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洪英北宋 1012 — 1070
禅师名洪英
出于陈氏。
邵武人
幼警敏读书。
五行俱下。
父母钟爱之。
使为书生。
不食。
自誓恳。
求出家。
及成大僧。
即行访道。
东游至曹山。
依止耆年雅公。
久之辞去。
登云居。
眷岩壑胜绝。
为终焉之计。
阅华严十明论。
至为真智慧无体性。
不能自知无性。
故为无性之性。
不能自知无性。
故名曰无明
华严第六地。
曰不了第一义。
号曰无明
将知真智慧本无性。
故不能自了。
若遇了缘而了。
无明灭矣。
是谓成佛要门。
愿以此。
法绍隆佛种。
然今诸方。
谁可语此。
良久喜曰。
有积翠老在。
即日造黄檗
南禅师于积翠。
夜语达旦。
南公加敬而已。
时座下龙象杂还。
议论。
尝倾四座。
声名籍甚。
尝游西山
潘居士
同宿双岭。
居士曰。
龙潭天皇时节。
冥合孔子
惊问何以验之。
曰。
孔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也。
师以为如何。
笑曰。
楚人以山鸡为凤。
世传以为笑。
不意居士
此语相类。
汝擎来。
我为汝接。
汝行益来。
我为汝受。
汝问讯。
我起手。
若言是说。
说个什么。
若言不说。
龙潭何以便悟。
此所谓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以世尊之辩。
亦不能加此两句耳。
学者但求解会。
譬如以五色。
图𦘕虚空。
鸟窠无佛法可传授
不可默坐。
闲拈布毛吹之。
侍者便悟。
学者乃曰。
拈起布毛。
全体发露。
似此见解。
未出教乘。
其可称祖师门下客。
九峰被人问。
深山里有佛法也无。
不得已曰有。
及被穷诘无可有。
乃曰。
石头大者大。
小者小。
学者卜度曰。
刹说众生说。
三世炽然说。
审如是教乘自足。
何必更问祖师意旨耶。
要得脱体明去。
譬如眼病人。
求医治之。
医者但能去翳膜。
不曾以光明与之。
居士推床惊曰。
吾忧积翠法道。
未有继者。
今知尽在子躬厚自爱。
双岭顺禅师问。
庵中老师。
好问学者。
并却咽喉唇吻。
道取一句。
首座曾道得么。
乾笑已。
而有偈曰。
阿家尝醋三赤喙。
新妇洗面摸著鼻。
道吾答话得腰裈。
玄沙开书是白纸。
于是顺公屈服。
以为名下无虚士。
有同参在石门
分座接纳。
作偈寄之曰。
万锻炉中铁蒺藜。
直须高价莫饶伊。
横来竖去呵呵笑。
一任傍人鼓是非。
熙宁元年
首众僧于卢山圆通寺
学者归之如南公
明年春
南公下世。
冬十月开法于石门
明年六月
知事纷争。
止之不可。
初九日谓众曰。
领众不肃。
正坐无德。
吾有愧黄龙。
维那
鸣钟众集。
叙行脚始末曰。
吾灭后火化。
以骨石藏普通塔。
明生死不离清众也。
言卒而逝。
阅世五十有九。
坐四十三
赞曰。
厌纷争之众。
而趋死。
又诫以骨石藏普通塔。
其以死生为儿戏乎。
晋魏舒丧其室。
一恸而止。
曰。
吾不及庄周远甚。
桓温殷浩儿时戏。
弃鞭。
取之。
后喜曰。
吾固知出吾下。
古人哭泣戏剧之间。
自验其材如此。
叹领众不肃。
而愧黄龙。
自鞭不赦。
可以为法哉。
释行伟北宋 1018 — 1080
禅师名行伟
生于氏
大名人也。
幼寡笑语。
颓然地坐终日。
伏犀插额。
眉目疏秀。
人皆异之。
年十九。
京师
宝相寺大乘师。
方益有鉴裁。
谒之。
益曰。
君风神不凡。
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
正当袒肩荷担如来。
乃称耳。
欣然曰。
此吾心也。
愿执役扫除。
益以讲学聚徒。
甘勤力。
挽车运
破薪佐炊。
无所不为者。
十三年。
乃剃落受具。
辞益经行诸方。
益令入
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
成名继其席常千人。
讲无定居。
南游门弟子。
有愿随者。
不却。
至淮上。
所至禅林。
盛藉藉闻宗师名。
心怪之。
馆淮山古寺
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𥦑。
高其衣裙。
布缠两胫。
惊曰。
亮亦逃矣。
呼俱行者。
聚观太息。
亮笑叙寒温而已。
问曰。
汝今称禅者。
禅宗奥义语我来。
亮曰。
待我死后。
为汝敷说。
曰。
狂耶。
亮曰。
我狂已息。
汝今方炽。
即趋去。
请其属曰。
亮闻见淹博。
知法解义倍我。
今甘尔。
禅家。
必有长处。
乃独行诣黄檗
南禅师
依止二年。
每造室。
南公必敛目。
良久乃语。
曰。
和尚行伟
必合眼何耶。
曰。
麻谷见良遂来。
荷锄锄草。
良遂有悟处。
我见汝来。
但闲闭目。
汝虽无悟。
然且有疑。
尚亦可在。
滋不晓。
时泐潭月禅师
南公同坐夏积翠。
月以经论有声。
尝侍座。
听其谈论。
因读小释迦传曰。
韦尚书仰山寂公
禅师寻常如何接人。
曰。
僧来必问来为何事。
曰来亲觐。
又问。
还见老僧否。
曰见。
又问。
老僧何似驴。
僧未有詶者。
韦曰。
若言见。
争奈驴。
若言不见。
今礼觐谁。
以此故难答。
曰。
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
月公称善。
亦以为然。
南公独曰。
沩仰宗枝。
不到今者。
病在此耳。
日夜究思。
不悟其意。
将治行而西。
卜庵嵩少之下。
为粥饭僧。
夜与一僧同侍座。
僧问。
法华经言。
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何等语是陀罗尼。
南公顾香炉。
僧即引手。
候火有无。
无火。
又就添以炷香。
仍依位而立。
南公笑曰。
是此陀罗尼。
惊喜。
进曰。
如何解。
南公令僧且去。
僧揭帘趋出。
南公曰。
若不解。
争能与么。
方有省。
律身甚严。
燕坐忘夜旦。
占一室谢绝交游。
有过者。
虚己座以延之。
躬起炷香。
叉手而立。
南公闻之以为。
大绝物。
非和光同尘之义。
面诫之。
对曰。
道业未辨。
岁月如流
大根器。
如云门赵州犹曰。
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
又曰。
我岂有工夫闲处用。
行伟根性。
日劫相倍者。
宁暇囿世情。
事清谈。
谀悦人。
增我相乎。
南公贤之。
熙宁二年
南公殁于黄龙。
江西使者
檄宣
厚礼致。
以居仰山
未期年。
法席冠江淮
平昔同参。
知名者皆集。
道俗尊事之。
谓之后身通智
性刚莅事有法度。
俾某人职某事。
莫敢违者。
尝遣化十二辈。
以其名付维那
使明日俱来。
受曲折。
及会茶辄失一人。
问为谁。
随州永泰
方经营中。
首座曰。
泰游山去。
请以他僧备员。
伟然之。
俄有告者曰。
泰寔在。
首座匿之。
以欺众耳。
色庄使搜得之。
泰自陈。
怯弱惧失所受事。
首座寔不知也。
令击钟。
集众白曰。
首座已分座授道。
又老师所赏识。
昧心罔众。
他人犹不可为。
乃甘自破坏乎。
首座屏息受罚。
永泰者出院。
诸方伏其公。
泰后嗣其法。
住黄檗山。
首座沩山
嗣黄龙。
夏夜坐深林。
祖以食蚊蚋。
会肠毒作。
十日不愈。
以刀绝之尺许。
血流不止。
门人泣曰。
师独奈何不少忍。
曰。
为其障我行道。
蒲伏床上。
无所利于物。
得死不愈于生乎。
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说偈而化。
后三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骨石栓索勾连。
塔于寺之东。
阅世六十三。
坐三十三
赞曰。
法句经言。
若起精进心。
是妄非精进。
施为。
宜若起心者何哉。
永嘉曰。
昼夜精勤。
恐缘差故。
不惜身命。
以知恩故。
方畏缘差。
负法道之恩。
引云门赵州
以自较渠。
恤是真是妄哉。
非志列秋霜。
何以若此耶。
释祖心北宋 1025 — 1100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
南雄始兴人
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少为儒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
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
复上云峰,会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诗十三首。
释圆玑北宋 1036 — 1118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
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殁,辞去。
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金陵圆通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
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
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
今录诗三首。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东吴
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十年
移住圆通
金陵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保宁虚席。
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作礼。
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乎。
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彦周曰。
言句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释道济南宋 1148 — 1209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济(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姓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出家。
为人放荡不拘,破裈袒裎,饮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称济颠
以是为灵隐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书记
浪游数十年,足迹几半天下。
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绍兴十八年生)。
世称为济公活佛
有文十馀篇传世,后人编次为《济祖师文集》。
见释居涧《北涧》所载《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敕建净慈寺志》卷一○。
僧啸溪
啸溪杭州南屏僧。
有《口头吟》。
陈曾寿清末至民国 1877年8月11日 — 1949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
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
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
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
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进士,任刑部主事
曾经一度出游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
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
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禦史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
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他和寓居青岛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
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
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
1925年陈曾寿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
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
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
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
1949年陈曾寿上海逝世。
年七十二。