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殷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应为文益之误。
全唐诗》卷七七〇收《看牡丹》诗1首,《唐诗纪事》卷七六、《唐僧弘秀集》卷五、《大法眼禅师语录》等书皆收为文作。
僧师备唐末至五代 836 — 90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08 俗姓谢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早年常垂钓于南台江
懿宗咸通初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开元寺受戒。
初与雪峰义存为同学,后以为师。
福州玄沙院,世称玄沙和尚
王审知奄有闽土后,赐号宗一大师
从其受业者有700余人,其再传弟子文益,开创法眼宗
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桂琛五代 867 — 9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28 【介绍】: 五代时僧。
镇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万岁寺出家,习学律典。
后转依禅宗,历诣云居道膺雪峰义存,终嗣玄沙师备
后住漳州罗汉院世称地藏和尚
其门人文益,开法眼宗
禅师名桂琛
生李氏
常山人也。
幼卓越。
绝酒胾。
万寿寺无相律师
即前作礼。
无相拊其首曰。
若从我乎。
乃欣然依随之。
父母不逆也。
年二十馀。
即剃发为大僧。
无相使习毗尼。
一日为众升堂。
宣戒本布萨已。
乃曰。
持犯但律身而已。
非真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一众愕然。
顾笑。
为无相。
作礼辞去。
无相不强。
初谒雪峰存公
不大发明。
又事玄沙。
遂臻其奥。
与慧球者齐名。
号二大士
能秘重大法。
痛自韬晦。
然丛林指目。
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
漳州王公。
请住城西石山
十馀年。
迁止罗汉。
破垣败箦。
人不堪其忧。
非忘身为法者。
不至。
僧问。
如何是罗汉一句。
曰我若向汝道。
却成两句。
又问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甚字。
曰。
汝不识此字耶。
曰不识。
曰。
看取其下注脚。
尝垂头。
颓然坐折木床。
见僧来。
即举拂子曰。
会么。
对曰。
谢和尚指示学人。
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道指示学人。
汝每日见山见水。
可不指示汝耶。
又见僧来。
举拂子。
其僧礼拜称赞。
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礼拜赞叹。
那里扫地。
竖起扫帚。
为甚不赞叹。
有僧来报。
保福迁化也。
曰保福迁化。
地藏入塔。
时住地藏
乃石山也。
于时学者莫测其旨。
悯之为作明道偈。
其词曰。
至道渊旷。
勿以言宣。
言宣非指。
孰云有是。
触处皆渠。
岂喻真虚。
真虚设辨。
如镜中现。
有无虽彰。
在处无伤。
无伤无在。
何拘何碍。
不假功成。
将何法尔。
法尔不尔。
俱为唇齿。
若以斯陈。
埋没宗旨。
宗非意陈。
无以见闻。
见闻不脱。
如水中月。
于此不明。
翻成剩法。
一法有形。
翳汝眼睛。
眼睛不明。
世界峥嵘。
我宗奇特。
当阳显赫。
佛及众生。
皆承恩力。
不在低头。
思量难得。
拶破面门。
盖覆乾坤。
快须荐取。
脱却根尘。
其如不晓。
谩说而今。
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至闽城旧止。
遍游近城诸刹。
乃还示微疾。
沐浴安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二
阇维收舍利建塔。
有得法上首。
清凉益禅师
释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儿笃求远俗。
斋茹一餐调息终日。
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
群从情缠而难脱。
既冠继踰城之武。
求师得解虎之俦。
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
初登戒地例学毗尼。
为众升台宣戒本毕。
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
参讯勤恪。
良以嗣缘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处众韬藏。
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
遂为故太原王公诚请。
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
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
龙溪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
罗汉院为众宣法。
讳让不获。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
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
咸传旨。
各为一方法眼。
视其子则知其父矣。
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届闽城旧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
春秋六十有二。
僧腊四十。
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禀遗教也。
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得法密付授耳。
神晏大师王氏所重。
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确乎不拔。
终为谗而凌轥。
惜哉。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儿便求远俗。
斋茹一餐。
秉心唯确。
二亲爱缚。
继踰城之武。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
登戒地。
学毗尼。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
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
后诣雪峰
参讯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
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
处众韬藏。
遂为故
太原王公
诚请于闽城西石山
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以秘重妙法。
罔轻示徒。
密学恳求者。
时为开演。
龙溪为军[亻䘚]勤州大保琅琅公。
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
角立。
抚州曹山文益
江州东禅林。
复咸传旨。
各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数日。
安坐而终。
僧休复五代 ? — 9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 【介绍】: 五代时僧。
北海人俗姓王
幼出家,年十九纳戒。
历参宗匠,至漳州,嗣罗汉桂琛,与法眼文益为同门。
初住抚州崇寿寺
南唐李璟保大二年,请复住金陵清凉院,赐号悟空禅师
卒于寺。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僧道潜五代 ? — 961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僧清耸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福清人
嗣法眼文益
归住明州四明山
节度使钱弘亿师事之。
钱俶命于衣锦军开法,后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僧无则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诗僧
全唐诗》存诗3首,小传云:“无则五代时人,为法眼文益禅师弟子。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诗1卷,今不存。
检《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文益门人有玄则,为滑州卫南(今河南滑县东)人,南唐时金陵报恩院。
疑即其人。
释善道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
袁州平山世称木平和尚
南唐中主待以师礼,迎至金陵供养。
法眼文益有诗相赠。
卒谥真寂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
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
袁州平山世称木平和尚
南唐国主待以师礼,迎请供养。
法眼文益有诗相赠。
卒谥真寂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慧明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唐蒋氏子。
夙探三学
逮遍参得清凉益公指诀于临川
遂归隐天台之白沙。
以究所寤入。
玄侣之扣激者。
皆摧折莫敢近傍。
因以为魔说。
而谤詈四起。
汉乾祐中
出山。
时鄞之翠岩参公
率诸禅德。
僧主思宪院勘辨之。
酬对皆契宗旨。
未几。
吴越钱氏造大报恩寺以住持迎之。
署号圆通普照禅师
玄沙之道赖以振。
显德中示寂。
时方大暑
众欲即葬之。
弟子永安曰我知师请必无葬而阇维焉。
获舍利五色。
僧慧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惠明
五代时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蒋
研核三学,渐入精微。
游闽越,至抚州礼法眼文益,遂皈依禅宗。
后归浙,隐天台白沙,善机锋,时谓为魔说。
乾祐中出山,翠岩令参请其住思宪院。
吴越王钱弘俶延请其住杭州大报恩寺赐号圆通普照禅师
后周世宗显德中卒。
释慧明
俗姓蒋
钱塘人也。
研覈三学渐入精微。
后登闽越殆至临川
文益禅师深符正理。
悟先所宗不免生灭情见。
后回浙隐天台白沙立草寮。
雪峰长庆之风。
到者皆崩角摧锋。
为魔说。
汉乾祐中自山出时。
翠岩参公率诸禅伯
僧主思宪院定其臧否。
明之口给无能挫衄。
汉南国王钱氏大报恩寺
请以住持。
假号圆通普照禅师
然行玄沙正眼非曷能致此。
显德中卒。
时酷暑俾欲葬之。
有弟子永安曰。
知师唯我也。
请焚之得舍利五色。
一皆圆净
炼指为灯。
天台供养。
后相继烧三指而勤持课。
胁疏衽席。
时说法焉。
性且刚直言多忤物。
是其所短也。
慧明
蒋氏子也。
幼岁出家。
三学精练。
临川谒法眼。
豁然有省。
鄞水
庵居大梅山
吴越部内。
禅学虽盛。
而以玄沙正宗。
筑之阃外。
师欲整而导之。
一日有禅者至庵。
师问曰。
近离何处。
对曰成都
上座成都到此山。
成都上座
此间剩上座
剩则心外有法。
少则心法不周。
说得道理即住。
禅客莫能对。
又迁止天台白沙庵。
彦明道人者。
俊辩自负。
来谒师。
师问曰。
从上先德有悟者否。
对曰有之。
曰。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虚空。
悉皆销殒。
举手指曰。
只今天台山嶷然。
知何得销殒去。
张目直视遁去。
钱忠懿王。
延请问法。
命住崇资院。
盛谈玄沙法眼宗旨。
自是他宗泛学。
皆寂然宾服矣。
一日忠懿王为法集大会诸山。
师问诸老宿曰。
雪峰塔铭云。
夫从缘而有者。
始终而成坏。
非从缘而有者。
历劫而长坚。
坚之与坏。
即且止。
雪峰只今在何处。
老宿不能对。
王大说。
署圆通普炤禅师
僧泰钦南唐 ? — 9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 【介绍】: 五代时僧。
魏州人
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
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
世称法灯和尚
南唐李煜曾从其问法。
善以歌诗演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4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五代南唐时禅僧世称法灯和尚
初住洪州双林院,次住洪州蓝山护国院及金陵龙光院。
晚住金陵清凉院,嗣法眼文益
后主李煜曾向其问法。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古镜歌》3首,《禅门诸祖师偈颂》存《拟寒山诗》10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文遂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人俗姓陆
少徙家宣城,于池州落发。
年十六,观方禅教,习究《首楞严经》,并为注释文句。
后参法眼文益,服膺事之,尽焚旧注。
初住吉州止观。
南唐李煜乾德二年,延住金陵长庆院,迁清凉院,终住报慈道场,署雷音觉海大导师。
僧法安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吉州太和人
初住曹山。
嗣法眼文益
南唐国主请住金陵报恩院,赐号慧济禅师
开堂授众。
李煜时卒于院。
释行因后周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一株。
终之日此亦枯瘁。
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悲喜交集。
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僧可勋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朱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
南唐时禅僧
清凉文益
后住宣州兴福院。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传,并录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谦光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唐时僧。
元宗国师礼之。
有才辨,行无羁检,尤嗜饮酒食肉。
显德中,作赏花诗讽及时事。
五代史补》卷五收其事迹,并引其赏花诗1首,《全唐诗》据以录入。
但此诗宋人多称为文益牡丹之作。
谦光事迹又与谦明相近,疑《五代史补》所记,即据此二人事迹传闻附会而成。
释可勋北宋
全宋诗
释可勋俗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
为青原下九世,清凉益禅师法嗣。
宣州兴福院。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尝召对(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三一)。
五灯会元》卷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