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法朗”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僧诠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张氏。
辽西海阳人也。
少以博学。
游燕齐间。
毁衣冠为沙门
通贯经论。
后过江。
讲演。
名动京师
吴郡张恭
请居闲居寺。
晚憩虎丘寺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又于虎丘造人中金像。
清确自守。
居无储畜。
平昌孟顗
馀杭立方显寺。
以延
亦以嗜披览。
致双瞽疾。
既笃。
常见所造二像在西壁。
弟子法朗梦数人捧一金台至。
问之答曰。
诠法师
旦果卒于临安董功曹家。
县令阮尚之。
使葬曰土山郭文举冢右。
僧诠
姓张
辽西海阳人
少游燕齐遍学外典。
弱冠方出家复精鍊三藏
为北土学者之宗。
后过江止京师
铺筵大讲。
化洽江南
吴郡张恭请还讲说。
姑苏之士并慕德归心。
初止闲居寺。
晚憩虎丘山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入吴又造人中金像。
置于虎丘山东寺
性好檀施周赡贫乏。
清确自守居无兼币。
平昌孟顗馀杭立方显寺。
居之。
率众翘勤禅礼无辍。
看寻苦至。
遂乃失明。
而策厉弥精讲授不废。
吴国张畅张敷谯国戴颙戴勃并慕德结交。
崇以师礼。
后暂游临安县董功曹家。
功曹者清信弟子也。
投止少时便遇疾甚笃。
而常见所造之像来在西壁。
又见诸天童子皆来侍病。
弟子法朗梦见一台数人捧之。
问何所去。
答云。
诠法师
明旦果卒。
县令阮尚之使葬白土郭文举之冢右。
以拟梁鸿之附要离也。
特进王裕及高士戴颙
墓所刻石立碑。
唐思贤造
张敷作诔。
僧道庄南北朝末隋初 525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僧。
扬州建业人
习经史,能诗文。
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
闻则明悟,因负令誉。
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
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
姿性雄爽。
仪轨端雅。
少为侪辈所尚。
始禀彭城琼法师成实论。
学者尤所推挹。
疾。
而议所传。
众咸让。
不敢当。
独无所歉。
曰。
大足小。
终无所成。
且恐其徙辙馀宗耳。
果从。
兴皇朗法师
听四论。
入内道场弘演
炀帝春坊
宠眷日甚。
盖居蕃时。
已致书问。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严寺。
屡赐燕见。
仍就宫闱讲授。
晚又讲法华于日严。
著疏三卷。
帝初即位。
以旧恩。
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
随驾雒阳
终年八十一矣。
大业初也。
有集数十卷。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
允当遗寄。
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僧智炬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6 【介绍】: 僧。
吴郡人俗姓吴
性矜庄,善机会,能草隶,工文章。
兴皇朗公学,通四论大品,雄冠一时。
历讲于金陵、浙东,从者颇众。
炀帝初镇扬越,甚钦重之。
文帝开皇十九年,入京住日严寺。
撰《中论疏》、《止解偈文》等。
释智矩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吴郡吴氏。
牲矜庄。
善属文。
仪貌脩雅。
初听兴皇朗公讲。
继而自开大品四论。
当时虽淅东弘匠。
亦西骛焉。
后阐三论于建初寺
在席常百人。
武山公郭演。
尝致礼谒。
炀帝居蕃。
出镇杨越。
召住慧日寺
开皇十九年
诏住京师之日严寺。
供养之资。
一出晋邸。
吉藏法师
同门之杰然者
凡当弘演
必新制序王诸辞。
以加激励。
由是而餐附者殷矣。
大业二年正月卒。
寿七十二。
葬京郊之南。
释智矩
姓吴氏
吴郡人
性矜庄。
善机会。
美容貌。
雅为众表。
又善草隶偏爱文章。
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
铺词横锦勇思霏霜。
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
初听兴皇朗公讲。
讨穷深致学冠时雄。
而神气高标在物峰出。
威仪庠序容止端隆。
虽寝处虚闲立操无改。
有人私觇两月徒行。
空野摄衣无见抄反。
欣其谨慎故重叙之。
讲四论大品。
洞开幽府镜识宗归。
披释金陵望风顿怯。
吐纳机辩适对当时。
弘匠浙东。
砥砺前学。
致使西骛成器极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讲三论。
常听百人。
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创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归禁。
隋炀往镇杨越。
采拔英灵。
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
徵居慧日处以异伦。
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
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
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
供由晋国
教问隆繁置以华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杰。
并是四海搜扬
特立清秀不偶群侣。
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寔旁通。
业竞六时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览兴赋诗。
时暂阕馀便观流略。
制中论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销鄙而轻削。
每讲谈叙清攉宗致。
雅涉昙影之风。
义窟文锋。
颇怀洪偃之量。
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
学本兴皇。
威名相架文藻横逸。
实过之。
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
词各不同。
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
而性罕外狎。
课力逞词。
自非众集未曾瞻觌。
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京郊之南。
门人慧感慧赜
亲承嘉诲询处有归。
后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
各领门侣众出百人。
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释慧觉南北朝末隋初 554 — 606年3月2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秣陵
方觉之娠也。
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释法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吴郡人
少机警。
善谈论。
颇综涉经史。
始从兴皇朗公披解三论。
疏决壅滞。
芟夷繁芜。
诚有功于宗教
后聚徒。
设席于江都开善寺
炀帝居晋邸。
置四道场。
致天下硕德。
亦与焉。
仁寿三年
徙居关中之日严寺。
声望弥重。
及帝定鼎伊洛。
从驾至崤右。
以疾终。
寿七十馀。
释法澄
吴郡人
少机警善谈论。
文章书史颇皆综涉。
初从兴皇朗公讲释三论。
至于教旨乖竞者。
皆条理而通畅焉。
末聚徒立讲于江都开善寺
常听二百馀僧。
化洽吴楚传誉淮海。
负帙相趋日增位席。
晋王置四道场。
被召入。
安时悟物弘导无绝。
仁寿三年
奉令关壤居于日严。
广流视听宪章新致。
披讲智论声望弥重。
京师硕学咸谒问之。
炀帝徙驾东都定鼎伊雒。
从出淆右。
因疾而终。
时年七十馀矣。
僧法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枝江田氏
幼出家。
年十八。
金陵
初听成实。
后依兴皇朗公
究中论。
于学侣中。
标名三绝。
盖谓其风仪颀秀。
义解优深。
精进洁己也。
每以涅槃异指。
令众攻击。
虽雄辨莫之屈。
其于朗公问领如响。
既而曰义穷乎。
对曰。
义若恒沙。
何可穷也。
时学者多以自名。
于是独以沙别异焉。
三论四经。
皆唱演不替。
且制广初鹿角等章。
流播江汉
俄而从成禅师习定。
不啖僧食。
不饮浊浆。
琢磨心性。
有如此者。
春秋六十七。
终于等界寺
寺西望沙州
处士刘虬注法华经之地。
今经台馀址尚存。
僧义褒初唐 ? — 66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常州晋陵薛氏。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
禀华严大品。
明即兴皇朗公嗣也。
旷法师缙云山永安寺
辞往从之。
旷当陈朝盛集。
已称宿匠。
故其三经四论。
江表推让。
竭诚探讨。
且三十馀年。
后徙金华法幢寺
弘道摩怠。
慈恩寺玄奘法师
申请后聘。
有司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师每兴谈论。
叹其该博。
而诋斥晚生。
以为耽迷名体。
莫知玄照
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
然后门位诸公。
信有空双遣。
药病齐亡之不诬也。
且谓论固释经。
经难论易。
悼流俗之相反。
故在座。
朝唱圣经。
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
既雩无雪。
内设道场祈祷。
东明道士李荣论义。
荣先立本际义。
问曰。
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
互得。
问如是则道本于际。
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
道为际原耶。
答亦通。
又问。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问。
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
本际不本道。
不能报。
因谑曰。
汝既唤我作先生
汝便是我弟子。
曰。
刍荛嘲谑。
尘黩天听。
然虽无言不詶。
顾礼何如。
我佛弟子。
由来师佛。
汝称先生
则先天地生。
其师道祖
尚有何说。
忸怩下座。
立义。
即立大智度义。
李徒妄加难诘。
摧若拉朽。
天子欣然。
既而诸寺交请。
开法华净名。
中百经论。
莫不允诺。
龙朔元年
随驾上东都
频入宫禁论义。
每于净土阐扬。
久之遘疾。
卒于净土。
寿五十一。
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释义褒
姓薛
常州晋陵人
盖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
天体高远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游谈在务。
周流会计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
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
专经强对。
亦当时之僧杰矣。
优柔教义。
屡启请之谈。
将事通览。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旷在陈朝。
兴皇盛集。
时当法选亟动神几。
法主既崩遍流视听。
长干禅众栖霞布公
并具式瞻亲沾馀令。
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
敬竭义筵纵思披择。
诸方后锐将事别轮。
旷亦劝行传灯礼。
乃从之。
传经述论三十馀年。
光问五湖驰名三辅。
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
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终日坐忘会。
慈恩申请搜扬髦彦。
京邑承风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符昔愿。
即而入朝。
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盛处权衡。
当阳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
亦既至止共许幽致。
乃诘大乘经论。
无所不通。
唐朝后学多尚名体。
耽迷成性胶柱守株。
如何解网以开玄照
请所学宗顿讲十遍。
勒诸门位并往归依。
时在慈恩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药病齐亡。
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
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
责以三开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统略悟迷。
经难论易。
悼时俗之反昏。
论释深经。
诲今闻之异昔。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
半讲已后方明贤论。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竦拔之神奇。
伏其辩给之铦利。
宰辅冠盖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道士论义。
道士李荣
立本际义。
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并曰。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并若道法于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
既被难不能报。
浪嘲云。
既唤我为先生
汝便成我弟子。
曰。
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
刍荛嘲谑尘黩天听。
虽然无言不酬。
聊以相答。
我为佛之弟子。
由以事佛为师。
汝既称为先生
即应先道而生。
汝则。
斯为道祖
于时忸怩无对。
便下座。
又令竖义。
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
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李荣不胜其愤曰。
如此解义。
何须远从吴来。
答曰。
三吴之地本出英贤。
横目狗身旧无人物。
尔后诸寺连讲。
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
龙朔元年驾往东都
别召追往。
频入宫禁。
义论横驰。
乃于净土讲解经论。
七众载驱群公毕至。
英声逾盛。
不久遘疾卒于净土。
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
皇上悼伤久之。
遂敕送柩。
金华山旧寺。
赙赠之荣光闻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