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周福清(1838年1月22日—1904年7月13日),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山,浙江会稽县(今属绍兴市)人。清末政治人物,以同进士出身入仕,选翰林院庶吉士,捐内阁中书。晚年因科场案入狱,抑郁而终。孙鲁迅(周树人)、周作人和周建人皆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有《觚庵诗存》四卷。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词学图录
邵章(1872-1953) 字伯絅,一作伯褧,号倬庵,又署崇伯。浙江仁和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留学日本。1925年曾经办鲁迅控告章士钊对其非法免职案。与郑文焯、张尔田、夏孙桐、邵瑞彭等交往。善书,当年北京城门上之榜书出其手。有《云淙琴趣》等。
词学图录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父,久居北京莲花寺,因别署莲花龛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善于诗词曲、书画、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与陈师曾最善。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皆赞之。民国初生活贫困、父母子女皆亡,身体瘫痪,贫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维基
顾琅(1880年—?),原名芮体乾,字石臣,号硕臣,江苏南京人。中国矿业工程师。1902年3月,南京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带6名该学堂学生赴日本留学,其中有5名官费生:周树人(即鲁迅)、张邦华、芮体乾、伍仲文、刘乃弼,以及1名自费生陈衡恪。顾琅原名“芮体乾”,初到日本时便改名“顾琅”。他们这批学生同入日本弘文学院学习。在弘文学院期间,他曾和鲁迅合作编著了《中国矿产志》。后来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他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游学毕业进士。此后他曾任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奉天本溪湖煤矿公司技师、农商部第二区矿务监督、实业部参事、专门委员等。
维基
洪镕(1877年—1968年2月15日),字铸生、一字竹荪,安徽芜湖人,中国教育家。洪镕幼年在上海就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以廪贡生被清政府选派到日本帝国高等工业学校留学。其间,他被推中国留日同学会的十二位评议员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自日本回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获得工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辞官,到京师高等实验学堂任教习。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命洪镕为国立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校长。1918年2月,洪镕与蔡元培联合举办学术演讲会,并聘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新旧各派学者演讲。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为营救被捕学生不果,而一度辞职。1922年,他辞职回归故里,在芜湖广福矶创办私立芜湖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更命名为私立芜湖中江中学,1927年停办,1928年复办,1931年又停办。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日军占领芜湖,该校停办。1928年2月安徽大学成立后,1932年因学校欠款,校长辞职。1932年6月,洪镕和方振武、许世英、柏文蔚、杨武之等十五人组成安徽大学董事会,解决学校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经黄炎培举荐,于1951年12月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8年2月15日,洪镕在北京逝世。1981年,洪镕骨灰从北京迁到芜湖镜湖烟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