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稠北齐 480 — 560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释昙相北周 ? — 582年4月8日
释昙相
姓梁氏
雍州蓝田人
僧实同房。
素非师保而敦敬之。
重礼逾和上
聪敏易悟目览七行。
禅诵为心周给成务。
而慈悲诱接偏所留心。
因有行往见人弋缴网罗禽兽穷困者。
必以身代赎得脱方舍。
其仁济之诚出于天性。
每美云。
昙相福德人。
我不及也。
斯见礼如此。
尝夜诣房。
恒预设座拟之。
相对无言自陈道合。
私有听者了无音问。
常以为轨乃经积载。
有时大疠横流。
或旱涝凶险。
人来问者。
皆略提纲目教其治断。
至时必有神效。
人并异之。
或问。
李顺兴强练何人耶。
曰。
顺兴胎龙多欲。
强练游行俗仙。
助佛扬化耳。
其幽记之明谅不可测也。
大福田寺
京华七众师仰如神。
以周季末历正法颓毁。
潜隐山中。
开皇之初
率先出俗。
二年四月八日卒于渭阴故都。
图像传焉。
今在京师禅林寺
其承绪禅学遗嘱慧端
具见别传。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毅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毅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毅以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毅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僧静端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07 【介绍】: 僧。
雍州人
一名慧端
年十四出家。
僧实禅师受治心法。
以静操知名。
后从昙相禅师习行定业。
北周武帝废佛时,竭力掩藏诸经像,得不毁。
,发所藏,经籍得广为流传。
后住大禅定道场,炀帝大业二年十二月卒。
释静端
一名慧端
武威人
后住雍州
年十四投僧实禅师
受治心法。
深所印可。
经魏周隋。
崇挹佛化阐弘不绝。
以静操知名。
后归于昙相禅师
习行定业。
周灭法时。
乃竭力藏举诸经像等百有馀所。
终始护持。
冀后法开用为承绪。
隋开化
并总发之。
经籍广被。
端之力也。
重预出家还宗本习。
拥徒结道绰有馀勋。
而谦损俭退。
无与时争。
服御三衣应法杖钵。
一床一食用卒生报。
获利即散馀无资畜。
名行既著贵贱是崇。
汉王谅
重其戒德数受弘训。
文帝献后延进入宫。
从受正法禀其归护。
遂留宫宿。
曰。
出家之人情标离俗。
宫中非宿寝之所。
数引宫禁。
常弘戒约。
敕以牙像檀龛及诸金货。
前后奉赐令兴福力。
故今寺宇高广。
皆端之馀绪焉。
所以财事增荣日悬寺宇。
一无所受并归僧库。
而常掩室下帷。
静退人物。
仁寿年中。
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屡放白光变为五彩旋转瓶侧。
见者发心。
凿石为铭。
文至皇帝。
镌治将讫。
乃变为金字。
分明外彻。
时以为嘉瑞也。
高祖升遐隋储嗣历。
造大禅定。
上福文皇
召海内静业者居之。
道悟群心。
敕总纲任。
辞不获免。
创临僧首。
于时四方义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扬。
或愆灵化。
躬事轨勉。
咸敬而揖之。
使夫饕惰之士悛励而从训勖者殷矣。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本寺。
春秋六十有四。
瘗于京之东郊故禅林寺庙。
犹陈五色。
牙席千秋。
树皮袈裟存焉。
由物希故观者众矣。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令则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琳近之矣。
释慈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
金氏。
父武。
林官为苏判异。
贵如中朝一品。
然素谙佛理。
而未有嗣息。
乃造观音经千部。
因致祈祷意。
且曰苟有所出。
将使续慧命
而度生类。
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
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
及其娩。
适与先佛同月日。
识者以为瑞。
性聪敏。
小学即能遍览。
稍长益习空寂法。
而世俗念无所蒂芥。
会并丧二亲。
寻麻衣草屦。
遁居林壑。
构小室。
周树荆棘。
坐则悬发梁上。
小困则顿撼钩刺。
辄至醒寤。
所脩白骨观。
日以明利。
而无复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
屡徵不为起。
复遣使谓曰。
能起则已。
否将造山手刃之。
曰。
吾宁持戒死。
无或犯戒生。
王闻而愧服焉。
薙落受具。
久之屏绝往来。
粮粒空乏。
时有异乌。
衔果馈献。
亦就掌共食。
每候日中以为常。
然尤愧于无以利物。
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
卿欲何为。
曰。
惟欲利众生耳。
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
是可以利众生者。
且曰。
吾以悯汝故。
自忉利天来。
语讫而觉。
于是出山仅一月
士女之获授五戒者。
遍国中。
贞观十二年
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
京师
诏住胜光别院。
共施丰缛。
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
夜闯其户。
则惊悸莫敢前。
旦从悔罪受戒而去。
当是时。
虽生盲者。
则复睹。
以故远近趋附。
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所堪处。
诏徙终南山云际寺
别居嵰崿之上。
以避喧坌。
而鬼神多就受戒。
尝患痍疹。
见受戒神。
为之摩抚而愈。
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
拥众无数。
皆带甲持仗。
扶金舆而前曰。
慈藏
复有大神。
力拒不许迎。
顷之臭气蓬勃。
一弟子暴卒。
久而稣。
即就绳床。
召众诀别。
悉出诸衣物。
行僧德施法。
忽觉香气。
通畅内外。
是夕梦。
有神报曰。
自今而后。
寿可八十馀也。
十七年
其王上表朝廷。
乞藏还本国。
诏可。
始下山。
诏慰问赐帛二百疋。
用充衣服费。
及诏入内。
赐衲伽梨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亦致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会诸大德设斋。
太常九部乐。
度僧八人。
以荣其归。
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
于是其王以为大国统。
王芬寺。
筑院度人。
以示优渥。
入王宫。
讲大乘论。
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
凡七昼夜祥云瑞雾。
覆所讲之堂。
甘露降于林木。
海东戒法之兴。
于斯为盛。
以海东夷俗。
必一𨤲正。
以彷佛华夏。
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
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
辰韩人也。
贞观初
西游中国法肆。
晚与东返云。
释慈藏
姓金氏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也。
中古之时。
辰韩马韩卞韩。
率其部属
各有魁长。
案梁贡职图。
新罗国
魏曰斯卢。
宋曰新罗
本东夷辰韩之国矣。
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
筹议攸归。
而绝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度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四月八日诞。
载良晨。
道俗衔庆希有瑞也。
年过小学
神睿澄独拔恒心。
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
情意漠漠无心染趣。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行悲敬业
子尔只身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用卒馀报。
遂登峭隒独静行禅。
不避虎兕常思难施。
时或弊睡心行将徵。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修白骨观转向明利。
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往山所将加手刃。
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见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
鸟于手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斯行感玄徵。
罕有联者。
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令免生死。
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欲为何利。
曰。
惟为利益众生。
乃授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
又告曰。
吾从忉利天来。
故授汝戒。
因腾空灭。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
又深惟曰。
生在边壤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西观大化。
贞观十二年
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
东辞至
蒙敕慰抚。
胜光别院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财事既积。
便来外盗。
贼者将取心战自惊。
返来露过。
便授其戒。
有患生盲。
陈忏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又集。
时染少疹。
见受戒神为摩所苦。
寻即除愈。
往还三夏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云。
将此金舆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
闻臭气塞谷蓬勃。
即就绳床。
通告诀别。
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
即舍诸衣财。
行僧德施
又闻香气遍满身心。
神语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匹。
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入宫。
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坏。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于斯兴显。
王以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乃敕为大国统。
王芬寺。
寺即王之所造。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恒充给侍。
又请入宫。
一夏讲摄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
云雾奄蔼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声望弥远。
及散席日。
从受戒者其量云从。
因之革厉十室而九。
属斯嘉运。
勇锐由来。
所有衣资并充檀舍。
惟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
至于住持修奉盖阙。
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
时王臣上下。
佥议攸归。
一切佛法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诫励说法。
严饰佛像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据斯以言。
护法菩萨即斯人矣。
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
每一兴建合国俱崇。
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
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
以事商量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
任官游践并同华夏。
据事以量通古难例。
撰诸经戒疏十馀卷。
出观行法一卷。
盛流彼国。
沙门圆胜者。
本族辰韩清慎僧也。
贞观初年
来仪京辇遍陶法肆。
闻持镜晓志存定摄。
护法为心。
齐襟秉维城堑。
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
经术虽闻无行戒检。
缘搆既重。
今则三学备焉。
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
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姓金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
东方辰韩国也。
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
异(北唐一品)享高位。
而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
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
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
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四月八日诞。
年过小学
神睿澄简。
世数史籍。
略皆周览。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
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
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
孑尔只身。
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
独静行禅。
时或毙睡。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
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
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住山所将加手刃。
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惧之。
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
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
就手送与。
鸟于手。
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常怀戚戚。
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
令免生死。
遂于眠𥧌。
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
欲为何利。
曰。
唯为利益众生。
乃授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
利益众生。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
国中士女。
咸受五戒。
又深唯曰。
生在边壤。
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
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
西观大化。
贞观十二年
领门人僧实等。
十有馀人。
东辞至
蒙敕慰抚胜光别院。
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
财事既积。
贼者将取。
心颤自惊。
反来露过。
便受其戒。
有患生盲。
陈忏。
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
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终南云际寺东。
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
往还三夏
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
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
云将此金舆。
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
拒不许迎。
神语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疋。
用充衣服。
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入宫。
赐衲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以本朝经像。
凋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
并诸妙像。
幡花盖具。
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壤。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
于斯兴显。
王以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
乃敕为大国统。
王芬寺。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
恒充给侍。
请入宫一夏。
讲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
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
天降甘露。
云雾𩃗霭。
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
声望弥远。
属斯嘉运。
所有衣资。
并充檀舍。
唯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
东渐百龄。
乃与诸宰。
详评纪正。
一切佛法。
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
令僧尼五部
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
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
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
诚厉说法。
严饰佛像。
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又别造寺塔。
十有馀所。
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
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
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
华中外革。
唯归崇正朔。
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
一准唐仪。
僧隐峰中唐
释隐峰
俗姓邓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
出家纳法后往观方。
池阳泉禅师令取澡罐。
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
终认嗣马禅师耳。
元和中言游五台山
路出淮西
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
曰。
我去解其杀戮。
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
介两军阵过。
战士各观僧飞腾。
不觉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灵迹。
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动。
远近瞻睹惊叹希奇。
有妹为尼。
五台瞋目咄之曰。
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
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
妹虽骨肉岂敢携贰。
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仆。
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
号邓隐峰
遗一颂云。
独弦琴子为君弹。
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
僵尸累足于事一同。
立逝坐亡为修三昧。
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
逆恒理以难知谅。
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
振古一人。
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
如幻之功善权大矣。
或曰。
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
通曰。
小说所传或得其实。
是故春秋一经。
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汉州开化寺释亡名
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
遂誓舍身剋苦为期。
忽于殿中焚香次。
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
有菩萨乘五色云。
下庭中曰。
汝极坚至必当得道。
吾求證汝。
亡名叩头礼拜。
斯须不见。
寺僧至云。
学院内皆变琉璃色。
叹嗟不已。
其僧复勤节行焉。
邓州僧亡名
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
日食二雉鸠。
僧俗共非之。
老僧终无避回。
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
分其二足与之食。
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
一则能行。
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
僧实不食此禽。
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
有叹之曰。
青城山阇黎饮酒啖肴。
然后吐出鸡羊肉。
皆化作本形。
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