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钱琦清 1709 — 1790
全台诗
钱琦(1704~?
),字相人湘纯号玙沙述堂晚号耕石老人浙江仁和人
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河南道御史江苏按察使福建布政使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巡台御史
台湾旧例,生番杀人,地有官处分,比熟番加重。
是年有彰化生番杀内凹庄兵民二十九人,钱琦据实奏闻,总督徇庇武员,所奏与钱氏异。
清廷严旨责其覆奏。
或劝改前奏,以顺督臣之意,钱琦不可,执前奏益坚。
会断狱者需取回生番所猎人头定案,饬地方官入山取头,而彰化知县乃另剖棺取新死人头以充。
继其任者崔应阶据实上闻,番案始定。
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初四日交部议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复任福建布政使
  钱氏生平好吟咏,与袁枚相交五十年
著有《澄碧斋诗钞》十二卷,《别集》一卷。
晚晴簃诗汇》云:「袁简斋玙沙诗,称其『立朝有风节,仕外多惠政,虽官尊,雅好为诗,其神清,其韵幽,曲致而不晦于深,直言而不坠于浅。
』又为作志铭,言其海外诸诗尤为雄伟。
」彭国栋评《澄碧斋诗钞》:「各体皆胜,雅堂谓足与九池鹭洲颉颃,诚非虚语。
」又论其〈台阳八景诗〉:「自来咏八景者,多作村语,玙沙殊不尔,亦可为台阳生色也。
」〖参考彭国栋《广台湾诗乘》。
〗以下诗作自清代台湾方志辑录。
杨永智撰)
僧喝能
全台诗
僧喝能(?
~?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方外人士。
在台期间,居于弥陀寺,巡台御使张湄有〈和喝能上人长至韵〉、〈游弥陀寺喝能上人〉等诗,与之相酬唱。
乾隆六年八年(1741~1743)左右在台。
〖参考张湄柳渔诗钞》,收在乾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施懿琳撰)
赵庆熺清 1792 — 1847
香消酒醒词·序一
三十年前,同里应有司方试,兼为词章之学者,有赵君秋舲,暨秋生姚古芬梁晋竹俞少卿诸人,而余则虱处其间,风檐橐笔,酒座分题,相与上下其议论,各出所作,互相评骘,佳则誇诧之,其不惬者,必纠弹不少恕。
时君与余,诗文外复喜倚声,君则更为金元乐府,缠绵哀艳,一往有深情,即今附刊于词集后者皆是也。
张仲雅先生评陈小鲁之词,以为其语华,其气爽,出入苏辛间,纯乎性灵,君与小鲁习,故词亦如是,而律则较严矣。
独念君以沉博绝丽之才,能取科第,而不登馆阁,仅以县令待铨,家贫亲老,仍食砚田,以帖括课后进,经其指授者,多得气去。
家居几二十年,始铨授陕西延川,中途病作,不得往,归而杜门养疴,久之,始改就婺郡教授
一日,过余曰:「半生以帖括课徒,与米盐尘俗者无异,今将弃去,探金华洞天之胜,课士有暇,当复理词章故业,君司训之期不远,他日倘得同郡,吾两人引商刻羽,定有倡酬之业。
」余闻君言,亦心窃冀之。
乃未几而旧疾复作,遂不起。
乌虖!
抱才不遇者多矣,若君读书成进士,不可谓不遇,乃于金门玉堂,已叹神仙风引,即一县令一冷官,皆不克履其任。
才人之厄,遇而不遇,未有如君之甚者也。
回忆少年角逐文场旧侣,君之遇既若此,秋生古芬少卿皆未第,先后归道山;晋竹孝廉就鹾尹,而又客死岭南
惟余以瓠落之身,块然尚存。
读卷中词,多当日朋笺赠答之作,箧衍丛残,萤乾蟫蚀,而余亦且百年过半,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哲嗣子循茂才将梓遗稿以传,谓蘋香女兄及余皆曩时与君论词学者,属余为商订。
后死之责,其何敢辞。
杭堇浦史序张南漪徵士遗集曰:「余独欷歔累息而不能自已者,则非以死生零落之谓,谓夫吾党可以益余之短者,又弱一个焉。
千秋之业,百岁之期,交集于胸中,忾焉寤叹。
」今余之君词,与太史有同感也。
噫!
道光二十八年重五后三日魏谦升滋伯甫书于翠浮阁。
李种玉清末至民国 1856 — 1942
全台诗
李种玉(1856~1942)字稼农
台北三重埔人。
光绪十七年(1891)参加台北府试,取进县学;二十年(1894)列选为优贡生
日本治台后,于明治廿八年(1895)出任保良局帮办事务嘱托,明治卅年(1897)督府佩授绅章,并被推举为三重埔保良局局长
明治卅三年(1900)入国语学校担任教务嘱托,教授汉文、习字,提携学子甚众。
曾与谢雪渔茂才代表台湾儒士,赴日本参列汤岛圣堂孔子大祭;又与林清敦等创设「鹭州吟社」。
李氏精书善文,台北寺庙楹联,有不少出自其手 。
以下诗作由林钦赐《瀛洲诗集》、赖子清《台海诗珠》、鹰取田一郎《大雅唱和集》、住江敬义《江濒轩唱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辑录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