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道营”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隋朝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姓杨
其先弘农太尉震之后也。
河东安邑之鸣条。
天怀颖发。
廓然物表。
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真营法师
鉴其高拔。
即为剃落受具。
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
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
经月便度。
深自惟曰。
经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
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
清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装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
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尚。
汲郡洪该所。
听成实始末。
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唯一苦受。
而有三差。
此文。
非谓以一行苦。
名为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若使果。
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
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
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
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该于时茫然。
后乃曰。
此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
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林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
听四分。
东行。
汉王召。
沧州志念
河间法楞。
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
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
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
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
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
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
含笑直视。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
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
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
观略同异凡经六载。
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
难人杀。
文帝崩。
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
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
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苍茫。
至于起慧。
非定。
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
学坐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谓法师等。
一从名教。
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
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寔安般处。
两夕专想。
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
安般观。
境界极明。
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
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
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
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
淋落泉中诸学坐。
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
请弘十地。
笑曰。
息驾修禅。
但名自利己法。
讲扬法化。
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
须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遂即弘敷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
数盈二千。
择交迁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
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