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赵元
字宜之定襄人
经童出身,举进士不中,以年及调巩西簿。
未几,失明。
自少日博通书传,作诗有规矩。
泰和以后,有诗名。
河东李屏山为赋愚轩,有“落笔突兀无黄初”之句。
愚轩,宜之自号也。
用是名,益重。
南渡以后,往来洛西,山中閒閒公雷御史王子文、许至忠、崔怀祖,皆爱之。
所至必虚左以待。
为人有材干,处事详雅。
既病,废无所营,为万虑,一归于诗,故诗益工。
若其五言平淡处,他人未易造也。
宜之之父(名淑,字清臣),由门资叙,与先陇城为莫逆交,故好问交㳺间,得宜之之诗为多。
子颙,有隐节,今居乡里。
释佛智元 1259 — 1314
佛智三藏
出积宁氏。
昆弟四人。
师其季也。
总丱之岁。
帝师癹思巴。
薙染为僧。
通诸部灌顶之法。
世祖受教于帝师
锐意翻译。
师与参译语。
辞致明辩
𠃔惬上意。
诏赐大辩广智法师
论者谓。
季叶以来。
译场久废。
能者盖寡。
岂意人物凋残之际。
乃见公乎。
观其所译。
可谓能者哉。
师之道大阐。
河西之人。
尊之不敢名。
至呼其族党。
皆曰。
此积宁法师家。
其为见重如此。
僧司盛设。
风纪䆮弊。
既不能干城遗法。
抗御外侮。
反为诸僧劳扰。
颓波所激。
江南尤甚。
朝廷欲选能者正之。
佥以必得精识时务。
如师者始可。
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
既至。
削去烦苛。
务从宽大。
僧众安之。
既而改授福建等处。
方正之气。
颇与同列乖忤。
师叹曰。
天下何事。
况教门乎。
盖吾人之庸。
自扰之耳。
夫设官愈多。
则事愈烦。
十羊九牧。
其谁能堪。
遂建言罢之。
议者称其高。
师。
既得请随谢事。
遁迹垄坻。
筑室种树。
盖将终焉。
未几。
光禄大夫起。
仁宗为太子时。
尝就问法。
既践大宝。
眷遇益隆。
馆于庆寿寺
给廪膳。
诏师所译。
皆板行之。
师幼而颖悟。
诸国语言。
皆不学而能。
既长。
果能树立。
其为学。
诵言观义。
涉其涯。
遂厉于深
且好贤爱能。
尤能取诸人以为善。
谈论之际。
发其端。
已得过半之思。
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
是以名胜之流。
皆乐从之游。
延祐元年十月
示寂。
年五十有六。
其始疾也。
诏赐中统钞万缗。
俾佐医药。
太尉沈王
往视疾。
既殁。
又赐币万缗。
以给葬事。
遣使驿送其丧。
归葬故里云。
释智顺明初 ? — 1380
逆川禅师
名智顺
又字澄垢
东瓯瑞安陈氏子也母有懿德。
谨于事佛。
梦僧项有圆光。
逆汪洋之流。
而招曰。
烦为母我。
莫辞劳也。
寤即有娠。
生七岁。
神悟特异。
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
牧为沙弥
诲以大法。
信受顶戴。
刻无惰容。
耆老多器之。
为大僧。
行脚。
见诸大有道者
入闽抵天宝。
铁关枢禅师
此庵元七世之传。
寻常好问禅者。
老僧舌头在么。
而禅者多被抑。
不敢犯其锋。
顺得参堂踰月。
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
入室呈所得。
枢公曰。
乍入门耳。
何足重哉。
曰。
堂奥更有何法。
乞师揭示。
公大笑而罢之。
于是。
括磨究竟。
盥漱悉忘。
夜深常入枢公之室。
参请古德因缘。
或至晨钟鸣。
乃趋出。
心嘉之。
一夕徐问曰。
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
未知于何机下。
得彻本源也。
枢公曰。
我当时往华藏。
受业于竺西和尚
便知有此事。
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
受具后。
参中峰及庵诸老。
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
我只不能领会。
乃走石门
见我元翁先师。
先师亦无长语。
惟道。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作么生会。
其时前后际断。
一日斋后下床。
忽踏著实地。
急走方丈。
先师遥见而笑曰。
作么。
我进曰。
南泉被我捉败了也。
先师曰。
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我便喝。
先师曰。
离却者一喝。
南泉聻。
我拂袖而出。
自后执侍巾瓶。
一十五载。
我事且置。
你向何处见南泉
词色俱丧。
愧无所容。
又一夕参钟拟离榻。
豁然大悟。
趋告枢公曰。
南泉败缺今已见矣。
曰。
心佛物俱不是。
是个甚么。
对曰。
地上砖铺。
屋上瓦覆。
曰。
即今南泉在何处。
对曰。
鹞子过新罗
曰。
错。
亦曰。
错。
明日。
命挝鼓勘验。
扼腕上下。
顾视曰。
和尚眼在甚么处。
助喜曰。
也要大家知。
至正六年庚辰秋
枢公迁化。
继天宝之席。
于是。
此庵之宗大振。
此庵元
其世有八。
元得焦山体
三传天竺有。
有传天池元翁信。
信之嗣二人。
曰。
大慈成。
曰。
铁关
既受枢公正印。
号令人天。
海内改观焉。
从天宝迁报恩。
又移居归原。
而机用纵夺。
益慎于居天宝时也。
当是时。
南北衲子骈集。
朝廷知
乃赐衣。
加号佛性圆辨禅师
即退居东瓯罗山
穴地为炉。
折竹为箸。
不设卧榻。
不贮宿舂。
或以矫世讥之。
弗顾也。
平章燕只不花。
镇闽。
坚起住闽之东禅寺
又移雪峰
顺之法政。
善巧圆融。
座下不规而肃。
听顺说法。
各有领解。
雪峰数百年来。
为中兴矣。
明洪武初
升座于钟山
上临听法。
如旧识
每对上。
称僧而不臣。
或忘而称我。
上以真率美之。
已而还南。
南国以净慈留
居无何。
有司复以朝旨。
强顺抵京。
经四月。
书偈而逝。
时洪武十三年夏也。
阇维。
所获舍利。
迸若明珠。
其六坐名蓝之语录。
盛著于世。
但颇有异迹。
人以为神。
且又尊之为肉佛。
愚不敢赘。
惧亵也。
赞曰。
顺公望隆两朝。
其胸吞须弥。
而舌倾沧海。
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
公却素履萧然。
不忝嗣祖乞士
诚有坦然与世共。
信者区区。
以生平异迹。
而颂铢两。
其然。
岂其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