1625年—1691年),字典三,号酉山,河南安阳人。清初政治人物。早年师从孙奇逢,读书于林虑山中。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赴北京,与魏象枢、叶方蔼有往来,官海宁县知县。康熙十五年(1676年),礼聘黄宗羲至海宁讲学。主持纂修了《海宁县志》。黄宗羲称之“举循吏第一”。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先后掌山东道事、江南道事。康熙二十七年(1684年)三月,提督四译馆、任太常寺少卿。七月,转任大理寺少卿。十二月,迁顺天府府尹。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上疏弹劾刑部尚书徐乾学纵子贪赃受贿。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京师,葬安阳县西之灵药。
湖海楼诗集·跋
			伯兄生而颖异,五六岁即能吟,吟即成句。先大父暨先大人钟爱之,甫龆龀,为延贵池吴次尾、吴门钱吉士两先生教之,两先生交口赞。先大人游金陵,同时则有周仲驭、方密之、张芑山、沈眉生、顾子方、冒辟疆、梅朗三诸先生、予外舅侯公朝宗。先大人读书吴门,则有文相国湛持、侯银台广成、徐宫詹九一、陈黄门大樽、张太史天如、李舒章、杨维斗、黄梨洲诸先生周旋赠答。时伯兄发始覆眉,咸随侍侧,聆诸先生议论,益刻意为诗,为诸先生所赏识。先大人为之刻《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今俱不存。丙申五月,遘先大人之变,兄弟饥驱,糊口四方,如皋诸君子为伯兄重刻《湖海楼稿》,其板在中表曹渭公处。又刻《射雉集》于维扬,属予师王宫詹阮亭先生手定。今二十馀年,其存否亦不得问。数年后,伯兄诗益进,又悔从前之刻有未当也,取《射雉集》重加删订,次第编年,断自辛丑,讫于壬子,癸丑至丁巳则肆力于填词。戊午就徵京师,官禁近,诗益苍辣奔放。至壬戌捐馆,搜其遗集,皆伯兄手录成帙,多钜公名家所丹铅者。石尽刻之,分为八卷,以备当代大君子论定焉。嗟乎!吾兄惊才绝艳,晚岁始拜一官,而又不禄,心切恸之。石以其文学宦迹白之当事,于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念有七日,同先大父、先大人崇祀乡贤。一堂四代,(先曾祖孝洁先生祀于前明。)几筵俎豆,世世享之。九原有知,兄亦可以鉴予怀矣!戊辰小春,四弟宗石谨跋于彊善堂。
渔洋续诗集·原序七
			
吾师宫詹学士新城王公次其辛亥以后诗十有六卷,曰《渔洋山人续稿》,其门下士刻之吴中将成,公以示言,而命之序。言惟公之于诗,既已寝息乎三唐两宋之间,而輘轹六朝、追踪汉魏矣。二十年来,渔洋山人一集,士之好称诗者莫不家有其书。言何人,更敢以言先之?然尝闻之宋潜溪曰:「诗非易易也,必天赋超逸之才,加以稽古之勤、良师友琢磨之切,而朝吟夕课,以验其浅深,登山临水,以博其情趣。五美云备,然后可以言诗。」今观于公,宁有一之或缺乎?公天姿秀拔,一切嵬琐解果之习不以屑于怀。自幼承家庭之传,其于诸经百家言,穷日夜钻研之,虽饥渴之于饮食,无以易也。所居琅琊渤海之乡,所游北而燕赵、南而吴楚之地,犹以为未极乎周览,则西溯黄河,登二华,纵目于剑阁、云栈之险,历蜀都夔门,浮江汉而下焉。其经行之处,必与魁人杰士班荆赠缟,以上下其议论。其间能诗之家,若今左都御史陈公说岩、吏部侍郎李公容斋、翰林编修汪公钝庵,及故礼部尚书叶公讱庵、四川按察使宋公荔裳、翰林侍读施公愚山,其尤著者。盖公自释褐,且三十年于兹,其吟咏之功,远思冥索,未尝以旦夕间,而后能致此篇什之多也。虽然,今日贵人何限?其为负绝异之姿、矜博洽之富者,宁不可与公等比?而纵情饮博、流连于亲朋之座者去其半,溺志荣膴、驰逐于槐柳之列者又去其半,方寸几何,其精神既有所注,则思路发挥之处自不能远出于人,此理势之必然者。自公掌太学,三四年来,言见其趋朝入署之外,未尝出邸门一步;捉鼻鼓膝,时唯作呜呜声,无论一辈徵逐之事。非其所好,即廷推屡及,而得与不得亦皆漠然听之。是公之刊落声华、律己于宁静,实有贯五美而为之根柢者,宜乎拔起流俗、卓然成其为一家之诗也。然则士苟不以宁静自处,即使五美略具,犹未足尽诗之能事,况一无所操,而欲与公并驱风雅,庸有当乎?言质本疏庸,又处海滨广斥之区,无可以激发其志气。少虽学文于梨洲先生,而未究其业,辄弃之北游。以公艺林宗匠,幸获洒扫其门,而黾勉公事之馀,日唯鬻手以给食,不暇从公竟学诗之愿。因读公诗集,俯仰今昔,尤滋愧焉。康熙甲子十月,鄞受业门人万言谨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4—1711
【介绍】:
清浙江鄞县人,字小同。黄宗羲弟子。父陈朝辅,明天启时为御史,附魏忠贤。因愧其父之所为,不愿人称之为公子。喜藏书,所藏仅亚于天一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1713
【介绍】:
清浙江慈溪人,字禹梅,号寒村。康熙二十七年进士,累官广东高州知府。黄宗羲弟子。工诗文,尝作《晓行》诗,人呼为“郑晓行”。家富藏书,与天一阁相埒。兼善画。晚年右体不遂,以左手作书画,人视为仙吏。有《寒村诗文集》。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斋,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举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性淡泊。康熙二年与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十二年去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0—1728
【介绍】:
清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改字悔余,晚号初白老人。黄宗羲弟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四十二年以献诗赐进士出身,授编修。后归里。雍正间,受弟嗣庭狱株连,旋得释,归后即卒。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有《他山诗钞》、《敬业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