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全台诗
施士洁(1855~1922),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清台湾县治(今台南市)人,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1877)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生性放诞,不喜仕进。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道学、海东书院。与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及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又招其入幕,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乙未割台,施氏携眷内渡,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和林尔嘉、郑毓臣等台湾内渡文士,流连诗酒,为当地诗社「菽庄吟社」之祭酒。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1917年入闽修志局,既而寄居厦门。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 施士洁为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都给他极高的评价。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欧,近体则取法范、陆,得其沉郁深婉之旨。著作有有《日记》一册、《乡谈声律启蒙》一册、《?园吟草》四册、《后苏龛诗钞》十一册、《后苏龛词草》一册。后三种皆端楷誊写,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因蠹蚀过甚,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乃据「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维基
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登科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洁;南京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浩。《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见新科进士名单亦作施士浩。、原名应嘉,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福建台湾人,与其父施琼芳为清代台湾仅有的父子进士。父亲施琼芳,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进士。长兄施应浚,乳名增川,学名士沅,号瞿仙,邑廪生。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与宋代文人苏东坡相同,常以东坡自比,所以将诗集名称命名为「后苏龛」。家住台南赤嵌楼畔石兰山馆,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6巷,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15巷。施士洁于同治十年(1871年)17岁时被知县白鸾卿选拔为童生试第一名,后考试屡失意,奋发振作后,同治13年举茂才,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号称「小三元」。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乙亥恩科乡试,中试举人。光绪二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春试,中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二名,任内阁中书。先后任职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山长,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台湾道唐景崧之聘,主讲海东书院,门生许南英、汪春源均中进士,丘逢甲、郑鹏云文名显著。光绪十七年任唐景崧幕僚。1895年乙未割台后西渡回泉州晋江县西岑故里,曾任职厦门商政局,负责贡燕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县马巷厅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至福州「闽省修志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于鼓浪屿去世。施士洁曾先后加入文学社团,在台期间参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西渡后参加菽庄吟社。
全台诗
许南英(1855~1917) ,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清台湾府人。早年成立「闻 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光绪二十年(1894)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初抵厦门,转向汕头、鮀浦等地,后为生计赴南洋,不顺遂,返国后入都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降换广东知县。其后又分任广东乡试阅卷分校、佛山税关总办、徐闻、阳春、三水等地知县、福建龙溪知事,民国五年(1916)在林尔嘉(叔臧)的介绍下,到苏门答腊棉兰为张鸿南撰写传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许南英在台南时曾参与崇正社、浪吟诗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陈望曾等人唱和往来;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两度来台。期间与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有《觚庵诗存》四卷。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全台诗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清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祁徵祥拔置第二。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受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为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与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光绪三十年(1904)赴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民国二年(1913)与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于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林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黄文车撰)
简介
温丹铭(1869—1954年),名廷敬,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白罗村人,长居汕头。光绪十五年(1889)得广东学政樊恭熙赏识,录为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其时学子多攻读帖括之学,而他独致力经史互证,无意科名显世。旋进潮州韩山书院,从院长温仲和游,为学益进。1902年,与丘逢甲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开粤东办新学先声。后被聘为惠潮嘉师范学校校长、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教授等。曾主《岭东日报》、《公言日报》笔政。上世纪30年代初,任广东通志馆总纂兼主任、中山大学硕士委员会委员。40年代中后期,任潮州修志馆顾问。
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吾邑诗人,至丘丈仙根而大著。岛系中绝,诸老播迁,当莺喑燕哑之交,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尝试论之:先生之诗,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胜赏既多,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及其归隐故林,虽豪气未除,而机心已茁,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白,正如周处自游侠少年、射虎斩蛟,一变至道耳。
初,吾辈常见先生于妓筵欢饮中,身不离席,口不绝谈。次韵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惊叹无已。迨及中岁,则又见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时屈,盖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独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犹子也,私淑久而情谊深。少先生五岁,今兹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岁月蹉跎,于无闷草堂遗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往岁盍簪之会,从叔灌园始议剞劂,同社赞之;鹤亭、槐庭、豁轩三君子,又力任选校之勤。坐观厥成,此实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齐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则并世才人,有能谅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处于无可如何之境遇者,时取一卷置诸醇酒妇人之侧,荐以铜琶铁板之声,则痴仙之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天乎痛哉!
辛未(民国二十年)六月,兄子资修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