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魏晋
佛图澄西晋 232 — 34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
永嘉四年
来游洛自云百有馀岁。
常服气自养。
能积日不食。
善诵神祝役使鬼神。
腹旁有孔。
以絮塞之。
夜读书则拔絮出光。
照室。
斋则临水从孔中。
引肠胃洗濯。
乃还纳之。
每听塔铃以言吉凶。
皆奇验。
洛中𡨥乱。
潜草野以观变。
石勒屯兵葛陂专行杀戮。
沙门多遇害。
澄谒将郭黑略。
黑略馆之。
略后从征伐。
辄预尅胜负。
疑问曰。
孤不觉公有出人之谋。
每知行军吉凶。
何也。
黑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
幽灵所助。
近得沙门一人。
有异能解言。
将军
略有区夏已当为师。
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召澄试其术。
澄取钵盛水烧香祝之。
俄有莲花生钵中。
光色曜日。
由此敬信。
葛陂河北过枋头歒夜斫营。
澄先谓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既而以有备免。
尝冠冑衣甲执刀夜坐。
遣人问。
曰。
夜来将军何所在。
澄谓使者曰。
平居无𡨥。
何故夜严。
一日以事忿。
欲尽害诸道士
并苦澄。
澄匿。
黑略舍。
语弟子曰。
将军使人见。
问则绐以不知。
夜果使。
人至。
求之不得。
还白惊曰。
吾过矣。
吾过矣。
恶念适起则澄弃我去如此。
通夕不能寐。
思欲见之。
且澄上谒曰。
夜何之。
对曰。
公怒。
故避之耳。
今改矣。
敢尔来。
笑曰。
道人无乃谬。
襄国水源
在城堑西北五里。
忽涸竭。
问澄何以致水。
对曰。
当为敕龙乃与弟子法省等。
水源上澄坐绳床。
烧安息香。
祝之。
泫然微流有小龙长五六寸许。
戏水中。
俄水大至。
隍堑皆满。
鲜卑段末波攻众甚盛。
惧问对曰。
寺铃声云。
明日食时当禽段末波。
登城隍望之。
末波军不见其后。
失色曰。
末波如此可遽获乎。
更遣夔安问澄。
对曰。
已获末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
遇末波执之。
澄因劝赦其罪。
使还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曜遣弟岳攻
遣弟季龙拒之。
岳败退保石梁坞。
季龙坚栅守之。
澄时与弟子。
自官寺。
至中寺。
忽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日亥时岳败被执。
已而果然。
刘曜自攻洛阳勒将拒之。
左右谏以为不可。
以访对曰。
塔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
此羯语也。
秀支军也。
替戾冈出也。
仆谷刘曜胡位也。
劬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于是徐光独劝行。
留子弘镇襄国率步骑。
赴洛石堪卒生擒水中。
当是时。
澄取麻油合燕脂。
涂掌中。
使童子洁斋。
而后视之。
童子惊曰。
见军马甚众。
有一人长大白皙。
以朱絑约其肘。
曰此也。
遽以告弘。
赵天王
行皇帝事。
敬澄弥笃。
时石聪将叛。
澄戒曰。
今年中有虫。
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俄石聪果走。
自是每事必咨澄而后行。
号大和尚
子斌暴卒。
叹曰。
太子扁鹊能生之。
大和尚宁无意乎。
澄至以杨枝沾水
洒祝之。
又以手引斌曰。
起起。
斌遂生。
自是敕诸子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诣寺灌佛发愿。
建平四年。
四月天静无风。
塔上一铃独鸣。
曰。
铃声云。
国有大丧。
不出今年矣。
七月果薨。
子弘袭位。
俄而季龙废之。
自立。
迁都于邺。
倾心事澄。
衣澄以绫锦。
乘以雕辇。
朝会引之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举舆。
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
坐者皆起。
司空李农旦夕亲问。
太子诸公。
五日一朝
民皆奉佛相竞建塔寺
出家真伪相半多过僭。
季龙下书。
料简之。
著作郎王度奏曰。
佛外国之神。
非诸夏所应祠奉。
汉传其道。
唯听西域八建寺自奉其神。
汉人未尝出家。
魏承汉制。
亦循前轨。
今可令逍人。
不得诸寺致敬。
专遵典祀。
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
有犯者与淫祠同罪。
沙门者。
令罢道朝士多同季龙以澄故下书曰。
朕出自边戎。
忝居诸
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应所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
持听之。
澄尝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常弟法佐自襄国来。
相遇于梁台城下。
对车夜谈。
及澄佐归。
澄笑曰。
乃与法常对车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
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汝不识乎。
佐愕然愧谢。
于是国人相戒莫起恶心。
大和尚知汝矣。
澄所在。
无敢向之唾涕便溺者。
季龙太子邃有二子。
襄国澄语邃曰。
小阿弥。
比当得疾。
邃即驰信往视之。
果已得病。
大医殷胜。
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疗。
澄谓弟子法才曰。
政使圣人复出。
不能疗也。
已而果死。
邃将逆谓内竖曰。
和尚神道傥发吾谋当先除之。
澄将入觐。
谓弟子僧慧曰。
我有所过。
汝可止我。
澄过。
邃延上南台
僧慧引其衣辞𨗉归寺。
叹曰。
祸已兆矣。
因从容箴季龙
终不能解事。
发方悟其语郭黑略。
征长安北差。
堕羌围中澄改容曰。
郭公今有厄。
唱云。
众僧祝愿。
澄又自祝愿。
有顷曰。
脱矣。
黑略还自说。
方溃围欲走。
马力乏。
忽有人推己马借之。
得脱。
是日盖澄祝愿时也。
天旱季龙祷雨无应。
请澄自行有白龙二。
降临漳江口祠中。
雨方数千里。
澄遣弟子西域市香。
既行曰。
掌中见其遭盗劫将死。
乃祝之。
弟子还言贼欲杀己。
忽无故惊遁去。
黄河不生鼋。
忽有得者以献。
季龙澄见而叹曰。
桓温入河其不久乎。
元子已而果然。
大司马燕公斌为幽州
澄谓季龙曰。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痈烂。
季龙不解。
即敕诸处收马。
其秋有𧮂斌者。
季龙召至鞭之三百。
杀其母齐氏李龙又手杀五百人。
而后已。
澄曰。
心不可纵。
死不可生。
礼不可亲。
杀以伤恩也。
安有天子手行罚乎。
晋军出淮泗。
陇北诸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季龙怒曰。
吾奉佛供僧。
反致𡨥。
佛无神矣。
澄让曰。
陛下前世为商人。
尝于罽宾寺作大会。
会中有六十应真。
吾其一也。
有圣者曰。
此檀越命终。
报为鸡。
却后再反乃王晋地。
今陛下岂非奉佛供僧之报耶。
疆场侵噬。
有国之常。
何为怨谤三宝。
及兴毒念乎。
季龙跪谢。
因谓澄曰。
佛法戒杀。
朕于天下掌生杀奈何。
澄曰。
帝王事佛在。
体恭心顺。
显赞法道。
不为暴虐。
不害无孤耳。
民有为恶而不悛者。
其可不杀乎。
但杀不可滥刑。
不可不慎耳。
尚书张离张良家富奉佛。
及建塔庙殊甚。
澄谓曰。
事佛在清净无欲。
君辈虽敬佛而贪鄙不已。
游猎无度。
建塔千万何益也。
季龙梦群羊负鱼从北来。
寤以访澄。
对曰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后皆验。
尝从升中堂忽惊曰。
变变索酒噀之。
笑曰止。
已有自幽州来者。
言其日火。
有骤雨从西南来灭之。
雨有酒气。
石宣将杀石韬。
过澄居。
浮图一铃鸣。
澄曰。
解铃音乎。
铃云胡子洛度。
色变曰。
是何言欤。
澄即诡曰。
老胡为道不能居山。
而重茵美食。
以享富贵。
岂非洛度乎。
韬后至。
澄熟视久。
韬惧而问。
对曰。
怪公血臭耳。
季龙梦。
龙飞西南。
自天而落以问澄。
对曰。
祸将作矣。
当父子慈和。
以慎之。
季龙与妻杜氏问讯。
澄曰。
胁下有贼不出十日。
自寺浮图以西殿以东。
皆血流。
慎勿东行也。
妻曰。
和尚耄耶。
何处有贼。
澄即诡曰。
六情所受皆贼也。
老固当耄。
但使少者不惛即佳耳。
其后二日果害韬。
于寺中。
欲因季龙
临丧杀之。
以澄先戒。
获免。
被收谏曰。
皆陛下子也。
何为重祸哉。
能舍怒如慈。
尚有六十馀岁。
不然当为彗星。
下扫邺宫。
季龙竟锁颈。
牵登积薪之上。
焚杀之。
后有一马髦。
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
出显阳门东首。
东宫皆不得入。
走之东北。
俄失所在。
澄叹曰。
灾及矣。
季龙大飨群臣于太武前殿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季龙令发殿石下。
有棘生焉。
冉闵之乱。
石氏殆尽。
小字棘奴
初造太武殿。
图古忠臣孝子烈士贞女。
皆变为胡状。
头悉缩肩中。
唯冠发出。
季龙恶之。
不言也。
澄对之流涕。
乃自启茔墓于邺西紫陌。
坐而自语曰。
得三年乎。
自答不得。
又云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遂不复语。
久之。
谓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渐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然先化矣。
遂遗书季龙决别。
驾即至慰谕曰。
和尚乃遽弃朕乎。
澄曰。
出生入死。
道之常也。
脩短分定。
无由增损。
但道贵行全。
德贵不怠。
苟德行无玷。
虽死如生。
咸无焉。
千岁尚何益哉。
然有可恨者。
国家。
心存佛理。
建寺度僧。
当蒙祉福。
布政猛虚。
罚赏交滥。
特违圣典。
不自悛革。
致国祚不延耳。
季龙悲恸呜咽。
澄乃安坐而化。
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沙门从雍来称见澄西入关。
季龙发冢视之。
唯见一石。
季龙恶之曰。
石朕也。
葬朕而去。
朕其将死矣。
因而遇疾。
明年遂大乱。
澄尝谓季龙曰。
国东二百里。
某月日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魏县市中。
有乞者。
麻襦布裳。
时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
如狂人。
乞得米谷不食。
辄散置大路曰。
饲天马赵兴太守藉拔送至。
季龙与语。
了无异言。
弟曰。
陛下终当一柱殿下。
季龙不解。
送诣澄。
见澄曰。
昔在光和中会。
奄至今日。
西戎受玄命绝历。
营有期。
金离消于坏。
边荒不能遵。
驱除灵期迹懿裔苗叶繁来。
方积休期于何永以欢。
澄曰。
天回运极否。
将不支九木难可以术。
宁玄启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
久游阎浮利。
扰扰多此患行。
登凌云宇。
会于虚游间。
其言人莫能晓。
季龙驿送。
还本县既出城。
即欲步行云。
当有所过。
未便得发也。
至合口桥可留以见待。
驿至而麻襦已先在慕容俊季龙漳水倚桥柱不流。
则一柱殿下之验也。
元帝嗣兴江左则天马之验也。
周处孙吴至西晋 236 — 297
全晋文·卷八十一
字子隐义兴阳羡人鄱阳太守鲂子。
东观左丞
孙皓末兼太常无难督。
入晋为新平太守,转广汉,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迁御史中丞
元康七年,以建威将军讨氐羌齐万年战死,追赠平西将军元帝晋王,策谥曰孝
有《默语》三十片《风土记》三卷。
嵇绍西晋 253 — 304
全晋文·卷六十五
字延祖,稽康子
武帝时征为秘书丞,历汝颍太守徐州刺史
元康初给事黄门侍郎,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赵王伦篡位,署为侍中
惠帝反正,选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荡阴之败遇害,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进爵为侯。
元帝左丞相,表赠太尉
及即位,追谥曰忠穆
有《集》二卷。
周玘西晋 258 — 3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313 【介绍】: 西晋义兴阳羡人字宣佩
周处子。
初为别驾从事,举秀才
惠帝太安二年石冰反,与陈敏共破之。
琅邪王司马睿初镇江左,以仓曹属。
陈敏、钱璯反,率军相继讨平之,三定江南,拜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有政声。
悯帝建兴元年宗族强盛,因司马睿多用北人,乃谋杀害诸执政,以南人代之,事泄,忧愤而卒。
谥忠烈
杜夷东晋 258 — 3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323 【介绍】: 名或作彝
东晋庐江灊人字行齐
恬泊有操守。
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
寓汝颍间,十载不出。
年四十余,还乡教授,生徒千人。
朝廷累辟不就。
司马睿丞相,始拜为国子祭酒
国有大政,常就咨访。
明帝立,自表请退。
卒谥贞子
有《幽求子》。
全晋文
字行齐庐江灊人
惠帝时三察孝廉,州命别驾怀帝时徵拜博士太傅东海王越辟,刺史王敦举方正,镇东将军周馥引为参军,皆不就。
元帝丞相,敕为儒林祭酒,又除国子祭酒,未尝朝会。
大宁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鸿胪谥曰贞子
有《幽求子》二十卷。
荀组东晋 258 — 3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322 【介绍】: 东晋颍川颍阴人字大章
荀勖子。
初为司徒左西属,历官太子中庶子荥阳太守
赵王司马伦称帝,以为侍中
晋惠帝长安,以为河南尹,转光禄大夫
怀帝永嘉末刘曜洛阳,出奔。
元帝承制都督司州军事。
西都不守,乃遣使移文天下共劝进。
元帝拜为司徒录尚书事。
卒谥元
全晋文·卷三十一
字大章,勖子。
司徒左曹属,补太子舍人
司徒王浑请为从事中郎,转左长史
惠帝时太子中庶子荥阳太守
赵王伦相国,引为右长史。
篡位,进待中
永兴中河南尹,迁尚书,转封城阳县男,加散骑常侍中书监,转司隶校尉,加特进光禄大夫
永嘉末司空王浚承制以为司隶校尉,行豫州刺史
建兴初司空,领尚书左仆射,兼司隶、行留台事,进封临颍县公
寻为太尉,领豫州、假节。
元帝承制,以为都督司州诸军,加散骑常侍
及即位,以为司徒
大兴初,率其属南归、加录尚书事,永昌初太尉,领太子太保,未拜,卒,谥曰元
有集三卷。
陶侃东晋 259 — 334
全晋文
字士行鄱阳人
徙居庐江寻阳,为县吏
郡召为督邮,领枞阳,迁主簿
元康中孝廉,除郎中,补武冈令;弃官归,为郡小中正
太安中为南蛮长史封东乡侯
光熙初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又加督护;母忧去职。
永嘉中东海王越以为参军
元帝江左,加奋威将军,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
王敦表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左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封柴桑侯
大兴初进号平南将军,加都督交州军事,领交州刺史,进号征南大将军
王敦平,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苏峻平,拜侍中太尉改封长沙郡公,加都督广宁七州军事;又加都督江州,领刺史
襄阳平,拜大将军
咸和七年卒,年七十六,赠大司马谥曰桓
有集二卷。
周访东晋 260 — 3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0—320 【介绍】: 东晋汝南安成人字士达
初为县功曹
司马睿(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迁扬烈将军
后讨平华轶,镇压杜韬、击杀杜曾,累有战功,封寻阳县侯
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
襄阳,务农训卒,有收复中原之志,深为王敦所忌。
然终访之世,不敢为非。
贺循东晋 260 — 3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0—319 【介绍】: 东晋会稽山阴人字彦先
博洽善属文,尤精礼传,操行高洁,言行进止,必以礼让。
秀才,迁武康
尝讨石冰,不受功赏。
陈敏为乱,以疾辞伪命。
乱平,征拜吴国内史
不就。
东晋,屡加征拜,惟为太常而已。
顾荣等拥戴晋元帝
数陈利害,言而必从,为当世儒宗。
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卒谥穆
全晋文·卷八十八
字彦先会稽山阴人,吴中书令劭子。
太康中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稽喜举秀才,除阳羡;后为武康
惠帝时召补太子舍人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
元帝承制,以为军咨祭酒建武初太常;及践阼,拜太子太傅,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大兴二年卒,赠司空谥曰穆
有《丧服谱》一卷,《丧服要记》十卷,集二十卷。
陆晔东晋 261 — 3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1—334 【介绍】: 东晋吴郡吴人字士光
陆机从弟。
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辟祭酒,预讨华轶有功,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
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拜侍中
明帝时,迁太常
王导等同受遗命辅太子
成帝即位,拜左光禄大夫
苏峻之乱,随侍帝侧。
平,进爵为江陵公
卒谥穆
司马承东晋 264 — 3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承 南宫王 270年—289年 安平贞世子司马邕之子,出继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四子司马翼。本寿安亭侯,泰始六年(270年)五月进封南宫县王,太康十年(289年)十月进封武邑王。
全晋文·卷十五
字敬才宣帝中郎进之孙,拜奉车都尉
奉朝请,稍迁广威将军安夷护军,镇安定。
惠帝末拜游击将军永嘉中避乱渡江。
元帝扬州,以为军咨祭酒
悯帝徵为龙骧将军,不行。
元帝晋王制,嗣父逊为谯王
太兴初屯骑校尉,加辅国将军,领左军将军,加散骑常待。
寻出监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为王敦将魏乂等所攻。
城陷,荆州刺史王廙旨杀之。
平,追赠车骑将军谥曰闵
祖纳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范阳遒人字士言
祖逖兄。
王敦辟为从事中郎,后为太子詹事封晋昌公
洛下将乱,避地东南。
晋元帝作相时,引为军咨祭酒
尝密启晋元帝,云弟约将为乱,反为朝廷所弃。
及约反,朝野始叹其有识。
官终光禄大夫
全晋文
字士言范阳遵人。
元康中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中郎,转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后为中护军太子詹事封晋昌公
元帝丞相,引为军咨祭酒,免。
后以温峤荐除光禄大夫
王敦东晋 266 — 3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6—324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处仲
王导从兄。
晋武帝婿。
扬州刺史
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同心扶助。
镇压杜韬起事,拜镇东大将军
东晋立,迁大将军荆州,手握重兵。
元帝欲抑制王氏势力,遂于永昌元年举兵反。
攻入建康,杀刁协周顗戴渊等,自为丞相,还屯武昌,遥制朝政。
明帝太宁二年王导等乘病重,率军讨之。
王含钱凤等再进兵建康,旋病死,军散。
全晋文·卷十八
字处仲,祥弟览之孙,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
惠帝时,历给事黄门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
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
怀帝时徵为中书监,拜扬州刺史
元帝召为安东军咨祭酒,复拜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进左将军,又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建武初征南大将军,加荆州
永昌初,与刘隗不睦,举兵入石头,拜丞相江州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自加督宁益二州。
明帝时移镇姑孰,自为扬州
病卒,戮尸悬首南桁。
有集十卷。
(案:《祖纳传》,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
华阳国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处仲,盖同时同姓名有三。)
祖逖东晋 266 — 321
全晋文
字士稚,纳弟。
元康中司州主簿,后辟齐王囧大司马掾、长沙王乂骠骑祭酒,转主簿,累迁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
永兴中弃官。
后避乱淮泗,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徵军咨祭酒,拜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进平西将军,改平北将军河南平,进镇西将军
大兴四年卒,赠车骑将军
华恒东晋 267 — 3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7—335 【介绍】: 东晋平原高唐人字敬则
华廙子。
尚武帝女,拜驸马都尉
惠帝元康初,选为太子宾友。
悯帝即位,为尚书,出为颍川太守
西晋亡,南渡。
元帝以为卫将军
明帝太宁初,迁骠骑将军,督石头水陆诸军事
成帝即位,领国子祭酒
王敦有功,封苑陵县侯,领太常
苏峻之乱,随侍成帝至石头。
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
常布衣蔬食,死时家无余财,唯有书数百卷。
夏侯光姬西晋 ? — 3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7 【介绍】: 西晋沛国谯人小字铜环
生自华宗,幼明慧。
琅玡武王世子司马觐纳之为妃。
元帝司马睿
元帝嗣位,称王太妃
孔愉东晋 268 — 3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8—342 【介绍】: 东晋会稽山阴人字敬康
晋惠帝末避乱新安山改姓孙
怀帝永嘉中司马睿命为参军
悯帝建兴初,始应召参丞相军事。
以讨华轶功,封馀不亭侯
累迁吴兴太守,还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太常
苏峻反,朝服守宗庙。
累迁左仆射
因批评朝政,为王导所衔。
出为会稽内史
修复旧陂,溉田二百余顷。
孔衍东晋 268 — 3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8—320 【介绍】: 东晋鲁国人字舒元
孔子二十二世孙。
避地江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引为参军,专掌记室
以称职见知。
元帝即位,补中书郎
谙熟旧典,朝仪轨制多所取正。
王敦专权,恶之,出为广陵郡
全晋文
字舒元鲁国人孔子二十二世孙,惠帝末避乱江东元帝引为安东参军中兴初中书郎,领太子中庶子,以忤王敦出为广陵相,有《公羊集解》十四卷,《汉魏春秋》九卷。
周顗东晋 269 — 3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9—322 【介绍】: 东晋汝南安成人字伯仁
周浚子。
少有盛名。
弱冠袭爵武城侯
秘书郎
元帝拜为太子少傅
后以酒失,为仆射
常酒醉不醒,时人号为“三日仆射”。
王敦反,奉旨诣,责以大义。
元帝欲尽除诸王力言王敦族弟王导忠诚,遂被救。
王敦攻入建康后,被杀,未加劝阻。
后知曾救己,泣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谥曰康
全晋文·卷八十六
字伯仁,馥从子。
武帝时袭父浚爵成武侯,拜秘书郎
惠帝时累迁尚书吏部郎;寻为东海王越子毗镇军长史
元帝江左,请为军咨祭酒,拜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杜韬反,出奔豫章,召为扬威将军兖州刺史、未行;复为军咨祭酒,转右长史。
中兴建,补吏部尚书,坐事免。
太兴初太子少傅,转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寻代戴渊护军将军
永昌初王敦所杀,明帝时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康
有集二卷。
慕容廆十六国 269 — 333
全晋文
字奕洛环,昌黎棘城鲜卑人武帝时袭父涉题位为鲜卑单于
惠帝时王浚承制以为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前锋大都督、大单千,悯帝以为镇军将军昌黎辽东国公
元帝承制以为假节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并不受,大兴中拜监平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平州刺史,寻加使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进封辽东郡公
成帝即位,加侍中,位特进,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不受,咸和八年卒,策赠大将军谥曰襄慕容廆僭号,追谥曰武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