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释崇文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崇文,受业云栖之门,住常熟南洙村静室。
因目丧明,专心讽佛。
夜每登座施瑜伽食,三年不辍,以顺治十五年三月望日示寂,先夕遣其徒报城中旧友曰:“明日将西归,可来话别。
”如期集者三十馀人,坐于床,命徒众诵《弥陀经》,一卷诵毕而瞑,室中香气三日不散。
黄任
黄任字莘田福建永福人
康熙壬午举人,官四会知县
有《香草斋诗集》。
许子逊曰:“莘田宦粤有惠政。
罢官归,贫不能自存,而独耽于诗,清词丽句,错落于弓衣罗帕间。
七古出入、苏,《弃妇词》有乐府遗意,五言古《筑基》、《赈粥》诸篇,恺直悱恻,香山之《秦中吟》也。
至七言绝句,实兼玉溪、金荃、攀川之辰,有妙思,有新色,有跌宕之致,有虚响之音,一唱三叹,深情流注于其间,令人悄焉以悲,怡然以悦,黯然魂销而不自持。
桑韬甫曰:“闽诗派导自二蓝、林膳部、高翰籍与王皆山辈,号十才子,力仿唐音。
郑少谷以矫峭变之,而高霞居、传前邱与属和。
其后,曹石仓、谢小草仍操其土风。
君才思滔滔,多师为师,清丽绵芊,而风骨凝然,独超众嫭,杰然足振南中风雅之绪。
杭堇浦曰:“莘田七绝,秀韵独出,兼饶逸气。
丰髯秀目,工书好客,诙嘲谈笑,一座尽倾。
有砚癖,自号十砚先生。”
释实裕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实裕字谷声庐江人也。
年六岁,读书苦不上口,祷于大士前,归而展卷,若宿习。
年十八,怙恃俱失,投师出家。
明年游学湖州龙华寺,日中为众收粮仆仆尘市,夜则就佛镫前读《法华经》,久之成诵,每下山辄诵一通,还亦如之。
尝与同寮僧偕行,以诵经故,行稍却,前行僧为虎所衔,徐行且诵,弗知也。
已而参龙华止谷,昼夜策发,身心顿空。
又依理安迦陵赵州无字,闻香版声有省,因举示迦陵
迦陵问:“赵州因甚道个无?
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后诣大雄山参灵鹅,深相契许,付以衣拂。
遍游名山,始还馀杭,上皋亭山顶。
居人冯氏为筑孤舟庵,以栖焉。
幽处深山,息心禅诵,日夕礼华严,未尝就枕席者,凡三十六年。
当两足跪处深陷寸许,绕室经行处亦履迹宛然。
有马氏子负米蔬至山,其徒他出,从门外闻讽诵声窥之。
方绕佛,朗朗讽巳,便坐,声息俱无。
马氏子念久立,日且暮,不如自外启扃入。
又为浙米具炊治蔬与饭,饭已,马氏子去。
其徒归见馀食,问“所从来?
曰:“适为我治僎者,非汝耶,又谁邪?
”既而其徒至马氏家,乃知昨所供食者马氏子也。
其徒尝采共食,中毒呕逆,竟无恙,居常见人采。
尝䛡寒喧,詾以宗教,无所不贯,尤精《宗镜录》。
崇福寺延主方丈坚郤之,年七十六示疾说偈,曰:“生也如是,死也如是,死生去来如是。
”如是趺坐而寂,当七十初度,远近集者数百人,就授五戒者,三十馀人,其善教及物如是。
孙元衡
赤崁集者湘南使君台湾而作;其地有赤崁城,因取以名集。
台湾孤悬岛屿,原在禹贡职方之外,历代声教所不及。
明季天启间,始有倭奴、荷兰屯处,商贩颇聚。
继为郑成功遁踞,流亡渐集。
数十年来,不过为群盗逋逃之薮。
康熙二十二年,乃入版图。
针路万里,计程以更。
凡山川、风俗、民物皆典策所未载,前圣所未闻。
岁己丑使君来守东郡,出是集命实校阅,恍如乘风破浪,越澎湖、渡鹿耳,睹乍辟之乾坤,耳目为之一新,不祇可以侈一统无外之胜,抑以广天下后世之闻见,使之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
然风雅所咏,如鸠、鹊、麟、麇以及细草、夭虫,不过十五国之土产,人得而知,非若集中之蕃草、黎花、海鸟、蛮兽,率尔雅、山海经所遗,管夷吾张茂先之所问而失对者也。
因悟作诗之道,每以所遇进,其得之游览之助者正自不少。
实初读使君华岳诸什,清寒奇峭,已叹为诗中绝境。
再读片石园稿,巉刻之中,加以苍老,殆又进一境。
今读兹集,字字天风吹来,无迹可寻,不知是何境界也。
且其诗咏山川则指示要害,咏风俗则意在移易,咏民物则志弘胞与,诗歌而通于政事矣,此又作者之旨也。
梁邹张实居撰。
王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琢崖
齐召南杭世骏友善。
闭门著述,精熟佛经。
有《李太白诗集注》,《李长吉歌诗汇解》。
吴之振清 1640 — 1717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
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
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
性淡泊。
康熙二年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
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
十二年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
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
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
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
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黄叶村庄诗后集·序
黄叶村庄诗,其初集先生所自订也,续集则令子武冈瑞草及其小阮弈亭所搜缉编次也。
自时厥后,又垂八九年,先生年弥高,学弥邵,诗亦益精诣融脱,如少陵之老去律细、东坡之海外文章,昔人所谓「精能之至」者也。
先生之诗率然漫成,或口占,或授简,初不置册本。
又书法妙天下,片纸脱稿,旋为人攫去,或藏弆,或博易,遂并诗失之。
先生既不自省录,而余数年来鹿鹿,时奔走长安道上,瑞草亦有负笈成均之役,武冈复迁居外舍,遂不及尽收录,所存者仅十之二三耳。
今年首夏,余公车罢归,即仝瑞草昆季校辑,促付诸剞劂氏。
第皆从零星收拾,故都无年次先后。
先生笃于故旧老友,晚年往来诗版,时复把玩,寓落月屋梁之意,而后学及子弟片语之佳,亦汲引奖借,故集中仿右丞拾遗例,附入一二倡和篇什,亦先生意也。
嗟乎!
先生之诗,沾丐海内久矣。
世徒赏其工妙而不究其由来,正如读昌黎集,但见其章妥句适,而所谓「茹古涵今,不可窥校」者,则未之睹也。
余馆橙斋,与先生朝夕者十馀年。
每见先生诗,大都成于对客谈笑、酒阑游衍之馀,初若不经意,然他人旬锻月鍊、苦思力索而未至者,先生以自然得之;从来苦捷敏者负蛟螭蝼螾之讥,费推敲者蒙刻楮雕肝之诮,先生独两兼之。
此正非可卒乍袭取,盖才分既卓,学识绝高,而功力更复深至,乃克臻此境界。
余尝谓先生非徒以诗鸣者也,特其胸中蕴负之奇偶寓于诗而一发之耳。
读是集者,涉其津而溯其源,知其诗之所由来,无徒炫耀于絺章绣句而从事于本原,庶不负作者之苦心矣。
余非敢序先生集也,因与先生周旋久习,知先生学问本末,因为指示其端要,愿与世之读先生诗者共勉之而已。
康熙壬辰岁端午前三日,后学徐焕识。
陈梦雷清 1651 — 1723
维基
陈梦雷(1650年—1741年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康熙帝赐联「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
」故晚号松鹤老人
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
清朝学者康熙九年进士,「读书五十载」、「涉猎万馀卷」,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
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庚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回乡省亲,恰逢三藩之乱爆发,陷于耿精忠叛军之中。
陈梦雷原与李光地为同省籍同榜的好友,陈遂李光地合署一道上疏,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向朝廷说明情况,表示忠心,不料李光地删去陈之名,单独以蜡丸上疏求功。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兵由仙霞关福建耿精忠投降。
李光地青云直上康熙十七年(1678年)陈梦雷受耿党徐鸿弼的诬告,误会为「行贼伪命」的陈昉,被控「附逆」罪逮捕入狱论斩。
陈梦雷入狱后,曾一再要求李光地为他作證辨诬,但李光地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才为陈梦雷「代具一疏」,但对陈梦雷福州密图内应及同谋请兵之事,一语不及。
陈梦雷自是憎恨李光地七月写《告都城隍文》,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安溪绝交书》(又称《与李光地绝交书》):“夫忘德不酬,视危不救,鄙士类然,无足深责;乃若悔从前之妄,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以灭口,君子可逝不可陷,其谁能堪此也?
……向使与年兄非同年、同里、同官,议论不相投,性情不相信,未必决裂至此!
回思十载襟期,恍如下梦,人生不幸,宁有是哉?”。
后经刑部尚书徐乾学的援助,改流放奉天府尚阳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皇三子诚亲王读书。
陈梦雷把书斋改为「鹤山房」,自称「松鹤老人」。
后陈虽屡次弹劾李光地,但因李权势显赫,终不了了之。
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开始编纂《图书汇编》一书,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自己家藏典籍一万五千馀卷,进行分类编辑,经过五年(1701年-1705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编成《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一亿六千万字。
全书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六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总计6109部。
内容繁多,分类明晰,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康熙御览后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但一直搁置,直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廷锡重修,并删去陈梦雷的名字。
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才将陈梦雷名字署上
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
陈梦雷在《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这部大书「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一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逝世,诚亲王失势,陈因曾侍读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陈梦雷和两个儿子再次被雍正帝发配黑龙江,这时他已是高龄七十四的老人了,又顽强地度过十八年的岁月。
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于戍所,终年九十二岁。
厉鹗清 1692年5月2日 — 1752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
康熙庚子举人乾隆丙辰博学鸿词
有《攀榭山房集》。
杭大宗曰:“太鸿诗精深华妙,裁断众流,自新城长水盛行一时,海内操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太鸿独矫之以孤澹。
用意既超,徵材尤博,吾乡称诗,于宋、元之后未之或过也。
沈归愚曰:“樊树徵士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
诗亦清高,五言在刘窅虚、常建之间。
今浙西谈艺家专以饤饾扫扯为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真矣。
王兰泉曰:“徵君诗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五言尤胜,大抵取法陶、谢及王、孟、韦、,而别有自得之趣。
莹然而清,窅然而邃,撷宋诗之精诣而去其疏芜。
沈文悫方以汉、魏、盛唐倡吴下,莫能相掩也。
翁覃溪曰:“樊榭以精细之思得韵得味,正亦从书卷中酝酿得来。”
游仙百咏·杭序
盖闻皇娥既邈,韵不唱夫璇宫;穆满云遥,歌未传于瑶岛。
月中树,羽士难逢;源里桃花,渔郎安在?
天上乏骖鸾之客,人间无吐凤之俦。
迨至庾开府仗清新之气,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开生面于青宫,夺夜光于玄圃。
然而辞多感慨,同坎壈之咏怀;调本轻淫,非列仙之本趣。
难匹休乎子建,终见笑于钟嵘
仙咏难工,由来久已。
厉先生太鸿者,玉皇香吏,暂谪尘寰;碧落侍郎,侨居瀛海。
朱异赋弓之岁,便解操觚;兰成射策之年,即闻染翰。
琅玕披腹,门无题凤之宾;珠玉为心,座有解龟之赏。
一丸飞药,逢璋瑞于西山;九节菖蒲,遘商丘北海
东华公子,旧是相知;南岳夫人,新为结客。
凝神濯魄,原无俟于冰壶;洗髓伐毛,亦何须于紫水
乃琼霄有路,阆苑多歧,既非感遇之刘桢,讵作嫉邪之赵壹
聊寄怀于玄远,遂托咏于游仙。
数凡三百,谢家胡蝶之篇;字过八千,倪氏梅花之制。
洞中蕊简,始足挥毫;海上珊瑚,差堪架笔。
月穿高树,依萝户以敲金;风度碧天,傍云窗而戛玉。
江花箧,种由琼草之田;连箱,裁作流霞之帔。
行间冰雪,喷来即是玄霜;腕底蛟螭,泻出何殊碧海?
笑驱素豹,盘桓墨碗之中;怒逐朱龙,游戏砚池之侧。
昆崙袅袅,不用支筇;烟渚茫茫,何须买舶?
苔笺十幅,俄成王屋之峰;缃帙一函,都是蓬莱之岛。
以神仙为输写,借文翰为遨游,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者矣。
仆与先生云霞意气,泉石投交。
架上琅函,共读通明之卷;篱边黄菊,曾倾陶令之杯。
风义平生,兼之师友;相逢今日,示以琼瑶。
击节三终,何惜玉壶之缺;披吟数过,恍登银阙之遥。
携来市上,谁不购以千金;若在床头,人自函其一部。
曹唐于下座,谁曰不宜;坐何劭于庑间,佥云允称。
引尊相对,聊当醽醁之浆;浣手高吟,除是蔷薇之露。
书藏二酉,何用秕糠;纸贵三都,宁关玄晏
爰等兹于弁髦,敢用是为前驱。
谨序。
杭世骏拜撰。
查为仁清 1693 — 1749
词学图录
查为仁(1695-1749) 字心谷号莲坡又号莲坡居士
天津人
其父曾建别墅水西庄,颇极园林之盛,查为仁于此广结文士,置图书金石鼎彝。
杭世骏、江沆、厉鹗等皆曾寓居水西庄
厉鹗合笺《绝妙好词笺》被收入《四库全书》。
有《莲坡诗话》、《蔗塘未定稿》、《蔗塘外集》、《押帘词》等。
金志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钱塘人初名士奇字绘卣号江声
雍正元年举人,由内阁中书侍读,出为直隶口北道
工诗,与杭世骏厉鹗齐名。
性闲旷,山行终日不厌,人目为“烟霞水石间客”。
有《江声草堂诗集》。
梁启心清 1695 — 17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5—1758 【介绍】: 浙江杭州人初名诗南字首存一字蔎林
早年与弟梁诗正自相师友。
乾隆四年进士
编修
乞归。
厉鹗等结社倡和。
晚年,诗社同仁均已去世,惟与杭世骏等数人为友。
有《南香草堂诗集》。
梁诗正清 1697 — 1763
维基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
浙江钱塘县人
清代大臣、书法家
雍正庚戌进士乾隆时官至东阁大学士
卒谥文庄
梁诗正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
雍正八年(1730年)中式庚戌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母丧丁忧归里。
乾隆帝即位,召梁诗正南书房行走
乾隆三年(1738年),补侍读学士,累迁户部侍郎
十年,擢升户部尚书
十三年,调兵部尚书
次年太子少师,兼任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
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
十六年,随乾隆帝南巡。
十七年,上疏乞求终养
二十三年,父丧丁忧,召署工部尚书
二十四年,调署兵部尚书
二十五年,守丧结束,仍任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二十八年(1763年),授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不久病卒,谥文庄
清史稿》有传。
汪沆清 1704 — 1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04—1784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师李一字西颢号艮园又号槐塘
诸生
早岁能诗,与杭世骏齐名。
为学极博。
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报罢后寄居天津查氏水西庄,南北称诗者奉为坛坫。
好为有用之学,于农田、水利、边防、军政,靡不条贯。
有《湛华轩杂录》、《读书日札》、《新安纪程》、《全闽采风录》、《蒙古氏族略》、《汪氏文献录》、《槐堂诗文集》。
全祖望清 1705 — 1755
维基
全祖望(清末宁波话:,;当代宁波话:,,(1705年1月29日—1755年8月9日),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沙港口人(今宁波市洞桥镇沙港村),清朝史学家文学家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月初五日亥时全祖望生于鄞县白坛里月湖之西岸先世宫詹公故宅。
其四岁能解《四书》、《五经》,七岁能读《资治通鉴》,人称神童,师从董次欧
十九岁由督学王兰生推选入,见当时侍郎方苞
雍正十年(1732年)顺天乡试,临川翰林李绂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叹曰:“此深宁、东发后一人也!
是年八月其妻张氏因难产而死。
雍正十三年(1735年)续娶满洲学士春台之女曹孺人为妻,家贫,典当二万卷书于仁和黄坚仓。
乾隆元年(1736年)中三甲第三十六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三十二岁。
初为庶吉士,不久受权贵排斥,散馆归班,乾隆二年九月回乡,专心著述,授徒为业。
绍兴太守杜甲之请,任蕺山书院山长,因杜甲傲慢,不久辞去,又主讲广东高要端溪书院。
谢山学派创始者,弟子有董秉纯卢镐、蒋学镛等。
其遗作由董秉纯整理。
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底,全祖望不复能言,日夜作鼾声如睡,七月二日,声渐微,卒年五十一岁。
全祖望既逝,董秉纯、蒋学镛又请杭世骏校订《鲒埼亭集》书稿,并代为作序。
杭世骏的原稿后来不知所终,但董秉纯还保存着副本,嘉庆六年(1801年)刊印。
僧篆玉清 1705 — 1767年9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浙江仁和人俗姓万字让山号岭云
西湖万峰山房。
工诗画,善隶书。
初游京师,继主南屏
杭世骏等名流相唱和。
有《话堕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篆玉字让山号岭云
姓万氏仁和人也。
年十七,投净慈寺薙染,受戒昭庆,嗣雷岩,传临济第三十五世正宗。
贯通义疏,精研戒律。
清雍正十二年京师和硕庄亲王招住海淀法界观心佛堂。
十三年四月侍郎海望带领引见,奉旨偕永觉超盛,考察智觉法派,时已加封“妙圆正修”之号,帝心仪之也。
还住万峰,禅诵之馀,游情翰墨,雅善鼓琴,工行草书。
时复吟句,生峭自喜。
夫《佛本行经》言,太子方入学,即问师六十四种梵书。
大树王子弹琴对佛,香风萎花,为《首楞严》绝妙好词。
天亲、无著以造论之才,一转而为寒拾。
青萝吠犬,东坡追步,不及张无尽居士反附契嵩以传。
诗有别才,岂非性海中光明藏哉。
万峰地连,宗镜面对雷峰,旋螺而入,拾级而跻,浮岚暖翠,近挹几筵,与诗坛老宿,远瞻頫眺,别构数楹,结社其中,烹,荐伊蒲之馔,施龙天之食,清唫抱膝,韵播蓻林。
虽片席地,与五山十刹,庄严楼阁相耸峙,则诗禅两绝也。
乾隆十六年德清李芳延住栖水大善寺,当六飞初幸,江浙大府遴高僧十人,迎銮以备顾问,在其列,及回銮驭送至碧天桥,垂问謞謞,即遣内臣,赐银锭十,亦异数也。
寺故贫瘠,损衣缩食,为僧众粥饭,犹恐不继,然居寺十载,不萌退志。
二十五年桐乡陈虞请住秀溪之龙翔,亦犹大善也。
然乐其间,静若将终焉。
乾隆三十二年重九日,作偈曰:“来无一物,去无一物,快恬七九,逍遥自得。
”遂尔入灭,寿六十三,腊四十六。
所著《南屏续志》一卷,《》十卷,葬南屏杭世骏为之铭。
汪师韩清 1707 — 1774
汪师韩字抒怀号韩门又号上湖钱塘人
雍正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有《上湖纪岁诗编》。
杭堇浦曰:“诗之道,熟易而涩难,韩门诗有涩味,所以可传。”
维基
汪师韩(1707年—1780年)字抒怀号韩门浙江钱塘县人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出生,年少工诗文,杭世骏曰:“诗之道,熟易而涩难,韩门诗有涩味,所以可传。
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及第,改庶吉士,授编修
乾隆八年,充任湖南学政
好读苏轼诗。
《唐宋诗醇》所辑录苏诗多出自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之评注。
雍正时圆明园教授皇子,赐居圆明园旁,乾隆曾称赞他“好学问”。
平时怕老婆,有御史遂弹劾汪师韩治家无状,遭免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卒。
有《观象居易传笺》12卷、《孝经约义》1卷、《韩门辍学》5卷、《续编》1卷、谈诗录》1卷、《诗学纂闻》1卷、《上湖纪岁诗编》5 卷、《上湖分类文编》10 卷等。
僧明中清 1711 — 1768年二月一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八
释明中字大恒一字烎虚
原名演中,后得法于无阂永觉,始从玉琳支派,易演为明。
姓施氏桐乡人也。
七岁薙染于秀水楞严寺,其师早世。
太师含明读内典外籍,过目不忘,颖悟非凡儿所及。
清雍正十二年,受皇戒于京师法源寺
世宗耆年,潜心释氏,宏度千僧,留选二十二人侍讲佛楼,明中与焉。
复于二十二人选得四人,明中又与焉。
命住吉祥苑池南,参究禅学。
万几之暇日,必一至讨论课程,训谕翔切,于明中尤笃恩赐,手敕数千言发挥本地光明,及杖、钵、如意、法帖诸物。
未三岁,龙驭上宾。
高宗御极,始各还本籍。
乾隆四年,受法于永觉
六年,主席西湖圣因寺,寺为圣祖行宫,百寮肃谒,绣岭屏围,花堤带绕,规模崇焕,冠于诸刹。
众仰清望,檀施云集,禅侣日臻,常数百人。
住持十载,香积无缺,山阴俗。
介邑侯舒瞻请驻锡乾峰寺,智杖暂临,旋归湖上,移主上天竺
此间香市,盛于补陀,僧伽所欣羡。
明中为大吏所引重,清操弥励,纤尘不染。
十六年春三月,翠华南幸,驻跸寺,御制七言,命明中赓和,日未移晷,恭进一律,并南巡颂十八首,册皆留览。
及法驾重临,从容奏称曰:“三竺有上中下者,本土人习称,恳肇锡嘉名,以光青简。
”竟邀俞允,赐额“法喜寺”。
宸眷俯肯,天章下贲。
是岁冬,皇太后万寿,赐如意一柄。
二十二年,移住净慈,会高宗重游江南赐紫
二十七年,圣驾三巡,复赐紫,御书“片石孤云”联语。
三十年,驾幸净慈,三次赐紫,御制诗一首,刋石寺
云汉昭回,照耀山谷,前所未觏。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一日示寂,年五十八,腊五十一。
其辞世偈有“披蓑赤脚千峰去,不问芦塘旧钓舟”之语。
得法弟子六人,为建塔慧日峰下。
杭世骏为之铭,具山志。
所著《语录》上下卷,诗集三卷。
明中天性冲夷,耻与物迕。
瓶拂萧然,犍椎不设,而戒律精严,道风秀出。
禅馀为诗,性海游泳,了自忘机。
间涉绘事,妙参三昧,得其片楮,咸知宝贵
晋有林远,唐惟禅月,反覆比儗,庶几彷佛云尔。
杭宽仁
简介
仁和人字深源杭世骏第三子。
乾隆间在世。
孙宗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栗忱号隐谷
乾隆间顺天乡试不中,三就本省乡试,始中举人
会试失败后,经营商业,北至辽蓟,南达楚粤,获利甚多。
生平乐于助人。
筑寿松堂,藏书甚富。
杭世骏等为友。
洪亮吉清 1746 — 1809
更生斋诗续集·跋
良耀就傅之年,即闻海内有洪稚存先生
林仰如泰山北斗,不异唐之昌黎
窃已心向往之,私冀异日得亲炙光仪为幸。
先生甫自伊犁赐环南归,将寻山水友朋之乐。
乙丑丙寅间,访先世父迂存公于大雷岸。
世父富藏书,贮江上云林阁。
先生欲有所考订,辄登阁借阅,留宿读书堂累日。
良耀因得侍聆绪论,喜偿夙愿。
先生手披口诵,或据案作书,录新旧诸作,每旦可数十纸。
惜童年不解珍弆,随手散失,至今犹深悔之。
己巳先生归道山。
阅十馀载,而良耀从政粤西,川途隔越,仅于毗陵友人处索得先生已刻著作若干种读之,其未刻者末由见也。
友人言先生后起皆好学能文,必能守其遗书,为之欣慰。
迨奉命转漕三吴,始识哲嗣子龄孝廉,一再往还。
今年春,复见于苏台,知前被郁攸之警,未刻诸稿固无恙,洵所谓鬼神呵护者耶?
越翼日,遂先以《更生斋诗续集》十卷来,则大雷岸访先世父及雨宿读书堂之作皆在卷中。
先生与先世父京华旧雨,又同出大兴朱文正公之门,以学问相契,诚非世俗泛交矣。
子龄以家事拮据,方奔走于外,未克亟付剞劂。
良耀乃力任之,益以《更生斋文续集》《卷葹阁外集》悉校勘登诸板,然后先生之诗若文无有不刻者矣。
先生诗自少壮至晚年,顜若画一,绝无颓唐之笔,此识者所共见,无埃赘论。
前集止于癸亥,今续集起甲子迄己巳,凡六年。
刊既成,敬述其缘起,并追忆隅坐随行时所闻所见者,缀于简末。
道光己酉夏五月,望江倪良耀谨识。
谨案,《更生斋诗文集》刊至嘉庆癸亥年止,皆曾大父手自删订,始付剞劂。
自甲子至己巳六年中,著作尚多,未经编辑,遽归道山。
先大父曾于礼庐汇次手钞遗文二卷诗十卷,署为《续集》,以别于前刊之书。
并检存曾大父中岁以前应世文二卷,署为《外集》,恒携以自随,护持惟谨。
乙亥冬,之官夷陵,方谋付诸手民以绵先绪,不意半载卒官,原帙遂束置箱箧,悠忽三十馀年,浸被蠹蚀,此卷中所以存缺简也。
用勤等幼孤守困,未知远谋,惟恪守遗编,勿敢轻出示人。
道光戊申,从祖子龄先生谒倪莲舫方伯吴门,亟以未刻遗书为问,方伯雅重世谊,为治以阐扬为先,慨然任之费,遂出钞本呈梓。
己酉五月蒇工,自此举成而曾大父毕生诗文悉全刊布矣。
惟当时刷印不多,流传未广,迨遭兵燹,铅椠同尽。
故自咸丰庚申以来,用勤奔走四方,汲汲蒐访,洎全集已得六七,而续编迄未弋获。
复遍浼知交留意物色,无如转辗搜寻,仍亏一篑。
遂于上年夏初,先将已得印本陆续开雕,终以脱未完,五中负疚。
即当代名流购置先集者,亦以未窥全豹为扼腕也。
吴晋壬大守自京旋里,知用勤冥搜之切,袖此编相示,据称得之都城厂市
龙津会合,殆有数存,不禁喜跃而感涕矣。
窃念《续集》之未能及时镂板,为先大父继志之留憾,乃时阅三十年,赖倪方伯佽助以成,又阅三十年,经吴大守网罗而得,必待甲子一周,方合完璧。
名山之业,藉手维持,从慰九原未竟之志,全千秋世守之书,吾子姓宜何如感激耶!
方伯从孙豹岑太守知是举也,复寄助刊赀,以要其成,敦尚风义,辉映后先,因书缘起于简末,以志拳拳。
但《卷施阁外集》二卷尚未觅得,海内学士文人如有藏本邮寄补刊,则尤祷祀以祈之者矣。
光绪四年,岁次戊寅仲秋既望,曾孙用勤校竟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