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颜延之云:「诗无九言。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仲洽之言,未可为据。」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白耷山人识。
众香词
彦因归康某,结缡三月,兵渡钱塘,从夫避乱天竺,后为官军所获,挟之北去,题诗卫州旅壁四绝。一曰:“风劲空江羯鼓催,降旗飘飏凤城开。将军战死君王系,薄命红颜马上来。”又曰:“广陌黄尘暗鬓鸦,北风吹面落铅华。可怜夜月箜篌引,几度关山作暮笳。”又曰:“春花如醉绮如烟,良夜知心画阁眠。今日相思浑似梦,算来可恨是苍天。”又曰:“盈盈十五破瓜初,已作明妃别故庐。谁散千金齐孟德,镶黄旗下赎文姝。”后之过此者,哀而和之。其《阮郎归》一词,见《杭州西湖志》。
维基
乔用迁(1788年—1851年11月16日,乾隆戊申-咸丰辛亥九月二十四日),字敦安,号见斋,又号恒斋、鉴斋。湖北省汉阳府孝感县(今属孝感市孝南区)人,咸丰初年官至贵州巡抚、太子少傅。早年为县廪生。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式甲戌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八十七名。授内阁中书。二十二年(1817年),丁母忧回籍。二十五年(1820年),服阙,九月,充军机章京。道光二年(1822年)闰三月,补授内阁中书。五年(1825年),升任内阁侍读,随即丁父忧回籍。八年(1828年)二月,服阙,补原官侍读,仍兼充军机章京。六月,充方略馆纂修官。十一年(1831年)二月,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员、知府用。十月,授广西南宁府知府。十四年(1834年),调任桂林府知府。十六年(1836年),升任甘肃巩秦阶道。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初二日,擢任广东按察使。十九年(1839年),英吉利商人在广东市场私售鸦片烟,经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谕令上缴销毁,英国军舰移往澳门继续贩售;九月间,乔用迁偕同布政使熊常錞受林则徐令带领兵弁,数次于穿鼻洋、尖沙嘴炮击驱赶英舰。十二月,得到林则徐奏报保奖。二十年(1840年)二月,署理广东布政使。九月初四日,升授山西布政使。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因山西巡抚杨国桢赴任闽浙总督,乔用迁署理山西巡抚。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鸦片战争,浙江乍浦失守,江苏省城告急,道光帝廷寄六百里加急谕乔用迁选派将官管带预先挑选的太原、大同精兵一千人驰赴苏州交牛鉴、程矞采调遣。五月,因天津可能被英军攻击,廷寄六百里加急谕乔用迁截回已启程前往江苏的山西兵一千人,改赴天津;又调用山西省所存抬炮、抬枪,挑选二三百杆,委员解赴天津交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收存备用,随后乔用迁奏报已经拨用抬炮、抬枪二百杆及铅丸火药运往天津。讷尔经额奏请增兵防守天津海口,经兵部议请于各省兵额中酌量裁拨;乔用迁奏请于山西抚标左右二营、太原镇、大同镇所属各营内裁减马步守兵160名,并以突然裁撤兵额将造成兵丁生计困难,请自道光二十三年起各营兵额遇缺不补,限年完成裁减。获得允准。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因审理范守仔强奸未成本妇羞忿自尽一案未能查出疑窦,遭到议处。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十四日,升任贵州巡抚。贵州省苗民村寨平时有客民依附居住,经前任巡抚嵩溥清查苗寨,将客民户口编入保甲,不准续增,并奏定查核章程,每年将迁离的户口按册开除。二十六年(1846年),乔用迁奏陈:「苗寨附居客民,或仍归原籍,或别徙他乡,固属事所恒有。惟佔籍既久,生齿日繁,其子孙每有分户另居者。各府厅州县,祇将旧户徙去者开除,不将分居户口载明,日久易滋流弊。查分居客民,租垦荒山,自食其力,相安已久,即属编氓。应请饬各地方官,督率村寨保长人等,将客民旧户徙去若干、现存若干、分户另居者若干,一律查载办理。」获准实行。二十七年(1847年),以湖北原籍水灾,捐银一万两以备赈济,受到交部优叙。乔用迁奏言:「黔省民苗杂处,狱讼不平,酿患必巨,教唆之犯尤应严惩。遵义举人周应先受贿干讼,请褫革。」八月,奏报前任广东南韶连道刘晸昌在籍滋事,请暂行革职提审,获准。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二十三日,赴京陛见。因贵阳府定番州民人韦阿香盗枪走火身亡,知州童翚详文伪称田潘大打猎误伤;安顺府归化厅李陆氏被伍帼钧殴毙,署通判方联远违例不验尸,乔用迁奏请将二员革职获准。又奏称贵州州县员缺不多,办理领运京铅、采购滇铜,往返需耗时二年,常有前次派运尚未返回、后次派运接连不断的急乱情形,加以升迁调任等事故,无人能署理职缺,请拣发曾经外任、现在吏部投呈履历的候选知县6员以供委任。三十年(1850年),清平县城墙炮台坍塌,知县郑选士出力勘估及修理,乔用迁奏请奖叙。二月,咸丰帝上谕命乔用迁遴选将弁督率兵勇堵截由湖南窜往贵州的匪徒。三月,驰驿奏报湖南匪徒窜逼贵州边境,已严饬堵剿之情形;随后咸丰帝警告情乔用迁有除暴安良职责,「如玩泄从事,致苗匪鸱张或与楚匪句结煽动」将严行究责。四月,以苗匪聚众抢劫、拒捕、杀害官员等案件已累积一百多件,乔用迁饬令候补知府胡林翼带兵深入苗疆搜捕,捕获案内大盗二百九十馀人,乔用迁又保奏、奖励出力办理的文武官员。当时湖南会匪李沅发纠众滋事,扰动贵州边境;乔用迁遵旨派遣贵东道周作楫、古州镇总兵崇福、镇远镇总兵秦定三各带兵勇,于贵州、湖南省境防堵攻剿。会匪又窜扰洪州太平山一带,经文武各官督兵攻击,生擒匪徒首领多名。又会同湖南官兵追剿到水口等地,大有斩获,剩馀匪众由贵州边境的摩天岭翻山窜逃。五月,逮捕李沅发,边境肃清,咸丰帝嘉奖乔用迁同心协力剿办,赏加太子少傅衔。六月,咸丰帝认为湖南、贵州相邻,一向有会匪出没,最好趁此时军事告一段落之际,尽力整顿,谕令乔用迁会同湖广总督裕泰筹议增兵设防、团练、保甲等各事宜。咸丰元年(1851年)九月二十四日,卒于任上,年六十四岁。咸丰帝谕照巡抚例赐恤,赐祭葬。
维基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岁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试卷得到宣宗褒扬,但此后会试却落第,房考刘逢禄深感可惜。1840年至1841年,曾参与裕谦戎幕,依照英国战俘的口供编成《英吉利小志》。1841年7月,在镇江与林则徐相遇,纵谈时事和今后对策。1843年1月,依靠林则徐在广州翻译的报纸并以林的《四洲志》为基础写就50卷的《海国图志》,而魏源撰写该书时曾长年待在南京,其宅邸即小卷阿。后魏源捐内阁中书,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进士,殿试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发江苏,赞权兴化。官至高邮州知州。1847年,魏源前往广州、澳门,访问知名儒者陈澧,会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采购各国书籍,将《海国图志》拓展为60卷。1853年,依据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人马吉士的《地理备考》,续写为100卷。晚年隐居杭州,潜心佛教,法名承贯。病逝于杭州。《清史稿》有传。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修敏,字定峰,一字耐庵。姓任氏,丹徒人也。方九龄,祝发于自然庵,礼玉衡平心为师。地擅江山之胜,游客登临,日不暇给。积累既钜,几无可支。及敏继席,清检旧逋,亏金三千。遂一意撙节,卒偿所负,更以馀赀,重新宇舍。临江右岸建观音阁,为文人燕息之所。又以定慧殿栋,年久荒残,金像露坐,慨然以中兴为己任。道光庚戌夏,南州彭都转玉雯避地养疴,假居寺寮。敏偶从谭论,得申其请。两江制府陆公立夫,输三千金,踰月而轮奂蔚然,更廓旧式。咸丰庚申,英吉利至天津议和,开五口商岸。于镇江设领事税务。时润城犹因发寇戒严,不得设关建署,乃移焦山。税务司者,已踞松寥阁,麾其主僧出。领事至自然庵,麾敏曰:“去、去。”敏若不闻也者。因复语之曰:“尔不解邪?”敏曰:“解则解矣,属有所思耳。吾意中西虽别,国礼无异。今日可夺吾庵者,他日亦为人夺。何必自君始邪?”领事默然,后欲去佛像,亦为敏所折服。领事知不可夺,立约租为宾主焉。然西人性乐山水,尤喜高旷。自海门溯江而上,焦山屹立中流,形若砥柱。南屏象阜,北带沙州,波谲云诡,旦夕数变。屡欲购地筑室,以为游息,终以敏一言而寝其事。故西人虽久寓山中,不得置一椽者,敏之力也。平昔虔心焚修,寺规整肃,中外钦之。以同治甲子四月二十七日示寂,塔于城东万寿寺云山。隙任赐为之传,杨葆光并记其与英人问答,详具山志。
词学图录
黄节(1873-1935) 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甘竹右滩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民国后入南社,长居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度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作品兼见唐诗文采与宋诗骨格,人称"唐面宋骨"。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有《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蒹葭楼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