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叶大庄晚清 1844 — 1898
人物简介
叶大庄(1844~1898)字临恭号损轩侯官县阳岐乡(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下岐村)人,同治十二年举人,曾官邳州知州
张之洞两广总督,招之入幕,诗名益著。
前期服膺厉鹗,句律皆研炼刻琢,不落凡俗,后读易顺鼎《四魂集》而喜之,改途其其体,风格遂变,有《写经斋诗文稿》等。
延清清末民国初 1846 — 1917
维基
延清(1846年—1917年),字子澄、紫丞,号小恬、梓臣铁君,自号巴里客,晚号搁笔老人,巴哩克氏,汉姓氏,京口驻防蒙古镶白旗人
朝官员,进士出身
工诗。
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生于江苏镇江
同治十二年癸酉举人十三年甲戌(1874)进士
初任工部主事,先后任职于工部都水司屯田司、宝源局印等,官至工部郎中光绪三十年(1904)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任内阁侍读学士三十四年(1908),为钦差专使往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祭奠喀尔喀扎萨克多罗郡王博尔济吉特氏蕴端多尔济(父桑斋多尔济,庶母生母汉军旗吴氏,嫡母慎靖郡王允禧嫡长女县君爱新觉罗氏,祖父多尔济塞布腾,祖母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养父雍正帝胤禛)。
宣统二年(1910),派充文职六班大臣
任职工部期间,与诗友、正蓝旗汉军进士胡俊章成为同事。
延清的诗才最早受到时任江苏学政工部侍郎的内务府镶黄旗汉军进士宜振的重视,延清初次来京时住在宜振家中,正是在那里与宜振学生胡俊章相识,延清胡俊章的表兄正红旗汉军保昌 (同治进士)进士同榜。
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二年(1876)间,与延松岩(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忠恪公杜氏延茂,阖家殉难于庚子国难)、崇仲蟾(内务府镶黄旗汉军杨佳氏崇光,其父进士宜振)、李钟豫(字毓如,别号了然,编写京剧剧本《龙马姻缘》又名《南安关》)等人组织“七曲诗社”,相互酬唱。
俞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初九延清的信函,那年季延曾托付时就养苏州的友人胡俊章转交给俞樾自己的新作,而俞樾在阅读后欣然回赠延清自己的两卷新诗稿(该信函载《俞樾函札辑证》,2014)。
光绪三十四年(1908),加入都门诗社“著裙吟社”。
收藏印有:锦官堂藏书印,铁君铁君)。
曾收藏画家张士保的《太常仙蝶图》(1865)(友正蓝旗汉军进士胡俊章,门生苏州府候补知府胡玉瀛等跋)。
为画家王荫昌的《慕仰梧书屋第二图》题跋(户部尚书阎敬铭嘱画,曾国藩题引首,题跋者还有镶白旗满洲景星 (朝)、易顺鼎镶黄旗满洲奭良(父词人承龄)等)。
程颂万清末 1865 — 1932
词学图录
程颂万(1865-1932) 字子大号鹿川田父又号十发居士
湖南宁乡人
早年入湖北总督张之洞幕。
候补知府
曾创设广艺兴公司,又督建造船厂。
民国,长为寓公。
少即工诗,在里结湘社,与易顺鼎等唱酬。
亦工词,清而不枯,艳而有骨。
有《宁乡程氏全书》、《美人长寿庵词》、《定巢词》。
美人长寿盦词集·自序
吾湘先士鲜言词学,近岁葵园祭酒始聚刻六家词,惟湘雨翁致力专壹。
湘绮翁文诗通八代消息,为词辄工,非所尚也。
友人易中实菽由,昆才雄轶,与王梦湘陈伯韬数子并工于词。
予则专诣于诗,诗所不能达,乃为词以喻其旨。
甲午以后,东南才俊摈弃文辞,竞言新学,余方游宦牵率吏事,不复填词。
岁己亥提调自强血糖,况君夔笙适来分校
夔笙旧家湘野,尤邃于词,因为余撰录旧词得三百六十阕,复谋别撰若个阕,并己作与中实子合为六家。
呜呼,运会陆沉,词流羁苦,其忠爱绵恻掩抑零乱之语,极其至者,盖尝躐诗一等,直接离骚,容若梁汾之徒藐已。
慨自宋衰,迄乎昭代,得竹垞、迦陵、茗柯三君子出,而词学大昌
然朱病其碎,陈病其粗,张病其泥。
后生刻画艰于志学,则又入于昔之邹董,今之郭姚,而病其佻,莫能以重笔涩笔相挽救。
昔先君子与同里曾先生传均竺好为词,酷嗜稼轩、美成,而极之于白云、白石,其于昭代词家蹊径,毋乏涉焉。
颂万夙承庭学,艺能无似,凡兹撰录,聊遣有涯。
夔笙乃谓消息清真,不囿于南北两宋流派,因概论吾湘作者及昭代词家得失之故,著之简端。
质诸夔笙,知余词不足为诸君殿也。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夏五月中浣宁乡程颂万自序于武昌莺坊苍寓邸。
美人长寿盦词集·词话
张雨珊祖同)《湘雨楼词话》曰:程君子大填词,清丽绵婉,渊源家学,用笔尤尚中锋。
其望江南诸作,较迦陵为过之。
盖以清婉擅长,彼固非词家本色也。
其《长亭怨慢》词云:凝伫。
镇孤篷日暝,断雁空江愁暮。
瘦来眉月,莫瘦了、初三眉妩。
怕此后、惨绿衣衫,梦不到、昏黄庭宇。
伴冷焰残灯,门外病鸦啼树。
又云:当初见惯,只道是、寻常歌舞。
念别来、叶叶春衣,已灭了、香尘非故。
二词凄清,故自不减白石。
丙戌六月
谭仲修)《复堂日记》曰:宁乡程子大,在长沙联湘社唱酬,如二易何王,英英侠少,而吾友江夏郑湛侯,以风尘吏虱其间,刻行湘社集。
子大《蛮语集》填词婉密,所为诗才匆不匮,趋向亦正。
辛卯五月
王幼霞鹏运题词曰:曩夔笙京师四印斋,唱酬无虚日。
夔笙于词不轻作,恒以一字之工、一声之合,痛自刻绳,而因以绳余。
余性懒漫,顾乐甚不为疲也。
夔笙武昌,与子大以词相切磨。
子大词清丽绵至,取径白石、梦窗、清真,而直入温韦,得吾夔笙伺尚专诣以附益之,宜乎相得益彰矣。
子大邮示《十发盦词》定本,因识数言简端,益念吾夔笙不置。
庚子三月
易中实顺鼎题词曰:昔迦陵陈先生早岁未尝专力为词,至乃裒然大集,精采横溢,与纳兰、长芦相鼎足。
由其读书多,故能金碧楼台,弹指涌见。
子大之于词亦然。
迦陵出之以恣肆,子大出之以秾挚,为少异耳。
若夫尺度吻合,则更出迦陵一头地。
昔人有言,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
子大闳识孤袍,用能别吾湘词派而定一尊。
比闻子大况君夔笙谋精选己作,合以陈君伯韬王君梦湘,并下征鄙词洎家弟菽由之作,为湘中后六子词,与葵园祭酒所刻前六家并行。
余词于四君无能为役,分镳清真、平睨方回,愧且幸矣。
庚子五月
美人长寿盦词集·言愁阁笛谱
子大先生属余斠勘词集,余颇有刍尧之献,乃壤流不择,一声一字,斟酌靡遗。
且必互商而后定稿,可谓能充谦受之量者矣。
子大词本精丽,近更沉着。
五代之华藻,入南宋之高格。
周吴可作,何以易之。
庚子春前五日,楚望阁夜谭记此。
子大提调荆湖强学,余分斠俄德文斋。
素心晨夕,尊酒论文,致足乐也。
玉梅词人况周仪记。
余尝谓清真词是两宋关键。
子大胜处,酷似清真,是不为南北宋两派所囿者。
同夕又记。
辛卯二月廿七夜顺鼎校读一过,尤佳者用朱围别之。
言愁阁笛谱二卷。
最初之作,起己卯,讫丙戌
都如干阕。
易子中实撰录于前,况君夔笙斠勘于后,余得以审知音病,窜易僇,刻而襮之。
既竟,识其缘起。
光绪庚子灌佛日颂万自记。
易顺豫
琴志楼诗集卷二
易顺鼎弟,字由甫
杨增荦
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予初不识昀谷先生
壬申秋王逸先生相谓,宁有诗哲在迩,而君竟失交臂者?
因亟求为介见,晤言欢甚。
比后予移寓,适与隔巷,过从益密,而知先生之身世亦渐详,尤服膺先生之风概,不徒于文字为忘年交也。
癸酉冬先生病且亟,予日数诣之,躬其医药,知将不起,促先生北返,为之经纪后事。
复以先生弃家遁迹,卒以客死,虑其文字之久而或湮,谋为剞劂。
顾先生晚修净业,虚空粉碎,自视已若尘埃,遑恤楮墨?
殁后,检其遗书,得写本凡百六十册,中以涉禅宗、类语录及爱好古籍、随读随钞者为多,皆部居淆杂,艰于排比,则取其较可辨析之古今体诗十馀册,先编次为八卷,都七百六十二首,又经其嗣君觉非追忆及别为觅寄者,补录三十六首。
觉非之言曰:「先子于清季,与李亦元曾刚甫赵尧生罗瘿公陈散原樊樊山秦宥横左笏卿吴瘿公易实甫夏吷庵吴康伯胡漱唐丁叔雅向仙峤蔡燕生桂伯华叶遐庵黄孝觉温毅夫潘若海王病山、章曼仙诸丈唱和颇富,今所载才一二,其原稿必失于岭南无疑。
」考先生清宣统二年法曹官粤,兹集中卷第十九页次和赵幼梅见赠之《重和二首》,有「旧写好诗坐卧俱,友人嗟赏疑梵书。
自失此编百回索,甚于赤水求玄珠。
閒中追诵遗八九,得君俊语欢何如」之句。
予尝叩先生,审即在岭南时事,与觉非之言正符。
又《石遗室诗话》屡论列先生诗,称其「一官都下,块然独处,如戒行僧,终岁苦吟,有作必以示予与尧生瘿公
乱后箧衍零落,仅馀数首」云云,亦一證也。
先生日记残页,谓曩著有《倓堪杂录》、《昀谷丛稿》等书,今悉未睹,惟存散文数十篇,及《寅寮睡谱》上下两卷,容俟续刊,以公海内。
残页并自叙爵里:名增荦更名僧若,派名封炎,字昀谷一字延真号滋阳山人
清咸丰十年庚申九月二十五日生,江西新建籍。
光绪四年戊寅县学附生。
十七年辛卯补廪膳生。
二十三年丁酉本省乡试,中式第八名举人
二十四年戊戌会试,中式第一百三十八名进士
刑部主事
三十一年乙已,保送热河理刑司员
三十三年丁未,调回本部,开办京师地方审判厅。
三十四年戊申,补授推事
宣统元年己酉,法部保送知府,分发四川补用。
二年庚戌两广总督奏调广东,署法科参事
共和纪元五年,任国史馆协修
六年,官司法部秘书
十三年,官交通部参事
并备录之,以志其生平云。
乙亥初秋绍兴中岳
(录入:鸿雪)
吴彭年晚清 1875 — 1895
全台诗
吴彭年(1875~1895)字季篯浙江馀姚人
年十八,为诸生
乙未(1895)春,以县丞需次台北刘永福闻其才,延为幕客,以其熟谙韬略,胆识过人,倚为左右手。
台北陷,刘永福虑台中有失,议兵往,吴彭年慨然请行,率七星旗兵七百,副将李维义佐之,往驰大甲。
苗栗破,吴彭年彰化中部战役,吴彭年张军幄,于八卦山之役,中弹卒。
台南庠生陈凤昌壮之,洒酒为诗以祭之,越年为之负骨归乡。
连横台湾通史》、吴德功《让台记》有传〖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
(2)程玉凤《吴彭年徐骧合传》,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
  吴彭年存诗〈和易实甫寓台感怀〉一篇六首,见连横台湾诗乘》,风格悲壮,盖其慷慨赴义,固已蕴于诗中。
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黄浚清末至民国 1891 — 1937
聆风簃诗·梁序
光绪丙午,识哲维于北京,年裁十六耳,讷于言,约敕如宿儒,而治学甚力。
三年,己酉,同笔砚大学文科,不久皆弃去。
国变后,时时相见谈诗,或纵论时事。
未几,樊樊山易实甫周沈观俞恪士梁任公辈皆集京师,每有赏会,辄并举余与哲维,于是世人遂以齐名相指目矣。
顾哲维汎爱而嗜吟,海内之称诗者,鲜不往复唱和,名乃益盛,然独昵近余,每有作,必就商,安而后已,如是者八九年,逮庚申政变,余为逋人,踪迹始稍稍远矣。
哲维少好骈俪之文,方弱岁时,即驰书老辈,争论文体,故其为诗亦沈博顽艳,喜作才语。
俭腹者读之,如入都之市,目不暇给。
顾独谣孤赏,亦尝为淡远閒适之言,乃知能者之不可以一方囿也。
哲维未冠入官,浮沉记室者几三十年,颇不自得。
丁丑秋,战事初起,遽以事见法,盖其平日审度国势,主款最力,既不得抒,每有出位之谋,又不自检括,动为雠者所藉口,既以身殉,而国亦随破。
及今思之,向者之烛照几先,明若布算,使其言行,其所全不更大耶?
余维古今文人,张华潘岳陆机陆云谢灵运谢朓温子升薛道衡陈子昂宋之问李邕卢仝张羽高启孙蕡之伦,或死于冤,或中于法,当时之毁誉爱憎,亦至不一矣。
及时易事迁,世人诵其文章,震其风采,往往有生不同时之恨,彼贵寿考终,与草木同腐者,使人转不详其名氏,然则人生所尚,殆在此不在彼矣。
哲维既喜谈政,胸中抑塞不平之气,一寓于诗,其所非议刺讥,或当或不当,然函孕史事,比附故实,如珠玉出箧,光采烂然,并世作者,未之或先也。
方哲维未逝时,书坊贾人将流布其诗,其后遂怵祸谢绝。
余急收其稿,以归其子劼之,釐为《聆风簃诗》八卷,且集赀使授诸梓,而以长短句附焉。
呜乎!
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申之以姻亚,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捖,然一展卷间,彷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
回忆哲维临命之岁,序余《爰居阁诗》,脱稿视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
今劼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徵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
辛巳春长乐梁鸿志
(录入:顾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