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全台诗
陈槐泽(1885~?),字心南,号翕庵(或作翕庵)、秋星,陈薰南为其四弟。新竹中港人,后随父迁居台北松山。早年与魏清德结为金兰契,受其影响,发愤为诗,工近体,律绝俱佳,为「星社」社员,又继张纯甫之后,接续松社讲习教职。战后,获聘为松山国民学校代用教员,任期由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止〖同上注。〗。卒年不详,著有《翕庵诗集》。另,陈氏亦善书法,出入欧苏,晚年酷嗜刘石庵,遒劲中别饶柔润之趣。(黄美娥撰)
简介
合肥人,字元晖,号骏孙、弥龛。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李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以诗鸣世,著有《始奏集》、《佛日楼诗》,为郑孝胥、马其昶、陈三立诸前辈点名称许。约在一九四九年下半年来到广东,先居澳门,后迁移香港。《佛日楼诗》为作者生平自订的诗稿,其中晚年在港澳作品,收录一百多首,编为《大腓集》。李氏为诗,尊学同光体两大宗匠范肯堂、陈三立,远挹韩愈、欧阳修,即可谓是近代宋诗派之馀绪。
黄公渚诗词选
黄公渚(1900—1964) 字孝纾,号匑厂,别号霜腴。福建闽侯人。20年代受聘于上海著名藏书楼“嘉喜堂”工作,同时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任教职。1934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以教书为生。1946年又返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直至去世。其绘画笔力刚健,力透纸背,诗、书、画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曾与南北知名画家潘天寿、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上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中受冲击,1964年从青岛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自缢身亡。著有《楚词选》、《欧阳修文集选注》、《欧阳修诗词选译》、《黄山谷诗选注》、《陈后山诗选注》《匑厂文稿》、《金石文选》和诗词集《崂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