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志念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8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顾眄从之。
成名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高僧
居坐谓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济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僧智脱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7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丹阳庄严寺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帝入
住日严寺。
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藏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僧道逊隋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夙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
弟道谦。
俱为昙延法师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自蕃。
王府宰台省
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
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
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
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
其家五男子皆群盗所乘马殊壮。
谋窃之。
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
擐甲执兵怒立。
盗因却走。
徐察之无有也。
复进而所见如初。
至四五乃已。
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求忏悔。
国朝起义。
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者。
尤欲以城叛。
既而城拔被执。
将戮以徇。
涕泣请于执事曰。
此僧之过。
寔由教导不至而然耳。
幸以戮
执事悯其诚而释之。
贞观中
或请讲涅槃固辞。
固以请。
曰。
非敢辞也。
吾恐不终此席耳。
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
明日至谷中升座。
道俗齐集。
遽曰。
世界法尔。
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
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
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
寿七十五。
陈尸之次夕。
有异华绕出其地。
茎长一二尺许。
鲜荣方色如款冬。
而形相远不类。
或折置瓶中。
经年犹自若。
晋州一士人性好猎。
尝识闻逊之亡奇瑞如此。
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
顷之亦得华如前者。
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
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
劳于酬应。
去而游历山水。
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
贞观元年卒。
寿六十七。
哭之不胜哀。
弟子道基阇维收骨。
起塔树碑。
颂德沙门行友文。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虽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乃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