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全台诗
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号六亭,清福建德化南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生,充正蓝旗官学教席。嘉庆三年(1798)任闽清教谕,举乡试第一。改安溪、建宁教谕。嘉庆九年(1804)调任台湾县学教谕,值蔡牵扰鹿耳门,协守府城,著有军功,授江西长宁知县,辞不就,仍任教职。嘉庆二十五年(1820)回任台湾。道光元年(1821)巡抚孙尔准荐举孝廉方正,因孙迁抚安徽,不果。道光二年(1822)卒于官,年六十五。卒后,推升泉州府儒学教授。道光五年(1825),祀乡贤。事迹详见郑喜夫〈郑六亭先生年谱初稿〉(《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郑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以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又屡上书当事,论城工、吏治、民风、械斗、辩诬诸端,皆关至计。又曾与谢金銮合纂《续修台湾县志》〖参考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六亭文选》,台银本)、卢锦堂《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著有《六亭文集》,姚莹撰序评曰:「所至以励名节、崇实学为己任,文亦朴重如其为人。」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选录其中关系台湾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选》,列入台湾研究丛刊第一四三种。 郑兼才诗今所见者,仅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绝六首,合计十三首,并见《续修台湾县志》卷八〈艺文〉徵引及陈汉光《台湾诗录》。(吴福助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嘉善人,字眉生。曾入曾国藩幕府。官至湖北督粮道、候补盐运使、署两淮盐运使。熟古今掌故,善理财,于盐漕、河务诸大政均悉其利弊。工诗文,著有《六幸翁文稿》、《偶园诗稿》。
维基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师傅,曾经提拔曾国藩。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是广泰。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曾任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道光八年(1828年)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达二十馀年。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终道光朝,恩眷不衰”,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后担任漕运总督。门生遍满朝野,号称“穆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穆相亦提拔曾国藩,二人有师生之谊,曾国藩的迅速发迹,实离不开穆彰阿的提携。鸦片战争爆发,支持琦善,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军机大臣王鼎甚愤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鸦片战争后,穆党独揽朝政,官场弥漫著因循守旧的氛围。官员贿赂公行,弟子辄以及炭敬、冰敬、瓜敬之类投报,连曾国藩亦不例外。咸丰帝即位,依杜受田之议,起用林则徐、姚莹等人,指责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将其革职,永不叙用。咸丰三年(1853年),穆彰阿捐纳银钱,赞助朝廷军饷,赐五品顶戴。咸丰六年(1856年)病卒,年七十五。
维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荫,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祖籍宁国府宣城县。曾祖时移籍江苏。出身诗书家庭,由母亲候芝启蒙。十八岁时,梅曾亮在钟山书院拜姚鼐为师,与管同、方东树、刘开及姚莹,并称姚门高第弟子。二十九岁时入吴鼒的扬州唐文馆。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县,因考虑到赡养父母不便,没有赴任。先后为邓廷桢、陶澍幕僚。援例为户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归,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咸丰二年冬,回到家乡上元。不久太平军祸起,避难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总督杨以增,被安顿在河督节署之清晏园。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杨以增积劳成疾,卒于南河节署,梅曾亮痛苦万分,“抚尸恸而无泪”。二十四天后,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间逐渐成为了桐城派唯一常驻京城的人,许多人都登门向他求教作文之法。曾国藩亦深受其影响了。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魏源(1794—1857) 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谱名远达,字汉士,后字默深(亦作墨生),号良图。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官至高邮知州。生前多次登临黄鹤楼,考证山脉、河道的古今变化。嘉庆十九年(1814)冬,随父出洞庭湖赴北京途中,借赏雪之兴独自登临黄鹤楼,远眺江汉景色,写下《黄鹤楼》五言律诗;嘉庆二十五年,路过武昌,写《江行杂诗》以抒登临黄鹤楼之感慨;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在汉阳送文学家姚莹,再次作诗《汉阳送人入蜀二首》,流露出对黄鹤楼的留恋之情。
全台诗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历曲阜、武城、泰安三县知县,高唐、济宁知州等职。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授福建台湾道。时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承之。宗干为治,循名核实,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尤其台湾遭英人窥扰之后,士民蓄愤,自立乡约,禁不与贸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是时绿营废弛,班兵多宿民家,挟械以嬉。宗干移镇管束,改建营房处之,兵民始分。又议改澎湖募兵,变通船政,清理人犯,语多可行。水沙连六社番久请内附,而廷议以险远为难,照旧封禁,宗干上书总督,请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设屯丁,以便管理,从之,其后遂设官焉。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御,防剿兼施。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四年(1854),擢按察使,为闽巡抚王懿德所劾,解任。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帮办剿匪。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抚。三年(1864),粤匪李世贤、汪海洋等由广东入闽境,逼漳州,龙岩、云霄相继陷,宗干偕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次剿平。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偕福州将军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闻……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声绩」,优诏褒恤,谥清惠。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著有《斯文信斋文编》,记载毕生里居、阅历〖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姚、徐列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列传(之五)》,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8年、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附录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71年。〗,又宗干将平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论台事之名言硕论,荟萃成《治台必告录》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补辑三卷刊之,为治台重要文献。 宗干博文多才,礼贤下士,方其任台湾道之际,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海东书院,训之以保身、敦行、积德、养气、笃志、专心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强调「解经为根柢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录》序),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另外又将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论文二十七篇,下卷诗赋九十一首,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以为鼓舞奖励之用,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为咸丰辛亥年(1851)之刻本。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楼诗选》,内分「虹玉楼诗帖选」、「古今体试草附」两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镌,奖赏生童,不取工价」,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见一斑,今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一部。以下诗作辑录自《虹玉楼诗选》。(余美玲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厚庵。由护军擢台湾总兵,道光中与姚莹抗击英国侵略军,议和后以此一度下狱。咸丰间从胜保拒太平天国北伐军,受伤死。谥壮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
【介绍】:
清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嘉庆间补刑部笔帖式。道光间累擢至广东巡抚兼署粤海关监督,参与林则徐禁烟事。二十一年,上疏揭发琦善私割香港。后任闽浙总督,受命查办达洪阿、姚莹在台湾“妄杀英人”事,不能为二人昭雪,为时论所讥。咸丰间以两江总督驻常州防堵江宁太平军。七年以病解职。
词学图录
范当世(1854-1904) 初名铸,字无错,后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
桐城派后期名家。早年从张裕钊学古文。妻为桐城古文家姚莹女孙,又与吴汝纶游,深受桐城派影响。诗综苏、黄,时人誉为"联界之虎"。散原老人赞叹:"苏黄而下,无此奇矣,"、"吾生恨晚生前岁,不与苏黄数子游。得有斯人力复古,公然高咏气横秋。"吴汝纶以为"当今文学无出肯堂右者"(《与姚叔节》)。金天羽曰"贫穷老瘦,涕泪中皆天地名物"(《答苏戡先生书》),并与江湜并举:"大江南北,二子盖豪杰之士也"(《答苏戡先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