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赵晟
简介
赵晟孟宾于同时人。
张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连州桂阳人
哀帝天祐二年进士第
因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
晚年时,曾及识诗人孟宾于,约活至五代中期
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连州桂阳(今广东连州)人。
哀帝天祐二年(905)进士第
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
晚年,乡人孟宾于曾献诗于张鸿
约活至五代中期
事迹见康熙《连州志》卷二、卷五。
有集12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另《粤诗搜逸》尚存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邓洵美五代
全粤诗·卷一九
邓恂美连州人
有敏才,工诗赋。
湖南朱昂博学,号朱万卷,士类无当意者,独推逊恂美
唐哀帝天祐中,与孟宾于并为李若虚荐,入洛阳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九四八)进士,登第后还家,湖南节度使周行逢留为馆驿巡官,置幕下
恂美背伛,时谓之邓驮子,性颇迂僻,如其形,众多不悦之者。
行逢恂美泄其阴事,黜为易俗场官,又使人诈为山贼,突入官署杀之。
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一四、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有传。
诗一首。
钱元瓘吴越 887 — 94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钱元瓘 世宗 文穆王 932年—941年
长兴 932年四月—93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三年至四年)
应顺 934年正月—934年四月 用后唐闵帝李从厚年号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41 字明宝原名传瓘即位后改名。
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五子。
唐昭宗时曾为宣歙观察使田頵拘为人质。
吴越建国后,历任湖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两浙节度使等职。
长兴三年(932)吴越王位,旋去国仪,遵用中朝年号。
在位10年,保土安民,善事后唐、后晋政权。
卒后,后晋赐谥文穆
旧五代史》有传,《十国春秋》卷七九有本纪,《全唐文》卷八五九收和凝撰神道碑。
曾作诗千余首,编为《锦楼集》10卷,不存。
吴越钱氏传芳集》存诗2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李中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
南唐时,与刘钧共学于庐山国学。
元宗时,仕于下蔡,以父母老病,表请归家侍亲。
后主时,任吉水县
乾德二年(964)罢。
后历任晋陵新喻县
开宝五年(972),又转淦阳县
生平事迹散见孟宾于《碧云集序》、《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一〇。
工诗,与诗人沈彬左偃善,多有酬和之作。
孟宾于称其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可与贾岛方干相比肩(《碧云集序》)。
辛文房亦称其为“惊人泣鬼之语”(《唐才子传》)。
李中作诗颇多,有《碧云集》3卷。
全唐诗》存诗4卷。
唐诗汇评
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
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庐山国学。
中主时,从军海州,后为上蔡
以父母年高,兄弟去世,表乞归养。
后主朝,曾任吉水、淦阳令。
曾历官安福、晋陕、新淦新喻等地,仕终水部郎中
与沈史虚白左偃刘钧交游唱和。
开宝六年(973)自编诗三百首为《碧云集》三卷,孟宾于为之序,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诗)孟宾于赏其工吟,绝似方干贾岛,时复过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中碧云集》,孟宾于历举其佳句于序,今读之殊多平平。
余更喜其“竹风酲晚醉,窗月伴秋吟”、“虚阁静眠听远浪,扁舟闲上泛斜阳”、“步月怕伤三径藓,取琴因拂一床尘”、“江近好听菱芡雨,径香偏爱蕙兰风”、“公署静眠思水石,古屏闲展看潇湘”,虽轻浅,尚有闲澹之致。
孟归唐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
孟宾于子。
初于庐山国学肄业,能诗。
南唐
李煜时秘书省正字
出为吉州民掾
入宋后,迁大理丞
袁州司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连州(今属广东)人。
孟宾于之子。
初于南唐庐山国学肄业。
开宝间南唐,为秘书省正字
出为吉州民掾
入宋后,迁大理丞
袁州司户而卒。
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孟宾于传》附其事迹,并录孟归唐诗2句。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二一
孟归唐连州人
孟宾于之子。
能诗,肄业庐山国学。
宋太祖开宝中,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吉州民掾,累迁大理丞
以罪贬袁州司户,卒于官。
北宋马令南唐书》卷二三附归唐于其父宾于传。
全唐诗补逸
孟归唐湖湘连上人南唐水部员外郎孟宾于之子。
宋开宝中,授秘书省正字,累迁大理丞,以罪贬袁州司户,卒。
诗句二。
(《全唐诗》无孟归唐诗)
马致恭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南唐时人,入宋后任吉州太守
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作《送孟宾于》诗,《全唐诗》误收之。
详见《文史》二十四辑《(全唐诗)误收诗考》。
马致恭宋初
全宋诗
马致恭太宗太平兴国初秘阁(《南唐书》卷二三《孟宾于传》),后知吉州(《诗话总龟》前集卷五)。
释遵式北宋 964 — 1032
师名遵式
字知白
台州宁海叶氏。
母梦咽明珠而生。
出家于东掖山。
天台教于宝云通师
未几。
继其席。
祥符八年。
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
寺久废。
师按其旧而新之。
王文穆出守。
重师之道。
奏复天竺名。
寻请赐慈云号。
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
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
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
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
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
师力行之。
感应非一。
凡为法祈祷必然指。
唯存三焉。
及建光明忏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诵大悲咒七遍。
屡经兵火。
岿然独存。
愿力致也。
师诗文典雅。
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
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
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
师示寂。
谥法宝禅慧
淳祐八年
其徒明禋祷晴获应。
上御宸翰。
谥圣应
淳祐十一年
明禋祷晴复应。
上御宸翰。
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僧印简金末元初 1202 — 1257
印简
山西岚谷宁远人
姓宋氏
微子之后。
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
人品恢伟。
童幼神悟
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
乃曰。
开者何宗
明者何义。
父惊异。
知非尘劳中人。
携见傅戒颜公。
颜。
欲观其根器。
授以草庵歌。
至坏与不坏主元在。
师问曰。
主在何处。
颜曰。
何主。
师曰。
离坏不坏者。
曰此客也。
师曰。
主聻。
颜沉吟而已。
寻礼中观沼公为师。
十一预恩纳具。
有洪彦上座问曰。
于今受大戒了。
缘何作小僧
师曰。
缘僧小故。
戒说大也。
试问。
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
我身则老。
语未终。
师大声曰。
休生分别。
一日。
上座教僧去。
师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
乃竖指示之。
僧如教拍师背。
师便竖一指。
座太奇之。
师年十二。
中观听师参问。
诲之曰。
汝所欲文字语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槁木死灰。
今时及尽功用纯熟。
悟解真实。
大死一场休有馀气
到那时节。
瞥然自肯。
方与吾相见。
师谨受教。
一日。
扶中观行。
观曰。
法灯禅师道。
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谁力。
汝作么生会。
师将中观手一掣。
观曰。
这野狐精。
曰。
喏喏。
师年十三时。
成吉思皇帝。
征伐天下。
师在宁远
于城陷之际。
稠人中俾师敛髻。
师告曰。
若从国仪
则失僧相也。
遂获如故。
师年十八。
兵复取岚城
四众逃难解散。
师独侍中观。
曰。
吾年迫
汝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奚益。
子可以去矣。
师泣曰。
因果无差。
死生有命
安可离师求脱免乎。
纵或得脱。
亦非人子之心也。
观察师诚确。
曰。
子向去朔漠。
有大因缘。
吾与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元帅史天泽
见师宇。
问曰。
尔何人。
曰我沙门也。
史曰。
食肉否。
史曰人肉。
曰。
人非兽也。
虎豹尚不相食。
况人乎。
曰今日兵刃之下。
能无伤乎。
曰。
必仗其外护者。
史喜甚。
元帅李七哥。
问曰。
尔既为僧。
禅耶教耶。
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国之用人。
必须文武兼济。
李曰。
然则必也从何而住曰。
二俱不住。
李曰。
尔何人也。
曰。
佛师。
复曰。
吾师亦在于此。
二公见师年幼。
无所畏惧。
应对不凡。
即与往见中观。
闻观教诲切至。
乃大喜曰。
有是父。
必有是子也。
相与礼观为师。
与师结金石之契。
于是。
国王大加恩赐。
延居兴安香泉院。
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
寂照英悟大师
所需皆官给。
及中观示寂。
师为乞食看塔。
一夜。
闻空中有声召师名。
师瞥然有省。
乃迁居三峰道院
复问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
无滞于此。
黎明。
杖策之燕。
铺。
值雨宿岩下。
因击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横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
不寐语。
先是。
中观垂寂。
师问曰。
某甲当依何人。
了此大事。
观曰。
庆八十去。
师既入燕。
大庆寿寺
乃省观语。
径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
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
径趍方丈。
踞师子座。
次日师至。
中和笑曰。
此子。
乃夜来所梦者。
师问曰。
某甲不来而来。
作么生相见。
中和曰。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莫打野𢲪。
曰。
某甲因击火迸散。
乃知眉横鼻直。
和曰。
我此处别。
曰。
如何。
和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两片皮。
曰。
将谓别有。
和曰。
错。
师喝曰。
草贼大败。
和休去。
次日。
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
师竖拳一拍。
当时丈堂震动。
遂受中和印记。
出世屡坐大道场。
太师国王
及诸重臣之命。
师室中。
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
无一当对扬者。
一日。
廊中逢数僧。
连问不契。
皆被打。
问最后一僧。
汝那里去。
僧云。
和上去。
云。
觅他作么。
僧云。
待痛与一顿。
云。
将甚么来打。
僧四顾云
不将棒来。
师连打四下
这掠虚汉。
众皆走。
师召
诸上座。
众回首。
是甚么。
丁酉正月
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
己亥冬
命主大庆寿寺
壬寅
护必烈大王
请师赴帐下。
问佛法大意。
王大悦
从师受菩提心戒。
因奏曰。
释迦氏之法。
于庙堂之论。
在王法正论品。
理固昭然。
非难非易。
恐王者不能尽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
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当有所闻也。
王大悦
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
奉以师礼。
将别王。
王问。
佛法此去。
如何受持。
曰。
信心难生。
善根难发。
今已发生。
务须护持专一不忘。
不见三宝有过。
恒念百姓不安。
善抚绥。
明赏罚。
执政无私。
任贤纳谏。
一切时中。
尝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师既行。
有一恶少。
肆言谤法。
王按之将加法焉。
专使白师。
师回
明镜当台。
妍媸自现。
神锋在掌。
赏罚无私。
若以正念现前。
邪见外魔。
杀之可矣。
然王者。
当以仁恕为心乃可。
王益敬焉。
寻奉命统僧。
赐白金万两。
昊天寺建大会。
为国祈福。
蒙哥皇帝即位。
顾遇隆渥。
辰。
威烈王
奉以金柱杖。
金缕袈裟。
求法语开示。
七月
师会诸耆旧。
录所长物见数。
令主后事。
丁巳夏
说偈毕。
汝等少喧。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师吉祥。
泊然而逝矣。
世寿五十六。
茶毗。
获舍利无算。
护必烈王
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
谥佛日圆明大师
临济为十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