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智称南齐 470 — 50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裴氏。
河东闻喜人
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避难居京口
少能弓马。
王玄谟申坦北讨。
既而自悔曰。
杀人以求荣禄。
非我志也。
弃去之。
或闻人读瑞应经感悟。
投南涧宗禅师
受五戒。
宋孝武成都印禅师京师
复依之。
因从归蜀薙落。
时年三十六矣。
乃专精十诵下江陵受禅旨于隐具二师。
义嘉之乱移京师兴皇。
听颖公讲律。
定林法献挹其议论。
𢹂之以归。
馀杭释僧志请开十诵于乡之宝安寺。
又为云栖寺
竟陵文宣王既建普弘寺延之。
以唱毗尼学者数百。
仍为朱方慧始说法。
每见亲里知旧。
训以孝悌。
齐永元三年
春秋七十二。
还卒于京师安乐寺
僧粲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
汴梁陈留人也。
幼年游学河北河南
东西关陇。
备历齐陈周境。
工问难。
善机谲。
自号为三国论师
开皇十年
诏住京师兴善寺。
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
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仁寿二年
诏诸州置塔。
内出所藏舍利。
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约同日下坎。
帝于内道场。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应之报。
洪遵律师等陛辞。
帝曰。
法师等可遂因化事。
以荣还乡壤。
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
其光景香气之瑞。
详于别录。
仁寿之季。
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气。
愈益奇炽。
帝屡加叹赏。
道士褚揉者。
善庄老。
一日诏公卿毕集。
老子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
率门人十馀。
𢹂行床。
排防卫。
径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即抗言激刺。
然词若俳谑。
而义寔张诠
席因散。
或以闻。
帝曰。
朕得与此人同时。
顾非福邪。
齐王暕钦渴谈论。
沙门吉藏得玄辩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业五年
大张法筵于其第。
会者三十馀人。
升座。
命章标问。
听者谓无以酬。
牒难接解。
又谓必无以嗣进。
如是往还四十馀番。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续答。
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
赠麈尾什物。
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鸾僧凤
鸾返俗出仕。
别有传。
释慧常
释慧常
京兆人
以梵呗之工。
住日严寺。
尤能却啭哢响飞扬。
长引滔滔清流不竭。
然其声发喉中。
唇口不动。
与人并立推检莫知。
自非素识方明其作。
时隋文兴法。
炀帝倍隆。
四海辐凑同归帝室。
至于梵导赞叙各重家风闻一梵飒然倾耳。
皆推心丧胆。
如饥渴焉。
佥曰。
若此声梵。
有心闻之何得不善也。
众虽效学风骨时参。
至于用与牵挽。
皆不及矣。
晚入东都
枭感作乱。
斋梵总任咸共委
及平殄后复还关壤。
时有僣曰。
逆贼建福。
言涉国家并可收之。
因即募觅。
被固送。
行次[打-丁+册]。
逃贼留曰。
往必被戮。
可于此止。
曰。
债负久作。
终须偿了。
遂至东都
果如言焉。
年四十馀矣。
京师兴善有道英神爽者。
亦以声梵驰名。
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
大众一聚其数万馀声调棱棱高超众外。
大殿铺基十亩。
棂扇高大非卒摇鼓。
引众绕旋行次窗门。
声聒冲击皆为动振。
神爽唱梵弥工长引。
游啭联绵周流内外。
临机赊捉惬洽众心。
贞观年中。
豫州治下照机寺昙宝禅师者。
断谷练形戒行无点。
年六十许。
讲观音导引士俗。
而声调超挺特异人伦。
寺有塔基。
至于静夜于上赞礼。
声响飞冲周三十里。
四远所闻无不惊仰。
僧潜真唐 718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88 【介绍】: 唐僧。
太原人俗姓王字义璋
弱冠投迹空门,住京师兴善寺。
学通内外,性相融朗。
有《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十善法戒》。
僧知玄唐 809 — 88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
曾祖图南。
梓州射洪
祖宪考邈。
皆名场不捷。
母魏。
梦月入怀而娩。
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
五岁。
祖指花令赋诗。
不数步即就。
且有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之句。
祖吟咏久之。
叹曰。
吾望汝登高第雪耻。
今如此。
其志见矣。
则终将归于空门乎。
所居邻宁夷寺。
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
忽若有所寤。
夜又梦。
其寺之殿佛。
手为摩顶。
因力求出家。
不可禁止。
年十一。
诣唐兴四安寺落发。
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
𮗿公圆旨授之。
皆习复无遗误。
年十三。
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
丞相杜公元颖
方出镇蜀。
闻其名而命之。
听者万计。
率骇服。
自是不敢斥其名。
而呼之为陈菩萨矣。
或传其前身。
汉州三学山知铉也。
尝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云。
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
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
于是抵三峡
荆襄
而驻锡于京辇资圣寺
获依安国信法师
究唯识论。
旁攻外典百家之言。
然以乡音不类忧之。
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
中夕梦僧易其舌。
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
儒者杨茂先
留意竺坟。
谢康乐之为人。
注释经义。
时就质问。
及终。
玄独见其服紫衣。
戴碧冠。
前拜谢乘空而去。
讣至。
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
碧芙蓉冠敛。
且曰。
吾非簪裳累。
则提瓶挈屦。
玄公久矣。
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
后惑邪说。
故群臣莫之谏。
尝以德阳节。
会缁黄麟德殿。
诏玄独抗道众。
帝躬发老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义。
使相问答。
玄所对凡数千言。
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
帝王所宜行。
上大怒。
左军仇士良
内枢杨钦义。
惜其才美。
密讽贡诗五章解之。
玄即日归乡里。
既而以巾栉。
湘湖间。
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迎止开元寺
宣宗龙飞。
内枢杨公统左禁军。
以定𠕋功。
请复教。
首乞访玄声迹。
诏居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
赐紫伽黎。
署三教首座
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
则上于藩邸所造者。
大中三年
诏悉兴建天下废寺。
至图玄肖象禁中。
以存模楷。
八年上章乞还山。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远难幸蜀。
郭遵泰。
以玺书诏。
行在所
仍许肩舆自随。
上降接勤重。
谈论颇悦。
且欲赐美号。
顾问诸学士
学士未及奏。
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
开示悟入法华之旨。
其宜号悟达国师
以表朕意。
玄陈让再三。
不允。
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七日
见所居之室。
悉现微妙胜境。
二月七日
忽空中有声曰。
必生净土。
问谁为此声者。
则应曰。
佛也。
若菩萨降庭。
明珠堕膝。
是岂娑婆报尽。
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
七月中
召弟子慈灯。
作遗表。
嘱后事。
以尸施鱼鸟。
叮咛告戒。
右胁面西而寂。
寿七十三。
腊五十四。
玄生平谨于持守。
而笃于进脩。
然其利物之效。
尤多著见。
骆谷真符县雍氏者。
宅当大潭上。
潭有鱼。
足而齿。
异甚。
或欲网钓。
则兴云雾拥蔽。
雍氏日豢之四世矣。
玄适抵其地而知之。
为授归戒。
出水鼓跃逝去。
夜梦雍氏曰。
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
益昌北郭龙门神。
皆受戒。
徵验见弟子僧彻传。
兹不复录。
塔在今陇山祐圣寺
秦蜀间。
户图事其像。
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
以侍立者。
商隐亦尝为之役也。
商隐号义山
能辞章。
玄居京师兴善寺时。
商隐居永崇里。
尝苦眼疾。
望祷玄。
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
疾遂愈。
普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鲁山,陜西人。
京师兴隆寺,有《栖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