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傅锡祺清末至民国 1872 — 1946
全台诗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
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
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
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
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
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
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月,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
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风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风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
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
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
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
〖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
〗《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
梁启超清末民国初 1873 — 1929
全台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光绪十六年(1890)经陈千秋引荐,拜康有为为师。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时,与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
其后办《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鼓吹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达十四年(1898~1912)之久。
宣统二年(1910)林献堂相遇于日本横滨,建议台人效法爱尔兰放弃武力抗争,改采成立议会的方式争取岛民之权益。
1911年访台两周,游台期间,留下诗八十九首,词十二首。
1913年返回中国,先后在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任职。
1919年,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初,自欧洲考察返国后,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教育事业。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著有《清代学术概论》、《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全集》等。
梁氏在台诗作,原拟刻曰《海桑吟》,惜无定本流传。
以下所收梁氏之作,原刊于连横台湾诗荟》十六号及十八号。
(施懿琳撰)
林朝崧晚清 1875 — 1915
光绪辛卯(十七年)锡祺获识林君痴仙于童子试场。
时君年十七,早有能诗名。
以君夙慧,继以力学,其于词林中出一头地,早为当时能诗诸先辈所深期许。
  沧桑变后,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
既返故山雾隐,遂益肆力于诗。
壬寅(二十八年)春,以无聊之极,思倡设栎社,集诸同好互为唱酬,旁且诱掖奖劝,不遗馀力。
我台诗学如斯其盛,即归功于君之提倡,殆非过言。
自是之后,所感愈多,所为诗因之而夥。
年四十一,而无闷草堂诗集积稿已若干卷。
  捐馆以来,十有七年于兹矣。
我社创立首功者之謦欬,无从复接;所可接者,祗此数卷之遗音。
乃时至今日,未为之传,为社友者,何以自慰?
为后死者,又何以能辞其责?
客年春,君之从弟林君献堂敦嘱锡祺陪同社陈君怀澄陈君联玉同事选辑,克期梓行。
忆君在日,一诗之出,人争传诵,今则诗犹是也,似无须强为去取。
然于适兴之作或击钵之吟,则亦有以毋录为议者,因以勉从割爱。
选辑既定,谨以数语,弁其卷端。
至其诗词之工雅与其寄托之遥深,读者自知,不必赘也。
  栎社创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锡祺鹤亭序。
曷言乎诗?
情郁而不能无宣,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
曷言乎诗人?
思必深,视必锐,立辞必诚是已。
劳人思妇之所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虽诗人蔑以加也。
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则诗人之过人远矣。
  从兄痴仙先生幼即耽诗,为诸生,不日课举子业而课诗。
沧桑之后,诗酒两嗜,无日不饮,无饮不醉,而亦不醉无诗。
所著无闷草堂诗集,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
  回忆三十年前,兄尝以击钵吟号召,遂令此风靡于全岛。
有疑难之者,兄慨然曰:『吾故知雕虫小技,去诗尚远,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
嗟乎!
兄非独擅为击钵吟已也;且今之无闷草堂集中,亦体兄之意,不录击钵吟。
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数语者,以为非此则不足以知其人而读其诗也。
  兄下世十七年,挚友鹤亭槐庭、豁轩、太岳日以遗集付梓为念。
顾以南强善病,一再因循。
去年秋褉,复有以为言者,鹤、二公力用选校自任,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
而吾痴仙之苦心,亦将乘吾土文艺复兴之机共见于当世;所关至大,吾又恶可无言?
  一九三一,从弟献堂序于雾峰。
林资修清末至民国 1880 — 1939
中文百科
林资修(1880—1939)台湾日据时期的诗人。
字幼春号南强晚号老秋台中雾峰人
原籍福建平和,先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迁台。
林献堂从侄。
幼时受业于梁成楠,从学三年,于新学涉猎颇多。
喜读小说。
年十六,台湾沦陷,随叔父林朝崧避居泉州,未几返台。
以六首七律歌咏台湾抗日诸将,颇得好评。
1902年,与林朝崧倡办栎社。
1911年梁启超访台,观其诗作,称其“海南才子”。
1918年底,与蔡惠如等创办台湾文化社。
翌年元旦,又参与创办《台湾文艺丛志》,被选为理事
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创立,任专务理事
1923年,任“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专务理事,引起日本当局嫉恨,当年12月16日被捕,判处监禁三个月。
经终审判决,1925年3月2日台中监狱。
1927年,任台湾民众党顾问。
1939年病逝。
蔡惠如清末民国初 1881 — 1929
全台诗
蔡惠如(1881~1929)名江柳字铁生
台中牛骂头(今台中清水镇)人。
习经史,能诗文。
经营米谷会社及米谷公司,又投资「协合制糖会社」、牛骂头及员林轻铁会社。
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栎社」。
曾任台中区长,大正四年(1915)变卖家产,携眷定居福州仓前山,经营渔业。
又尝留学东京,倡议成立「台湾文社」,创刊《台湾文艺丛志》。
大正八年(1919)在东京联合台湾、大陆刘日学生组织「声应会」,后又偕蔡培火、林呈禄筹组「启发会」。
翌年,与林献堂重组「台湾新民会」,慷慨捐资筹办《台湾青年》。
联络各地同乡,组成上海台湾青年会、北京台湾青年会。
大正十年(1921)参与创立「台湾文化协会」,并担任理事
翌年担任《台湾》杂志董事。
大正十二年(1923)因「治警事件」入狱。
翌年七月三日举办「无力者大会」时,不慎失足受伤。
晚年因中风引发脑疾,病逝台北
著有《铁生诗草》〖参考《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
杨永智撰)
谢鲤鱼清末至现当代 1892 — 1959
全台诗
谢鲤鱼(1892~1959)字溪秋号竹轩,晚年使用南吼、易畅等笔名。
台南市人
父亲谢四围白手起家,成为郡城巨富。
兄弟四人,长兄谢友我为文秀才,次兄谢群我为武秀才,三兄谢石秋亦为文秀才
谢氏六岁时从当地宿儒蔡国琳读汉文,十四岁已有优秀的汉诗作品,为人所称道。
与三兄谢石秋籁轩)、侄子谢国文星楼)并称「南社三健将」;进士许南英亦称许之为「谢家三宝树」。
大正四年(1915)与谢国文相偕往日本神户留学。
大正七年(1918)结识前往日本的中国革命者胡汉民马君武何香凝,常有诗作往来唱和。
抵日之初,先就读于礼山中学,又于大正九年(1920)入日本中央大学预科就读,大正十四年(1925)经济学部卒业。
在学期间自行研读中国诸子百家,所作汉诗风格豪迈,发表于《台南新报》、《台湾青年》、《台湾民报》。
曾参加「东宁会」,与吴三连、丘念台、翁瑞淡等人有深交。
昭和六年(1931)满州事件发生后,谢氏积极研究汉方医学,对针灸之术尤有心得;昭和十六年(1941)加入「留东诗友会」,与林献堂甘文芳、高天成等人,互动频繁。
战后,因二二八事件之故,对国民政府至感失望,曾组织「侨日台湾省民和平促进会」,希望争取台人的权益和尊严,可惜未能成功。
民国四十八年(1959)四月十五日病逝于日本同和病院。
谢鲤鱼生前并无作品刊行,逝后,子嗣谢国雄搜集其生平诗文作品,编为《谢溪秋??诗????》,于昭和三十六年(1961)刊印,其中录有古典汉诗四十五题、五十一首。
此外,台南文史专家卢嘉兴民国五十九年(1970)曾撰〈清末遗儒台南谢氏昆仲文武秀才〉一文,因谢汝川、黄天横、谢国栋诸先生在资料上的协助,又增补了谢鲤鱼早年诗作二十七题、三十一首。
以下即据此二种资料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