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檀超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高平金乡人字悦祖
少好文学,放诞任气。
嗜酒,好谈咏,自比晋郗超
国子博士,兼左丞
入齐,高帝赏爱之,迁司徒右长史,与江淹同掌史职
所为条例,多为左仆射王俭所驳。
与物多忤,史功未就,徙交州,于路见杀。
何点南梁 437 — 5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7—504 【介绍】: 南朝梁庐江灊人字子晰
何求弟。
博通群书,善谈论。
父何铄有疾,无故害妻,坐法死。
时年十一,感此家祸,遂绝婚宦,立志隐逸。
时人号为“通隐”。
历宋、齐、梁三世,累征不就。
文学,与孔稚圭等为莫逆交,曾识拔丘迟江淹
与兄何求、弟何胤皆为当世名隐。
庾杲之南齐 441 — 4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1—491 【介绍】: 南朝齐新野人字景行
学涉文义,风范和润。
起家奉朝请,清贫自业。
累迁尚书左丞
出为王俭卫军长史
齐武帝永明中,谕诸王年少,不得妄与人接,唯命杲之江淹五日一诣诸王,使申游好。
官至太子右卫率卒。
谥贞
孔稚圭南齐 447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7—501 【介绍】: 名或作圭
南朝齐会稽山阴人字德璋
孔灵产子。
好学有美誉。
太守王僧虔引为主簿,仕尚书殿中郎
后为萧道成(齐高帝)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
入齐,历官廷尉御史中丞,参与校定晋律旧注,请置律助教教授法学,事未施行。
东昏侯永元元年,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
好文嗜酒,不乐世事。
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张稷南梁 451 — 5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13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公乔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
南齐时起家著作佐郎,不拜。
齐武帝永明中,为豫章王萧嶷主簿
给事中黄门侍郎新兴、永宁二郡太守
东昏侯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
萧衍(梁武帝)率军至建康卫尉江淹出奔,遂兼卫尉卿
北徐州刺史王珍国谋,使直阁刺杀东昏侯
梁朝建,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封江安县,累迁尚书左仆射
后出为青冀二州刺史
武帝天监十二年北魏来攻,州人徐道角等为魏内应,城破被害。
刘昭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平原高唐人字宣卿
七岁通《老》、《庄》义。
及长,勤学善属文,为外兄江淹称赏。
梁武帝天监初,起家奉朝请,累迁征北行参军
临川王记室
卒于
有《后汉书注》、《幼童传》等。
萧钧南齐 473 — 49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钧 479年—494年 萧道度弟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3—494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宣礼
齐高帝子。
出继伯父萧道度
武帝永明中,为江州刺史
累迁秘书监抚军将军
性至孝。
好学,善属文。
王智深江淹以文章相会。
尝手自细书写《五经》,置巾箱中,以备遗忘,一时诸王争效。
“巾箱《五经》”自此始。
居身清率,言未尝及时事。
海陵王延兴元年萧鸾专政,见害。
江蔿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
江淹子。
袭封醴陵侯,任丹阳尹丞,迁长城令。
有罪削爵,梁武帝普通四年追念功,复封为吴昌伯
谢举南梁 ? — 5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字言扬
谢览弟。
幼好学,与齐名,为沈约江淹昭明太子任昉等赏识。
起家秘书郎,累官晋陵太守尚书右仆射
武帝太清二年,迁尚书令
侯景台城,卒于围内。
长于玄理及释氏义,注《净名经》,常自讲说。
晋陵郡时,常与义学僧递讲经论。
萧子显南梁 489 — 5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9—537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景阳
萧子恪弟。
封宁都县侯,拜给事中
,降爵为子。
好学,工属文。
侍中国子祭酒吏部尚书
官终吴兴太守
尝作《鸿庐赋》,为沈约所赞赏。
精史学,据沈约吴均檀超江淹等稿,撰《南齐书》,又撰《后汉书》、《贵俭传》等。
今仅存《南齐书》。
张九龄唐 678 — 740
作品评论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
《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
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毕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又作毕曜毕耀排行四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
玄宗开元末太常寺太祝天宝十三载(754),任司经局正字,长期沉沦下僚,杜甫形容其当日景况云:“才大今诗伯,家贫苦宦卑。
饥寒奴仆贱,颜状老翁为。
”(《赠毕四曜》)肃宗乾元二年(759),擢监察御史,后迁侍御史
因秉公执法,为人诬告系狱。
代宗宝应年间,流黔中,经巴中时卧疾而卒。
史家未辨是非,将其附于酷吏传,时号“毛(若虚)、敬(羽)、裴(升)、毕”。
生平事迹见颜真卿《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旧唐书·酷吏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唐诗纪事》卷二六。
毕耀有诗才,善为小诗,杜甫称其“诗传体”(《赠毕四曜》)。
诗人孟浩然杜甫钱起等均与耀友善。
全唐诗》存诗3首。
元稹中唐 779 — 831
作品评论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
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
《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李贺中唐 790 — 816
作品评论
其源出于汉乐府歌谣,而拮藻于江淹庾信
琢虚成隽,研质为华,骨重神寒,不徒诡丽,正如孤鹤唳烟,潜蛟戏海,气息幽沉,而音铿高亮
昔人讥其缀句成编,非知言也。
宋褧元 1294 — 1346
字显夫正献公本之弟也。
泰定甲子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安南使者朝贡归,选充馆伴使,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詹事院立,选为照磨,寻辟御史台掾,辞。
转大禧宗禋院照磨,迁翰林修撰
至元初,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
出佥山南廉访司事,改陕西行台都事
月馀,召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拜翰林直学士,寻兼经筵讲官
卒年五十有三,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曰文清
显夫自少敏悟,出语惊人。
延祐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入京师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东平蔡文渊王士熙方以文章显于朝,争慰荐之。
至治辛酉诚夫进士第一后三年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朮鲁翀之门,士论荣之。
所著有《燕石》若干卷。
欧阳元功谓其诗务去陈言,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之间。
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齐鲁老生不能及也。
苏伯修亦谓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模拟之。
危太朴曰:公之于诗,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用成一家之言。
显夫之诗,于诸公之评尽之矣。
汉初诗学方兴韩婴作外传数万言,史称其言与齐、鲁殊。
又言尝传易,燕、赵间人喜诗,故诗传而易微。
余读是有以知燕之为诗,盖千有馀年于此。
外传言奇诡卓荦,而诗之为教,本乎山川之风气,人物之性情者也。
燕东并辽海,通蓬莱,西北控并塞。
昭王好神仙,往往招致畸人方士于其国,至若豪侠,则易水之歌,渐离之筑。
楚汉间安期生蒯通两人者,则又尝合二者之奇为一矣。
其风声气习,岁月之郁湮,世故之感发,不激为变宫变徵之流,则溢出为骚雅歌行之盛。
一气机之宣流耳。
翰林蓟门宋君显夫视予诗若干首,余读尽卷,求一言之陈无有也。
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诸贤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
吾知齐鲁老生之不能及是也。
奈何犹以燕石自名其集耶。
显夫年强仕,所作当日富,所造诣未易窥。
姑序余所睹记如是云。
至正元年三月丙子奉政大夫艺文少监长沙欧阳玄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宋显夫从其兄诚夫江南始还,莫识其面,而大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
未几,诚夫果魁多士。
久之,显夫赐同进士出身
初,显夫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
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
诗尤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摸拟之。
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
既擢第,遂入馆阁校书编修、修撰、待制
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翰林直学士
至正丙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文清
诚夫累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
始者诚夫之卒,显夫属予序其文后。
显夫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
夫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
苐念伯仲方以才能进用,不极其至,相继而逝,此中外有识之士重悼惜也。
昔者仁皇开设贡举,本以敷求贤才,作兴治化。
今观累举得人之盛,或才识所长,裨益国政,或文章之工,黼黻皇猷,议者不得尽以迂疏巽懦诋訾之也。
呜呼!
去古虽远,士之卓然能有所见,毅然能有所守,又岂无其人哉?
彼或訹之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言不中度,诡随而或不能尽识也。
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
知之深,则哀之也切。
是则国家升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功,岂苐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
显夫京师,故题其集曰燕石云。
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奉大夫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予卧病田庐,有禁近之擢,迫命就道。
惶汗无措,而复窃自喜。
幸故人宋君显夫,实直学士,协恭侍从,自公论文,亦一乐也。
比予入京前十五日,而显夫卒矣。
予病亟,归不得省。
其孤承诏复来。
显夫已赠国子祭酒谥文清
思而不可见,惜哉。
孤吁奉燕石集拜泣,且曰:此先子所遗兄彍编次者也。
世父至治集,公实序之。
敢援例以请。
予序诚夫文不一纪,又序其弟,人之生世,其可悲也夫。
显夫兄弟入,首与予游,尽视予所著,暌离有作必寄,故知其长蚤且悉也。
及阅显夫稿,则未相识时,歌诗已尝及予,重以三十年分谊之笃,可辞乎。
国家设贡举,陶天下以经术,馀三十年矣。
文当日昌,而名能著见者,何其指之不多屈也,积储之不厚也,造诣之不远也。
取而随竭,发而自柅,拘拘规仿,而伥伥乎所适者,欲昌得乎?
惟其有所也,有所参也,该洽沈潜,心有所得,济以定力而熟之,则于文也,决渊渟而灌沟浍,策坚良而走康庄,庶乎其达矣。
显夫登甲子科,考其作,未有贡举前,已汨汨矣。
视诱利禄而重失得,忽于播而急于穫者,不有间乎。
人知其才,而不究其积储造诣之有素也。
故予序其集而原其得,俾后之观者有激焉。
集凡若干卷,文若干首,诗乐府若干首,自名燕石,然世皆信其为玉也。
彍由奉礼郎丞相曹掾,汇从父之文,不使遗逸,不愧显夫之犹子矣。
吁甫襄事,即谋刻父文,宋之后其益昌矣哉!
至正六年,岁在丙戌,冬十一月既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安阳许有壬序。
乃贤
乃贤字易之,本葛逻禄氏。
译言马也,世居金山之西。
元兴西北,诸部仕中朝者,多散处内地,故易之南阳人
随其兄宦游江浙,卜居于鄞,再至京师,以能文名。
尤长歌诗,每一篇出,士大夫辄传诵之。
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易之与二人偕来,人目为「江南三绝」。
久之归浙东,辟为东湖书院山长。
以荐授翰林编修官,出参桑哥失里军事卒。
所著《金台集》,欧阳元功序之,谓其清新俊逸,而有温润缜栗之容。
宣城贡师泰称其词清润纤华,五言类谢朓柳恽江淹,七言类张籍王建刘禹锡
而乐府尤流丽可喜,有谢康乐鲍明远之遗风。
魏郡李好文曰:易之西北方人,而粹然独有中和之气。
不喜禄仕,惟以诗文自娱。
其来京师,特广其闻见,以助其诗也。
其兄塔海仲良进士起家,而易之晚乃得一官,未竟其用。
虞文靖题其云:「因君怀郭隗,千古意如何。
张承旨起岩云:「爱君谈辨似悬河,最喜交情古意多。
长使马周贫作客,令人千古愧常何
」其所期望者深矣。
陶宗仪元末明初 1316 — 1403
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
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
洪武二十九年(1396)诸生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
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
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
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
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
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
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
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
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
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
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
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
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诸生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诸生赴礼部试时作。
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
是集不知何人所编。
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十之九。
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
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
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
有浙士恭家藏本。
毛晋汲古阁刊本(收于《元人十种诗》)行世。
吴兆骞清 1631 — 1684
西曹杂诗
兆骞丘樊幼生,菰芦下士,弱龄有意,总角知名。
才愧临川,蚤擅芙蓉之誉;年同僧孺,即传芍药之篇。
汉代三君,长其声价;江东二俊,许以追攀。
既而擢秀艺林,含毫锁院,自惭庸薄,猥簉贤良。
江头舣榜,京尹孝廉之船;道上鸣镳,君王命上计之吏。
岂知新妆始竟,便嫉扬蛾;嘉卉初繁,遽逢鸣鴂。
孝子有掇蜂之惧,贤人生市虎之悲。
直比朱丝,乃见嫌于曲木;贞如白璧,忽致叹于缁尘。
成是南箕,搆兹北寺。
江文通之就吏,伤心谤缺之间;范孟博之拘囚,慷慨棘木之下。
夏台日暗,畴惜贤豪;贯索星高,竟灾文士
望慈闱于天际,白发双悲;忆少妇于楼中,红颜独倚。
缄冤情而莫诉,抱幽愤以谁知。
呜咽银筝,空寄思乡之调;凄凉石阙,难传羁客之情。
爰寄托于篇章,聊自陈其胸臆。
南冠琴曲,泣钟仪之土风;西陆蝉声,庶骆丞之慨咏。
诗成杂体,情比四愁云尔。
陶梁清 1772 — 1857
红豆树馆词·吴长卿序
将使敦古欢于尘壒之表,延峻赏于冲漠之区。
握月担风,徐仆射聊资谈助,模山范水,宗处士惟事卧游。
虽复寓意丹青,希踪元素,而高风已邈,仅传之真,穆行无徵,虚忆萍蓬之迹。
讵知苦,旧境频迁,玦判璋分,新愁易积。
鸿印泥而莫定,驹过隙而难留。
设非追感抚尘,兴怀坠雨。
状唾月推烟之景,写牵云曳雪之情,几几乎迷五散于棋枰,索一吷于剑首矣。
凫乡观察系传栗里,家住苏台
绚火凤之九苞,标石麟之独角。
彩笔则平分李峤,艳锦则早夺江淹
义苑共羡其奇侅,艺海足资其荡涤。
方其蜚英横塾,撷秀回泉。
陈庚子之遗经,辩己亥之误字。
秋澄玉宇,桂子飘来,路接金台,槐花踏遍。
用是息尘鞅于梵刹,洽幽贽于礼堂。
已而放棹潞河,停骖苑。
南陔则艺兰发咏,西堂则梦草裁诗。
洵足庆焦氏之福兄,颂鲁侯之寿母。
无何云回鸾驭,风急鸰原。
菤葹心拔而弥伤,箖箊泪清而欲槁。
洎乎芝芙圆梦,鹣𪃸齐心。
玉作田腴,金将屋贮。
曹大家史编旧稿,浅印脂痕,卫夫人笔阵新图,浓留墨沈。
著姓交推于徐淑,深情尤甚于高柔
此又茑萝莫喻其缠绵,蘅芷自成其馨逸已。
是时述庵少寇方筑平津之馆,辟涑水之园。
万壑涛声,曾陪讲席,九峰黛影,重访渔庄
觅旧伴于短李迂辛,赏奇文于大邢小魏。
刘孝标五十纸之课,搜李承休三万轴之储。
靡不雪纂露钞,劬于淬掌,琼纲玉格,朗若列眉。
重以谷人司成鸥鹭寻盟,岑苔合契。
谢混改席之敬,修袁逢分坐之仪。
往往携屐探幽,支筇选胜。
偶拈逸调,同谱新声。
题花而香拂酒卮,伫月而凉侵琴荐。
宜乎张温无辈,推重于元晏弁言也。
至若瓜步潮生,蒜山月落。
秣陵桃叶之渡,认芜城皂荚之桥。
虎阜秋深,未消剑气,马塍春老,欲葬花魂。
缄情则转绿回黄,选恨则等莺期蝶。
又若千丝系缆,六柱移船。
借蓝尾而飞觞,眼才一瞥,就红牙而按曲,肠已九回。
虬漏沉沉,二分明月,蚖膏滟滟,四照琪花
亦复逞咀之妍词,抒擘石研丹之幽怨。
禺山耀彩,五色相宣,若木舒华,千寻直上。
观察握画日之笔,步登云之梯。
玳筵乍启于樱厨,琳简近承夫蓬观。
于是鸾坡儤直,螭陛趋班。
纂有唐一代之钜文,传名山千古之绝学。
美矣茂矣。
长卿朅来东阁,得遂管窥,偶忆西泠,已成梗泛
一邱一壑之位置,慕半村半郭之嬉游。
李公垂雅有同心,句传珂里,元次山请申后约,笑指杯湖
时道光癸巳孟夏钱塘吴长卿谨序。
章敬和现当代 1916 — 2011
宜闲诗草·序
孔子之教弟子,有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自道也,而文为犹人。
躬行君子,未之有得。
以是知圣门以行谊为先。
其于文芒之末,不汲汲也。
  章生敬和,从余游有年。
盖笃志力行人也,经史之暇,辄拈笔为诗,类皆抒写性灵,不作依傍语。
既吸收中西新教育,抱负益宏。
适值抗战时期,思以救国者为荣。
于是决志出山,叹毛锥子不足为用矣。
别后寄诗,余喜其道力之坚。
虽枪林弹雨之中,而以整以暇若是,又以见生之以游为学,举凡山川之壮丽,人物之瑰奇,无一不激发其志气。
故别不多时,已非复吴下阿蒙矣。
然骇间询其近状,知其以病归。
而家贫亲老,仍理旧业,从事舌耕,不复作漫游想矣。
言次,出《宜闲诗草》示予。
寻又驰一纸书索序。
夫以一日之勤,得片时之闲,以诗消闲,闲乃不失之逸。
以偶然之闲,留过去之迹,以闲吟诗,诗更不病其浮,于是以为诗,与吾夫子余力学文之训,不相背驰,而诗人为斯用大矣,生以为宜。
  诚然,观生之遇虽穷,其气益壮,宁久作雌伏者?
如生之年富力强,苟奋其大无畏之精神,出而为民除障害,策治安者,则所谓乘长风破万里浪者,岂异人任?
于是知生之前程未易量,即诗之大观未遽止焉。
  予江淹才尽之年,言不足重。
感生情谊之笃,书以与之。
未知有当于生,以为宜欤否也。
文纯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