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降魔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赵郡王氏子。
童稚趣向不凡。
尤嗜静嘿。
父为亳州
门户猥䢇。
寻遁居幽僻地。
而谯尤多崇。
人遇之。
辄病狂惑死。
或得与藏。
处则无。
它以故号降魔藏而世亦莫知其所造诣也。
后事广福院明赞禅师落发。
诵法华经。
习毗尼学。
皆勤至。
乃复参扣北宗秀公
公问曰。
汝名降魔。
我此无山精水怪。
汝翻作魔耶。
曰有佛有魔。
曰汝若是魔。
必住不思议境界也。
曰是佛亦空。
何不思议之有。
时众莫不叹服。
秀公因悬记之曰。
汝于少昊之墟有缘。
久之入太山
化果大行。
议者以为与金舆谷朗公相亚云。
忽告门人曰。
吾兹老朽有所归。
今有时矣。
春秋九十二。
僧香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
济阴人
父为兖府椽。
竞于名位。
厌之。
始嗜老庄恬漠之说。
及阅贝书。
则神契意合。
志虑融会。
遂趋沧洲安定寺
智光律师削染。
既受具足戒。
复究律学
俄辞去。
秀大师方盛化。
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
即入富水佛山
以自涵养。
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
屡致礼邀出山。
辄称疾不屈。
日拥黑白提唱。
声誉籍甚。
韩君缁軿结辙。
供施交积。
且构法堂。
以进玄侣。
韩君问曰。
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曰。
如同太虚。
委在有力。
往来参徒。
数常盈千。
尝升座谓众曰。
善哉是会。
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
无使虚度。
因求水盥涤。
趺坐而逝。
寿七十三。
释慧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僧巨方唐 647 — 7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曹氏
安陆人
弱龄禀朗禅师
隶业于州治之明福院。
始诵法华维摩二经。
受具已。
遍扣南宗。
复造北宗。
秀公所。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
曰到此后如何。
曰正见一华开五叶。
既佩密印。
乃辞之。
上党卜寒岭而居焉。
学徒激扬日至。
郓帅侍中吴文焕慕其风。
遣使迎归府供养。
俄为建安国寺
尝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曰。
地布金沙。
人安宝刹。
吴加敬信。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
于所居寺。
寿八十一。
建塔葬全身。
释巨方
姓曹氏
安陆人也弱龄干节立身从师。
禀业于州治明福院朗禅师
而听诵法华维摩二经。
功毕受具。
讲述南宗论数席。
即拂衣而起。
禅会必参。
后造北宗秀公所锐精稽考。
一见默许之。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也。
又。
问。
到此间后如何。
曰正见一枝生五叶。
秀颔之。
数载之间入室侍对。
庶几真道罕有伦儗。
乃辞观方至上党寒岭而居积稔之间学徒数百。
求请无阻。
凡所提唱真妄同源迟速异剂。
得心助道在乎修治。
大较如此。
郓帅吴文涣侍中
钦慕其风遣使请归。
建安国院传法化徒。
尚祖风者不离于席。
顿悟多矣。
郓帅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云。
地布金沙人安宝刹。
吴帅信伏。
因兹一府军民咸加宗仰。
吴氏家无少长。
重若神明。
檀施丰厚。
后于五台山道化。
涉二十馀载入灭。
时告众曰。
吾齿尽于此矣。
言讫长逝。
春秋八十一。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
河中府安国院释智封
姓吴氏
怀安人也。
中年学道励操谨躬。
行头陀之行。
卯食之后水浆不度齿焉。
于本州清静寺恒法师下落发受具。
综习唯识论。
或人所诘责之以滞于名相。
愤发罢讲。
游行登武当山秀师会。
疑冰解泮。
思养圣胎。
倏辞出蒲津安峰山。
禁足十年。
木食涧饮。
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
因兹奔走毳衣。
蔚然繁盛。
使君问曰。
某今日后如何。
对曰。
日从濛泛出照树全无影。
使君初不喻旨。
拱叶而退。
少选开晓充诎于怀。
来往中条山二十馀年。
俭薄不充。
得其道者不可胜纪。
入灭后门人于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僧贞固初唐 652 — 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
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
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
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
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
长寿三年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僧崇圭中唐 756 — 84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
其先以儒术致显贵。
自天宝来。
乱离相继。
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
嘅然行求出家。
年十八。
以试经得度。
无何游南岳
栖息者数年。
又依南徐茆山栖霞寺
声誉益起。
赞皇李公德裕
廉问是邦。
延见于慈和寺
与语意相得。
曰。
吾有幽忧之疾。
城隍聚落。
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
大和戊申
洛旱。
惟岳中雨不愆候。
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
开成初
赞皇公入相。
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
其所提唱。
秀公而利益多矣。
既而唱灭。
寿八十六。
会昌元年八月十日
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释弥坚
弥坚
号石室
闽清陈氏子。
根性敏利。
历诸丛席。
最后见孤峰秀公
函盖相合。
遂传东山之衣。
释绍隆南宋
绍隆
和州含山人
九岁谢父母去家。
依县之佛慧院。
又六岁削发受具。
又五岁而束包曳杖。
飘然有四方之志。
首谒长芦炤禅师
参叩之间。
景响有得。
因阅圆悟语录。
抚卷叹曰。
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腹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亲聆謦欬耳。
至宝峰谒湛堂
叩死心于黄龙。
死心机锋横出。
诸方吞𦦨。
非上上根。
莫能当。
而于师独器重称赏。
众皆侧目。
将趋夹山圆悟
道龙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与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处。
抵掌轩渠。
或若佯狂。
议者。
谓今之沩仰寒拾也。
及见圆悟
圆悟移道林。
师从焉。
一日入室。
圆悟引教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举拳曰。
还见么。
曰。
见。
圆悟曰。
头上安头。
师于此有省。
圆悟叱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圆悟肯之。
自是与圆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凿索。
尽得其秘。
或。
疑师道貌甚愞。
圆悟曰。
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为哉。
圆悟曰。
瞌睡虎耳。
后归邑住城西开圣。
建炎之扰盗。
起淮上。
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
适彰教虚席。
郡守李尚书光
延师居之。
四年而迁虎丘。
圆悟以乱离归蜀。
曩之辐凑川奔。
一时后进。
望山而趋。
师每登座。
从实吐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应。
皆惬其欲。
圆悟之道。
复大振于东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
大书伽陀曰。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珍重。
掷笔坐逝。
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
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
完寺坏屋。
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
破而复新。
藩级崇宏。
奥阈冥深。
户容庭貌。
炜焕赫奕。
观瞻耸悦。
如教复振。
论者多秀公之义。
颂声不期而作焉。
惟禅师之道。
临济氏。
为正胤的受。
当教统之季。
群宗遗支。
微绝不嗣。
禅师众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间。
以道德表兹山居。
禅师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视其祖。
凛然欲压。
于颓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风雨寒暑。
秀公异氏也。
独知尊教基。
饬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岂惟善善之公。
足以灭党私。
而矫薄俗。
彼为人后。
而遗其先者。
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师见圆悟
后以二亲垂白。
褒禅山
侍养者数年。
虎丘
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遗训。
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载山志。
一出传灯。
见师本之厚。
因读天隐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传末。
示戒将来。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无从考始末。
可惜。
释慧印南宋 1200 — 1266
慧印
关西张氏子。
自幼信佛乘出家。
后从河东普救月公。
学圆觉了义
又从河南白马寺大慧国师
学华严圆极之教。
后学唯识论于栖岩益公
二十二受大戒。
有葛氏者。
设百僧会
师为第一座。
宜说法。
已作狮吼声。
既而又从秀公
讲四分律。
从心崖和公。
学因明等论。
又从大通验公。
讲华严疏。
于二十年间。
游戏教海。
无不叩之门。
无不穷之理。
出世独为栖岩烧香。
盖以唯识为归也。
后入太行山
修唯心识定七年。
得根尘虚静。
至治二年
英宗游台。
拉师与俱至南顶。
命师祈嘉瑞。
师即禅定。
帝。
见白光如水。
弥满空际。
大士御圆相现光中。
喜甚。
因命太子贵人
从师受菩萨戒。
敕赐司徒一品。
师固辞乃止。
至元三年
示寂。
阅世六十有七。
释正凝南宋至元初
正凝
舒州太湖李氏。
与坚同门。
并得秀公之道。
法林倚以为重。
仪相丰腴。
所至人聚观之。
檀委山积。
嘉熙初
闽帅请住鼓峤。
风猷弘振。
四众钦慕。
若现在如来。
信施以巨万计。
悉充尝住。
三十馀年。
布衣纸衾。
终其身不一染。
捐于世好。
则其所存。
槩可知矣。
咸淳中示寂。
阇维。
数珠不坏。
齿牙中舍利如砌。
坚则继住持。
而清气逼人。
虽福缘少逊于
而慧门开受则过之。
日衣东山之衣说法。
法音遐被。
置衣处。
尝有光。
夜白如昼。
有二偷儿入室盗之。
为神所缚卧地。
视不得起。
坚为忏谢。
始苏而去。
德祐中
朝廷欲南迁。
被旨增广城堞。
请坚为东门提督
乃忻然奔命曰。
何往而非佛事耶。
手版筑六十丈。
次年告成。
遂示寂焉。
嘱留衣镇山门。
未几。
二王奔。
广军次山麓。
人情汹汹。
咸思劫夺。
衣时现异。
寺赖以全。
噫。
傅持法人。
如来所遣。
行如来事。
愿力弘固。
寓之而然。
即一色一香。
皆能通灵显妙。
况金襕乎。
衣尚无恙。
至正间
忽失所在。
释善柔
善柔
董氏。
德兴永兴人
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
默诵金刚楞严诸经。
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
领广严传戒大师戒法
去滋味绝华好。
日课金光明经一部。
礼佛百拜。
深惟静念。
孤征独诣。
人莫能津测浅深。
宪宗闻其名。
赐号弘教通理大师
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
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
慕其德聘。
摄华严讲席于京师
又传菩萨戒。
佛子山
及蔚罗黄楼诸刹。
自是门人加进。
法道半天下矣。
师解悟深远。
勇于为善。
遑遑如不及。
经之阙者。
勒而补之。
寺之废者。
撤而新之。
甃圮桥完坏路。
为之不一而足。
其于身也。
蔬食饮水。
敝衲容身而已。
论者谓。
师渊然若虚。
退然若藏。
萧条静深。
无所愿乎。
其外至于诱引慈济
则孳孳搰搰。
如抱漏瓮沃焦釜。
得其者。
莫不饱满慰喜。
若涉万里而还其家。
师之道。
其可得而思耶。
晚年住持奉圣州法云兰若。
遂终焉。
寿七十有二。
腊三十有八。
塔于寺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