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释宝志。本姓朱氏。金城人。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往来皖山剑水之下。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道林寺。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江东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既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其所閤。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且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志常盛冬袒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忽来引衲而去。后假齐武帝神力。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见。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一日平明从门出入。忽云。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及郁林见害车载出。此帝颈血流于门限。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志注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曰。明日尸出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节。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卒以见免。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又旬事发。偃叛走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忽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梁武即位下诏曰。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中。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昭明诸王子皆侍侧。食讫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师何为尔。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武帝深异之。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活。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竟夜便大雨。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舒州灊山最寄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而鹤惊止他所。道人不怿。然以前言不可食。遂各以所识筑室焉。有陈征虏者。举家事志甚笃。志尝为其见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然好用小便濯发。俗僧闇有讥笑者。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饮酒食猪肚。志勃然谓曰。汝笑我以溺洗头。汝何为食盛粪袋。讥者惧而惭服。晋安王萧纲初生日。梁武遣使问志。志合掌云。皇子诞育幸甚。然冤家亦生。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会稽临海寺有大德。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僧云。必是狐狸之魅也。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于是轻船入海。趋浦口欲西上。忽大风所飘。意谓东南六七日。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云秀出。遂寻径而往至一寺。院宇精丽花卉芳菲。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倚杖于门树下言语。僧云。欲向都下为风飘荡。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今四望环海。恐本乡不可复见。答曰。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僧因闭目坐船。风声定开眼。如言奄至西岸。入浦数十里至都。径往钟山寺访问。都无字黄头者。僧具说委曲报云。西行南头第二房。乃风病道人。志公虽言配在此寺。常在都下聚乐处。百日不一度来。房空无人也。问答之间不觉志公。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人以斋过日晚未与。间便奋身恶骂寺僧。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志公忽曰。阿谁唤我。即逐沙弥来到僧处。谓曰。汝许将猎狗捉我。何为空来。僧知是非常人。顶礼忏悔。授书与之。志公看书云。方丈道人唤我。不久当亦自还。志公遂屈指云。某月日去。便不复共。此僧语众。但记某月日。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庆即启闻。梁武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通明。萧映弟。封上黄侯,位宗正卿,出为晋陵太守。美才仗气,言多激扬,名盛海内,特为太子萧纲(简文帝)友爱,为东宫四友之一。卒谥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
【介绍】:
南朝梁河内温人,字元素,一作元表。少传家业,博通儒术。为沛国刘瓛嘉赏,任昉推重。初为国子生。起家奉朝请。梁武帝天监初,有司举修嘉礼,除尚祠部郎,所议多见施行。国家吉凶礼,当世名儒疑不能决者,皆取决于褧。官至晋安王长史。
全梁文·卷五十八
褧字元素,河内温人。仕齐为奉朝请,迁王府行参军。天监初掌治嘉礼,除尚书祠部郎中,历步兵校尉兼中书通事舍人,迁正员郎镇南咨议参军,进尚书右丞。出为仁威长史长沙内史,还除云骑将军御史中丞。出为宣毅南康王长史,行府国并石头戍事,迁明威将军晋安王长史,有《嘉仪礼注》一百十二卷,录三卷,集九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谢超宗子。幼清辩,号称神童。年十二,召补国子生。及长,博学有文采。仕齐官至太尉晋安王主簿。入梁,累迁尚书左丞、太子率更令。性通脱,好饮酒,不持检操,为有司纠奏,坐免官。卒于左光禄长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馀姚人,字子阳。七岁能属文。齐始安王引为侍郎。寻兼记室参军。入梁为晋安王侍郎。梁武帝天监中卒。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萧衍 | 高祖 | 武帝 | 502年—549年 | ||
天监 | 502年四月—519年 | ||||
普通 | 520年—527年三月 | ||||
大通 | 527年三月—529年九月 | ||||
中大通 | 529年十月—534年 | ||||
大同 | 535年—546年四月 | ||||
中大同 | 546年四月—547年四月 | ||||
太清 | 547年四月—549年 | 三年五月萧纲即位沿用 |
全梁文·卷一
帝姓萧讳衍字叔达,小名练南,兰陵武进中都里人,齐高帝族孙,永明初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参军,历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随王镇西咨议参军,隆昌初为宁朔将军,镇寿春,除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明帝即位,封建阳男,历右军晋安王司马进陵太守,入为博士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镇石头,寻拜辅国将军雍州刺史,永元末进征东将军,和帝即位,为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假黄钺,进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梁公,加九锡,位相国,进封梁王,以中兴二年四月受禅,改元七: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在位四十八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有《周易讲疏》三十五卷,《尚书大义》二十卷,又十一卷,《毛诗发题序义》一卷,《礼记大义》十卷、《钟律纬》六卷,《孝经义疏》十八卷,《孔子正言》二十卷,《通史》四百八十卷,《老子讲疏》六卷,《兵书钞》一卷,《兵书要钞》一卷,《金策》三十卷,《围棋品》一卷,《棋法》一卷,《集》三十二卷,《诗赋集》二十卷,《净业赋》三卷,《杂文集》九卷,《别集目录》二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32
【介绍】:
南朝梁高阳新城人,字昭哲。少孤,笃志好学,十四入太学,受《毛诗》。旦受师说,晚而复讲,座下听者常百余人。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行于世。尤明掌故,称为“仪注学”。应齐文惠太子召,侍讲崇明殿,后兼国子博士,江祏号为“经史笥”。入梁,为著作郎,参定五礼。曾谏止梁武帝封禅。出为始平太守,有能名。累迁太子中庶子。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应皇太子萧纲召,与录《长春义记》。又有《述行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长有成立。净施相继悉以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凡言论之可弘赞者。莫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陟武当。所在扬化。惟务燕默。筑室于襄阳伞盖山。以资栖息。晋安王承风来造。马骑将从欲进而却。王怒竟反。夜感恶梦。且夕更往。人马辟易如初。王乃洁斋尽敬至寺。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顷之水波腾涌。少须水灭。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盖聪方入水火定也。聪坐绳床上。旁有二虎如立侍。王却走。聪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因告以境内多虎患。聪为入定。俄致十七大虎。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又命其徒以布故衣。系虎颈。期以七日复来。王偶于所期日。设斋众才集。虎亦群至。遽解去其布。而与之食。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取食于聪之手中。曰此雄龙也。又游灵泉有五色鲤。曰此雌龙也。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其左右有凶贪者。数十人。谋夜劫所施物。而虎咆哮遮道。见钜人倚松树立。树仅至其膝。持金刚杵。忿怒见于色。谋者惧不敢前。恲𢥏达旦。过午乃得反。王诘其故以实告。遂奏闻。诏造禅居寺以邀焉。聪则别以人代。不自往。复诏徐摛就其地。造灵泉寺。白鹿白雀依以栖止。尝行田野。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聪为三诵解脱首楞严。而猪悉散走无馀。屠怒将驱之。而手足若束缚者。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见之如前三诵。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长沙寺遣僧诣聪丐雨。果沾洽。诏庐陵王迎至京辇。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因欲奉之还台。潜遁至湘东。王躬。师事之。督亲信陈旻白意。谓旻曰。如不允者。于汝乎有罚。聪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太清三年。高祖崩。湘东王执政。斥祖所御之宫为寺。而名之天宫。以延聪。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殿放光彻旬日。王亟命。易寺名为宝光。构浮图僧房讲堂。舍玩物作露盘其上。王以暇日于焉。述般若义。述义之夜。每放光照数里。逮宣帝尤加礼敬。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端坐如生。形柔顶暖。手屈二指。异香竟月。寿九十二。
释法聪。姓梅氏。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止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晚。方以事首。遂表奏闻。下敕为造禅居寺。聪不往住。度人安之。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屹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永住巴峡空晋鸿上。湘东王柏木为寝殿。及感放光旬日不歇。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并王服玩作露盘。立为宝光寺。请聪居之。王述般若义。每明日将竖义。殿则夜放光明。照数里不假灯烛。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端坐如生形柔顶煖。手屈二指异香不歇。年九十二。
全梁文·卷五十三
倕字佐公,吴郡吴人,晋太尉玩六世孙。齐永明中举秀才,辟竟陵王议曹从事参军、庐陵王法曹行参军。入梁为右军安成王外兵参军,转主簿,迁骠骑临川王东曹掾、太子中舍人、太子庶子、国子博士、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扬州别驾从事史,迁鸿胪卿,擢为吏部郎,参选事,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州事,左迁中书侍郎、司徒司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又为中庶子,加给事、中扬州大中正,复除国子博士,守太常卿,普通七年卒,有集十四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缋。幼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春坊尽学之,号为宫体。初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及纲为太子,累官至太子左卫率。侯景乱,摛独侍简文帝。简文被幽闭,摛气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摛字士秀,一字士缋,东悔郯人。天监中为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选为晋安王侍读,补云麾府记室参军,转平西府中记室,转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除秣陵令,随府迁咨议参军肌宁蛮府长史,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出为新安太守,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除太子左卫率,简文帝即位,授左卫将军,不拜,卒年七十八,谥曰贞子。
全梁文·卷五十
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齐永明初补国子生,举高第,历司徒竟陵王西邸学士,举南徐州秀才,除奉朝请。东昏即位,为仆射江┙府丞,除尚书驾部郎。武帝入建康,令掌书记。天监初,出为建安王伟镇北记室参军,带中庐令,随府迁丹阳尹记室,领五官掾,除通直散骑常侍,历秣陵建康令,入为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司农卿,复出为晋安王云麾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徙庐陵王仁威长史,迁御史中丞,除少府卿。普通中,出为豫章王综镇北长史广陵太守,随府移镇彭城,城陷,为魏所擒,寻遣还,除临川王太尉长史,复为少府卿,出除武陵王纪东中郎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徵都官尚书,寻监吴郡,复除武陵王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入为度支尚书,除光禄大夫,领步兵校尉、南北兖二州大中正,大同元年卒,谥曰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陵。刘孺弟。起家著作郎。为晋安王萧纲记室。梁武帝中大通三年,纲立为皇太子,除中庶子,恩宠为时辈莫及。
全梁文·卷五十四
率字士简,充从弟,宋右光禄大夫永孙。齐建武初为著作佐郎,举秀才,除太子舍人,迁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梁台建,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朏掾,进秘书丞,历中权建安王中记室参军、云麾晋安王中记室,随府转宣毅咨议参军,除中书侍郎,复为晋安王宣惠咨议,领江陵令,随府迁江州咨议,领记室,出监豫章临川郡,还除太子仆,迁招远将军、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又迁太子家令、黄门郎,出为新安太守,有《文衡》十五卷,集三十八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23
【介绍】:
本名炳,唐人避讳改为景。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子昭。梁武帝从弟。初仕齐为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入梁,封吴平县侯,拜南兖州刺史,寻迁雍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八年,魏兵七万攻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渡汉水降梁,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劝除之。景不听,开城受降。并出雍州兵击破魏军。修城警边,劝课农桑,盗贼绝迹。武帝礼遇甚厚,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官至郢州刺史。卒谥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孟孙。萧统长子。初封华容公,位东中郎将、南徐州刺史。统卒,欢应嗣太子位,梁武帝以新有天下,不可以少主主大业,属意萧纲,封欢豫章王,官终江州刺史。卒谥安。
全梁文·卷六十一
潜字孝仪,以字行,孝绰第三弟。天监五年举秀才,除镇右始兴王法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中抚主簿,迁尚书殿中郎。除安北晋安王功曹史,补太子洗马,迁中舍人。出为阳羡令,擢建康令。大同中为中书郎,左迁安西咨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使魏还。复为中书郎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中大同初入守都官尚书。太清初,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有集二十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526
【介绍】:
即丁令光。南朝梁谯国人,武帝妃。尝擘絖于汉滨,武帝萧衍镇樊城,见而纳之。为武帝郗皇后所妒忌,使日舂五斛。生简文帝。武帝天监元年八月,立为贵嫔。性仁恕,不好华饰,未尝为亲戚私谒。及武帝弘佛教,贵嫔茹素受戒。卒谥穆。简文帝即位,追尊为太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广平人。父为韦法所杀,景仁时年八岁。及长,志在复仇。武帝普通七年,斩法首以祭父墓。事毕,自缚诣郡。简文帝下教褒美之,原其罪,长蠲其一户租调,以旌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