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王士禛清 1634年8月26日 — 1711年5月1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4—1711 【介绍】: 山东新城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
身后避世宗讳,改“禛”为“正”,高宗命改“祯”。
顺治十五年进士
扬州府推官
康熙间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官至刑部尚书
以与废太子唱和,于四十三年被借故革职。
诗有一代正宗之称,而后人嫌其才力不足。
倡神韵之说,领袖诗坛近五十年
文章亦颇雅饬。
诗集初有《阮亭诗钞》,晚年并年所刻为《带经堂集》,又自选部分诗为《渔洋山人菁华录》,另有笔记《池北偶谈》。
王顼龄清 1642 — 1725
维基
王顼龄(1642年—1725年)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江南华亭人
顼龄有文名。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进士,授太常寺博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学鸿词科,获一等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参纂《明史》,充任日讲起居注官
历迁侍讲,出督四川学政,升侍讲学士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左都御史郭琇疏劾少詹事高士奇王鸿绪植党营私,波及顼龄,三人皆休致。
不久,顼龄又得留任。
侍读学士,因父丧归里。
守丧结束后,顼龄复官,累升礼部侍郎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南巡,至顼龄所居“秀甲园”,赐御书榜。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次南巡时,再度前往其住所。
不久,调吏部侍郎,充任经筵讲官,升工部尚书,主持会试。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武英殿大学士
雍正元年(1723年)王鸿绪病逝,清廷重史局,以隆科多王顼龄监修
雍正三年(1725年)患痰疾,雍正帝御医治疾,又赐人参、药饵。
不久卒,赠太傅谥文恭
著有《世恩堂诗集》。
清史稿》有传。
释超方清 1643 — 1710年十二月八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方字独超姓沈氏武进人
母氏徐,怀素履絜,义训惟谨,故超方生而岐凝,举止端详,居恒跌坐,不异老僧
年二十,从大莲克闲芟染,圆具华山见月。
后入资福参灵机,愤志大事,胸次了然,犹以未尽阃奥,继往径山坐枯木禅三年
时,天笠在镇江竹林以书招之,笠有大名,慎许可,独见超方合水乳,便受付属为临济三十三世,出主金坛东禅、武陵南涧临安东天目山阴宝寿。
康熙三十八年,诏住京都柏林,逾年辞归,赐金经衣钵。
世宗在藩邸,分府城东,企其清妙,尝与往还谭论法要,甚相契合。
后六年,以康熙庚寅嘉平月八日示寂,寿六十八,腊四十八,宪庙闻之,不胜嗟悼。
明年辛卯,遣官建塔,且镌铭焉,篆额书丹皆出宸翰,文具《山志》,骨藏于山阴寿山
超方高颡深目,虎视鹤行,平居寡言笑,钳锤森严,不以辞色假人,诸方老宿见者莫不悚慄。
历数大刹,四方衲子云蒸辐辏。
所著《语录》一卷,宪庙为之序,其略曰:“原夫道昉鹫山法开鹿野
伽林书贝,义学于是敷条,师座拈花,禅宗为之发颖。
然而,自周及汉,大乘仅显夫新头,由魏迄梁,妙谛未传于震旦。
海州遥洎,嵩室,揭净体之光明,示无心之元寂
于是智镫续耀,朗月连辉。
法信六传,至临济而门庭益广,派流千别,惟滹沱之瓶钵堪珍。
自唐以来,于今转盛。
独超方禅师者,幼钟福慧,长涉文华
厌世网之沈迷,慷慨别父,缘夙因之深厚,勇决寻师。
珠毓难生,席设何尝著胁,墙遮慧可,雪来都至埋腰。
恒因苦以悟空,遂离尘而證道。
高提祖印明湖之草木增荣,远振宗风,赤县之人天引领。
共迎宿,来主柏林
暮鼓朝钟,数百众之军持翕集;擎拳竖拂,三千界之道信争来。
变定水于迷津,回岐途为觉路。
成公案,录自支那。
现教外之圆通,脱人间之撰迷。
精求弁简,愿属制文。
余忝列藩维,沃叨宸眷。
坦以北陌,适若为南邻。
数以诗礼之馀间,来与菩提之胜会。
恒河比貌,警语频承。
吾岫闻经,梵音罕谱。
潜符冥冥,颇量测以靡涯,崇委殷殷,欲迁言而不得。
懵个中之宾主,赘门外之言诠。
玉带镇山,何妨一笑,金栖在望,伫喻三禅。
”又著《净土格言》一卷,并行于世。
史在甲清初
维基
史在甲
字甡忠号慎斋宁波府鄞县人
当生于清初宁波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一带,南宋东钱湖史氏中下史氏之后。
清朝浙江首位状元史大成的侄子,有误传为史大成之子,族谱中记作史大成从子。
是个遗腹子,8岁又丧母成为孤儿。
诸生,40多岁了才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殿试考中进士
康熙帝闻知史在甲史大成之侄,特别关照,特选庶吉士康熙52年至54年),授翰林院编修
外派任山西汾州府知府,有很大政绩,被雍正帝称作“晋省第一清官”。
雍正帝对他评价很高,“忠厚实在,正人,甚可取”,又认为他是“大器”。
雍正4年6年,任广东盐运使
雍正6年,出任山西按察使
雍正6年7年,任山西通政使司右通政
雍正7年至10年,遍历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
雍正10年至11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雍正11年,任礼部右侍郎
以足疾和老迈上疏雍正帝致仕归乡。
卒年64岁。
释源长清 1648 — 1698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源长字涵空别号性水
姓张氏郯城人也。
性甘淡泊,不逐尘末。
幼投安东地藏庵受染,依老宿朗彻,诵经习礼。
仪容有则,讽赞无讹。
雍正甲寅春世宗弘畅佛法,诏文海入都,敕改法源寺,俶开坛场。
得千八百九人,亦与焉。
既而南旋,参闻思聚用老人。
精持律范,无间寒暑。
相印以心,遂付衣偈。
乾隆乙丑,聚主观音,三载勤劬,颇倦津梁,命继席。
甄陶后进,莫敢怠荒。
重修殿宇,扩增旧制。
岁在丙子两淮大饥,寺无馀粮。
率众上堂,惟饮白水。
三日不食,人无去志。
而禅房洁净,雍雍如初。
德积有素,感物者深。
故道风所被,欣然乐附。
戊寅岁示寂,春秋五十有一。
姿禀明敏,颖异过人,尤善丹青。
常写雪中梅花,疏枝冷艳,古干横绝。
人谓于画禅中,别得三昧者,谅哉!
张鹏翮清 1649 — 1725
维基
张鹏翮(1649年—1725年)字运青号宽宇四川遂宁县(现属重庆市潼南县)人,祖籍湖北麻城进士出身
张鹏翮九岁能文。
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
康熙九年(1670年)中式庚戌科会试第284名,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进士
钦授内弘文院庶吉士散馆刑部主事
礼部祠祭司郎中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守苏州府历官兖州府知府江南学政,升任大理寺少卿
康熙二十七年,随索额图率使团到俄商定中俄边界,签定《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扈驾南巡,擢拔为浙江巡抚,任内严惩耗黜贪墨。
康熙三十三年提督江南学政治。
康熙三十六升左都御史记。
康熙三十年短暂任刑部尚书,同年(1698年)两江总督,两年后任河道总督
康熙四十三年,加太子太保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刑部尚书四十八年户部尚书
康熙五十年康熙户部尚书张鹏翮钦差大臣,调查著名的江南科考舞弊辛卯科场案。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主持顺天乡试,升吏部尚书等要职,以清廉自持,康熙帝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清实录》康熙五十二年,上问户部尚书张鹏翮曰:明末时,张献忠兵到四川,杀戮甚惨。
四川人曾有记其事之书籍否?
张鹏翮奏曰:彼时四川人,屠戮殆尽,无有记其事者。
上曰:李自成张献忠河南邓州分兵。
张献忠遂至四川
其间详细、未能悉知。
尔父今年八十有七。
张献忠入川时计,约已十七八岁,必有确然见闻之处。
尔问明缮折进呈(即其父张烺著《烬余录》)。
同年,张鹏翮张烺受邀入京参加康熙六十大寿,与致仕吏部尚书宋荦徐潮,原任户部尚书王鸿绪、致仕礼部尚书许汝霖丁忧工部尚书徐元正等,同东向坐。
康熙五十七年六十年会试正考官
康熙六十一年,加太子太傅
世宗雍正即位之初,张鹏翮多次请辞,雍正挽留。
雍正元年(1723年)任文华殿大学士,仍兼吏部尚书,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
是年七月,前往河南查议冲决马营口工程。
雍正三年(1725年)病逝,加少保,赐全葬,谥文端
雍正赞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入祀贤良祠
田从典清 1651 — 1728
维基
田从典(1651年—1728年)字克五号峣山山西阳城东关人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政治人物。
田从典自幼即有才名,十岁即能作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乡试中举人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三甲进士
广东英德县知县,历任御史右通政参议光禄寺卿副都御史等职,升户部尚书
雍正元年(1723年),转吏部尚书
次年协办大学士
雍正三年(1725年),升文华殿大学士,仍兼吏部尚书
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因病请辞,获准,并加太子太师衔致仕。
于回乡途中行至良乡驿时,疾病加剧而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世宗派专人为其治丧,命地方官员护送灵柩归里,并赐祭葬。
谥文端
陈梦雷清 1651 — 1723
维基
陈梦雷(1650年—1741年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康熙帝赐联「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
」故晚号松鹤老人
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
清朝学者康熙九年进士,「读书五十载」、「涉猎万馀卷」,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
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庚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回乡省亲,恰逢三藩之乱爆发,陷于耿精忠叛军之中。
陈梦雷原与李光地为同省籍同榜的好友,陈遂李光地合署一道上疏,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向朝廷说明情况,表示忠心,不料李光地删去陈之名,单独以蜡丸上疏求功。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兵由仙霞关福建耿精忠投降。
李光地青云直上康熙十七年(1678年)陈梦雷受耿党徐鸿弼的诬告,误会为「行贼伪命」的陈昉,被控「附逆」罪逮捕入狱论斩。
陈梦雷入狱后,曾一再要求李光地为他作證辨诬,但李光地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才为陈梦雷「代具一疏」,但对陈梦雷福州密图内应及同谋请兵之事,一语不及。
陈梦雷自是憎恨李光地七月写《告都城隍文》,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安溪绝交书》(又称《与李光地绝交书》):“夫忘德不酬,视危不救,鄙士类然,无足深责;乃若悔从前之妄,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以灭口,君子可逝不可陷,其谁能堪此也?
……向使与年兄非同年、同里、同官,议论不相投,性情不相信,未必决裂至此!
回思十载襟期,恍如下梦,人生不幸,宁有是哉?”。
后经刑部尚书徐乾学的援助,改流放奉天府尚阳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皇三子诚亲王读书。
陈梦雷把书斋改为「鹤山房」,自称「松鹤老人」。
后陈虽屡次弹劾李光地,但因李权势显赫,终不了了之。
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开始编纂《图书汇编》一书,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自己家藏典籍一万五千馀卷,进行分类编辑,经过五年(1701年-1705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编成《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一亿六千万字。
全书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六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总计6109部。
内容繁多,分类明晰,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康熙御览后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但一直搁置,直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廷锡重修,并删去陈梦雷的名字。
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才将陈梦雷名字署上
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
陈梦雷在《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这部大书「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一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逝世,诚亲王失势,陈因曾侍读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陈梦雷和两个儿子再次被雍正帝发配黑龙江,这时他已是高龄七十四的老人了,又顽强地度过十八年的岁月。
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于戍所,终年九十二岁。
陈元龙清 1652 — 1736
维基
陈元龙(1652年—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高斋广野居士谥文简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县(今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榜眼及第。
祖先本高姓,过继到陈姓。
康熙二十四年,登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
当时左都御史郭琇弹劾高士奇,牵连到陈元龙,称其与高士奇联宗,结为叔侄,招纳贿赂,康熙帝就要罢免陈元龙高士奇
高士奇的年龄与官职都在陈元龙之上,陈元龙上疏奏辩:“臣家本来就出自于高姓,族谱明明白白记著。
如果说臣要去交结高士奇,为甚么反而是高士奇称臣为叔父?
”此后事情得到清白,命其恢复职位,此后累升至侍读学士
康熙四十二年,再升为詹事府詹事,因父亲生病而乞养归。
此后授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五十年,升任吏部侍郎,后授广西巡抚
当时广东歉收,广西米价高,其派遣官员抵达湖南去买米平价。
康熙五十四年,修建兴安陡河闸,保护两广地区运输。
此后在省城养济院,立义学,创育婴堂,建仓贮谷。
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
康熙六十年,调任礼部尚书
雍正帝继位后,命其守护景陵
雍正七年,与左都御史尹泰同授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后因广西公费亏空等事,免除文渊阁大学士职位。
雍正十一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令其子编修陈邦直归侍养。
乾隆元年去世,赐祭葬,谥文简
徐元梦清 1655 — 1741
维基
徐元梦(1655年—1741年),舒穆禄氏,字善长号蝶园谥文定
满洲正黄旗人
清朝学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户部主事
康熙二十二年,迁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
以讲学负声誉,大学士明珠欲网罗之,其迁词曹直讲筵明珠尝荐于皇上。
徐元梦明珠方擅政,亦不附明珠
后因德格勒私抹起居注案,夺官逮下狱,几处绞刑,后皇帝饶其不死,被鞭打一百。
康熙三十二年,供职上书房,教诸皇子读书。
康熙四十一年,充顺天乡试考官
康熙五十三年,授浙江巡抚,临行前赐御制诗文集及鞍马,康熙五十四年,上疏:“杭州绍兴等七府旱潦成灾,已蒙蠲赈,并截漕平粜。
未完额赋,尚有十三万馀两,请秋成后徵半,馀俟来岁
”皇帝批准。
康熙六十年,上赐以诗,曰:“徐元梦乃同学旧翰林康熙十六年前进士祗此一人。
雍正元年,署大学士,充《明史总裁
高宗即位,命直南书房,充《世宗实录》副总裁
乾隆六年秋,有疾,十一月,疾剧。
乾隆命皇长子视疾。
又遣大使来问候,徐元梦伏枕流涕曰:“臣受恩重,心所欲言,口不能尽!
大使出去后,呼曾孙取《论语》检视良久。
翌日遂卒。
太傅,赐祭葬,谥文定
李煦清 1655 — 17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5—1729 【介绍】: 满洲正白旗人字旭东
李士祯子。
包衣。
荫生。
康熙元年,授中书舍人历官韶州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
三十一年,任苏州织造,在官三十年,经常专折密奏地方情形,为康熙帝所倚重。
雍正帝即位后,免官,抄没家产,发遣口外,死于戍所。
王心敬清 1656 — 17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6—1738 【介绍】: 陕西鄠县人字尔缉号丰川
诸生
李颙弟子。
雍正乾隆间屡举不赴。
曾主讲江汉书院
治理学,以明、新、止至善为归。
有《关学编》、《尚书质疑》、《诗说》、《丰川集》等。
周振业清 1660 — 17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0—1730 【介绍】: 江苏吴江人字右序一字意庭
雍正副贡。
有《义亭集》。
庄清度清 1660 — 1749
维基
庄清度1660年10月15日—1749年10月14日,即顺治十七年九月十二日乾隆十四年九月初四日),字系安号省堂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
年少时颖异,善写文章,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江南乡试取中举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会试第七名会魁,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名进士出身
江西南昌府奉新县知县
其科考墨卷传出、刊行后,时人奉为名家。
奉新县任内,设置义仓,捐养廉银提倡义举。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大计荐举卓异,升任湖南凤凰通判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湖南巡抚陈瑸保举特荐,升授山西大同府朔州知州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自备鞍马押运军粮至阿尔泰察罕叟尔清军大营吏部议叙,予记录三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推升礼部仪制司员外郎
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省补行大计,朔州知州任内荐举卓异。
四月二十六日吏部引见,雍正帝朱笔点出记名,升补礼部仪制司郎中
十二月,改刑部郎中
雍正二年(1724年),差充甲辰湖南乡正考官
封奉政大夫
雍正七年(1729年),年七十岁辞官归乡,与族中子弟讲论经史,抉摘奥义,津津不倦,得以见到族弟庄培因、庄大升取中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举人,号称「前后同年」,为一时盛事。
庄氏族中六十岁以上已辞官者合组「九老会」,清度是最年长者,有诗句:「九人六百三十岁,林下相逢尽一家。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初四日,卒,年九十岁。
钱名世清 1660 — 17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武进人字亮工一字絅庵
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
夙负文誉,王鸿绪万斯同修《明史》,聘为助手。
后以投诗年羹尧事夺职,逐回原籍。
世宗并赐榜书“名教罪人”四字,命悬于中堂
有《崇雅堂集》。
维基
钱名世(1660年—1730年)字亮工一字亮功号絅庵江苏武进人
有文名,为“江左十五子”之一。
康熙癸未高中探花
钱名世年羹尧乡试同年,交情颇好。
因此捲入年羹尧案,革职回籍。
雍正帝亲书“名教罪人”四字悬其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举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
翰林院编修,累官侍讲
田文镜清 1662 — 17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2—1733 【介绍】: 汉军正黄旗人,原隶正蓝旗
康熙二十二年,由监生授福建长乐县丞,历知县知州等官。
五十六年,任内阁侍读学士
雍正元年,署山西布政使,以剔除积弊受世宗重视,累官至河南山东总督兼任北河总督
十年,以病解官。
卒谥端肃
在官不避嫌怨,被世宗视为疆吏之楷模,御史谢济世文镜贪虐不法,竟遭谪戍。
高宗即位后,对其苛刻搜求,有所批评。
毕天祥清初 1663 — 17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3—1733 【介绍】: 意大利人。
清初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
1687年入遣使会。
康熙三十八年受教廷传信部派遣,与法籍遣使会士穆天尺来华。
初在广东学习中文,两年后同到四川成都附近传教。
四十四年,教皇特使铎罗来华时,曾往广州迎候,并任翻译。
在京时受到清廷疑忌。
四十五年,随使臣南下时,在南京附近以私行出京名义被捕,押至北京下狱。
四十九年,被押至广东监禁,共被囚19年。
在狱中,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任命其为四川宗座代牧,乃举穆天尺自代。
雍正帝即位后,因教皇本笃十三世之请求,被释放。
后寓居于广州雍正十年被驱逐至澳门
死于该地。
王奕清清 1664 — 17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太仓人字幼芬号拙园
王掞子。
康熙三十年进士历官詹事
为父赎罪,从军忒斯、阿达拖罗海。
雍正四年世宗又谓奕清与弟奕鸿谄附年羹尧,命赴阿尔泰军前效力。
乾隆初召还,寻卒。
善书,工绘事。
巴多明清 1665 — 17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5—1741 【介绍】: 法国人字克安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康熙三十七年白晋来华,在内廷供职,为圣祖讲授人体解剖学。
世宗继位后,仍在内廷供职。
雍正四年俄使萨瓦来华谈判通商缔约时,任译员。
七年世宗下谕设立译学馆,受命主其事。
时虽有禁天主教之令,然因供奉内廷多年,受宠如故。
乾隆六年卒于北京
有《德行谱》、《济美篇》、《巴函选译》。
朱轼清 1665 — 1736
维基
朱轼(1665年—1736年)字若瞻号可亭江西省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高安市村前镇)人。
朱轼自幼苦读,“束身励行,通经史百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
历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抚吏部尚书,有惠政,居官廉洁,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自诸生宰相,食不二味,衣不鲜华,而爱国忘家,唯民休戚是念,凡所学必以身践之”。
雍正朱轼在懋勤殿设讲坛,教育弘历,被誉为“帝师元老”。
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雍正赐诗:“忠岂唯供职,清能不近名;眷言思共理,为国福苍生。
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七日卒于京城
太傅谥文端次年归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