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王僧孺南梁 464 — 521
全梁文·卷五十一
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卫将军肃八世孙。
齐永明初为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丹阳郡功曹,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出补晋安郡,除侯官
建武初,除尚书仪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出为唐令。
梁受禅,除后军临川王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出为南海太守,徵拜中书郎,领著作,迁尚书左丞,除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迁少府卿,出监吴郡,还除尚书吏部郎,出为仁威南康王长史行府州国事,遇谤,逮诣南司,免,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迁镇右始兴王中记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议参军,入直西省普通三年卒,有《总集》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百家谱》三十卷,《百家谱集钞》十五卷,《两台弹事》五卷,集三十卷。
柳憕南梁 ? — 513
全梁文·卷五十九
字文渊河东解人,齐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世隆第四子。
给事黄门太子中庶子,后为始兴王镇北长史,随府迁镇西长史蜀郡太守
天监十二年卒,赠宁远将军豫州刺史,有集六卷。
释明达南梁 ? — 516
释明达
姓康氏
其先康居人也。
童稚出家严持斋素。
初受十戒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日无再饭。
外肃仪轨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游行在务。
以梁天鉴初。
来自西戎至于益部。
巴峡蛮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克期诛讨。
悯其将苦。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登其堡垒。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雷霆振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昏霾立霁。
山泽通气天地开朗。
翕然望国并从王化。
襁负排薮獭弁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而万里坦然。
达之力也。
后因行汶中。
路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尝于夜中索水洗脚。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
重以汤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脚便净。
曰。
此鱼膏也。
更莫测其所从。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也。
于时二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
率合皂素通皆接取。
纵横山积。
创修堂宇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欻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惟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差。
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
斯阴德显济功不可识。
其例甚矣。
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迷闷方所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化行楚蜀。
德服如风之偃仆也。
故使三蜀氓流或执炉请供者。
或散花布衣者。
或舍俗归忏者。
或剪落从法者。
日积岁计又不可纪。
天监十五年
始兴王荆州
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形长八尺。
容式伟然敷弘律训及以讲诵。
乍讽俗书用悟昏识。
铨序罪福无待重寻。
故详略而传矣。
释明达
姓康氏
其先康居国人也。
童稚出家。
严持斋戒年及具足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日无再饭。
外仪轨则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游行在务。
梁天监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郡。
巴峡蛮夷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克期诛讨。
悯其将苦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登其堡垒。
慰喻招引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雷霆震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
昏霾立霁。
山泽通气。
天地开朗。
翕然望国。
并从王化。
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后因行役中路逢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尝于夜中索水洗足。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
重以汤洗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足便净。
曰。
此鱼膏也。
更莫测其所从。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搆浮屠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直觅匠工。
道俗皆怪其言。
于时三月水竭即下求木。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涪水大溢。
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
率合道俗通皆接取。
从横山积。
创修堂宇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欻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众往扑灭。
唯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来从乞瘥。
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
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
穿墙负物既出在外。
迷闷方所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天监十五年始兴王荆州
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姓康
康居人
童稚出家。
严持斋戒。
初受十戒。
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
日无再饭。
外仪轨则。
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
游行在务。
梁天监初
来自西戎
至于益部。
巴峡蛮裔。
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
刻期诛讨。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
雷霆震击。
郡贼惊骇。
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
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
昏霾立霁。
翕然望国。
并从王化。
襁负排薮。
獭兽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
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
而万里坦然。
后因行役中路。
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
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
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
于时三月水竭。
即下求木。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
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
都无溜者。
率合皂素。
通皆接取。
从横山积。
创修堂宇。
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
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剡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
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
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
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唯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瘥。
便授杖令行。
不移𠷳景。
骤步而返。
又布萨时。
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
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
迷闷方所
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天监十五年
始兴王
荆州
冬十二月
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刘潜南梁 484 — 5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50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仪
刘孝绰弟。
幼孤,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
梁武帝天监五年,举秀才
起家始兴王曹行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敕令制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
大同中御史中丞
在职弹纠无所顾望,为当时所称。
出为临海太守,励精绥抚,风俗大革。
官至豫章内史
全梁文·卷六十一
字孝仪,以字行,孝绰第三弟。
天监五年秀才,除镇右始兴王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中抚主簿,迁尚书殿中郎
安北晋安王功曹史,补太子洗马,迁中舍人
出为阳羡,擢建康
大同中中书郎,左迁安西咨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使魏还。
复为中书郎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
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中大同初入守都官尚书
太清初,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有集二十卷。
萧映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映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文明
萧憺子。
年十二,为国子生
起家淮南太守武帝普通二年封广信县侯后改封新渝县侯,为吴兴太守北徐州刺史
在任常载粟帛游境内,振济贫者。
历官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广州刺史
武帝大同六年广州卢子略反,攻平之。
卒谥宽
全梁文·卷二十二
武帝第十一子,始兴王怛之第四子。
天监初封广信侯,出为吴兴太守改封新渝侯,迁北徐州刺史
大同中,迁广州刺史,卒官。
甄恬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中山无极人字彦约
性至孝,幼年丧父,哀感若成人。
家贫,养母常得珍羞。
始兴王萧憺表其行状,诏旌表门闾,加以爵位。
官至安南行参军
萧悫北齐
全隋文·卷十三
字仁祖梁武帝始兴王憺之孙,上黄侯晔之子。
梁末奔齐。
武平中,为太子洗马
历周入,为记室参军
有《集》九卷。
(案邢劭有《萧仁祖集序》)
释道仙
释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国人
以游贾为业。
往来吴蜀。
江海上下集积珠宝。
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
时或计者云。
直钱数十万贯。
既瑰宝填委。
贪附弥深。
惟恨不多。
取验吞海。
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
僧达禅师说法曰。
生死长久无爱不离。
自身尚尔况复财物。
初闻之。
欣勇内发。
深思惟曰。
吾在生多贪。
志慕积聚。
向闻正法。
此说极乎。
若失若离要必当尔。
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
索然无扰岂不乐哉。
即沈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沈。
众共止之。
令修福业。
曰。
终为纷扰。
劳苦自他。
即又沈之。
便辞妻子。
又见房凝水滉瀁。
知入水定信心更重。
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终不出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
始开见佛在其处。
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挺卓不群。
野栖禽狩。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
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唯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
起共接语。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
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
皆如其说曾无缺长。
梁始兴王澹。
褰帷三蜀礼以师敬。
携至陕服沮曲。
天监十六年
青溪山
终焉志也。
便薙草止客绳床。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乃宴如曾无屑意。
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
恐野火焚害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刺史鄱阳王恢
躬礼受法。
天监末
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
每六斋辰常设净供。
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所执炉自然烟发。
太尉陆法和
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
给使
僧有肆责者。
曰。
此乃三台贵公。
何缘骂辱。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或劳疾。
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
化道大行时遭酷旱。
百姓请祈。
即往龙穴
以杖扣门数曰。
众生忧苦。
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
作镇岷络。
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
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踪可即加刃。
闻兵至都无畏惧。
索僧伽梨。
被已端坐念佛。
达山足。
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军无计。
事既窘迫。
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
山路清夷得至所。
王躬尽敬。
便为说法。
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
郭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一夜客僧止房。
往曳出。
房因即倒。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仍葬彼山。
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
云是圣人
阇梨许。
释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国人
初以游贾为业。
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
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挺卓不群野栖禽兽。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准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起共接晤。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
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说。
曾无欠长。
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
礼以师敬携至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属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乃晏如曾无所屑。
一夕道士忽见东冈火发恐野火焚害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
天监末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斋晨常设净供。
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所执炉自然焰发。
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给使
僧有肆责者。
曰。
此乃三台贵公何缘辱骂。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化道大行。
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即往龙穴以杖叩门。
数曰。
众生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
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纵可即加刃。
闻兵至都无畏惧。
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车无计。
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所。
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举国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阴铿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武威姑臧人字子坚
阴子春子。
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
湘东王法曹参军
入陈,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
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
曾在陈文帝宴中作《安乐宫赋》,援笔便就,深被叹赏。
有文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