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王之涣盛唐 688 — 74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742 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诬谤,拂衣去官,优游山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
家居15年。
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在蓟门高适交游,高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属河北),以清白著称。
天宝元年(742)卒于任所。
之涣以边塞诗享盛名,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著名诗人唱和。
有“旗亭画壁”之传说(见薛用弱集异记》)。
生平散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及《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等。
全唐诗》仅存绝句6首,皆为佳作,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两首最为脍炙人口。
作品评论
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人。
乐天作《滁州刺史郑昈志》云:“与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连唱迭和,名动一时。”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作品评论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
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郑昈唐 700 — 77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77 排行二十荥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
天宝四载(745)岭南经略使彭果判官
六载果犯赃,坐贬光化,移北海
安禄山反,县民有应之者,击杀之。
累迁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后累历、莱、滁四州刺史
代宗大历六年(771)罢职闲居扬州十二年二月卒。
生平事迹散见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荥阳郑公志铭并序》,新、旧《唐书·郑云逵》。
有诗名。
白居易称其“尤善五言诗。
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辈联唱迭合,名动一时”。
全唐诗》存诗1首。
储光羲盛唐 707 — 76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763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
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冯翊县,转汜水安宜下邽县尉
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
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安史乱起,叛军陷长安,储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生平散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谭优学有《储光羲行年考》。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其山水田园诗颇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著作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另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
陈沆《诗比兴笺》卷三云:“《艺文志》又有《从贼中诣行在日记》一卷,储光羲撰,则光羲已自拔贼中,从亡灵武,与杜少陵之麻鞋谒帝,大节相同,从未有表而出之者,可胜叹哉。
”然《日记》1卷,《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系误记。
唐诗汇评
储光羲(706?
-762?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与綦毋潜崔国辅同榜登进士第,诏中书试文章,授冯翊主箄。
曾任安宜汜水下邽
开元二十一年前后辞官归乡。
后入,隐终南山
复为太祝天宝末,迁监察御史,安史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两京收复,系狱,贬死。
有《储光羲集》七十卷,已佚。
殷璠光羲包融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有《储光羲诗集》五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