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维基
			刘炜,字有融,浙江慈溪县人。正统三年(1438年)戊午科浙江乡试三十八名举人,正统四年(1439年)联捷进士,授南京刑科给事中。当时副都御史周铨因私恨挞打监察御史,诸御史范霖、杨永与尚褫等十人共同弹劾周铨,刘炜亦与同官庐祥等复劾。周铨下诏狱后仍然攻击众人。当时王振相来讨厌言官,并悉数尽逮下诏狱。刘炜、庐祥之后留任,其馀人或戍或谪或死于狱中。刘炜之后晋升为都给事中。景泰四年(1453年),负责赈灾山东。天顺年间,出任云南参政,改广东。后在平定民变中患病去世。
全台诗
			朱术桂(1618~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孙,始授辅国将军,福王晋镇国将军,鲁王封长阳王,至隆武始改封宁靖王。状貌魁伟,美须眉,擅长文学,书法具有瘦劲风格。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东渡台湾,迁居郑经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兴建的王府「一元子园」。永历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琅攻佔澎湖,朱术桂以出身皇族,义不可辱,遂于府邸悬梁自经,媵妾五人同殉。  朱术桂传世的诗作仅见两首:其一是阙题作品,仅见郑世耀收录,未见他书记载,姑且录之。其二是〈绝命词〉,连横评价:「王以天潢之贵,躬逢乱世,避地东都,终至国破家亡,毅然抱大节以陨。明社虽墟,而王之英灵永存天壤矣」、「〈绝命词〉一章,凄凉悲壮,读之泪下……台人闻之,为叹息曰:『王孙与北地争烈矣!』」〖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以下主要以高拱乾《台湾府志》为底本,再参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来。(杨永智撰)
全台诗
			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字明俨,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十五岁补南安县博士弟子员,崇祯十七年(1644)师徐孚远、钱谦益,钱氏为他取名「大木」。次年唐王在福州赐姓朱,改名成功,俗称国姓爷。清兵南下时,其父郑芝龙降清,母亲翁夫人殉难,郑成功慷慨起义。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册封延平王,尊奉在金门的监国鲁王及宁靖王,并且礼遇卢若腾、王忠孝、徐孚远、沈佺期等遗臣。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打败荷兰,取得台湾。永历十六年(1662)五月八日病逝于台南,年三十九岁。  彭国栋评其诗:「五言雅近选体,七言直写胸臆,不刻意求工,而忠义之气,溢于言表,相娱能几何,胡不自结束诸语,微伤局促,殆为不永年之徵。」编者辑录郑成功诗作的主要底本为《延平二王遗集》,目前台湾通用的版本则是杨家骆主编、刘雅农总校的《民族正气丛书》本,由台北市世界书局在民国四十六年(1957)九月用照相制版重刊清钞本问世。〖参考杨家骆〈《延平二王遗集》系年考〉,《延平二王遗集》。〗同时再比对彭国栋《广台湾诗乘》、许丙丁《台南市志稿文教志》、陈汉光《台湾诗录》参校,辑录郑氏在台诗作仅一首。(杨永智撰)
全台诗
			郑经(1642~1681),讳锦,字式天,号贤之,又号元之,福建省南安县人。明永历十六年 (1662)继任为反清复明的新领导者,大幅改变郑成功时代的政制与旧臣。原先仍驻守在思明(今厦门),因为屡屡遇挫,遂于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率众东渡。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大小政事皆委于陈永华处理。1666年依陈永华之请,在承天府筹建圣庙(今台南孔庙),普设学校,文物之盛,极于一时。清廷曾多次派使者来劝降,都遭郑经拒绝。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1674)郑经联合三藩反攻,跨海之初,屡获胜绩,后来遭清军逐一击退,闽粤八郡乃至思明、金门两岛都失守,于是在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1680)撤返东宁。从此,心灰意冷,不理朝事,在洲仔尾造园庭(今开元寺),饮酒赋诗,围棋射猎,纵情为长夜之欢,政事悉委交其子郑克臧。永历三十五年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八日病逝于承天府。  郑经颇擅长于诗,近人彭国栋评云:「语有思致,非仅存六朝形骸者。闻其嗣位后,颇事吟咏,而集中所收仅如此,知其遗落尚多也。」过去谈郑经诗多以「玄览堂丛书」《延平二王遗集》中署名为「元之」的十二首诗为主。朱鸿林于1994年发表〈郑经的诗集和诗歌〉〖编者按:此文刊在《明史研究》第四集,黄山书社,1994年。〗介绍了新发现的原始资料《东壁楼集》,并据序文内容及所盖的篆印證明此乃郑经于永历二十八年西征初捷时在泉州的首刻本。此刻本原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今台湾国家图书馆汉学中心,以及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均有影本。以下先呈现泉州刻本之《东壁楼集》诗作四百馀首,而后呈现《延平二王集》所收郑经在台诗作。(施懿琳、杨永智合撰)
全台诗
			季麒光(?~?),字昭圣,号蓉洲,江苏无锡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榜姓郑,一云赵,其后复姓季。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由内阁中书出知梅县。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再由闽清县移知诸罗县事。时县治初设,人未向学;季氏至,首课儒童,拔尤者而礼之,亲为辨难。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风。在任踰年,以文献未修,久而荒落,乃撰志稿,总其山川、风物、户口、土田、阨塞,未及终篇,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忧去,高拱乾因其稿而编修《台湾县志》。《诸罗县志》:「季文才富艳,首创郡志稿,以发全台之聋聩,奖掖士类。言者方于常观察之风,伟矣!」曾经加入沈光文「东吟社」,偕之唱和。  季麒光著有《台湾郡志稿》六卷、《蓉洲文稿》四卷、《蓉洲诗稿》七卷、《台湾杂记》、《山川考略》、《海外集》、《华阳怀古》、《三国史论》各一卷。《诸罗县志》评其作:「博涉群书,为诗文清丽整赡。」〖参考周钟瑄《诸罗县志》〈秩官〉,台银本。〗 彭国栋评〈天妃宫〉:「诗虽不甚工,亦足备海东掌故也。」季氏诗笔甚健,其文恣肆,记闽中事甚备,尤详于台湾。以下自高拱乾《台湾府志》、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王礼《台湾县志》、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赖子清《台湾诗醇》、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辑录季氏诗作四首。(杨永智撰)
全台诗
			陈瑸(1656~1718),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县人。清康熙卅三年(1694)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四十一年(1702)调知台湾县事,清操绝俗,慈惠利民。公暇引诸生考课,以立品敦伦为先。夜躬自巡行,询父老疾苦。闻读书纺绩声,则重予奖赏,有群饮高歌者,严戒谕之。念商艘水丁,重困穷黎,详请豁免。岁祲,设法赈贷,发仓平粜。旱则日食脱粟饭以自励。会水涨溃堤,势逼仓廒,躬亲土石,士民莫不争先趋役。四十二年(1703)出为四川提学道。四十九年(1710)用福建巡抚张伯行荐,七月奉特旨调任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民闻其再至,扶老携幼,欢呼载道。陈瑸以廉静,两岁科试士,矢公矢慎,养育人材,士风丕振。时,台湾有官庄之制,召民开垦,以其所入,为文武养廉之用。陈瑸以其有弊,奏请废止,悉入于官。始建万寿宫,中殿奉龙亭,以便文武朝贺。五十年(1711)谕令各县设立义学,招集生徒,延师诲课。隔年夏天集刻《台厦试牍》,爰梓其尤雅者若干篇示诸生,题曰:《海外人文》。五十一年(1712)捐俸重修台湾府儒学明伦堂,兴建朱子祠及文昌阁。设立十六斋以教士子,置学田以资师生膏火。凡诸创造,亲董其事,终日不倦。在官应得公使钱,悉屏不取。五十三年(1714)超擢偏沅巡抚,旋入觐,清圣祖目之曰:「此苦行老僧也」。是年十二月调福建巡抚。五十五年(1716)冬兼摄闽浙总督。五十六年(1717)奉命巡海至台,北及上淡水,往复一千四百馀里,自持糒糗,携小帐房以随,露宿风餐,不入邸舍,不受馈献。五十七年(1718)以病乞休,诏慰留之。未几,卒于官,年六十三岁。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著有《陈清端公文集》。  陈瑸孙子良、子恭等辑其遗诗三百馀首,附于《陈清端公文集》之后,文详而诗略,同里丁瑶泉续搜遗诗达六百馀首,多至十卷,又编次《年谱》,并付剞劂。编者所据版本主要援引自台湾大学图书馆所藏道光六年(1826)木刻本,丁宗洛编辑《海康陈清端公诗集》〖道光丙戌镌,蒋丹林先生鉴定,板藏泲上东署不负斋。书前印有徐宗干等人题诗,弁言标明内容系由孙人龙删定,卷首镂「同里后学丁宗洛瑶泉编辑,连州后学张大业立庵参校。」书末署「同郡后学周烈亚校字,里人后学陈定邵校刊。」〗,有关台湾诗作见于第七、十卷。同时参考国家图书馆所藏《陈清端诗集》铅活字本加以编校。(杨永智撰)
全台诗
			刘良璧(?~?),字省斋,湖南衡阳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雍正五年(1727)由连江县转知诸罗县,雍正七年(1729)秩满,雍正九年(1731)调补龙溪县。有才干,为政勤敏而爱民。雍正十三年(1735)升漳州海防同知,驻南胜,立义学,政声大著。权知漳州府事。乾隆二年(1737)由漳州海防同知升任台湾知府。乾隆五年(1740)升分巡台湾道,《湖南通志》云:「良璧状威猛,而清慎强明,能以恩信驭众,在官数载,令行禁止,台人畏而敬之。」丁艰服阕,乾隆十二年(1747)补兴泉永道。以老乞归,卒于家,年八十馀岁。 〖参考谢浩〈湘籍「分巡台湾道」刘良璧事功述略〉,《湖南文献》三卷一期,台北:湖南文献社,1975年。〗刘氏在台前后近十一年,究心地方风土,曾历时八月,于乾隆五年(1740)主持编修《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二十卷;另著有《台湾风土记》一卷,惜未见刊本传世。(杨永智撰)
维基
			何梦篆(1683年—?年),亦名何篆,字赓墀,一字耕迟,号退夫,清朝康、乾时期人,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今属江苏南京市)人,祖籍四川省夔州府梁山县(即今重庆市梁平县)。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第三甲第八十八名进士。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任广东新安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年),巡抚杨永彬荐试博学鸿词落选。加内阁中书衔还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与蓝应袭、程延祚共撰《上元县志》。喜著述。诗摹昌黎,文则解经者多。
全台诗
			钱琦(1704~?),字相人、湘纯,号玙沙、述堂,晚号耕石老人,浙江仁和人。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河南道御史、江苏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任巡台御史。台湾旧例,生番杀人,地有官处分,比熟番加重。是年有彰化生番杀内凹庄兵民二十九人,钱琦据实奏闻,总督徇庇武员,所奏与钱氏异。清廷严旨责其覆奏。或劝琦改前奏,以顺督臣之意,钱琦不可,执前奏益坚。会断狱者需取回生番所猎人头定案,饬地方官入山取头,而彰化知县乃另剖棺取新死人头以充。继其任者崔应阶据实上闻,番案始定。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初四日交部议处。乾隆三十二年(1767)复任福建布政使。  钱氏生平好吟咏,与袁枚相交五十年。著有《澄碧斋诗钞》十二卷,《别集》一卷。《晚晴簃诗汇》云:「袁简斋序玙沙诗,称其『立朝有风节,仕外多惠政,虽官尊,雅好为诗,其神清,其韵幽,曲致而不晦于深,直言而不坠于浅。』又为作志铭,言其海外诸诗尤为雄伟。」彭国栋评《澄碧斋诗钞》:「各体皆胜,雅堂谓足与九池、鹭洲颉颃,诚非虚语。」又论其〈台阳八景诗〉:「自来咏八景者,多作村语,玙沙殊不尔,亦可为台阳生色也。」〖参考彭国栋《广台湾诗乘》。〗以下诗作自清代台湾方志辑录。(杨永智撰)
全台诗
			褚禄(?~?),字总百,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乾隆十年(1745)四月由延平知府调任台湾知府。曾经为乾隆十二年(1747)范咸、六十七纂辑的《重修台湾府志》撰写跋文一篇。以下诗作自清代台湾方志所引辑录。(杨永智撰)
全台诗
			周芬斗(?~?),安徽桐城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由平和知县调任诸罗知县。乾隆十六年(1751)在任。(杨永智撰)
全台诗
			林翼池(?~?),字凤宾,号警斋。福建同安嘉禾塔头人。清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选湖北来凤令,又赴任凤山知县。著有《尚书捷解》、《读史约编》、《鹭洲拾草》、《远游閒居草》、《知以集》、《来凤县志》、《尚书训解》、《周易管见》、《浏江文集》。〖参考高以彰《同安县志》〈艺文〉、〈乡贤录〉,1929年。〗(杨永智撰)
全台诗
			全台诗
			朱沄(?~?),福建南平人。优贡,清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由南靖训导调任凤山县训导,后升江西饶州府经历。著有《平平居士诗稿》。〖参考《南平县志》〈艺文〉。〗以下诗作据清代台湾方志辑录。(杨永智撰)
全台诗
			陈正春(?~?),字汝中,凤山县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例贡。少孤,事母至孝,家仅小康,而乐善好施,倾囊不惜。族戚里邻急难,极力周恤。贫乏死丧,代为殡殓,至借贷为之,名动乡闾。督学使严瑞龙褒以「孝友瑞方」匾额。年七十馀岁,子孙并列胶庠。(杨永智撰)
全台诗
			书成(?~?),满洲镶黄旗人。监生。清乾隆十二年(1747)任泉州知府,安静宜民。乾隆十三年(1748)升分巡台湾道,值泉州岁歉,米价腾贵,台民相约禁港,榖船不通。书成曰:「何忍令泉民独饥?」亟下令,凡载米谷至泉州各船,悉放行无阻。于是粮艘络绎,市价以平,颇有政声。乾隆十四年(1749)以父忧去,道泉州回籍,奠送者数千人。(杨永智撰)
全台诗
			李钟问(?~?),福建安溪人。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李光北之子。曾任福建平和县教谕。乾隆廿一年(1756)五月转任凤山县儒学教谕。〖参考庄成《安溪县志》〈选举〉、〈人物〉,乾隆二十二年重修本。〗〈杨永智撰〉
全台诗
			立柱(?~?),满洲镶红旗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以户科掌印给事中差,翌年六月初四日在担任巡台御史。任内交部议处,并将「所有巡察台湾御史,著三年一次命往;事竣即回,不必留驻候代。著为例。」即御史三年巡视一次,不必留驻关防,封贮藩库。〖参考赖子清《台湾诗醇》。〗(杨永智撰)
全台诗
			谢其仁(?~?),台湾凤山县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