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袁嘉谷清末至民国 1872 — 1937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
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
1891年袁嘉谷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
1903年6月,他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授编修
1904年7月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
1905年8月回国,他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
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学使1911年辛亥革命离浙归滇。
1912年5月,他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1915年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
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
梁启超清末民国初 1873 — 19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3—1929 【介绍】: 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
光绪十五年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同为戊戌变法首领,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主讲长沙时务学堂。
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
二十四年,参与“百日维新”。
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
辛亥革命后,初拥护袁世凯,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
文学上曾倡导文体改良、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五四”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
有《饮冰室合集》。
吴佩孚清末至民国 1874年4月22日 — 1939年12月4日
人物简介
1874.4.22-1939.12.4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
1898年投淮军。
1906年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
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
时年65岁。
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
修承浩清末至现当代 1875 — 1953
简介
修承浩(1875~1953)字翰青湖南沅陵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
曾任广西省抚台内收发并负责机要,并任宜山富川知事广东省阳江厅同知等职。
在此期间,结识蔡锷并秘密参加同盟会,两人意气相投,结为金兰
辛亥革命后,蔡锷将军云南省都督承浩公都督府秘书长,力助蔡锷创办云南讲武堂。
之后,任四川省永宁川东道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要职。
民国五年,当蔡锷率部护国讨袁进入四川时,承浩公正在四川永宁道,立即因势利导,力促四川军务陈宦宣布四川独立。
蔡锷病故,四川军政各派明争暗斗,官场腐暗,民生涂炭,其深感厌恶,于民国六年乞假回乡,筑庐隐居。
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多次邀请出任省府要职,均谢绝。
民国十五年,贺龙元帅北伐途经沅陵,仰慕承浩公高义,曾专程登门拜访。
民国十八年沅陵修纂县志,县长亨衢聘为修纂。
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常务委员、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陈寅恪清末至现当代 1890 — 1969年8月26日
词学图录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学习,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
1913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1914年归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
1918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习东方古文字。
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帅,清华改制后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
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
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
1947年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学教授
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
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
有《金明馆丛稿》、《金明论从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