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成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阳灵武程氏子。
戏聚沙塔。
志见幼年。
亲爱所缠。
晚从薙落。
时已二十六矣。
既获依止道原法师随觐孝文荐蒙降礼。
盖原师。
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
遇勒那三藏
受禅法。
其于玄秘。
宿禀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学东流。
能造诣者。
其斯人乎。
大统中
周祖方总百揆。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又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言为世宝。
笃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于奏议见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诏升国三藏
逮平荆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条以真谛妙宗。
质问所答文理舒畅。
南北贯通。
披决隐滞。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语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压。
可急治香火诵观世音号。
以救之当是时。
扬都道俗数百人。
方法集一讲堂上。
闻东北有香气。
及伎乐声于是空堂趋出候听。
而堂随摧坏。
众幸无损。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讣闻。
上哀恸即以其日。
窆于东郊门外。
仍诏有司置大福田寺图形于壁。
弟子昙相等。
树碑墓上。
义城庾信制文。
释僧实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
真谛妙宗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中兴寺释道安
义城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殷不害陈朝 505 — 5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5—589 【介绍】: 南朝陈陈郡长平人字长卿
少孤家贫,弟五人幼弱,事母养弟,以笃行称。
廷尉平,长于政事,饰以儒术。
梁元帝时中书郎,兼廷尉卿
西魏江陵,失母所在,行哭寻求,水浆不入口七日,始得母尸。
王裒庾信俱入长安
陈宣帝太建七年返陈,任司农卿,位至光禄大夫,加给事中
祖孝隐北魏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末范阳遒人
祖珽弟。
善文学兼解音律,机警善辩。
魏末为散骑常侍,时徐君房庾信来聘,声誉甚隆,所派接对者亦选一时之秀,孝隐亦处其中,时议美之。
徐陵陈朝 507 — 5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3 【介绍】: 南朝陈东海郯人字孝穆
徐摘子。
八岁能文,及长,博涉史籍,初仕通直散骑常侍
梁武帝太清二年,使魏,值侯景之乱,七年不得归。
后归陈,累迁御史中丞
勇于弹劾权要,官至太子少傅
其诗歌骈文辞藻绮丽,与庾信齐名。
世称徐庾体
有《徐孝穆》、《玉台新咏》。
庾肩吾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阳新野人字子慎一字慎之
庾信父。
八岁能赋诗。
初为晋安王萧纲(简文帝)常侍,奉命与刘孝威等抄撰众籍,号高斋学士
累迁太子率更令中庶子
梁简文帝即位,为度支尚书
侯景宋子仙破会稽,获得肩吾欲杀之,命作诗以贷命,肩吾操笔即成,辞采甚美,子仙乃释为建昌
后间道奔江陵,投元帝,官江州刺史,旋卒。
善为文,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
又工书法,著有《书品》。
明人辑有《庾度支集》。
僧玮北周 513 — 57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潘
汝南平舆人也。
素事蔬布。
年十三。
获圆顶相。
习诵金光明等经。
既具戒品。
遂依杨都帝释寺昙瑗律师听十诵讫。
五年而持犯开遮之旨。
无所疑滞。
乃入摄山栖霞寺凤禅师所。
禀承息观。
频蒙印可。
后又徙居南阳之雾露山焉。
声光昭被。
诏至京师屡加顾问。
仍诏公卿近臣。
后妃外戚。
咸受归戒。
天和五年
葬母而东。
安州三藏
绥理四众备悉六和。
经营寿山梵云二寺。
尤美轮奂。
未几。
诏于都城之内。
起天宝寺。
以奉禅燕。
既被徵召。
身范林野。
壤衣粝味。
以尽馀报。
朝廷推敬焉。
建德二年九月十日
遘疾。
无几而终。
春秋六十一。
三年二月
返葬于安陆之山。
新野庾信制文勒碑。
僧玮
姓潘
汝南平舆人也。
器量沈深风神详雅。
十三出家。
仍服以弊衣资以菜食。
致使口腹之累渐以石帆水松。
寒暑之资稍以荷衣蕙带。
故得结操贞于玉石。
情风拂于烟霞。
初诵金光明经。
进受具后下杨都
于帝释寺听昙瑗律师讲十诵。
淹于五载斋镜持犯。
仍入摄山栖霞寺
凤禅师所学观息想。
味此情空究检因缘。
乘持念慧频蒙印指。
传芳畅业。
远承申息之国山名雾露岩洞幽深川香水美。
遂命楫西浮鋿声林薮。
终焉之志结此山焉。
声问光彻被于周壤。
天子遵贤待德下车问道。
召至京师亲奉清诲。
乃敕公卿近臣妃后外戚。
咸受十善因奉三归。
天和五年以葬母东归。
敕使为安州三藏
绥理四众备尽六和。
在任之日经始寿山梵云二寺。
南望楚水东指隋城。
度轨程功轮奂成美。
僧玮德播江淮。
帝王隆重。
爰有别敕。
于王城之内起天宝寺用以居之。
既被徵召身范僧伦
纳衣坏味任报资给。
静缘洁操齐志林朝。
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
少时终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一。
门人恸感士女惊奔。
即以三年二月归葬于安陆之山。
僧玮容止恭庄威仪整敕。
游之者肃然清规。
见之者自生敬仰。
新野庾信
载奉芳尘。
勒碑现集。
王褒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琅邪临沂人字子渊
王规子。
博览史传,尤工属文。
起家秘书郎
梁元帝时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
梁元帝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为内史中大夫小司空
明帝文学,以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
武帝亦重之。
官至宜州刺史,卒年六十四。
有《王司空集》辑本。
宇文招北周 ? — 58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宇文招 赵平王、赵僣王 574年—580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豆卢突。
宇文泰第七子。
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
武帝建德元年大司马,后封赵王,除雍州
五年攻齐,为三军总管,积功拜太师
杨坚辅政,设宴密谋杀,事觉被杀,谥僭
元伟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族,字猷道,一作子猷
元顺子。
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
尉迟迥伐蜀,掌书檄。
累拜师氏下大夫封淮南县公
闵帝即位,为晋公宇文护府司录,累迁小司寇
武帝建德四年,报聘于齐,会武帝攻齐,遂为齐人所执。
齐亡,方见释。
上开府
静帝大象二年,除襄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性温柔,好虚静。
初自邺还,庾信赠以诗。
卫元嵩北周
卫元嵩
益州成都人
少出家。
亡名法师弟子。
聪颖不偶。
尝以夜静侍傍曰。
世人汹汹贵耳贱目。
即知皂白其可得哉。
曰。
汝欲声。
若不佯狂。
不可得也。
嵩心然之。
遂佯狂漫走。
人逐成群。
触物擒咏。
周历二十馀年。
亡名入关移住野安。
自制琴声。
为天女怨心风弄。
亦有传其声者。
尝谓兄曰。
蜀土狭小不足展怀。
欲游上京与国士抗对。
兄意如何。
兄曰。
当今王褒庾信
名振四海。
汝何所知。
自取折辱。
答曰。
彼多读书。
自为文什。
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
兄但听看。
即轻尔造关。
为无过所。
乃著俗服。
关中却回。
防者执之。
嵩诈曰。
我是长安于长公家人。
欲逃往蜀耳。
关家迭送至
于公曾在蜀。
忽得相见。
与之交游。
贵胜名士靡所不诣。
即上废佛法事。
自此还俗。
祖纳其言。
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
而不猜。
便行屏削。
嵩又制千字诗。
即龙首青烟起。
长安一代丘是也。
并符谶纬。
事后晓之。
隋开皇八年
京兆杜祈死。
三日而稣。
云见阎罗王。
问曰。
卿父曾作何官。
曰臣父在周为司命上士
王曰。
若然错追。
可速放去。
然卿识周武帝不。
答曰。
曾任左武侯司法
恒在阶陛甚识。
王曰。
可往看汝武帝去。
一吏引至一处。
门窗椽瓦并是铁作。
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著铁枷锁。
祈见泣曰。
大家。
何因苦困乃尔。
答曰。
我大遭苦困。
汝不见耳。
今得至此。
大是快乐。
祈曰。
作何罪业受此苦困。
答曰。
汝不知耶。
我以卫元嵩言毁废佛法。
故受此苦。
祈曰。
大家。
何不注引卫元嵩来。
曰。
我寻注之。
曹司处处搜求。
乃遍三界。
云无不见。
若其朝来我暮得脱。
何所更论。
卿还语世间人。
元嵩作福。
早来相救。
如其不至解脱无期。
祈稣不忘冥事。
劝起福助云。
魏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钜鹿曲阳人字彦深
博览经史,好学,善属文。
初仕北齐中书舍人,与修国史
北周纳言中士
隋文帝受禅,除太子舍人,迁著作郎
令注《庾信集》,撰《笑苑》等。
后以魏收所撰《魏书》褒贬失实,平绘《中兴书》事不伦序,乃诏别成《魏史》,时称其善。
有文集二十卷。
释明诞
释明诞
姓史
卫州汲人
律仪行务履顾前贤。
通十地地持。
赴机讲解。
摄大乘论弥见弘演
后入京住胜光寺。
温柔敦厚姓无迫暴。
有敕召送舍利于襄州凤林寺基趾。
梁代雕饰隋初显敞。
高林跨谷连院。
交映泉石相喧。
邑屋相望索然闲举。
有游览者皆忘返焉。
文帝龙潜之日。
因往礼拜乞愿弘护。
及践宝位追惟往福。
岁常就寺广设供养。
仍又改为大兴国寺
之至彼安厝塔基。
寺之东院凿地数尺获琉璃瓶。
内有舍利八枚。
聚散呈祥形质不定。
或现全碎显发神奇。
即与今送同处起塔。
又下穿掘得石。
铭云。
大同三十六年已后。
开仁寿之化。
依检梁历有号大同。
至今岁纪髣髴符会。
欣感嘉瑞。
乃表奏闻。
寺有金像一躯。
举高丈六。
面部圆满相仪充备峙于堂内。
众鸟无敢践足。
庭前树碑。
庾信文萧云书。
世称冠绝。
历览徽猷。
讲授相接。
终于本寺。
尼金氏
金氏(太夫角干金庾信妻) 圣德王十年。
令曰。
今中外平安。
高枕无忧。
太大角干之赐也。
夫人儆戒相成。
阴功亦多。
寡人未尝忘于心。
思欲报之。
命岁赐南城租一千石。
时金落发为尼。
命封为夫人。
卢照邻初唐 635 — 689
作品评论
其源出于江记室,间以奇气,振其丰采,唯贪排对,致气格不凝。
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写,虽繁弦损调,固无泛音。
长安古意》宛转芊绵,则七言佳体不让子山,开阖往来,犹以气胜。
《诗学渊源》
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
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
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
七言长篇,颇似子山
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
当时近体为唐律之渐,未变陈隋之遗,敁其《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大剑送别刘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创也。
又有连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数联者,与虞世南应制诗同一机杼,为齐梁与唐律逗变之初。
宋之问初唐 656 — 713
作品评论
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作品评论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贾至唐 718 — 772
作品评论
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昭庾信
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
僧皎然唐 720 — 80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项王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德清人也。
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项王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师斋来。
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戎昱中唐 744 — 800
作品评论
其源出于邱希范庾子山,倩骨清言,达情婉至。
律绝清新,自是中唐本色,而天然韵骨,含态生恣,大历之常词,乃晚唐之极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