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顾鸿志,字学逊,奉贤人。诸生。有《逊斋学古初编》。
维基
沈维鐈(1778年—1849年),字子彝,一字鼎南,号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县人,进士出身。沈维鐈为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幼时家贫,受知于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嘉庆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累迁侍读学士。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主福建乡试,留任学政。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授工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业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诉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因禁烟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后破格复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国藩为沈维鐈撰行状。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对联,挂于室内。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0—1865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祖庚,号药房。翁同龢兄。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佐江北大营军事。官至安徽巡抚。以对捻军作战失利罢官,戍新疆。留甘肃军营办事。在营病卒。谥文勤。有《巽轩杂记》、《巽斋自订年谱》(翁同龢补)。
维基
沈曾桐(1853年—1921年),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光绪十二年(1886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改会典馆图上详校官、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十八年,为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授会典馆图上纂修官、次年改会典馆图上总纂官。光绪二十八年,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八旗小学堂提调官、编书处总纂官、武英殿协修官。次年任武英殿纂修官、撰文处行走。光绪三十一年,任文渊阁校理。光绪三十三年,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后改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任云南提法使。
朱丝词·跋
慧情冶思,欲界天人。正使绝笔于斯,不妨与晚明诸公分席。若为之不已,将恐华鬘渐凋,身香浸减。耆卿、美成晚作皆尔,达者当有味斯言。戊戌,东湖庵主沈曾植记。
朱丝词·跋
余本不工词,又雅不喜为无题诗。少壮日偶有缠绵怫恻之隐,则量移于长短句,非必绝无好语,而举止生硬,不能烟视媚行,良用自憎。乙庵跋时,已绝笔十馀年,迄于今盖绝笔三十馀年矣。此卷久欲焚弃,以先室人写本,未之忍也。既而翻阅一及,则旧事历历上心。虽酸辛,尤足咀味,遂竟存之。著雍敦牂七月,石遗老人记。(录入:顾青翎)
云起轩词影稿·王瀣跋
右文道希先生《云起轩词》手稿一册,光绪甲辰春,余假以录副。是秋先生殁于湘中,此册遂留藏木斋家。今春木斋之子伯举持来商付影印,余按,此稿较徐刻缺四十二首,然如《点绛唇·布被新霜》一首、单调《风流子》一首、《望江南·秋色好》二首,刻本亦未载。稿中书有年月者,如《齐天乐·再游龙华》一首、《念奴娇·答皮麓门》一首、《点绛唇·九日》一首、《八归·答沈子培》一首,刻本并佚其年。其两本俱未载年,如《祝英台近》一首、《八声甘州》一首,以半塘次均同作考之,则前为乙未作,后为甲午作。《木兰花慢·寄木斋》一首,刻本有叙,则为癸巳闱后作。《摸鱼儿·惜春》一首、《念奴娇·题壁》一首,有先生手写横轴,称丁酉春间作(今藏伯举家)。手稿所佚词,如《齐天乐·题高氏瓮芳录》一首,子安丈曾以徵题全册见示,则决为壬辰以前作。《疏影·秦淮有赠》一首,木斋亦曾以小笺见示,尾署「芗德」二字云,先生别号。则辛丑秋间也。今两本叙次全异,此稿影出,即可参校字句,尤与先生身世出处所关非细。稿中间有代录,及先生落笔偶误(如《满庭芳》作《满江红》,《侧犯》写作三段),鉴赏者自能知之。伯举属为跋,因并举所仅知者附于后云。癸酉十月,溧水王瀣。
文道希先生诗集·陈诗序
夫诗者,持也。兴观群怨,范围弗过,品汇事物,曲成弗遗。其大旨达于书,通于易,可以从政,可以处变,绍先启后,连抃而无穷,居守正行,载义粤稽,往哲固如斯矣。今者,叶君遐庵刊《文道希先生遗诗》,督序于余。余少生长于粤,知文氏先世宦粤事甚详,后又得从道希先生游,谊不容辞,援笔述之。先生曾祖讳守元,敦诗尚义,称于乡闾;祖讳晟,守惠州,调嘉应,咸丰时遭寇殉难;父讳星瑞,击贼复仇,官至高廉道。先生幼而惇敏,长益闳通,为陈兰甫先生高足,词采轶俦辈。光绪庚寅成进士,以一甲第二授编修。癸巳恩科典江南乡试,考覆务求才实,是科得人为盛。旋擢侍读学士,感激帝知,屡上封事,太后憎之。丙申削职南归。戊戌政变,太后怒责珍妃。珍妃者,广州将军长善女,先生尝授书者也。虑祸及,走日本,与扶桑诗人游处,庚子乃归国。是秋,余从吴彦复师至沪,居于邻巷,袖诗抠谒先生,一见奖成不遗,记诗有「神山风雨走孤鸾」句,尤为先生激赏。时八国师旅陵突中原,日薄崦嵫,翠华西狩,余作《太清乐府》纪时事,先生见许,谓似二李。会合肥相国北上议和,先生赋感事诗,有「无分麻鞋迎道左,收京还望李西平」句,又和陶诗有「乞食偶得饱,高卧亦似仙」句,泽畔行吟,不忘忠悃,有古贤风烈矣。先生旋归萍乡。甲辰夏,复至沪,同游张园,品核人物,因出视《山居》诸篇,谓效皮陆在野言野。秋八月,复游湘中,病卒,年四十九。先生修躯山立,耳白似欧公,既得其名,未得其寿,弥可慨已。原号芸阁,晚号纯常子,自著《纯常子》一书,用庄子「纯纯常常,乃底于狂」之语,寓感伤也。初家贫,薄游江浦,客吾邑吴武壮军中,武壮为荐入粤都张靖达幕。居积年,文檄敏赡,同辈推服。先生既没,公子永誉公达以诸生抱学穷居,亦历佐粤皖段少沧、沈子培两提学幕,有声于时。先生四世,人人有集,一门风雅,江介所稀,谈者比之乌衣王氏。余近纂《皖雅》,兼及名宦,斠录遗诗,用光简册。遐庵与先生累代通家,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日,独能捐金搜刻全集,诚可谓守道不变,好行其义者矣。己巳六月,庐江后学陈诗。
维基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时金蓉镜任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对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节庵先生诗集·跋
梁节庵丈生平吟咏甚富,惜无手定诗稿。清光绪丁酉间,龙丈伯鸾刻《知服斋丛书》,有《节盦集》五卷,旋抽出不复印行,故流传颇少。今通行者为余君越园、卢君慎之辑刻遗诗六卷,叶君遐庵辑印续篇一卷。余君序云:卷一、卷二悉依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今校龙刻亦多互异。如卷一第一首,卢本为《龙丈寿祺宴集家园赋呈》,龙刻为《书堂》。卷一《寄康祖诒》,卷二《赠康长素布衣》,龙刻皆删之,殆怵于党祸欤?而龙刻多于卢、叶两本之诗,凡十首,似两君皆未获见龙刻五卷本也。顾卢、叶两本往住羼入沈寐叟、王可庄二人之作。卢本卷六《答寐叟用晞发集夜坐简韶卿》三首,其第一首为沈氏原作,(第三首题为《雨夜呈寐叟仍前韵》,卢本误并前题。)叶本《赠可庄》一绝,乃王氏题画扇以赠丈者,见丈手写诗扇及王苏州遗书中。其他编次亦多舛误,疏于校勘,读者多不之审。而丈诗尚不祗此。往予见丈诗稿于友人斋头,皆系散篇,每诗一叶,有纪香聪评语者,迄未装钉,故龙刻亦淆乱无次也。比岁予客澳岸,寓寮无事,不揣谫陋,欲合卢、叶二本重为编次,增辑佚诗,写成定本,俾知人论世者有所参考。爰博采丈手写诗扇,遇有年分异文,辄记于简端。并取龙氏刻本、丈子思孝、杨师果庵、廖师伯鲁、许君鹤俦、叶君遐庵、杨君子远抄本,参以近人诗文词集、日记诗话,钩稽考證,按年编次,管窥所及,并加按语以识之。综龙、卢、叶三本及予新辑者,存诗一千三百七十馀首,诠次为六卷。至丈诗屡有窜易,与行世刻本不同者,则皆以其晚年手迹为据,而列其异文为校记附后焉。昔余君编诗时,距丈捐馆仅数载,犹感知其作诗年月者鲜,艰于商摧。今又三十年,同时辈流日渐零落,犹幸遗稿日出,得以推寻,然莫为之前,予亦曷能成此也?丈服官鄂渚而外,南北住还,踪迹靡定,其中编次,虽经极意考索,仍恐不能无误,则俟后有为丈编诗谱者订正之。若夫丈之荦荦大节,具在《清史》本传,虽不籍诗以传,而其诗亦自足千秋,世有定评,无俟未学揄扬也。忆乙酉之岁,余返抵里门,时伯师亦自樵山归,相约共辑丈佚诗,各出所获互示。嗣余病疽,疗于海滨,犹时时以佚诗寄示相慰。今此编告成,实赖其启发端绪,而伯师已一瞑不视矣。悲夫!番禺汪宗衍识。
遁盦乐府·序
昔予与君同官吴中,归安朱古微侍郎侨寓听枫园,一时所往来者皆当世词人,张次珊通参、郑叔问舍人、陈伯韬大令及君尊人沚莼先生常在座。吾曹获以燕间承绪论,参校乐文,研讨声律。或旦夕得一词,则传简互欣赏。是时君方肆力经史,著书曰史微。其为词特寄兴所及耳。辛亥后君始写定词一卷,侍郎为编入沧海遗音者是也。君慊然自以为为足,而侪辈已绝叹君造诣之深。矧君自遘世蹇屯,益励士节,勤撰述。其寓思于词也,时一倾吐肝肺芳馨,微吟斗室间,叩于窈冥,诉于真宰。心癯而文茂,旨隐而义正,岂余子所能几及哉。予尝谓词人易致,学人难致,学人而兼为词人尤难致。有学人之词,有词人之词,君乡先辈沈寐叟,学人也,曼陀罗寱词,学人之词一。叟遗书他人不能董理,而君优为之。其笺注蒙古源流,散布丹墨于眉行间,及身为写定,君为校补发正者又数十百事,勒成完书。叟固不能为君之词也,词于文体为末,而思致则可极于无上,学者虽淹贯群籍,或不能为,盖记丑无所施于用,强之则伤其格。若于学无所窥者,但求诸古昔人之词,又浅薄无足道,弥卑其体,其上焉者止于词人之词而已。君,学人也,亦词人也,二者相因相济而不相捍格,词境之至极者也。君又尝为清史撰乐志,于一朝言律吕之书剖析明朗,条列精简,谓隋唐登歌杂苏祗婆、龟兹乐,以律吕文之神瞽弗世等于诗,亡其分别古今,使不淆溷,诸泥古乐以求唐宋词律者可资以发矇正惑矣。平日论词及字音阴阳清浊之辨,谓词兴于唐,唐人读音有异于今,引慧琳一切经音义之反切为证,则尤前人所为言者。君今将刊其续所为词,因书弁简端,以告承学之士。己卯季秋,新建夏敬观序。
词学图录
胡小石(1888-1962) 名光炜,号夏庐、倩尹,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斋名愿夏庐。南京人,原籍嘉兴。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早年师事李瑞清,李精碑学,又交沈曾植、郑大鹤、王静安、曾熙等,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书艺大进。1920年秋,梅庵(李瑞清)先生病逝,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熙共葬之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植梅三百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曾厉拒为蒋介石写六十寿文。光炜于文艺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历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有《胡小石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