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黄质清末至现当代 1865 — 1955
人物简介
黄质(1865 -1955) ,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
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林朝崧晚清 1875 — 1915
全台诗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
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上海返台定居。
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
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
随著1906年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
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
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
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
同化会由于台湾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
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
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
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
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
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
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
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
(廖振富撰)
黄欣清末至民国 1885 — 1947
简介
台南市人
字茂笙,后改为南鸣,号固园老人
世居台南府城,少从胡南溟习汉诗。
大正三年(1914)明治大学专门部正科毕业。
返台后经营农场鱼塭,后转投资工商业。
与弟黄溪荃将宅第辟为日式庭园,称为「固园」,为台南文人雅士聚会之所。
黄欣对地方文化颇为关注,于昭和二年(1927)创「共励会」,为民众及华侨夜间授课,又组织「共励会演剧部」,尝试写作新剧,巡回公演,以启迪民智。
昭和三年(1928)原拟创设台阳中学,后因总督府阻止未果。
四年(1929)全台联吟大会于台南召开,由黄氏任筹备委员长。
昭和十一年(1936)继赵钟麒之后任「南社」社长,在当时汉诗坛扮演重要的角色。
曾撰〈稻江建醮〉,劝惩世人去除迷信。
曾先后担任台南市西区区长、台南州协议会会员、总督府评议会会员等职,为台南府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士绅。
吴丈蜀现当代 1919 — 2006
人物简介
吴丈蜀字恂子别署荀芷四川泸州人1919年生。
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侧重于古典诗词格律研究。
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书法报》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月公开声明退出书法界,引起世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