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道恒后秦 346 — 417
释道恒
蓝田人
年九岁戏于路。
隐士张忠见而嗟曰。
此小儿有出人之相。
在俗必有辅政之功。
处道必能光显佛法。
恨吾老矣。
不得见之。
少失二亲。
事后母以孝闻。
家贫无蓄。
常手自画缋以供瞻奉。
而笃好经典学兼宵夜。
至年二十后母又亡。
行丧尽礼服毕出家。
游刃佛理多所兼通。
学该内外才思清敏。
罗什入关即往修造。
什大嘉之。
及译出众经并助详定。
有同学道标
亦雅有才力。
当时擅名。
相次。
秦主姚兴二人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
乃敕伪尚书令姚显
令敦逼罢道助振王业。
又下书等曰。
卿等皎然之操。
实在可嘉。
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
今敕尚书令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
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
等答曰。
奉去月二十日诏。
令夺等法服。
承命悲怀五情失守。
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
缁服之下誓毕身命。
并习佛法不闲世事。
徒废非常之业。
终无殊异之功。
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
魏文管宁之操。
抑至尊之高心。
遂匹夫之微志。
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
愿鉴元元之情。
垂旷通物之理也。
又致书于什䂮二法师曰。
别已数旬每有倾想。
渐暖比休泰耳。
小虏远举更无处分。
正有愦然耳。
顷万事之慇须才以理之。
近诏二人令释罗汉之服寻大士之踪。
然道无不在。
愿法师等勖以喻之。
什䂮等答曰。
盖闻太上以道养民。
而物自是其复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
悟任物之多因。
故尧放许由箕山
文轼干木于魏国
高祖四皓终南
叔度辞蒲轮于汉岳。
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
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
少习玄化伏膺佛道。
至于敷折妙典研究幽微。
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
陛下施既往之恩。
纵其微志也。
后频复下书。
阖境救之殆而得勉。
乃叹曰。
古人有言。
益我货者损我神。
生我名者杀我身。
于是窜影岩壑毕命幽薮。
蔬食味禅缅迹人外。
晋义熙十三年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二。
著释驳论及百行箴。
作舍利弗毗昙序并吊王乔文。
并行于世矣。
僧导南朝宋
僧导
京兆人
十岁出家从师受业。
师以观世音经授之。
读竟咨师。
此经有几卷。
师欲试之。
乃言。
止有此耳。
曰。
初云尔时无尽意。
故知尔前已应有事。
师大悦之。
授以法华一部。
于是昼夜看寻粗解文义。
贫无油烛常采薪自照。
至年十八博读转多。
气干雄勇神机秀发。
形止方雅举动无忤。
僧睿见而奇之。
问曰。
君于佛法且欲何愿。
曰。
且愿为法师作都讲。
曰。
君方当为万人法主
岂肯对扬小师乎。
迄受具戒识洽愈深。
禅律经论达自心抱。
姚兴钦其德业。
友而爱焉。
入寺相造。
同辇还宫。
及什公译出经论。
参议详定。
既素有风神。
又值关中盛集。
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
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
宋高祖西伐长安
擒获伪主荡清关内。
既素籍名。
乃要与相见。
曰。
相望久矣。
何其流滞殊俗。
答云。
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
此时相见不亦善乎。
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
临别谓曰。
儿年小留镇
愿法师时能顾怀。
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
出自关南中途扰败。
丑虏乘凶追骑将及。
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
谓追骑曰。
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
今当以死送之。
会不可得不烦相追。
群𡨥骇其神气。
遂回锋而反。
义真走窜于草。
会其中兵段宏
卒以获免。
盖由之力也。
高祖感之。
因令子侄内外师焉。
后立寺于寿春
即东山寺也。
常讲说经论。
受业千有馀人。
会虏俄灭佛法。
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
悉给衣食。
其有死于虏者。
皆设会行香。
为之流涕哀恸。
孝武帝升位。
遣使徵请。
翻然应诏
止于京师中兴寺
銮舆降跸躬出候迎。
孝建之初三纲更始。
感事怀惜。
悲不自胜。
帝亦哽咽良久。
即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
帝亲临幸公卿必集。
登高座曰。
昔王宫托生双树现灭。
自尔以来岁逾千载。
淳源永谢浇风不追。
给苑丘墟鹿园芜秽。
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国。
岂知上圣流涕大士栖惶者哉。
因潜然泫泪。
四众为之改容。
又谓帝曰。
护法弘道莫先帝王
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
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
帝称善久之。
坐者咸悦。
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
春秋九十有六。
时有沙门僧因。
亦当世名匠。
相次。
或问因云。
法师导公孰愈。
答云。
吾与僧导同师什公。
准之孔门则导公入室吾可升堂。
有弟子僧威僧音等。
并善成实。
释邵硕南朝宋初 ? — 473年9月1日
沙门邵硕
康居国人
志公最善。
出入经行不问夜旦。
意欲求之则去。
益州以滑稽言事能发人欢笑。
因劝以善。
家家喜之。
至人家眠地者。
家必有死。
就人求细席者必有小儿亡。
时咸以此为谶。
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
于众中作师子形。
尔日郫县亦言见作师子形。
乃悟分其身也。
刺史萧慧开及刘孟明
皆挹事之。
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
云。
以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乎。
为人好韵语。
乃谓明曰。
宁自乞食以清宴不能与阿夫竟残年。
后忽著布帽诣明。
少时明卒。
先是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
谓玉曰。
天地嗷嗷从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除之。
及明卒仲玉行州事
是年九月将亡。
沙门法进曰。
愿露骸松下然脚须著屐。
诺之。
已而化。
舁其尸露之。
明日往视失所在。
俄有自郫县来者曰。
昨见硕公著一屐行市中。
曰为我语进公
小儿见欺止为我只屐。
惊问之沙弥
答曰。
舁尸时一屐堕。
行急不及系也法愿
释法镜南齐 437 — 500
释法镜
姓张
吴兴乌程人
幼而乐道事未获从。
慧益烧身启帝度二十人。
即预其一也。
法愿为师。
既得入道履操冰霜。
仁施为怀旷拔成务。
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
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
誓心弘道不拘贵贱。
有请必行。
无避寒暑。
财不蓄私常兴福业。
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
为性敦美赏接为务。
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
虽义学功浅而领悟自然。
造次嘲难必有酬酢。
齐永元二年卒。
年六十四。
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
并皆祖述宣唱。
高韵华言。
非忝前例。
倾众动物。
论者后之。
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所住寺。
因改曰宣武也。
僧法宠南梁 451 — 52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
海盐人
其先居南阳冠军
少负出俗志。
二亲弗许。
固请之。
乃曰。
婚而后任意。
年十八为纳室。
始半载即弃去。
隶光兴寺落发。
出都居兴皇寺。
道猛昙齐。
学成实论。
日夜勤至。
吴郡张融
周颙书曰。
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
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
若斯之志。
大矣远矣。
后从长乐寺僧周
学杂心毗昙。
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
采玄析奥。
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尝于西邸义集。
事委冶城智秀
曰。
当此应对。
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
我不及卿。
诠名定实。
卿不及我。
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
善樊许术。
四十当死。
亦自览镜。
见面有黑气。
于是尽货其衣钵。
以其资。
并市香灯。
归光兴房。
杜门礼忏。
昼忘食息。
夕不寝寐。
迄四十年。
岁暮之夕。
忽两耳肿痛。
愈加惕厉。
忏达四更。
闻外有声曰。
君死业已尽。
遽开门都无所见。
明日视之。
则黑气消灭。
而耳后之寿骨隆起。
天监七年
诏为僧正
徙居宣武寺。
寺故名天保
上为宣武王脩福。
诏缮饬以待
普通四年
感风疾。
看经礼拜不废。
五年三月十六日终。
春秋七十四。
定林寺 时智果。
管氏吴人
亦居海盐光兴寺。
僧淑。
剡县公车寺。
并善诸经部。
史不详述。
释法宠
姓冯氏
南阳冠军人
后遭世难寓居海盐
少有绝俗之志。
二亲爱而弗许。
执志固请。
乃曰。
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纳妻。
经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兴寺。
成办法式习学威仪。
其后出都住兴皇寺。
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二公雅相叹赏。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
吴郡张融周颙书曰。
古人遗放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又从长乐寺僧周学。
通杂心及法胜毗昙。
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
探玄析奥妙尽深极。
高难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蕴藉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甚加礼遇。
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竞者尤多。
曰。
当此应对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赏卿不及我。
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
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
跳脱或可冀耳。
因引镜验之。
见面有黑气。
于是货卖衣钵资馀。
并市香供。
飞舟东逝。
直至海盐居在光兴。
闭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
弥生怖懅。
其夜忏礼已达四更。
闻户外有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即开户都无所见。
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
两耳乃是生骨。
斯实忏荡之基。
功不虚也。
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
言论往复旬日之间。
文疑理滞反启其志。
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
开宇临涧敞轩映水。
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东昏在位。
多请游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
僧正惠超镇之。
敕曰。
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
不侠性欲不事形势。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
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上每义集以礼致之。
其年腊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
请为家僧。
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
四时不绝。
寺本陜小。
帝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焉。
因立名为宣武寺也。
门徒敦厚常百许人。
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
舒经格上昼夜不休。
赴诸法事坐舆讲说。
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
后不能起居。
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
所忏所愿与本无异。
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
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伤悼道俗悲恋。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凶事天府供给。
舍人主书监视讫事。
复有沙门智果
管氏。
吴人
海盐光兴寺。
清直平简善诸经术。
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
捃采众师并为己任。
随问随答思虑周广
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释慧韶南梁 455 — 508年7月3日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鼓齐振竞敞玄门。
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箕擎生袈裟令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释慧恭
益州成都人
姓周氏
周未废佛法之时。
与同寺惠远结契勤学。
直诣长安听采。
长往荆杨访道。
京师
听得阿毗昙论迦延拘舍地持成寔毗婆沙摄大乘。
益州讲授。
道俗钦重。
䞋施盈积。
后从江左来还。
二人相遇。
欣欢共叙。
离别三十馀年。
同宿数夜。
语说言谈。
如泉涌。
竟无所道。
曰。
离别多时。
今得相见。
庆此欢会。
伊何可论。
但觉仁者无所说。
将无所得耶。
对曰。
为性闇劣。
都无所解。
曰大无所解。
可不诵一部经乎。
答曰。
唯诵得观世音经一卷。
厉色曰。
观世音经。
小儿童子。
皆能诵之。
何烦大汝许人乎。
且仁者童子出家。
立誓。
望證道果。
岂复三十馀年。
唯诵一卷经。
如指许大。
是非闇钝。
懒堕所为。
请与断交。
愿法师早去。
无增远之烦恼也。
曰。
经卷虽小。
佛口所说。
遵敬者得无量福。
轻慢者得无量罪。
暂息瞋心。
当为法师诵一遍。
即与长别。
大笑曰。
观世音经。
是法华经普门品已讲之。
数过百遍。
如何始欲闹人耳乎。
曰。
书云。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但至心听佛语。
岂得以人弃法乃于庭前结坛。
坛中安高座。
绕坛数匝顶礼。
升高座。
不得已。
于檐下。
据大床坐听。
始发声唱经题。
异香氤氲。
遍满房宇。
及入文天上作乐。
雨四种花。
经讫下座。
华乐方歇。
惠远接足顶礼。
泪下交流。
谢曰。
惠远臭秽死尸。
敢行天日之下。
乞暂留。
赐见教诲。
曰。
所能。
诸佛力耳。
即日拂衣长揖。
沿流而去不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