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祁寯藻清 1793 — 1866
词学图录
祁寯藻(1793-1866) 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
山西寿阳人
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由庶吉士编修,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谥文端
为学主张训诂,倡导宋诗,重学识、性情。
陈衍石遗室诗话》以为"道、咸间钜公工诗者,素讲朴学,故根柢深厚,非徒事吟咏者所能骤及。
"《近代诗钞》以祁诗冠首,达119首之多,对后来"同光体"影响较大。
有《䜱䜪亭集》32卷、《䜱䜪亭后集》12卷。
邓辅纶清 1818 — 1893
全台诗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湖南武冈人
咸丰元年(1851)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
早年与王闿运结识,相互唱和。
陈衍《近代诗钞》评其诗:「弥之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湘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音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
」 著有《白香亭诗文集》。
金和清 1818 — 1885
近人之言诗者,亟称郑子尹郑子尹
子尹盖颇经丧乱,其托意命词又合少陵次山昌黎,镕铸而变化之,故不同乎寻常之为诗也。
上元金君仍珠以其尊人亚匏先生遗诗刊本见惠,读之彷佛向者之读子尹之诗也。
至癸丑甲寅间作,则一种沈痛惨澹阴黑气象,非子尹之诗所有矣。
夫举家陷身豺虎之穴,谋与官军应,不济,万死一生,迟之又久,仅而次第得脱,岂独子尹所未经,抑少陵所未经矣。
经此危苦而不死,岂乏其人?
不死而又能诗,且能为沈痛惨澹阴黑逼肖此危苦之诗,无其人也。
先生与子尹同时,子尹名早著
然知子尹之诗,不知先生之诗,欲不谓之贵耳而贱目也,岂可得邪?
乙卯人日侯官陈衍书于京师
龚乾义清末近现代初
人物简介
龚乾义字惕庵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诗坛领袖陈衍的乡人、友人,多唱答之作。
陈衍石遗室诗话》说他“任香山鹤山,有德政,能造士”。
《近代诗抄》收录其诗三首,俱为五古。
陈衍称:“龚惕庵诗思窈曲,尚多可录者”,“遗珠尚多”,对他的多思苦吟颇为赞许。
萧道管
萧道管字君佩一字道安
侯官人
同县光绪壬午举人、学部主事陈衍室。
有《萧閒堂遗诗》。
陈琇莹晚清 1851 — 1889
全台诗
陈琇莹(1851~1889)字芸敏福建侯官人
幼颖异,长于诗,光绪二年(1876)考取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江南道御史河南按察使等职。
光绪十二年(1886)御史身分奏请台湾学政事宜,后数度至台湾,客于板桥本源家。
惜体弱多病,年仅三十九岁便与世长辞。
陈琇莹以书法闻名,其中又以小楷最为人称道;此外兼善律赋与试帖诗,惜作品不多见。
〖参考唐赞衮台阳见闻录》,收于《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页11;陈衍《近代诗钞‧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页707。
〗今陈氏作品辑录自唐赞衮台阳见闻录》、赖子清台湾诗醇》及《孔教报》等。
(廖振富撰)
沈曾植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2
沈乙盦诗·序
余与乙盦相见甚晚。
戊戌五月乙盦以部郎丁内艰广雅督部招至武昌,掌教两湖书院史学,与余同住纺纱局西院
初投刺,乙盦张目视余曰:「吾走琉璃厂肆,以朱提一流,购君《元诗纪事》者。
」余曰:「吾于癸未丙戌间,闻可庄苏堪诵君诗,相与叹赏,以为同光体之魁杰也。
」同光体者,苏堪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自是多夜谈,索君旧作,则弃斥不存片楮矣。
乙盦博极群书,熟辽、金、元史学舆地,与顺德李侍郎文田桐庐袁兵备昶论学相契,词章若不屑措意者。
余语乙盦:「吾亦耽考据,实皆无与己事。
作诗却是自己性情语言,且时时发明哲理,及此暇日,盍姑事此?
问皆诗料也。
」君意不能无动,因言:「吾诗学深,诗功浅。
夙喜张文昌玉溪生、山谷内外集,而不轻诋七子。
」诗学深者谓阅诗多,诗功浅者作诗少也。
余曰:「君爱艰深,薄平易,则山谷不如梅宛陵、王广陵
」君乃亟读宛陵广陵
明年,君居水陆街姚氏园,入秋病疟,逾月不出户,乃时托吟咏。
余寓庐相密迩,有作必相誇示,常夜半叩门,函笺抵余,至冬已积稿隆然。
明年,庚子之乱,南北分飞,此事亦遂废矣。
君诗雅尚险奥,聱牙钩棘中,时复清言见骨,诉真宰,荡精灵。
昌黎东野刿目鉥心,以其皆古体也。
自作近体,则无不文从字顺,所谓言各有当矣。
余生平喜检拾友朋文字,君作落余处者殆百馀首,念离合之踪无定也,特序而存之。
光绪辛丑陈衍
海日楼诗集·序
寐叟既殁之十有二年,其孤慈护既刊其所著《蒙古源流笺證》,乃出所裒海日楼全诗九百馀首,请序于余。
因念数十年来所有朋好,相与为文字骨肉者,凋谢略尽,黯然不可为怀。
涛园之诗,寐叟犹及为序,节庵散原序之,今惟散原与余存耳。
《记》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然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则仍述吾两人往来聚散倡酬书札之素,以写余悲。
往者涛园尝言,予兄弟于朋辈之为诗,能鼓舞而督促之,使裒然成帙,乃戏以催耕之布谷、促织之络纬相况,可云善谑。
涛园素罕作诗,自要先伯兄木庵先生客皖南大通淮北正阳关,不两年,成《正阳集》一巨册。
陈韬庵太傅少作多不存稿,自里居与先伯兄相倡和,始存其稿,至今殆千首。
余之怂恿寐叟为诗,则已详同客武昌时所作序中。
嗣是寐叟出守南昌,则资余游匡庐提学皖省,则招余游安庆寐叟将赴欧美考察政治,则寓余武昌寓庐;辟地上海,则海日楼、谷隐诸所居,余尤数数至。
其踪迹,彼此诗中,约略可寻。
寐叟论诗,与散原皆薄平易,尚奥衍,寐叟尤爱烂熳。
余偶作前后《月蚀》诗,寐叟喜示散原散原袖之以去。
寐叟诗多用释典,余不能悉,余《题寐叟山居图》五言古四首,寐叟亦瞠莫解,相与怪笑。
寐叟短札诗稿存余所者,无虑百馀通;其散见于余诗话者,不能尽也。
今翻阅兹编,武昌以前所作,盖廑有存,其他为余未见者,亦罕矣。
其选入《石遗室师友诗录》《近代诗钞》者,至二百首,皆其尤精者。
故余于寐叟之诗之甘苦酸咸,敢谓知之之深,一如己诗之甘苦酸咸。
其足为外人道者,固已具《诗录》《诗钞》中所首载之鄙论已。
癸酉端阳节后,七十八叟陈衍书于苏州之聿来堂。
海日楼诗·跋
先师沈乙盦先生曾植,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庵先生,未之或先也。
其学术之广袤,略见于《学思文粹》王蘧常先生所著《嘉兴沈乙盦先生学案小识》及王静庵先生沈乙盦尚书七十寿言》。
以予浅学,不足以窥先生宫墙,兹不具论。
耳食所闻,康长素初入,意气飙发,目无馀子。
因介得晤先生
长素不能京语,乃以笔谈。
首问先生:「在今之世,尚得为孔子释迦、基督、穆罕默德否?
先生以片语折之,方爽然自失。
又闻俄国哲学家克塞林伯爵东来访道,自矢心如白纸,不存纤毫成见。
至沪,因介得见先生,反复问难,卒之衷心倾服,以为得未曾有。
又闻杨仁山先生治唯识法相学,亦得先生启示,而欧阳竟无师作《杨仁山先生传》,竟无一语涉及先生,具见先生学泽沾被之广,有非后学所能尽知者。
亦如先生精研我国律学,而今日谈清季研律学者但知溯源于沈家本尚书也。
先生之学,海涵地负,近世罕匹,诗词藉以抒情,固其馀事耳。
先生所著《曼陀罗寱词》,朱彊村丈已为之刊行。
诗则以卷帙稍多,未付剞劂。
先生于诗本不多作,诗柬唱酬,实由于客武昌帅幕时以应陈石遗先生之倡议,其颠末具详于《石遗室诗话》与石遗先生《海日楼诗》二序中。
先生学问奥衍,精通汉、梵诸学,先生视为常识者,他人咸诧为生僻。
其诗本清真,但以捃拾佛典颇多,遂为浅学所訾病。
第其精粹及合于石遗室所标举之平易准则者,已为石遗先生选入《近代诗钞》及《石遗室诗录》至二百首,则已足供后人窥仰矣。
散原丈跋,知流寓沪渎后收拾散佚,录存近作,经哲嗣慈护重辑成四卷本。
予此本则据临川李證刚先生翌灼所钞录者编次而成。
石遗先生序二,知慈护重辑本录诗九百馀首,證刚手录本则显不及此数。
予虽忝列门墙,然除髫年应童子试时得数瞻风采外,先生迅即赴皖学使任,予又出国治草木之学,久不得奉手请教益。
戊午执教南雍,始获间至沪寓拜谒,亦未得读全稿。
證刚手录本次序颇多讹舛,證刚没后,予从其哲嗣假来,编次成今六卷本。
他年如有学人参照慈护重辑稿,并网罗石遗先生所录存及其他佚稿,俾成全璧,梓以行世,亦盛世尚文之要政也。
印度大诗哲泰戈尔,其国人备致敬仰,近方为之举行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
而我国大哲如吾师,时人多不能举其姓名,第以书法尚为人所宝重。
浮世遭遇之不同有如此者,悲夫!
庚子立夏,门下士胡先骕敬跋。
沈瑜庆清末民国初 1858 — 1918
全台诗
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别号涛园
侯官(今福州)人。
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二年(1886)以父沈葆桢功恩赏主事,签分刑部
先后会办、总办江南水师学堂,宜昌加抽川盐厘局,上海吴淞清丈工程局。
二十七年(1901)补淮海道
历任护理漕督,湖南按察使顺天府山西、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贵州河南布政使等职。
宣统三年(1911),调任贵州巡抚
辛亥革命后,贵阳光复,遁迹上海
陈衍交好,曾出资刊《元诗纪事》。
善诗。
其诗熟于史事,有感而发,尤以《正阳集》多名篇。
另有《涛园集》、《涛园诗集》〖参考:(1)刘德成、周羡颖主编《福建名人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1版1刷。
(2)《福建通志列传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95种,卷5。〗。
  沈瑜庆光绪初曾来台,〈哀馀皇〉一首痛悼清末海军败坏,以致有割台之役,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饶芝祥晚清 1861 — 1912
人物简介
1861-1912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
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
二十年进士,选授编修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光绪帝慈禧太后逃至西安
二十八年赴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典试湖北,因奔祖母丧未赴任。
时值清廷废科举,郡绅推芝祥建昌府学堂讲席,在家乡兴办实业,创立厚生种植公司。
光绪三十四年被召回京,擢御史,补辽沈道,又转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慈禧太后光绪帝相继去世后,芝祥上疏弹劾内监李莲英,认为其罪当诛,一时声振朝野。
新昌(今宜丰县)胡思敬并有“西江二御史”之誉。
参与清廷“预备立宪”事宜。
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
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
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
芝祥为文“骈散兼工”,奏议“博辞穷辩”,著名的有《请诛内监李莲英折》、《弹两广总督袁树勋折》等,所撰传记、序、铭尤受桐城派影响,为晚清同光体巨擘陈衍所推崇。
亦擅草行书。
著有《占斋诗文集》。
王允皙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9
碧栖诗词·序
光绪乙酉,余方十龄,从塾师林先生游。
先生独行士也,性介,貌傲岸,触其微睨有不谓尔者,则夏楚随其后。
余钝读,艰于背诵,又好弄,跳踉不止,师故绳之不稍宽。
一日向晚,有客至,黑衣裤褶,挟其田间之容,闯然就高座。
席未暖,索饧饴饼饵之属不绝口,急若弗及待者。
师虽峻,亦不禁匿笑,而心异乎客之所为。
客为谁?
则吾王丈又点碧栖先生也。
丈籍长乐,世居南江之亭头乡,距省五十里许。
是秋掇乙科,意甚得,每入城,辄诣其舅氏邱宾先生
先生,吾戚串,馆于吾家者,故丈与吾昵,引之为小友。
逾年,闽有文酒之会曰支社,黄子穆周辛仲林怡庵黄欣园林畏庐、高愧室、卓巴园、方雨亭陈石遗诸长者实号召之。
月三四集,集必吾家之双辛夷楼。
先世父、先君子皆与倡和为乐,丈亦与焉,齿虽未然,周旋坛坫间,与诸老宿相接,龂龂不稍下。
会城书院林立,凡课艺,丈自为之,强使余任其庄书之劳,往往至夜深忘倦。
丈祖讳有树,故夔州太守也,丈席其馀荫,徜徉村居垂三十年矣。
厥后累踬春官,境渐困,悉以其幽忧之疾发之于倚声。
初为王碧山,因自署曰碧栖
嗣复出入白石、玉田之间,音响悽惋,直追南宋
潍县张公韵舫亦能词者,守兴化,耳其名,延为山长。
既而选授建瓯教谕
居恒郁郁,复偕雨亭方丈杖策出塞,应奉天将军依克唐阿之招。
筹笔之暇,始放手为五七言诗。
初喜贡父排奡,山谷奥密,积而久之,复肆力于东阿嘉州,故意境高远,不可一世,是真能以少许抵人千百者。
当丈入北洋海军幕府时,密迩畿辅,人物辐辏,与王幼遐给谏、朱沤尹宗伯辈相过从,接其谈论风采。
又目睹戊戌庚子之变,孤愤溢怀抱,故其所著,无一非由衷之言。
改革后,南北传食,讫无宁岁。
迨宰皖之婺源,则管领山水,意稍有所属。
能以吏事入诗,而诗境又一变。
归休偃蹇,耽悦禅诵,遂不复作。
而其毕生悲欢愉戚、跌宕慷慨之志之所蕴结,一寄之于诗若词,而所获仅此。
殁二年,公子泳深奉遗稿,丐韬庵太傅编定付校刊。
惜沪乱转徙,为手民错简,稍失次,然大体无损。
丈年少时洒落不羁,看花长安,雅有杜书记之癖,中岁遭际,颇似刘龙洲之于辛稼轩,晚而折腰,非其志也。
俯仰四十馀年前,纪群交谊,沆瀣无间,所谓意气伟然,极一时之盛者,今何可得耶?
己亥三月,与丈由闽中乘海筹军舰来沪,桐侯军门、畏庐雨亭二丈适同舟,风猛,巨浪山立,余眩晕吐茵,狼藉至呕血,赖丈喔咻之,得以无恙。
此又其性情真挚,足以萦吾胸臆,历久而不能忘者,附缀于此,益不胜人往风微之恸矣。
甲戌小暑闽县李宣龚序。
丁惠康晚清 1868 — 1909
人物简介
丁惠康(1868—1909)字叔雅号惺庵
广东丰顺人
丁日昌第三子。
少与里人曾习经齐名。
复与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并称“清末四公子”,陈石遗谓其“能诗善书精鉴别,声名藉甚,当世士夫,无不知有丁叔雅
在同时三公子中,当兄事伯严,弟畜彦复
”(《石遗室诗话》)叔雅“二十许乃游京师,所交皆一时贤俊,相与讲求新学。
己亥岁暮,客沪。
废立之议起,沪渎司电经莲山太守元善浙江上虞人,抗疏谏诤,君实左右其事,厕名其列。
遂见恶于当路,君翛然物外,畅然自适。
癸卯,岑西林督粤,延君入幕,主持兴学事,赴日本考查学校。
已归,明年以持论不合,辞去。
君虽粤人,不乐粤中风土,自是恒羁旅都门沪渎
志不肯事权贵,与时俯仰,竟以贫病,于宣统元年四月晦日卒于都门客邸,年四十有二。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既殁,曾刚甫为董其丧。
吴保初清末民国初 1869 — 19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13 【介绍】: 安徽庐江人字彦复号君遂
吴长庆子。
荫生。
刑部主事,与刚毅争一案,愤而自脱公服出署。
弃官后居上海,曾电请西太后归政光绪帝
后以唐才常事牵连,避往日本年余而归。
工诗文,与陈衍等相酬和。
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
施梅樵清末至民国 1870 — 1949
全台诗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鹤,早岁号雪哥,壮年改为蜕奴,晚号可白捲涛阁主人又号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
彰化鹿港人
父亲施家珍岁贡生,曾任福建福宁教谕
施梅樵性豪迈,重气节,天资甚高,读书过目成诵。
光绪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
日本治台后,绝意仕途,日惟以诗酒自娱。
与同乡洪弃生许剑渔及苑里文人蔡启运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诗会」,并担任「大冶吟社」顾问,积极从事诗教。
中岁以后,流离转徙,到处设帐授徒,以期延续斯文于不坠。
生平风流自赏,晚年生活困顿,牢骚抑郁,悉发为
〖参考施让甫施公梅樵家传〉,《鹿江集》,彰化瑞明印书局,1957年;林翠凤《施梅樵及其汉研究》,中山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9年
洪弃生认为施梅樵:「传诸他日,将在郑所南之间,拟于本朝,岂居赵瓯北之下。
施士洁谓其:「雄秀精深,各臻其妙。
」〖以上两则见施梅樵《捲涛阁草》序,台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
陈衍则以为梅樵:「才大心细,元气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
」〖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
〗大正十年(1921)门人杨尔材、袁饮湘、李樱航与其侄施石甫施让甫共同刊印编校《捲涛阁草》。
民国四十六年(1957)施让甫再辑《鹿江集》出版。
施梅樵另有〈玉井话〉、《白沙集》、《捲涛阁尺牍》、《见闻一斑》、《读书劄记》〖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国璠《台湾乡土文物浅说》,台北北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82年
〗,除部份〈玉井话〉可见于《鲲洋文艺社报》外,其馀皆未见刊。
民国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将《捲涛阁草》、《鹿江集》重印,编入《台湾先贤文集汇刊》第三辑,题为《梅樵集》,由龙文出版社出版。
兹以《捲涛阁草》、《鹿江集》为底本,参考鹿港文教基金会所藏《施梅樵草》、《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鲲洋文艺社报》、《孔教报》、《台湾学》、《诗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报刊集编校增补。
杨永智撰)
石维岩清末至现当代 1878 — 1961
人物简介
石维岩(1878-1961)潮州人字铭吾号慵石晚号慵叟
少习举业而独好词章音韵之学。
1914年汕头律师业,馀暇以吟咏为乐。
与侯乙符,刘仲英师陈衍石遗)。
陈氏誉称"岭东三杰"。
“壬社”第二任社长,为潮州诗坛所宗。
著有《慵石室诗钞》四卷,《词钞》一卷。
江古怀清末至现当代 1880 — 1958
维基
江古怀 (1880年—1958年)字伯修晚号却痁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
晚清名士,中国近代诗人,书法家,法学家。
一生作诗千首,留有手抄诗作《却痁楼诗抄》。
江古怀清朝光绪癸卯(1903年)举人,曾留学日本,专攻司法日本私立政法大学毕业,获最优等生称号。
宣统二年(1909年)参加清廷为留学生设立的游学毕业生廷试,成绩最佳,被授予法政科进士,又领旨授翰林院编修
他是中国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诗人,也是陈衍开办的说诗社重要成员。
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回国后任福州法政学堂教员。
辛亥革命后任福建都督府外交部秘书福建福安建瓯古田等县知事。
后在福州执行律师业务。
1933年后任甘肃绥靖公署军法处少将处长,省政府秘书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日本傀儡政权。
任华北临时政府行政院秘书
1939年4月任维新政府司法行政部参事
1940年4月1945年2月汪精卫政权的监察委员。
1945年2月又任汪精卫政权的立法委员
黄浚清末至民国 1891 — 1937
聆风簃诗·陈序
秋岳少治诗,与仲毅芷青、敷庵诸子知名当世,既而从余治小学史学、为骈体文,彷佛治公羊治大戴之仪郑堂,治尚书墨子之问字堂,五七言亦遂与前数子者小异。
余生平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三百篇之大小雅材是已。
今人为诗,徒取给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名家,虽号称钜子,立派别,收召才俊,免于风而不失之憾者盖寡。
然余言者,吷庵审言、无识数人而已。
短章长谣,骎骎雅材而不遗风人旨趣,近贤中况诸广雅、涧于,殆足方驾,亦以难矣。
秋岳为朝官,困王城中,不废啸歌,閒岁出游,求江山助,悽惋之作,都千百篇,付刊将成,叙以勖之,不足为不知者道也。
乙丑冬月,石遗老人书于匹园。
郑容清末近现代初
人物简介
郑容字国容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布衣,曾因家贫,一度弃学从商。
有《无辩斋诗》。
性恬淡自适,“貌似头陀,溷俗守拙,无几微愿外。
小时尝慕为僧,戏烧顶发,宛受剃度。
”不慕富贵,“及先生门,先生见君诗喜曰才如郑生盍出应试?
君以不乐科举辞。
”其诗《杂书》自明志云:“轩冕者谁子?
识我不善变。
禽兽之富贵,宁敌人贫贱。
”语颇惊悍(陈衍语)。
生平不出其乡,交游甚少,陈衍将其诗与何振岱相提:“梅生之工诗,乡之人罕其匹。
国容诗工者时时举相近,独惜其足不出里门,少山川友朋足以激发其意气。
”可谓中肯。
其诗“趣幽旨洁,不规取时尚,而自与古合”,“甚为陈韬庵郑太夷所赏。
大略近体工者似后村、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