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吕渭”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僧神邕唐 710 — 78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
寓居于会稽暨阳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闻经呗音。
必有凝神侧听之态。
丱角聪寤。
每览孔释二典。
辄得其理要。
年十二辞亲。
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
开元二十六年
以诏恩获度。
隶乡里之香严寺
仍依法华玄俨师
习四分律钞。
出辅律篇。
独哜其隽永。
而无所遗轶。
谓人曰。
此子学者之司南也。
又从左溪玄朗师
研究止观禅门。
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
天宝中
邑人郭密。
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
栋宇为之完壮。
俄游京师
安国寺
公卿日填拥。
禄山反。
乃东还。
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滞留数月。
给事中窦绍
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坚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一时之盛名也。
与之詶抗。
而折其角。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世外摩尼。
中师子。
旋乡里。
仍居法华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
兵曹吕渭诸暨丘丹
校书郎陈允初
赋诗往来。
以继文许之游。
卢士式为之序引。
以传永远。
乃登坛以度释子。
建寺以憩行旅。
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
造论数篇见斥。
而或者信之。
观察使陈少游
请决焉。
于是小施韬略。
尽献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
后以乡贵徐浩白。
廉使皇甫温
奏此额。
获葬其地。
岂非命欤。
寿七十九。
腊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铭则校书郎陆淮。
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
皆雄笔也。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诸暨香严寺名藉。
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新出辅篇律记。
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道观察使陈少游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廞颐丰角风韵朗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明慧照等。
咸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僧皎然唐 720 — 80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项王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德清人也。
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项王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师斋来。
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谢良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天宝代宗大历间人。
谢良辅之兄。
历官中书舍人
大历间越州,与严维吕渭鲍防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事迹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
全唐诗》收其联句诗1联。
又《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多首。
《全唐诗续拾》收之。
崔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杜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工部侍郎杜从则之孙,杜昌远之子。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官至左卫将军
事迹见《元和姓纂》卷六。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段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存其联句诗。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范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刘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存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裴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存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秦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2卷。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收入。
萧幼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录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庾骙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丘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诸暨,历尚书郎
临平山,与韦应物鲍防吕渭诸人往还。
工诗。
唐诗汇评
丘丹,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丘为弟。
大历中,任诸暨县,与僧神邕、诗人皇甫曾严维吕渭等赋诗往复,邑中故事。
后官检校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入朝,部、仓部员外郎
贞元中,返苏州,与刺史韦应物韦夏卿唱和。
全唐诗》存诗十一首。
王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代宗大历九年(774)大理司直昆山县
大历间又在越州,与严维鲍防吕渭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事迹见《玉峰志》卷上、卷中。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
全唐诗》未收。
杜奕
唐诗汇评
杜奕,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大历前期,在越州与诗人鲍防谢良辅严维吕渭道士吴筠等联句唱和。
全唐诗》存诗一首。
僧道标中唐 740 — 823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养浩气焉。
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吕温中唐 772 — 8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11 【介绍】: 河中人字和叔一字化光
吕渭子。
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次年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
能文,一时流辈咸推尚。
王叔文厚善,迁左拾遗
二十年,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
比还,柳宗元等皆坐叔文贬,独免,进户部员外郎
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
旋与羊谔等谋逐宰相李吉甫宪宗怒贬道州刺史,徙衡州,卒。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11 字和叔一字化光
排行八
郡望东平(今属山东)
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居洛阳(今属河南)
吕渭子。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
二十年工部侍郎张荐出使吐蕃,充副使,被拘留经年,顺宗永贞元年(805)十月回京,累迁至刑部郎中
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宪宗元和五年(810)衡州刺史,卒。
事迹见柳宗元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新、旧《唐书》本传。
吕温文辞精富,文体赡逸,所作铭赞“置于韩柳集中,亦为高作。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其诗“亦胜诸人”(《沧浪诗话》)。
今存《吕和叔集》10卷,四部丛刊本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吕温(772-811)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吕渭之子。
初从陆贽治《春秋》,从梁肃学文章。
贞元十四年(798)进士第
翌年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校书,擢左拾遗
二十年,为吐蕃吊祭副使,转侍御史
使还,历户部司封员外郎,迁刑部郎中知杂事
三年,坐诬宰相李吉甫,贬均州刺史,再贬道州
五年,改衡州
所在均有治绩。
卒。
工诗文,与元稹刘禹锡柳宗元李景俭友善。
有《吕温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吕恭中唐 777 — 81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813 一名宗礼字敬叔,郡望东平(今属山东)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家于洛阳(今属河南)
吕渭子,吕温弟。
德宗贞元末山南西道节度使掌书记,与府主严砺不甚合,入荐为长安主簿
宪宗元和二年(807),以监察御史江南西道都团练军事,进殿中侍御史
五年管都防御副使,卒于岭南节度判官任。
生平事迹散见柳宗元吕侍御恭墓铭并序》、《唐诗纪事》卷四三。
吕温集》中所载《春日李六景俭及弟联句》录有吕恭诗1联,《全唐诗》据以录入。
吕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人
吕渭子。
宪宗元和十年进士第
文宗大和间,任海州刺史
八年,过楚州,作《楚州刺史厅记》。
官至太子右庶子
世传仙人吕岩为其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潭州刺史吕渭幼子。
宪宗元和十年(815)进士第
文宗大和间海州刺史
大和八年(834)楚州,作《楚州刺史厅记》。
官至太子右庶子
新、旧《唐书·吕渭》附录其事迹。
文苑英华》卷二四〇收录吕让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吕岩中唐 798 — ?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
其传说最早见于《杨文公谈苑》,谓于宋太宗末年,曾拜访饶州通判丁谓参知政事张洎
有关身世各书记载稍异,通行说法为: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士世称回仙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唐德宗时湖南观察使吕渭孙,海州刺史吕让子。
懿宗咸通间进士试,不第,遂入华山,遇隐士钟离权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
事迹不见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难论定。
南宋后,其传说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习称为纯阳祖师或吕祖、吕帝,遂有各种专书记其灵迹,并依托其名大量伪造诗文。
全唐诗》存诗4卷,凡250余首,另录词30阕,来源主要有二,一为《金丹诗诀》、《纯阳真人浑成集》一类伪书,二为宋元人诗话、笔记中记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
此类诗皆为北宋以降历代道士所依托。
又散见于《道藏》、方志中之诗,尚有千余首,亦均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