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慧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京兆人
少师贤首法藏
禀受华严宗指。
乃依宝藏论。
丘四种教。
一迷真异执教则凡夫也。
二真一分半教则二乘也。
三真一分满教则初心菩萨也。
四真具满教则初地菩萨也。
夫如来藏在众生。
未尝不有而能识之者。
盖寡如生盲人之未尝识其父母妻子也。
诸师处判。
或依或违。
且集诂训二卷。
专以音释一家文义云。
释慧苑
京兆人也。
少而秀异蔚有茂才
厌彼尘寰投于净域。
礼华严法藏为师。
陶神练性。
未几深达法义。
号上首门人也
有勤无惰内外该通。
华严一宗尤成精博。
依宝性论立四种教。
为有四类不识如来藏。
如生盲人。
则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
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
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
四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也。
诸师处判或依或违。
然其纲领教乘一家之说。
次以新译之经未有音释披读之者取决无从。
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
撰成二卷。
俾初学之流不远求师览无滞句旋晓字源。
然禀从贤首之门。
不负庭训之美也。
僧义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
新罗国罗林府人。
俗姓朴
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登州
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
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
卒。
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僧义净初唐 635 — 713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法显之雅操。
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庚子岁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耶杂事二众戒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东夏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西僧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僧寂友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睹货逻国人,梵名弥陀山
自幼出家,游于印度,遍学经论。
武则天时来华,与宝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经》,又与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
译毕辞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寂友
睹火逻人也天后时。
实叉难陀出大乘入楞伽经。
天授中
沙门法藏等。
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
经之缘起。
盖劫比罗战荼婆罗门以疾将终。
佛欲延其寿命而说也。
既进上。
后厚饯之西归。
释弥陀山
华言寂友
睹货逻国人也。
自幼出家。
游诸印度遍学经论。
楞伽俱舍最为穷覈。
志传像法不吝乡邦。
杖锡孤征来臻诸夏。
因与实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经。
天授中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
其经佛为劫比罗战荼婆罗门说。
延其寿命。
译毕进内。
寻辞帝归乡。
天后以厚礼饯之。
僧贞固初唐 652 — 696
苾刍贞固律师者。
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
俗姓孟
粤以驱乌之岁。
早蕴慈门。
总角之秋。
栖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难保。
知法门之可尚。
爰兴正念企步胜场。
遂于氾水等慈寺远法师处。
申侍席之业。
意存教网便诵大经。
经三两岁师遂沦化。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欲致想禅扃。
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
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复往安州猷禅师习学方等。
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
复往荆州历诸山寺。
求善知识希觅未闻。
复往襄州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
当尔之时。
交望弃索诃之秽土。
即欲趣安养之芳林。
覆思独善伤大士行。
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
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
禅师则沈研律典。
世尊五德之重寄。
𨏦轹经论。
当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潋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耸六度而疏岩。
五尘无杂。
九恼非惊。
外跨四流内三定。
法俗钦望推为首。
特蒙纶旨召入神都。
魏国东寺
居多闻之数。
师年馀二十。
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
才经一载总涉律纲。
覆向安州律师处三载。
端心读宣律师文抄。
可谓问绝邬波离。
贯五篇之表里。
受谐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关。
律云。
五岁得游方。
未至岁而早契。
十年离依止。
不届年而预合。
其秀律师蜀郡律师之上足。
既进圆具仍居蜀川
和尚处学律四载。
后往长安律师处。
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饮鹅之善识精粗。
竭智水瓶。
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
研穷诸部淘鍊数家。
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
然后去三阳之八水。
复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兴律教。
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详知。
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
蝉联靡绝继踵相承。
实谓汉珠荆玉
别川而俱媚。
桂枝兰叶
纵异节而同芳。
师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经论。
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续念念恒持。
三业相驱四仪无废。
覆往襄州和上处。
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
颇通蕴处薄捡衣珠。
化城是息终期宝渚。
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
仰上德之清尘。
住东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
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
渐之清远峡谷。
同缘赴感。
后届番禺广府
法徒请开律典。
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
既而威仪者律也。
亦众所钦情。
三藏道场讲毗耶教。
经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诱时俗。
于时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讲席亲自提奖。
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
阇梨童真出家高行贞节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虽闲诸法体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
作无上之津梁。
而屡写经常营众食。
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
劝悟诸人共敦律教。
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毕幽栖之志。
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辞是务。
师意欲息想山门。
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润。
傍开坛界。
冀阐七聚之芳规。
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
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
布萨轨仪已绍纲目。
又每叹曰。
前不遭释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时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际。
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
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
见求墨纸抄写梵经。
并雇手直。
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
遂被载来求住无路。
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
与诸法俗重得相见。
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
本行西国有望流通。
回住南经本尚阙。
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
并在佛逝终须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沧波。
隙驷不留身城难保。
朝露溘至何所嘱焉。
经典既是要门。
谁能共往收取。
随译随受须得其人。
众佥告曰。
去斯不远有僧贞固
久探律教早蕴精诚。
傥得其人斯为善伴。
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
启封暂观。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
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
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
攘臂石门之前。
褰衣制旨之内。
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
既投五体。
契虚怀于曩日。
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颇论行事。
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亲。
时将至求抑而不可。
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
于是重往峡山
与谦寺主等言别。
寺主乃照机而作。
曾不留连。
见述所怀咸助随喜。
己阙无念他济是心。
并为资装令无少乏。
广府法俗悉赠资粮。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长驱。
作含生之梯橙。
为欲海之舟舻。
庆有怀于从志。
庶无废于长途。
师年四十矣。
赞曰。
智者植业。
禀自先因。
童年洁想。
唯福是亲。
情求胜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
贞明意。
大善敦心。
小瑕兴畏。
有怀脱屣。
无望荣贵。
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
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
只步汉阴哲人务本。
律教是寻。
既知网领。
更进幽深。
致远怀于觉树。
遂仗桂林(其三)怡神峡谷。
匠物广川
既而追旧闻于东夏
复欲请新教以南遄。
希扬布于未布。
冀流传于未传。
庆斯人之壮志。
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
其届金洲。
能坚梵行。
善友之由。
船车递济。
手足相求。
傥得契传灯之一望。
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听未闻之法。
还观不睹之例。
随译随受。
详检通滞。
新见新知。
巧明开制。
博识多智。
每励朝闻之心。
恭俭勤怀。
无忧夕死之计。
恐众多而事挠。
且逐静而兼济。
纵一焰之随风。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实叉难陀武周 652 — 71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北于遁人也。
善大小乘。
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发使于阗
访求梵本。
并请译人。
而叉与梵夹俱至。
證圣元年乙未
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
沙门义净同译于东都大遍空寺。
沙门复礼法藏等。
从佛授记寺。
圣历二年
成八十卷。
后躬制序文。
以冠其首。
久视间
出大乘入楞伽经。
又出文殊授记经于京师清禅。
东都佛授记寺。
前后总出经十九部。
长安四年
上书祈归省母。
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
宗诏至
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
会疾卒。
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
春秋五十九。
诏依外国葬礼。
焚于开远门外。
古然灯台。
其舌不俱烬。
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
而所焚之地。
犹起塔。
号华严三藏塔焉。
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于阗人也。
智度恢旷风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乘。
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远闻于阗有斯梵本。
发使求访并请译人。
叉与经夹同臻帝阙。
證圣元年乙未
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
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
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
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
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
圣历二年功毕。
至久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楞伽经。
天后复制序焉。
又于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
译文殊授记等经。
前后总出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轨等笔受
沙门复礼等缀文。
沙门法宝恒景證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长安四年
叉以母氏衰老思归慰觐。
表书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和帝龙兴有敕再徵。
景龙二年达于京辇
帝屈万乘之尊。
亲迎于开远门外。
倾都缁侣备幡幢导引。
仍饰青象令乘之入城。
敕于大荐福寺安置。
未遑翻译。
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胁累足而终。
春秋五十九岁。
有诏听依外国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
薪尽火灭其舌犹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
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
起塔供养。
后人复于茶毗之所起七层塔。
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释法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依奘法师
学方译婆沙论。
以非想见惑之疑。
请益奘。
因别出十六字入论中遮难辞。
白曰。
此固梵本语邪。
奘曰。
吾以义意作之耳。
曰。
师岂宜以凡情粉饰圣量哉。
若俱舍之六离合释义尤以为定。
时光二师之。
于奘师是犹什公之得融睿云。
长安三年
义净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译。
诏偕法藏胜庄等。
證义闻誉益著。
释法宝
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
性灵敏利最所先焉。
初译婆沙论毕。
有疑情。
以非想见惑请益之。
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
以遮难辞。
曰。
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
曰。
吾以义意酌情作耳。
曰。
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
曰。
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自此炰炰颉颃于之门。
至乎六离合释义。
俱舍宗以为定量矣。
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馀师礼记衍字也。
时光法师若什门之融睿焉。
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胶。
长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
义净译场。
法藏胜庄等。
證义
于时颇露头角。
莫之与京欤。
释清虚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梓州慧义僧也。
平生素以持诵金刚般若经为专业。
常居山中。
七鹿驯扰。
又邻家失火。
连甍接栋皆燬。
所在之屋。
独无他。
长安二年
偶游蓝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旧无井泉
华严大师法藏闻虚之德。
请祷泉。
即入弥勒阁诵经。
自夜达且者三。
似见三玉女以刀子剜阁西北山腹地。
明日掘之得泉于其处。
四年坐夏少林寺
或以为山顶佛室有妖祟。
尝杀人。
治之遂已。
青龙二十。
诏入内祈雨。
祈二七日乃得雪。
上以为未称民望。
使就寺佛殿内虔祷。
于是炼一指雨大霔。
指烬而复出如故。
寺濒江。
每水至屋辄垫溺。
院截然无所苦。
其他异验率类此。
释清虚
姓唐氏
梓州人也。
立性刚决桀黠难防。
忽回心长诵金刚般若。
三业偕齐无有懈怠。
尝于山林持讽。
有七鹿驯扰若倾听焉。
声息而去。
又邻居失火连甍灰烬。
唯虚之屋飙焰飞过。
略无焦灼。
长安二年独游蓝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旧无井泉
人力不及。
远取于涧。
挈瓶瓮运致极劳。
华严大师法藏
持经灵验乃请祈泉。
即入弥勒阁内焚香。
经声达旦者三。
忽心中似见三玉女在阁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随便有水。
熟记其处遂趋起掘之。
果获甘泉。
用之不竭。
四年少林寺坐夏山顶。
有一佛室甚宽敞。
人无敢到者。
云鬼神居宅焉。
尝有律师恃其戒行夜往念律。
见一巨人以矛刺之。
狼狈下山逡巡气绝。
又持火头金刚咒僧。
时所宗重。
众谓之曰。
君咒力无双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惧。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以手揽足。
投之涧下。
七日不语精神昏倒。
闻之曰。
下趣鬼物敢尔。
即往彼如常诵经。
夜闻堂东有声甚厉。
即念十一面观音咒。
又闻堂中似有两牛斗。
佛像皆振。
咒既亡效。
还持本经一契。
帖然相次影响皆绝。
自此居者无患。
神遂移去。
神龙二年准诏入内祈雨。
绝二七日雪降。
中宗以为未济时望。
令就寺更祈请。
即于佛殿内精祷并炼一指。
才及一宵雨周千里。
指复如旧。
才遇大水寺屋皆垫溺。
其院无苦若无涝没。
凡诸异验皆如此也。
释清虚
姓唐氏
梓州人也。
立性刚决桀黠难防。
忽回心长诵金刚般若。
三业偕齐无有懈怠。
尝于山林持诵。
有七鹿驯扰若倾听焉。
声息而去。
又邻居失火连薨灰烬。
唯虚之屋飙焰飞过略无焦灼。
长安二年独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
旧无井泉人力不及。
远取于涧掣瓶瓮运致极劳。
华严大师法藏
持经灵验。
乃请祈泉。
即入弥勒阁内焚香经声达旦者三。
忽心中似见三玉女在阁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
随便有水。
熟记其处遂趋起掘之。
果获甘泉用之不竭。
四年少林寺坐夏。
山顶有一佛室甚宽敞。
人无敢到者。
云鬼神居宅焉。
尝有律师恃其戒行夜往念律。
见一巨人以矛刺之。
狼狈下山逡巡气绝。
又持火头金刚咒僧。
时所宗重。
众谓之曰。
君咒力无双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惧。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以手揽足。
投之间下。
七日不语精神昏倒。
闻之曰。
下趣鬼物敢尔。
即往彼如常诵经。
夜闻堂中似有声甚厉。
即念十一面观音咒。
又闻堂中似有两牛斗。
佛像皆振咒既亡效。
还持本经一契。
帖然相次。
影响皆绝。
自此居者无患。
神遂移去。
神龙二年准诏入内祈雨。
二十七日雪降。
中宗以为未济时望。
令就寺更祈请。
即于佛殿内精祷并炼一指。
才及一宵雨足千里。
指复如旧才遇大水寺屋皆垫溺。
其院无苦若无涝没。
凡诸异验皆如此也。
僧惟劲
闻大师惟劲
福州人也。
素持苦行。
不衣缯纩。
惟坏衲度寒暑。
时谓头陀焉。
初参雪峰
深入渊奥。
复问法玄沙之席。
心印符会。
一日谓鉴上座曰。
汝注楞严经。
是否。
曰不敢。
曰。
二文殊如何注。
曰请师鉴。
师乃扬袂而去。
唐光化中
南岳
三生藏
藏中有镜灯一座。
华严第三祖贤首大师所制也。
师睹之。
顿悟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
佛佛罗光之像。
因叹曰。
此先哲奇功。
非具不思议善权之智。
何以创焉。
乃著五字颂五章。
览者悟理事相融。
后终南岳
师著述。
有宝林传四卷。
纪贞元后。
禅门继踵源流。
又制七言觉地颂。
广明诸教缘起。
又著南岳高僧传。
皆流传于世云。
僧文才元 1241 — 1302年9月1日
松堂
名文才
字仲华
陇西杨氏子。
少孤。
事母以孝闻。
博学能文。
慧灯集。
释贤首疏。
又著悬谈详略五卷。
肇论略疏三卷。
皆内据佛经。
外援儒老。
曲尽弘扬之妙。
尝庵居松间。
人称松堂老人
一日出庵不归。
弟子迹而得之松间。
师冥然抬目曰。
吾方安逸。
汝何遽至。
弟子曰。
师坐已三日矣。
既而成宗特旨。
建大万圣祐国寺台山
为师阐道之所。
演化数年。
大德中
示寂。
荼毗获舍利百馀颗。
闻于朝。
沙门问之。
有法洪者。
对曰。
和气之浃。
蒸为菌芝
精诚所至。
其理或然。
苌弘死忠。
其血成碧。
况道与神会。
颐养之至者乎。
夫朽败之馀。
标异于烟灭。
灰飞之际。
岂非行业坚白神气凝结者欤。
上嘉其论。
敕为塔藏本寺。
封邽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