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费冠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军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人。
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第,闻母病急,驰归,而母已卒。
费冠卿叹曰:“干禄养亲耳,得禄而亲丧,何以禄为?”遂隐九华山
穆宗长庆元年(821)殿中侍御史李行修举其孝节,诏书征拜右拾遗,辞不就,卒。
事迹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六〇、《万姓统谱》卷九四等。
其诗写隐居情怀,直抒胸臆,颇近自然。
姚合顾非熊熊孺登友善。
死后其宅为九华山名胜之一,晚唐诗人李群玉罗隐杜荀鹤均有诗凭吊。
全唐诗》存诗11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方干唐 809 — 888
唐诗汇评
方干(?
-约888),字雄飞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
徐凝为诗。
大和中姚合出守金、杭二州,携卷投谒,叹赏之。
后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与郑仁规、李频、陶详为三益友。
曾漫游岭南江西等地。
咸通末浙东观察使王龟欲表荐之,无何,卒,事竟无成。
段成式吕述于兴宗李群玉等交游唱和。
卒,私谥为“玄英先生”。
门人杨弇等编其诗为《玄英先生集》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玄英集》八卷。
全唐诗》编诗六卷,羼入戴叔伦诗多首。
韩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宗懿宗时人。
李群玉为友。
《舆地纪胜》卷七〇存其送李群玉诗2句。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李寿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宗懿宗间朝士
与诗人李群玉为友。
《舆地纪胜》卷七〇收录李寿朋诗2句。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罗邺唐末 831 — 896
作品评论
韦庄《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七及第奏》
词人才子,时有遗贤,不沾一命于圣朝,没作千年之恨骨。
据臣所知,则有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圭罗邺方干,俱无显遇,皆有奇才,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日;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
伏望追赐进上及第。
王璘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唐末诗人,家居长沙(今属湖南)
词学富赡,工诗善赋。
湖南观察使崔詹事赏之,先试之于使院
往来口授,书吏十人笔不停辍。
日未至中,已成七千余言。
崔表荐其入朝,然为宰相路岩所怒,奏废万言科。
遂归长沙,放旷于杯酒。
又曾与李群玉相遇于岳麓寺,共作联句诗。
作有“芍药花开菩萨面,棕闾叶散野人头”,为群玉所称服。
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一、《唐诗纪事》卷六六。
全唐诗》存王璘断句1联。
李善夷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唐末诗人,约与李群玉同时。
官至尚书
昭宗乾宁光化间谪为澧阳县
澧州刺史欲重修伍员,而众议不同。
善夷遂作《重修伍员》一文以坚刺史之意。
后卒于贬所。
生平事迹散见《重修伍员》、《新唐书·艺文志四》、《诗话总龟》卷一五。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江南集》10卷,《宋史·艺文志七》又著录有《李善夷集》6卷等,今皆佚。
全唐诗》存诗2首。
陈维崧清 1631年12月6日 — 1688年5月7日
乌丝词·序
丙午之秋,余与陈子其年俱落第,后会黄山孙子无言,意欲以吾两人诗馀梓以行世者。
嗟乎!
余与陈子少志观光,许身,意谓有神之笔。
庶几致君上,再使风俗淳。
谁知萧条瓠落,而与莺嘴啄红,燕尾点绿,争长于钩帘借月,染云为幌之间,岂吾两人之志哉?
陈子叹曰:是亦何伤!
丈夫处不得志,正当如柳郎中使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以陶写性情,吾将以秦七黄九作萱草忘忧耳。
虽然昔裴休为相,李群玉能诗,荐授校书郎,而陈去非长于歌词,亦为高宗所眷注。
孰谓诗词一道,何尝不得知巳于天子宰相哉。
尤尚书程正伯之文每过于诗,说者以为是时当涂诸公方且以文章荐正伯,尤公之言,可谓识正伯之大者。
但不知代往年遥,此事可传,而复可见否耶?
为劝陈子生,垂翅青冥,此意宜付之悠悠,旷士之胸,且暂往东皋,与汝石交辟疆冒君,每得一好词,如沈廉叔、陈君宠辈,付莲、鸿、苹、云,品清讴为一笑乐。
冬季阳羡,当复借紫云相伴,又何减尧章垂虹桥畔,小红低唱我吹箫也。
至于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驱遣齐梁,舆台温李,则又当世传写,织帕机房,不必待余扬扢矣。
时穷冬凛冽,不亚改之寒甚手颤时,陈子幸为余沽酒。
江都宗元鼎定九撰。
邓邦述清末 1868 — 1939
维基
邓邦述(1868年—1939年)字正闇号孝先晚号群碧翁又号沤梦老人
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藏书家。
邓邦述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孙子。
邓家的祖先是金陵的望族,历代居于江宁万竹园,藏书的地方叫青黎阁。
后来邓家家道衰落,藏书四散不见。
邓邦述22岁时,和舅舅赵烈文之女结婚。
赵家是藏书世家,藏书楼为天放楼,邓邦述常到该楼看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邓邦述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入湖南巡抚端方幕。
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邦述住在吴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奉清政府所派,随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到外国考察,次年四月归国。
此后,他住在北京,参与厘订新官制。
其间,他搜罗了大量善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设行省。
徐世昌向清廷保奏道:邓邦述于该年年底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
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909年6月16日),邓邦述转任奉天交涉使,不久弃官回到北京
宣统二年(1910年),他任吉林省民政使,次年6月再一次弃官回到北京
吉林任职期间,他促成了吉林省图书馆的创立。
吉林省过去也曾有官立、私立藏书楼。
嘉庆十四年(1809年)吉林将军秀林吉林文庙尊经阁捐资修建了吉林省内最早的官办图书馆。
后来,笔帖式国英(1823年-1884年)盛昱(1850年-1900年)都是大藏书家。
吉林省图书馆(今吉林市图书馆)于1909年建立,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回到北京之后,邓邦述首次对自己的藏书编目,所著录的图书共2.5万卷,后又续增1.3万卷。
因为其藏书楼内藏有两部珍稀的宋版书唐朝李群玉撰《群玉诗集》、唐朝李中撰《碧云集》,他遂命名其藏书楼为“群碧楼”。
中华民国成立后,邓邦述曾任东三省盐运使,后来获赵尔巽聘为清史馆纂修,负责编撰《清史稿》的本纪、光宣列传。
1918年,他当选安福国会江苏省参议员。
晚年,他住在苏州,一心著述。
1927年,为偿还巨额债务,他将藏书售予中央研究院。
1939年邓邦述逝世。
他逝世之后,其家属将其所存图书售予北京景文阁、东来阁、文殿阁、苏州宝斋等四个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