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萧承之南朝宋 384 — 4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47 【介绍】: 南朝宋南兰陵人字嗣伯
齐高帝萧道成父。
才力过人。
汉中太守,助萧思话杨难当,以功加龙骧将军,出为南泰山太守封晋兴县男
褚伯玉南齐 394 — 4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79 【介绍】: 南朝齐吴郡钱唐人,字元璩
少有隐操,寡嗜欲。
年十八,父为之婚。
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
剡县瀑布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
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
吴郡太守王僧达宁朔将军丘珍孙甚推重之。
齐高帝征之不就,令于剡县白石山太平馆居之。
卒,孔稚圭曾从其受道法,为于馆侧立碑。
薛安都南朝宋 410 — 4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469 【介绍】: 南朝宋河东汾阴人字休达
世为强族,少以勇闻。
北魏秦二州都统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率众南归降宋,求北还构扇河、陕。
后从武陵王刘骏为将,为北弘农太守
元嘉末刘骏讨平刘劭安都为前驱,以功封南乡县男
即帝位,为左军将军。
鲁爽,讨臧质,平刘义宣之叛,累官徐州刺史
明帝即位安都举兵拥晋安王子勋为帝。
明帝萧道成张永等讨伐,安都兵败,北走降魏。
魏授徐州刺史,卒赠河东王
垣闳南齐 412 — 4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2—487 【介绍】: 南朝齐下邳人字叔通
垣荣祖从父。
历交、司、益三州刺史封乐乡县男,资财巨万。
凡当地异族不受鞭罚,输财赎罪,谓之赕,时人谓闳被赕刺史
萧道成辅政,为子晃求闳女,闳辞,道成不欢。
道成代宋称帝,以闳有诚心,封爵如故,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王玄载南齐 413 — 4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488 【介绍】: 南朝齐太原祁人字彦休
起家宋江夏王侍郎
宋明帝泰始初,据下邳城北魏
、益、宁四州刺史
在梁、益有清绩。
宋末,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齐高帝),玄载起事归道成封鄂县子
入齐,为左民尚书,官至平北将军兖州刺史
雅好玄言,尚操守。
僧法愿南齐 414 — 500
释法愿
本姓钟氏。
名武厉。
先颖川长社人
祖世避难移居吴兴长城
家本事神身习鼓舞。
世间杂伎及爻占相备尽其妙。
尝以镜照面云。
我不久当见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桥
以佣相自业。
宗壳沈庆之微时请愿相。
曰。
宗君应为三州刺史
沈公当位极三公
如是历相众人。
记其近事所验非一。
遂有闻于宋太祖太祖见之。
取东治囚及一奴美颜色者。
饰以衣冠令相之。
指囚曰。
君多危难下阶便应钳锁。
谓奴曰。
君是下贱人。
乃暂得免耶。
帝异之。
敕住后堂知阴阳秘术。
后少时启求出家。
启方遂。
上定林远公弟子。
孝武龙飞。
宗壳出镇广州
同往。
奉为五戒之师。
谯王搆逆。
壳以咨
曰。
随君来误杀人。
今太白犯南斗。
法应杀大臣。
宜速改计必得大勋。
果如愿言。
壳迁豫州刺史
复携同行。
竟陵王诞举事。
陈谏亦然。
齐高帝亲事幼主。
恒有不测之忧。
每以咨
曰。
七月当定。
果如其言。
高帝即位
事以师礼。
武帝嗣兴亦尽师敬。
永元一年卒。
春秋八十二。
姓钟
颖川长社人
祖世避难。
移居吴兴长城
尝以镜照面云。
我不久当见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桥
以佣相自业。
宗壳沈庆之微时。
经请愿相。
曰。
宗君应为三州刺史
沈君当位极三公
如是历相。
所验非一。
遂有闻于宋太祖
太祖见之。
取治囚。
及一仆。
美颜色者。
饰以衣冠。
相之。
指囚曰。
君多危难。
下阶便应著钳锁。
谓仆曰。
君是下贱人。
乃暂得免耶。
帝异之。
即敕住后堂。
知阴阳秘术。
后少时。
启求出家。
上定林远公弟子。
孝武龙飞。
宗壳出镇广州
仝往。
奉为五戒之师。
谯王搆逆。
羽檄岭南。
壳以咨
曰随君来。
误杀人。
今太白犯南斗。
法应杀大臣。
宜速改计。
必得大勋。
果如愿言。
壳迁豫州刺史
复携同行。
竟陵王诞举事。
陈谏亦然。
后与刺史
共欲减众僧床脚。
令依八指之制。
沙门僧导
独步江西
滥匡其士。
颇有不平之色。
遂致闻于孝武
即敕还都。
帝问
何故诈菜食。
答菜食已来十馀年。
帝敕直閤沈攸之
强逼以肉。
遂折前两齿。
不𢌞其操。
帝大怒。
敕罢道。
广武将军
直华怵佛殿
虽行同俗人。
而栖心禅戒。
未尝亏节。
有顷帝崩。
太后令听还道。
以正胜寺居之。
齐高帝亲事幼主。
恒不测其忧。
每以咨
曰。
七月当定。
果如其言。
高帝即位
事以师礼。
武帝嗣兴。
亦尽师敬。
文惠太子
尝往寺问讯。
既不命令坐。
文惠作礼而立。
乃谓曰。
葆吹清铙。
以为供养。
其福云何。
曰。
昔菩萨八万妓乐供养佛。
尚不如至心。
今吹竹管子。
打死牛皮。
此何足道。
其王侯妃。
及四远士庶。
并从受戒。
悉遵师礼。
又善唱导。
及依经说法。
俄而𥨊疾。
时寺侧遭烧。
寺在下风。
烟𦦨将及。
弟子欲舆愿出寺。
曰。
佛若被烧。
我何用活。
即苦心归命。
于是三面皆焚。
唯寺不烬。
齐永元二年
年八十七卒。
僧远南齐 414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僧。
渤海重合人
本皇氏子。
其先为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改姓皇
沙门道凭受学出家。
宋孝武帝时渡江住彭城寺。
后厌礼俗乃隐入钟山定林寺
萧道成曾至寺咨访,以老疾辞,未迎送。
齐朝建,萧道成齐高帝,再幸山寺,持操不动,乃遣使劳问而去。
居山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年,世皆仰其高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皇氏
渤海重合人也。
年十六。
欲出家。
父母不听。
因剋苦忏诵。
又二年为沙门
道慧法师受学。
通大小乘经论。
宋大明中
彭城升明中
牛落山龙渊寺
年三十一。
乃于青州孙秦寺讲授。
吐词清彻。
风度凝远。
一座尽倾。
琅琊王僧达有重名于时。
特敬礼。
造寺以延之。
性仁慈。
行青园。
脱衣以衣寒者。
乞食以食饥者。
时大疫。
病者相枕。
人人料理之。
死者为葬。
如骨肉。
里中化其孝敬。
王子鸾造新安寺
荐其毋殷贵人
诏选天下奇德。
应选。
被徵。
大明六年九月
右司谏言。
臣闻。
邃拱凝居。
非期宏峻。
奉跪槃伏。
岂止让恭。
将以昭张四维。
缔制八寓。
故虽儒法支派。
名墨条流。
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摩爽。
唯浮屠教特异于此。
臣等参议以为。
沙门接见。
皆当尽礼敬之容。
诏曰可。
远闻叹曰。
我剃头沙门
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曰谢病。
移止定林。
明帝践祚。
为师。
不答。
建平王景素以栖玄寺致远。
又不答。
齐太祖将传位。
入山访
辞以老病。
足不垂床。
太祖诣床下。
咨访委悉。
及登位。
复驾幸房。
以房閤狭小。
不容舆盖。
驻辇遣使问候而去。
前后居山五十馀年。
初犹食。
食不继。
遂饮涧二十年。
齐永明二年正月
示疾。
文慧文宣二王。
侍剂药。
没寿七十一。
帝以书与沙门法献曰。
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上此去。
甚得好处。
不必增悲也。
诸佳非一二。
迟见法师
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宜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王文宣王为塔于南山。
僧远
姓皇
勃海重合人
其先北地皇甫氏
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
幼而乐道。
年十六欲出家。
父母不许。
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
年十八方获入道。
时有沙门道慧
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从受学。
通明数论贯大小乘。
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
升明中于小丹阳落山立精舍。
名曰龙渊
年三十一。
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
言论清畅风容秀整。
坐者四百馀人莫不悦服。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
藉甚风素延止众造寺。
赒贫济乏身无留财。
有玄绍比丘
每给以金贝。
让而弗受。
尝一时行青园。
闻里中得时气病者。
悯而造之。
见骈尸侣病者数人。
人莫敢近。
深加痛惋。
留止不忍去。
因为告乞敛死抚生。
恩加骨肉。
宋新安孝敬王子鸾
为亡所生母殷贵妃新安寺
敕选三州招延英哲。
小山法瑶南涧显亮。
俱被徵召。
皆推为元举之首。
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
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
拳跪槃伏岂止敬恭。
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靡爽。
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
宗旨缅邈微言沦
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制化之渊美。
夫佛法以谦俭自牧。
惠虔为道。
不轻比丘遭人必拜。
目连桑门遇长则礼。
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
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
咸康创议元兴载述。
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
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
九仙赆宝百神从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
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
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矣。
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
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
时叹曰。
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
景和之中此制又寝。
还遵旧章。
宋明践祚请为师。
竟不能致。
其后山居逸迹之宾。
傲世陵云之士。
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
庐山何点汝南周颙。
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
吴国张融
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
是先王经始。
既等是人外。
欲请居之。
慇勤再三遂不下山。
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固辞老疾。
足不垂床。
太祖躬自降礼咨访委悉。
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房。
房阁狭小不容舆盖。
太祖欲见
持操不动。
太祖遣问卧起。
然后转跸而去。
曾不屑焉。
至于寝疾。
文惠文宣伏膺师礼。
数往参候。
时贵卿士往还不绝。
蔬食五十馀年。
涧饮二十馀载。
游心法苑缅想人外。
高步山门萧然物表。
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
春秋七十有一。
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
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上此去甚得好处。
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
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
潜山树美四海餐风。
弟子闇昧谬蒙师范。
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
不谓比疾奄成异世。
悲痛之心特不可忍。
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
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
得别卜馀地。
是所愿也。
方应树刹表奇刻石铭德矣。
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
太尉琅琊王俭制文。
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
并善经论继誉于焉。
关康之南朝宋 415 — 4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477 【介绍】: 南朝宋河东杨人字伯愉
少而笃学。
晋陵顾悦之王弼》义四十余条,康之申王难顾,远有情理。
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
累征辟不就。
弃绝人事,守志闲居。
晚以母老家贫,求为岭南小县。
萧道成(齐高帝)为领军时,好《春秋左氏传》,曾送本请点定。
又造《礼论》十卷,道成绝赏爱之。
周盘龙南齐 415 — 4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493 【介绍】: 南朝齐兰陵人
胆气过人,尤便弓马。
宋明帝泰始初,以军功官至龙骧将军。
后废帝元徽二年桂阳王刘休范寻阳起事,从萧道成(齐高帝)顿兵新亭,击杀休范等。
入齐,进号右将军
高帝建元初北魏屡攻寿春淮阳等地,围角城,与子奉叔率军奋击,大破魏军,名播北国。
武帝永明五年,为大司马济阳太守,后为竟州刺史,官终散骑常侍光禄大夫
臧荣绪南齐 415 — 4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488 【介绍】: 南朝齐东莞莒人
纯笃好学,隐居京口教授,自号“被褐先生”。
萧道成扬州刺史,征为主簿,不就。
撰《晋书》、《五经序论》等。
僧玄畅南齐 416 — 4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赵氏
河西金城人也。
少时羌酋尽歼其家。
戒勿杀曰。
此儿目光外射。
非凡器也。
遂获为凉州玄高弟子。
会羌灭佛法。
害诸沙门
乃以杨枝击沙尘蔽空。
使追骑无所见。
急则以塞鼻通气。
投身水中。
平城代郡上谷
太行
孟津
而至扬州
善经律。
博观子史百氏之言。
初华严文义浩博。
首为疏释之。
以三论为学者所宗。
文帝请为太子师。
不可。
久之。
辞游西蜀
至大石寺。
手画金刚密迹十六躯。
又建寺于岷山郡之席阳县齐山
名曰齐兴
是日正当太祖受九锡之辰。
或以天时人事。
万里符合
作齐山赞。
叙其事。
成都傅琰者。
闻诸州郡。
岁时存问。
能舒手出香。
掌中流水。
豫章王凝镇荆州
迎至城。
文惠太子又遣使。
迎归建邺灵根寺。
没年六十九。
永明二年冬葬独龙冈
释玄畅
姓赵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帅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本名慧智
后遇玄高事为弟子。
每奇之。
事必共议。
改名玄畅
以表付嘱之旨。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岱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
人马不能得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坟典子氏多所该涉。
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
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
终古以来未有宣释。
乃竭思。
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
其始也。
又善于三论。
为学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叹重。
请为太子师。
再三固让。
弟子谓之曰。
法师之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
今帝主虚己相延。
皇储蓄礼思敬。
若道扬圣君则四海归德。
今矫然让将非声闻耶。
曰。
此可与智者说。
难与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
迁憩荆州长沙寺
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
正文字辞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西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
天时人事万里悬合。
傅琰西镇成都
风轨待以师敬。
立寺之后。
乃致书于曰。
贫道栖荆累稔年衰。
疹积厌毒人諠。
所以远托岷界卜居斯阜。
广阳之东去城千步。
逶迤长亘连叠。
岭关四涧亘列五峰
抱郭怀邑回望三方。
负峦背岳远瞩九流。
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创功覆篑。
冬至此访承尔日。
正是陛下龙飞之辰。
盖闻道配太极者。
嘉瑞自显。
德同二仪者。
神应必彰。
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
灵石表大晋之徵。
伏谓兹山之符验。
岂非齐帝之灵应耶。
檀越奉国情深。
至使运属时徵不能忘心。
岂能遗事。
疏山赞一篇以露愚抱。
赞曰。
峨峨齐山
诞自幽冥。
潜瑞几昔帝号仍明。
岑载圣宇。
兆祚休名。
峦根云坦。
峰岳霞平。
规岩拟刹。
度岭缔经。
创工之日龙飞紫庭。
道侔二仪。
四海均清。
终天之祚。
岳德表灵。
即具以表闻。
敕蠲百户以充俸给。
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徵请。
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
值已东赴遂不相及。
齐武升位。
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旋于京师
文惠太子又遣徵迎。
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泛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患至
倾众阻望。
止住灵根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即窆于钟阜独龙山前。
临川献王立碑。
汝南周颙制文。
释法颖南齐 416 — 482
释法颖
姓索
燉煌人
十三出家为法香弟子。
凉州公府寺。
与同学法力俱以律藏知名。
伏膺已后。
学无再请记在一闻。
研精律部博涉经论。
元嘉末下都新亭寺。
孝武南下改治此寺。
学业兼明。
敕为都邑僧正
后辞任还多宝寺
常习定闲房。
亦时开律席。
齐高即位。
复敕为僧主
资给事事有倍常科。
以从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
镇于长干。
齐建元四年卒。
春秋六十有七。
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
天宝寺又有慧文律师
亦善诸部毗尼。
琅琊王奂所事云。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此帝颈血流于门限。
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汝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僧昙超南齐 419 — 4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9—492 【介绍】: 南朝齐僧。
清河人
俗姓张
宋文帝元嘉末南来,至齐高帝初敕往辽东弘扬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
归住钱塘灵隐山
刘怀珍南齐 420 — 4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0—482 【介绍】: 南朝齐平原人字道玉
豫州主簿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讨平司马顺则,让功不居。
宋明帝时,累迁豫州刺史
萧道成友善,道成辅政,征都官尚书领军将军
道成即帝位,转左卫将军改封霄城侯
卒谥敬
周山图南齐 420 — 4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0—483 【介绍】: 南朝齐义兴义乡人字季寂
家世寒贱,有勇力。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南侵至瓜步,应募与魏战,多杀伤。
明帝泰始初,累官直閤将军
后奉命镇压临海田流及豫章张凤等起事。
萧道成(齐高帝)辅政,密启沈攸之有异图,及事起,又预策攸之之败。
入齐,封晋兴县男
官至黄门郎
袁粲南朝宋 420 — 4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0—477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
字景倩初名悯孙
袁淑侄。
少好学,初为扬州从事
宋孝武帝时,除尚书吏部郎。
宋明帝泰豫元年,以尚书令萧道成褚渊同受明帝遗命,共辅苍梧(后废帝)掌朝政。
萧道成后废帝,立顺帝
谋讨道成,事泄被杀。
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
全宋文·卷四十四
字景倩,淑兄子,本名悯孙,慕荀奉倩之为人,改名粲
元嘉中扬州从事,历孝武安北镇军、北中郎参军、南中郎主簿
孝武举义,转记室参军
及即位,除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侍中,免。
起为廷尉太子中庶子,领右军将军,出为辅国将军西阳王子尚中郎长史广陵太守,行兖州事,仍为永嘉王子仁冠军长史
大明初复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封兴平县,免。
寻为西阳王子尚抚军长史,又为中庶子,领左军将军,出补豫章太守,复还为侍中长水校尉,迁左卫将军,加给事中,转吏部尚书出为海陵太守
前废帝即位,复为吏部尚书,徙右卫将军,复为侍中,领骁骑将军
明帝即位,转司徒左长史冠军将军南东海太守,迁领军将军,徙中书令,转尚书仆射,领吏部,加中书令
又领丹阳尹,徙右仆射,迁尚书令
后废帝即位,加卫将军,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
顺帝即位,出镇石头,谋攻萧道成,事泄,被斩。
有集十一卷。
王延之南齐 421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1—484 【介绍】: 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希季
王裕之孙。
少静默,不交人事。
官至尚书左仆射江州刺史
居身简素,清静寡欲,凡所经历,务存不扰。
江州,禄俸外一无所入,独处斋内,从容谈咏,吏人罕得见面。
宋末,萧道成辅政,朝野之情,人怀彼此。
延之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时人有语:“二王持平,不送不迎。
道成善之。
入齐,进号镇南将军
后为尚书左仆射
卒谥简
焦度南齐 423 — 4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3—483 【介绍】: 南朝齐南安氐人,字文续,一作文绩
少有勇力,善骑射。
宋孝武帝召充左右。
明帝以其武勇,补晋熙王防阁,随镇夏口
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郢城有功,曾于城楼上辱骂攸之,人呼其楼为焦度楼
齐高帝建元四年,为淮陵太守,寻除游击将军卒。
区金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南海人字南贵
宋孝武帝孝建末客居揭阳
萧道成随父在军中,亦在军中,俱从大将往平豫章一带少数部族起事。
后金随萧道成金陵
道成建齐朝,任为卫右武校尉
累迁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