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排行十三。登进士第。曾随资州刺史李渭游等慈寺,留诗刻石于寺中。《舆地纪胜》卷一五七载其事迹,并存诗2句。《全唐诗续拾》收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载崔氏清河大房有雅州刺史崔公辅,唐末人。《杜工部集》卷一五有《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此为肃、代间人。未审孰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关中人,排行第十。玄宗天宝间,与王维同隐蓝田辋川,常游览赋诗,琴酒相乐。各作有五言绝句二十首,题辋川诸景,合编为《辋川集》。曾应进士试。天宝末入蜀。后与杜甫有过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
辋川倡和,裴迪尤多,其诗体反不甚与王近,较诸公骨格稍重。裴早友王维,晚交杜甫,篇什必多。今所存惟维集数篇,不胜遗珠之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家贫卖履,其妻疾其穷丑,遣去。季友博极群书,工诗。代宗广德末至大历初,洪州观察使李勉引为副使,兼监察御史。性磊落不羁,爱好山水。杜甫尝作《可叹》诗叹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家贫,自耕自刈,卖药贩履,聊以度生。宝应中,李勉爱其才,特加礼敬,历仕华阴尉、虢州录事参军,入为太子司议郎。广德二年(764),佐江西观察使李勉幕,兼监察御史,迁副使。大历二年(767),还京归隐。生平事迹散见于邵《送王司议季友赴洪州》、《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四。孙望《箧中集作者事辑》有王季友条。季友少有才学,诵书万卷,工诗,与杜甫、钱起、于邵、岑参、郎士元、戎昱等人友善。杜甫称其“豪俊”(《可叹》),岑参谓“王生今才人,时辈或所仰”(《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元结《箧中集》选其诗2首,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其诗6首,评曰:“爱奇务险,远出常情之外。”《全唐诗》存诗13首,杂有贞元间另一王季友之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字里不详。代宗以后在世。尝登进士第。《蜀中名胜记》卷八《巴州》收其诗2联,其中一联题为《和杜甫》,《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排行五。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
作品评论
《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排律用韵稳妥,事不傍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摩诘似之,而才小不逮。少陵强力宏蓄,开合排荡,然不无利钝。馀子纷纷,未易悉数也。
作品评论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作品评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證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有《贺秘监集》。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作品评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宗室琅琊王子也。武后时。与越王起兵。得罪族诛。仪方襁褓。乳母窃负逃民间。且八岁。诏求之急。乳母惧与决舍去。仪独行。终以冻馁。依老僧落发于青龙寺。稍长经律通贯。习禅燕。自以为出家之乐。诚非世俗荣名利达。所可比也。会中宗诏访琅琊王后。仪因向寺主吐实。寺主大骇。即言之扶风郡郡太守悦其状貌。逼妻以女。不可。遽以闻。召见。诏使返服袭父爵。恳辞。愿守志自放丘壑。诏许之。仍听缮治兰若。领徒众以居。平生素爱终南山水之胜。自法兴诸寺之葺。而庵庐精舍。往往皆是。侍卫瞻候者。常数千百人。虽权要卿相。所不逮。亦其势然也。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集弟子垂训讫。北首枕肱。右胁卧而卒。弟子禀遗命。葬之少陵原南。复辟天宝寺于其地。以弟子世传守焉。
释光仪。姓李氏。本唐宗室也。父琅琊王与越王起兵。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天后族诛之而无噍类。仪方在襁褓中。乳母负之而逃。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购之逾急。乳母将至扶风界中。鬻女工以自给。仪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乳母疑遭貌取而败。且极忧疑。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于桑林之下告之令去。敕搜不慢。吾虑俱死无益于事。汝聪颖必可自立。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言讫对泣。仪恸不自胜。乳母从此而逝矣。仪茫然行至逆旅与群儿戏。有郡守夫人往夫所住处方息。俱此见仪群聚且貌俊爽。因而怜之。召谓之曰。郎君家何在。而独行至此。仪绐之曰。庄邻于此。有时闲戏耳。夫人食之又给之钱。乃解衣而内其钱。日暮寻径而去拟投村墅。遇一老僧。呼曰。尔小子。汝今一身家已破灭。将奚所适。仪惊愕伫立。老僧又曰。出家闲旷且无忧畏。小子欲之乎。仪曰。素所愿也。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令礼十方佛。归依常住佛法僧已。因削其䰂。又出袈裟以披服之。小大称其体。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老僧喜曰。此习性使然。善持僧行。遂指东北曰。去此数里有伽蓝。汝直诣彼谒寺主云。我使汝为其弟子也。言毕老僧欻然亡矣。方知圣僧也。仪如言趋彼寺。主骇其言。因留之。经十年许。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敕求琅琊王后。仪方向寺僧言之。时众大骇。因出诣扶风李使君。即仪之诸父也。见之悲喜。乃舍之于家。方以状闻。固请不可。使君有女年齿相侔。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仪恐慑而避焉。他日会使君夫人出。其女靓妆丽服。从者越多来而逼之。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绐之曰。身不洁。请沐浴待命。女许诺方令具汤沐。女出因闭关。女还排户。既不得入。自牖窥之。方持削发刀。顾而言曰。有于此根故为欲逼。今若除此何逼之为。女惧止之。不可。遂断其势投之于地。仪亦闷绝。户既不开。俄而使君夫人俱到。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命医工舁归蚕室。以火烧地苦酒沃之。坐之于上以膏傅之。月馀疮愈。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有敕命驿置至京。引见慰问优赍丰洽。诏袭父爵。仪恳让。誓愿为僧确乎不拔。中宗敕令领徒。任置兰若自恣化方。仪性好终南山。因居法兴寺。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率由道声驰远谈说动人。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迎候瞻待甚于权要卿相焉。仪恒居寂定。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必无差忒。人益归之。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先嘱累弟子。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祖师意无别事。静则真法现前。此外提唱皆不获已。言极激切。因北首而卧。枕肱右胁著席而亡。此大涅槃之表兆也。遗言令葬于少陵原南。乃凿原成室而封之。柩之发也异香芬馥。状貌如生。祖车出城白鹤数百鸣唳空中。䌽云依约覆车数十里。道俗号咷多持孝服。所葬之地遂建天宝寺。弟子皆留而守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中宗神龙二年才膺管乐科登第。玄宗开元中,官至祠部郎中、豫州刺史。曾激赏杜甫才华,谓其文似班固、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